練習太極拳身法很重要,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是建立在身法的基礎上,身法不正確,動作就很難做到位,練武的練不出功夫,健身的鍛鍊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謂身法,即站樁和練拳時人體的骨架結構,既要符合人的生理,又能支撐八面。本文試圖先梳理出人體主幹的身法結構,然後再將各種不同的表述或說法進行歸納,以供大家參考。
拳理即生理,身法結構即是人的生理結構,其最核心的就是襠裡的「一橫一豎」,其次是上身的「一橫一豎」,身體上下有了「橫豎」,結構就穩定了。將身體主幹這兩個「一橫一豎」弄明白,其它就容易理解了。
1,襠裡的「一橫」,就是合前襠、開後襠,即我們常說的圓襠。前襠與後襠是互為開合關係,合前襠是「因」,開後襠是「果」。合前襠就是將兩腹股溝向裡、向後收,收的同時微微下沉。前襠合住,就會自然將後襠橫向撐開,即將左右兩個髖骨和大轉子向外撐。「襠開一線」是指將骶骨與左右兩側的髖骨結合部——骶骨關節撐開。後襠撐開之後,感覺兩臀由後向前裹,大腿肌肉由外向裡裹,並帶動兩膝微微內扣。
對襠裡的「一橫」,常見的說法有:圓襠、合襠、內撐外裹、泛臀、裹臀、箍臀、襠開一線、襠開一縫等,說法不同,意思是一樣的。
2,襠裡的「一豎」,就是丹田下翻,骶骨後翻,有的人稱為「尾閭後翻」。丹田與骶骨前後對應,肯定是一動俱動。骶骨後翻的原理是:①骶骨一翻兩胯自然向後掖住,兩腳踏地更實,底盤更加穩固;②骶骨一翻腰板自然就挺直了,實腿一側上下容易形成一根軸,旋轉自如;③骶骨一翻臀部就活了,為尾閭擺動創造了條件;④尾閭先天的狀態是微向前卷,骶骨一翻尾閭就下垂了,身體自重通過尾閭沉於身後,膝蓋受力就少。古人將尾閭稱為「鍾錘」,就是這麼來的。
對襠裡的「一豎」,常見的說法有:尾閭下垂、鍾錘、挺腰、拎腰、塌腰、吊襠、虛襠、谷道上提、提肛等。這裡可能最令人費解的是,我們常說的「塌腰」與骶骨後翻,簡單說就是一回事,細說的話,骶骨後翻是塌腰的前提,否則塌腰就不成立。
無論是內家還是外家,襠裡的這「一橫一豎」都是核心身法,要求是一致的,都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3,上身的「一橫」,就是含胸拔背。前胸後背是互為開合關係,胸開背合,胸合背開。這裡所謂的「拔背」,實際上是指將兩肩合住、後背撐圓,兩肩合住是「因」,含胸與拔背都是「果」。具體操作方法是,兩肘向前、向外斜撐45度,兩肩頭就會自然相合,如果故意用力,運動起來既保持不住,也違背放鬆的原則。「拔背」一詞特別容易引起世人誤解,如果將「含胸拔背」改為「合肩含胸」或「扣肩含胸」,不但意思明確,因果關係也非常清晰。
對上身的「一橫」,常見的說法有:含胸拔背、合肩、扣肩、兩肩裡卷、空胸等。
4,上身的「一豎」,就是常說的虛領頂勁,陳溝的土話是將頭領起來。具體做法是,將脖子豎直,下巴微收,兩眼平視。虛領頂勁與沉肩墜肘相配合,向上提拔脊柱的感覺會非常明顯,與塌腰相配合,則形成脊柱的上下對拉拔長。從這裡可以看出,將「拔背」理解為向上提拉脊柱是錯誤的,古人不會用兩個詞重複說明同一個問題,也不會將含胸與拔背組合在一起。
對上身的「一豎」,常見的說法有:虛領頂勁、將頭領起、提頂、吊頂、豎項等。
對身體上下的「兩橫兩豎」,有人將「兩豎」稱為「提頂吊襠」、「吊頂虛襠」等;將「兩橫」稱為「扣肩裹臀」、「卷肩箍臀」等,不能不說非常地智慧。
練拳確是一層功夫一層理,任何人對拳理的理解都難免有其局限性,比如圓襠大家都比較認可,但對「泛臀」認可的恐怕不多,其實兩者是一回亊,不同的說法而已,練到身上就明白了。身法要領不象心法,都是看得見摸得著,且隨時可以檢驗的東西,來不得半點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