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太極拳的身法解析

2020-09-05 每天學太極


練習太極拳身法很重要,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是建立在身法的基礎上,身法不正確,動作就很難做到位,練武的練不出功夫,健身的鍛鍊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所謂身法,即站樁和練拳時人體的骨架結構,既要符合人的生理,又能支撐八面。本文試圖先梳理出人體主幹的身法結構,然後再將各種不同的表述或說法進行歸納,以供大家參考。


拳理即生理,身法結構即是人的生理結構,其最核心的就是襠裡的「一橫一豎」,其次是上身的「一橫一豎」,身體上下有了「橫豎」,結構就穩定了。將身體主幹這兩個「一橫一豎」弄明白,其它就容易理解了。



1,襠裡的「一橫」,就是合前襠、開後襠,即我們常說的圓襠。前襠與後襠是互為開合關係,合前襠是「因」,開後襠是「果」。合前襠就是將兩腹股溝向裡、向後收,收的同時微微下沉。前襠合住,就會自然將後襠橫向撐開,即將左右兩個髖骨和大轉子向外撐。「襠開一線」是指將骶骨與左右兩側的髖骨結合部——骶骨關節撐開。後襠撐開之後,感覺兩臀由後向前裹,大腿肌肉由外向裡裹,並帶動兩膝微微內扣。


對襠裡的「一橫」,常見的說法有:圓襠、合襠、內撐外裹、泛臀、裹臀、箍臀、襠開一線、襠開一縫等,說法不同,意思是一樣的。

2,襠裡的「一豎」,就是丹田下翻,骶骨後翻,有的人稱為「尾閭後翻」。丹田與骶骨前後對應,肯定是一動俱動。骶骨後翻的原理是:①骶骨一翻兩胯自然向後掖住,兩腳踏地更實,底盤更加穩固;②骶骨一翻腰板自然就挺直了,實腿一側上下容易形成一根軸,旋轉自如;③骶骨一翻臀部就活了,為尾閭擺動創造了條件;④尾閭先天的狀態是微向前卷,骶骨一翻尾閭就下垂了,身體自重通過尾閭沉於身後,膝蓋受力就少。古人將尾閭稱為「鍾錘」,就是這麼來的。


對襠裡的「一豎」,常見的說法有:尾閭下垂、鍾錘、挺腰、拎腰、塌腰、吊襠、虛襠、谷道上提、提肛等。這裡可能最令人費解的是,我們常說的「塌腰」與骶骨後翻,簡單說就是一回事,細說的話,骶骨後翻是塌腰的前提,否則塌腰就不成立。


無論是內家還是外家,襠裡的這「一橫一豎」都是核心身法,要求是一致的,都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3,上身的「一橫」,就是含胸拔背。前胸後背是互為開合關係,胸開背合,胸合背開。這裡所謂的「拔背」,實際上是指將兩肩合住、後背撐圓,兩肩合住是「因」,含胸與拔背都是「果」。具體操作方法是,兩肘向前、向外斜撐45度,兩肩頭就會自然相合,如果故意用力,運動起來既保持不住,也違背放鬆的原則。「拔背」一詞特別容易引起世人誤解,如果將「含胸拔背」改為「合肩含胸」或「扣肩含胸」,不但意思明確,因果關係也非常清晰。


對上身的「一橫」,常見的說法有:含胸拔背、合肩、扣肩、兩肩裡卷、空胸等。

4,上身的「一豎」,就是常說的虛領頂勁,陳溝的土話是將頭領起來。具體做法是,將脖子豎直,下巴微收,兩眼平視。虛領頂勁與沉肩墜肘相配合,向上提拔脊柱的感覺會非常明顯,與塌腰相配合,則形成脊柱的上下對拉拔長。從這裡可以看出,將「拔背」理解為向上提拉脊柱是錯誤的,古人不會用兩個詞重複說明同一個問題,也不會將含胸與拔背組合在一起。


對上身的「一豎」,常見的說法有:虛領頂勁、將頭領起、提頂、吊頂、豎項等。


對身體上下的「兩橫兩豎」,有人將「兩豎」稱為「提頂吊襠」、「吊頂虛襠」等;將「兩橫」稱為「扣肩裹臀」、「卷肩箍臀」等,不能不說非常地智慧。


練拳確是一層功夫一層理,任何人對拳理的理解都難免有其局限性,比如圓襠大家都比較認可,但對「泛臀」認可的恐怕不多,其實兩者是一回亊,不同的說法而已,練到身上就明白了。身法要領不象心法,都是看得見摸得著,且隨時可以檢驗的東西,來不得半點忽悠。


相關焦點

  • 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
    在教學中身法要特別重視:「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著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四——墜肘
    有朋友問我:太極拳身法八要,為什麼講理論比較少?由於太極拳理論講的人太多了,過多的理論闡述,讓練太極拳者都不知所云了,造成動作變形,甚至動作已經反向,尚不自知。目前缺少的是理論聯繫實際,所以,本身法八要主要是身法八要在身上的體驗。前三個單元分別講了:提頂、吊襠、沉肩。這個單元講墜肘。第四單元 墜肘墜肘顧名思義,就是肘關節下墜。
  • 體悟太極拳:身形身法
    太極拳身形身法是特指人體軀幹部位在行拳走架過程中,為了保護、運動五臟六腑所處的方位和遵循的運動規律。人體軀幹包括骨盆以上、肩頸以下身體部分,外面包括臀、腰、背、腹、胸,裡面被胸膈肌為胸腔和腹腔兩大腔體,胸腔裡有心、肺等器官,腹腔裡有肝、脾、胃、腸、腎等器官,這些器官被髖骨、尾閭、腰椎、胸椎、肋骨、肩胛骨等骨骼保護。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一——提頂
    太極拳身法八要,是太極拳的立身之本,所以,太極拳身法八要,儘管有很多人都知道,但如何正確的做到這八要,確是眾說紛紜。如何正確做到身法八要上身,是練習太極拳必過門檻,如果身法八要上不了身,套路練得再熟,說好聽點是太極操。我將分八個單元,分別將如何做到身法八要解釋給大家。特別是對初入太極之門學習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通過這些知識的理解,對於選擇老師,都會是很好的幫助。
  • 解讀 太極拳身法八要
    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出身於武術世家,本人也熟悉弓馬武藝,而射箭能否命中與身法之是否正確有很大關係。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二——吊襠
    上一單元,我們講了「提頂」,也就是「虛領頂勁」,需要豐富一下其內容,所謂「虛領」,關鍵在「虛」上,在頸部的表現為,頭部不壓迫頸椎,並能保證頭部更靈活的轉動,如果「實領」,則就是「用力」了,也就造成「項強」,就是頸椎僵直,為練太極拳大忌。第二單元 吊襠吊襠,顧名思義:就是把襠部吊起來。
  • 太極拳各家身法要領的總綱,終於有人說破
    千豐:八面支撐,是通過意念引導身體四肢的對拉互爭而實現的,太極拳各門派,大部分的身法要求都是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而規定的。八面支撐是太極拳一項十分重要的要求,它幾乎是太極拳身法的所有要求的指歸!關於八面支撐,拳論家中,除郝少如先生外,很少有人闡述過它的重要性。八面支撐由氣勢形成,氣勢又使八面支撐更加渾圓。
  • 體悟太極拳:「提膈偕閭」身法
    太極拳身法「十要」中的「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是結果,如何達到這些身法狀態,歷代太極拳大師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但很少在社會上傳播,只是在門內很小的圈子內傳授。還有一類大師,只從字面上教大家這些身法,用身法狀態教身法,只能是人人亦云,甚至南轅北轍。
  • 如何判斷自己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
    今天我想給大家聊一聊如何判斷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我們現在社會上很多人說自己練的是傳統太極拳,很多教拳的老師也說自己教的是傳統太極拳,那我們大家怎麼去判斷呢?今天我想聊聊這個話題,供大家參考。,看身法!
  • 申城非遺「吳式太極拳」「龍身蛇形太極拳」你知道嗎?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六——拔背
    特別是如何拔背,大都進行了牽強附會的解釋,一般的解釋大意為:背部向上下方向拔開,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也正是這樣的解釋,造成太極拳練習者的困惑,上下拔背的結果是不能按太極拳的要求「松腰」了,既然影響「松腰」,這說明上下「拔背」是錯誤的方式。既然,縱向(上下)「拔背」不是太極拳要求的「拔背」,而橫向「拔背」又無法實現,如何拔背就成了一個貌似無解的要求。
  • 太極拳八法解析
    解析之——掤什麼叫掤?掤勁是太極拳八勁之本源,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勁,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勁統稱為掤勁。王西安先生說:「掤勁在推手中的應用尤為重要,它在以腰脊為主宰的軸心作用下,左旋右轉,並採取螺旋纏絲勢的弧線走化,在推手中運用表現於外的觸點為主掤點,主掤點是由內形於外來達到技擊之目的。
  • 體悟太極拳:「沉尾閭 提會陰 卸肩胛 抱肋骨」身法
    太極拳身形身法是特指人體軀幹部位在行拳走架過程中,為了保護、運動五臟六腑所處的方位和遵循的運動規律。人體軀幹包括骨盆以上、肩頸以下身體部分,外面包括臀、腰、背、腹、胸,裡面被胸膈肌為胸腔和腹腔兩大腔體,胸腔裡有心、肺等器官,腹腔裡有肝、脾、胃、腸、腎等器官,這些器官被髖骨、尾閭、腰椎、胸椎、肋骨、肩胛骨等骨骼保護。
  • 晨練一起跟我練,太極拳基本功法,傳統五步八法,等等
    >老少皆適宜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五步八法套路簡介五步八法體現了走架打手的陰陽、生克、對立、 統一的演變規律,貫穿於整個太極拳法、拳理、 結構與運行框架之中,是太極拳基本技術元素,也是追求更高層次太極拳術的基礎。
  • 太極拳機密要領之「手、眼、身法、步」,不懂的拳友可以學習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眼法 眼法要隨著主要的手的動作而向前平視。凡動作變化首先用意識指導內部(內臟)向預定前去的方向作好安排,眼神先向預定前去的方向前視,然後身法、手法、步法跟上去,所謂「一轉眼則周身全動」。這是「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內臟),然後形動(外形)」的細緻的鍛鍊方法。
  • 太極拳的松身功法
    放鬆在健身和技擊方面的作用     放鬆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練拳應在周身放鬆的狀態下進行。放鬆在養生練法和技擊練法上都很重要。
  • 傳統武術的身架和身法
    身架和身法,是傳統武術的核心。武術不靠一條胳臂或一條腿打人,武術靠的是整體的身架,把身架在高速運動中用起來就是身法。惟有以身架身法贏人,才談得上沾身縱力。如今誠如風水尾耳,就證明一點,傳統武術的練法和打法,是絕對不同於拳擊之類,手眼身法步,其實就是整體應用。練武術首先要把身架建立起來,靜態穩定,動態穩定,交手穩定,這個身架才算過硬。什麼是身架?形意拳就是以三體式為核心的三角形桁架結構,少林拳、八極拳就是以馬步為核心的四邊形桁架結構。
  • 吳式太極拳名家馬長勳先生在傳統太極拳推手研究社上的推手表演
    【名家簡介】馬長勳先生1933 年11 月生於河北省棗強縣,現任北京武術協會委員、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武術醫療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傳統太極拳健身推手研究社社長抱有勝人之心,不但練不出勝人的功夫,更不可能悟出太極拳的真諦。」正是這種思想使馬先生表現出樸實寬厚的性格及溫文而雅的氣質。       多年來,馬先生對太極拳的古譜,對(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 孫子兵法》等典籍作過長期而深入的研究,現仍不懈地向更高層次的學術領域攀登。       馬長勳先生1979 年於南寧全國首屆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獲傳統太極銀牌獎。
  • 解析太極拳雲手的奧秘
    太極雲手是以弧形螺旋運動軌跡為主要的外形形態特點,以均勻流暢的動作,充分表達了太極拳陰陽相濟的運動理念。通過雲手,鍛鍊提高了學練者身、心、意、勁、神、理的能力,加深了學練者對於太極拳的理解和體悟水平。雲手時,雙臂、雙手好似天上的雲霧翻卷一般變幻莫測,有時風輕雲淡、有時仿佛天旋地轉。太極雲手因此得名。太極雲手也是太極拳的「母手」。為什麼說雲手是太極拳的母手呢?
  • 太極拳身法八要之三——沉肩
    前兩單元講了太極拳「提頂」和「吊襠」,首先感謝很多朋友的關注和點讚、轉發。這是對我文章的認可,再次謝謝。有朋友私信交流說:「有老師說:虛領頂勁是用意念虛領向上。講提頂,怎麼沒講是意領?」感覺其它朋友也有這方面的疑問,就在這講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