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楚是我軍軍事才能最突出的開國上將之一。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韓先楚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展。紅石鎮設伏,殲敵8000餘人,創造了1:25的殲敵記錄;鞍海戰役,迫使敵184師長潘朔端率領下起義,開創了東北戰場國軍起義的先例;新開嶺戰役,殲滅「千裡駒」敵第25師……
奇襲威遠堡,是韓先楚在東北戰場的指揮的名戰之一。然而,好事多磨,起初的作戰方案是政委提出的,韓先楚是「少數派」的反對者,在很少支持他的作戰方案的情況下,政委的做法很不一般。
可以說,奇襲威遠堡,和韓先楚搭檔的這位政委功不可沒——他的名字叫羅舜初(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47年9月底,韓先楚調任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司令員。政委羅舜初是3縱的元老級人物,這支部隊中的大多數都是他從山東帶來的。羅舜初辦事穩重,3縱的指戰員都很信任他。
韓先楚剛到3縱,就接到了民主聯軍總部關於秋季攻勢的作戰指示。羅舜初之前制定的作戰方案是:集中全縱隊兵力先殲滅駐守西豐的國軍,再向縱深擴大戰果。
韓先楚經過研究,發現駐守西豐的敵人不多,還不夠一個整團只。他覺得這個方案雖然穩妥,但殲敵少,不能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上級的指示是,在秋季攻勢中一個縱隊要殲敵一個師以上。
韓先楚提出自己的作戰方案:長途奔襲威遠堡。
於是,他找到羅政委,交換意見。但羅舜初堅持先打西豐,兩人爭論來爭論去,達不成一致意見。於是召開縱隊黨委擴大會,討論決定作戰方案。羅舜初談了自己打西豐的作戰方案後,多數人沒多加思索便表示支持,因為縱隊幹部對老政委都很了解,知道他辦事穩妥。
韓先楚直言不諱地反對羅政委的方案。
他說:先打西豐,是一場攻堅戰,打下來也只是個小勝利,殲敵不到一個團,傷亡還會比較大,這樣打划不來。另外還會使敵53軍和我軍形成對峙局面,難於達到上級提出的趁敵主力西調之際,在中長路大量滅敵人的目的。
韓先楚提出:以縱隊主要兵力遠距離奔襲威遠堡敵116師師部,殲滅敵師部及其附近的部隊,打掉敵人指揮部。還可圍點打援,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將116師全殲。
韓先楚的方案,只得到了少數人的同意。
在意見難以統一的情況下,一般是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舉手表決方法來解決,但羅政委沒這樣做。他知道,如果表決通過,因為大家對自己更熟悉,肯定多數人會同意自己的方案。
為確保方案的可行性,羅舜初建議將兩個方案同時發電上報民主聯軍總部,上級批准哪個方案,就堅決按哪個方案打。
羅政委的意見讓大家心悅誠服。
第二天下午,林、羅、劉聯合籤發的復電就收到了。回復是:「按韓先楚方案實施戰鬥。」羅舜初並沒有因自己的方案被否決而不悅,而是積極協助韓先楚做好奔襲威遠堡的準備工作。
9月29日,韓先楚、羅舜初下達了作戰命令。部隊冒雨開進,沿途嚴密封鎖消息。經過120多公裡的隱蔽強行軍,於10月1日拂曉前,民主聯軍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威遠堡附近,而敵人卻毫無察覺。
敵116師師突然遭到猛烈的炮火轟擊,還一頭霧水。敵師長劉潤川意識到自己被包圍後急忙請求30師、130師救援,卻沒人睬他。萬般無奈,劉潤川只好命令駐西豐、蓮花街的下屬兩個團火速增援威遠堡。但是兩個團都遭到3縱的痛擊,損失慘重。
得知敵各路援軍都出動了,韓先楚下令全力進攻116師師部。只用了28個小時,就殲滅了116師,活捉敵師長劉潤川,殲敵6000餘人。
戰後,羅舜初對新來的司令員韓先楚推崇有加,讚揚他指揮打仗,不拘一格,號召部隊指戰員向他好好學習。韓先楚很謙虛,他說:「沒有大家的努力,個人算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