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專欄|陳忠海:古代的鐵錢

2020-12-11 中國發展觀察

作者: 陳忠海

中國有約5000年的貨幣使用歷史。在此期間,以銅為材質的錢幣長期充當制錢,各類銅錢無疑是發行時間最長、流通範圍最廣的貨幣,但也並非沒有其他材質的貨幣出現,除人們熟悉的金、銀以及紙幣外,鐵也多次作為鑄幣材料,只是由於鐵自身存在的天然缺陷,使鐵線未能廣泛流通起來。

間斷髮行

鐵錢,即以鐵為材質鑄造的金屬貨幣。中國古代貨幣最常用的材料是銅,鐵錢的出現較銅錢晚。關於鐵錢的起源,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冶鑄》中記載:「鐵質賤甚,從古無鑄錢。起於唐藩鎮魏博諸地,銅貨不通,始冶為之,蓋斯須之計也。皇家盛時,則冶銀為豆,雜伯衰時,則鑄鐵為錢,並志博物者感慨。」按照這個說法,鑄造鐵錢始於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因為當時銅材無法販運才不得已用鐵鑄錢。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鐵錢的歷史雖沒有銅錢早,但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有了,最早的鐵錢出現在西漢,即漢初的「鐵半兩」。

按照西漢的規定,原本是不允許鑄造鐵錢的,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文帝時「法使天下公得僱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他巧者,其罪黥」。但考古發現似乎又推翻了這項記載,1955—1959年間在湖南省衡陽市、長沙市的10餘座西漢墓葬中分別出土過鐵錢數百枚,直徑2.3—2.5釐米,重1.9—2.5克,形制與當時流通的半兩錢相似,被稱為「鐵半兩」。對於這批鐵錢的性質目前仍有爭論,有人認為它們並不是流通貨幣,而是專門作陪葬品用的。

兩漢交替時公孫述趁亂割據蜀地,於建武元年(25年)稱帝,國號成家。當時蜀地鐵礦產量較大,而銅不易得,公孫述於是「廢銅錢,置鐵官錢」,所鑄造的鐵錢在蜀地流通,形制上主要模仿漢朝的五銖錢,被稱為「鐵五銖」,這是公認的正式流通使用過的鐵錢。此後,東漢時期鐵錢還曾零星出現在史籍裡,《通典·食貨》引皇甫謐《高士傳》:「郭泰過史弼,送迎輒再屈腰,泰一傳揖而去,弼門人怪而問之。弼曰:『鐵錢也,故以二當一耳。』」郭泰和史弼主要生活在東漢桓帝時期,根據這項記載,在東漢後期鐵錢仍在部分地區使用,當時2枚鐵錢可當1枚銅錢用。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期間推行了多項重要改革措施。《隋書·食貨志》記載:「普通中,乃議盡罷銅錢,更鑄鐵錢,人以為鐵賤易得,並皆私鑄。」「普通」是梁武帝所用年號之一,時間為520—527年,按照這條法令,在梁朝統治區內,包括歷代以來的銅錢都被禁用,而改用新鑄的「鐵五銖」。為鼓勵大家接受鐵錢,新鑄的鐵錢上還有「五銖大吉」「五銖大富」「五銖大通」等吉祥語,這一時期鐵錢得到較大範圍的流通,造成私鑄泛濫,史書說「所在鐵錢,遂如丘山」。

「鐵錢之戰」

宋朝之前鐵錢雖間斷髮行,在個別時期和局部地區也曾流通使用過,但總體而言貨幣體系仍以銅錢為主。北宋初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錢荒」,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宋朝銅錢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因為銅原料匱乏。在中國古代,銅礦的發現和開採都較為有限,而銅不僅用於鑄幣,還是生產、生活所需資料之一,這就造成了銅錢在原料方面的緊張,所以史書中不斷有「時銅錢已竭,圖甚苦之」「民乏銅錢」「銅錢,民間難得」等記載。銅材缺乏的情況在宋朝更為突出,《宋史》記載:「大中祥符後,銅坑多不發」,而同期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商品交易日趨活躍,對銅錢的需求量快速增長。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全國銅產量約1460萬斤,把這些都用在鑄錢上仍顯不夠。

為解決「錢荒」問題,宋朝在部分地區試行鐵錢,首先選中的是曾有鐵錢流通史的蜀中。《宋史·食貨志》記載:「蜀平,聽仍用鐵錢。開寶中,詔雅州百丈縣置監冶鑄,禁銅錢入兩川。」其後,鐵錢在四川大量鑄造,數量頗眾,以後每換一次年號幾乎都鑄有本年號的鐵錢。據清人鮑康《觀古閣泉說》記載,清代收藏家劉燕庭曾在四川做官,專門收集四川的宋代鐵錢,「共得到不同式樣,就達三百九十三種之多」,可見鐵錢在當時四川流通範圍之廣、時間之長。除四川禁銅錢、行鐵錢外,在陝西、河東、兩廣、河北、京東等地也曾鑄行過鐵錢,宋徽宗時兩廣、陝西、河東等路還曾專行鐵錢、禁銅錢,這些地區屬當時的「沿邊」或「沿海」地帶,是禁止銅錢外流的重點管理區。

與宋朝並立的遼、西夏政權也鑄造鐵錢,原因卻與宋朝不同。遼、西夏統治區內銅礦資料較豐富,以遼為例,《遼史》記載:「先代撒刺的為夷離荃,以土產多銅,始造錢幣。」遼政權並不缺銅,但史書中多有其鑄造鐵錢的記載,考古發現也印證了這一點,究其原因,可以從宋代一份朝臣奏議中找到答案。《文獻通考·錢幣》記載,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知澤州李昭遴進奏:「北虜亦能鑄鐵錢,以易並邊銅錢而去,所害尤大。」據此可知,遼政權鑄造鐵錢的目的並非方便本地區交易流通,而是主要用來交換宋朝的銅錢。遼政權轄內鐵礦資源也很豐富,今遼寧省鞍山市首山、河北省平泉市羅杖子等地都發現大型冶鐵遺址,由於資源豐富,遼代鑄造的鐵錢便源源不斷流向邊市,通過互換,加劇了宋朝銅錢的外流。與遼政權類似,西夏也鑄造有鐵錢,其主要用途也是在「對外貿易」方面,鐵錢主要流通於沿邊的榷場。

因此,兩宋時期鐵錢有所興起,鑄造量和使用範圍較以往有所擴大,對宋朝政府來說主要是貨幣需求量加大但銅原料緊張所造成的,對遼、西夏來說則主要出於「貨幣戰爭」的考慮。為防止銅錢外流,宋朝政府鑄造的鐵錢主要流通於沿邊地區,並在部分地區禁行銅錢,以此防止銅錢外流,但由於邊禁不嚴,遼、西夏仍能用鐵錢兌換到大量銅錢,在這場「鐵錢之戰」中宋朝總體處於劣勢,這從兩宋時期銅錢日益嚴重的外流情況中就可以看出來。

天然劣勢

宋朝以後至清朝中期之前,鐵錢基本退出了貨幣體系,元、明以及清朝中早期均沒有大規模發行鐵錢的記錄,直到清朝鹹豐年間,鐵錢才再一次「出世」。

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後的第8年即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皇帝繼位,為解決因鴉片戰爭而造成的嚴重財政問題,同時為了應對因太平天國革命而造成的滇銅外運受阻,鹹豐二年(1852年)採用四川學政何紹基提出的「即使銀數方贏,尚宜反經以復古,現職銀數日絀,尤當變法以救時。顧救時之法,仍不外乎復古」建議,鑄造了一批面額不等的鐵錢。但由於民間對鐵錢抵制情緒很深,這次「鐵錢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約5000年的貨幣發展史中,鐵錢流通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幾百年,其間還只是在部分地區流通。為什麼鐵錢的生命力如此「脆弱」呢?其實這與貨幣進化史是相適應的,在貨幣的金屬本位制中「貴金屬」代替「賤金屬」是基本趨勢,中國古代貨幣價格輕重理論認為「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貨幣的購買力與其自身價值密切相關,相對於銅,鐵是一種「賤金屬」,鐵錢的購買力較銅錢差了很多,《文獻通考·錢幣》記載:「蜀用鐵錢,其大者以二十五斤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為一千。」1000枚鐵錢就重達一二十斤,如果1匹上好的絹值2萬錢,那麼就得用一二百斤鐵錢去購買,貨幣的作用本是使商品交易更便捷,但鐵錢在這方面顯然處於劣勢。《宋史·食貨志》記載「鐵錢十納銅錢一」,從中看出銅錢與鐵錢的「兌換率」在不斷拉大,到宋朝時已經達到了1:10的懸殊程度,以當時專屬流通鐵錢的四川為例,一個賣柴的山民每天可得約100文收入,一個月約3000文,如果全部是鐵錢,那就是30000枚,重達好幾百斤,使用起來當然不便。

此外,鐵作為金屬在冶煉方面還有一項劣勢,其熔點為1535℃,遠超銅的1083℃、金的1064℃、銀的962℃、鉛的328℃和錫的232℃,熔點高不僅造成冶煉難度加大,而且在當時冶煉技術下使鐵更不容易與其他金屬合煉,這一點遠遜於銅。此外,鐵更容易鏽蝕,難以保存,如果時間久遠些,鐵錢的鑑定、辨識就成了難題。正是由於以上諸多不利因素,才使得鐵錢在中國古代並未真正流通起來,不同時期出現的一些鐵錢,都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在整個中國古代貨幣史中只能算「浪花幾朵」罷了。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9年第15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

相關焦點

  • 觀察專欄|陳忠海:中國古代的治國智慧
    作者: 陳忠海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得益於在中國社會秩序的背後,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超穩定結構」支撐著,它建立在一整套治國思想和治國制度的基礎之上,體現著中國古人在國家治理方面的智慧。
  • 觀察專欄|陳忠海:古代家訓中的廉政文化
    作者:陳忠海中國人一向重視家庭建設,重視良好家風的培養與傳承。作為家風的重要載體,家訓歷來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古代眾多著名家訓中,廉政文化是所強調的重要方面之一,至今仍值得學習和借鑑。在古代許多家訓裡都有告誡子孫加強學習、提高個人修養的內容,強調通過修身守志,來培養道德人格。宋朝時呂本中認為修身立志是未來做一名清廉官員的基礎,他在《官箴》中說:「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通過加強個人修養以省思慎獨、克己自律,這是古代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古代家訓所強調的重要方面。
  • 觀察專欄|陳忠海:宋朝的茶馬司
    陳忠海宋朝在與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中給人留下了羸弱不堪一擊的印象,但在對外貿易上卻有另外的表現,尤其在茶馬貿易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為,取得了較好成效,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個機構的設立。以茶易馬在中國古代,馬匹不僅是畜力的一種,更是戰略性物資。
  • 觀察專欄|陳忠海:從諸葛亮身上學習「三忠」
    陳忠海歷代以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都非常高,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視諸葛亮為學習的榜樣,認為他是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忠臣楷模。那麼,諸葛亮的「忠」,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作者簡介: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
  • 陳忠海專欄|李存勖的歷史機遇
    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唐朝末年,曾有過一次避免大分裂的機會—被公認為猛將的李存勖消滅後梁,將國號重定為「唐」,大有統一天下之勢。
  • 殷楚鐵錢
    「在殷楚境內,廢除銅錢,全部使用鐵錢」鐵比銅便宜,而且容易生鏽。銅已經夠重了,鐵又賤又沉,誰也不想隨身帶幾百斤硬幣。千百年來,在貨幣的競爭中,鐵輸給了銅。銅後來又慢慢輸給了銀。可是在「殷楚」的貨幣計劃中,整個殷楚帝國,全部都使用鐵錢。導致的結果呢,主要是「卡死商人」。因為全中國使用鐵錢的,只有你一家。
  • 原神鐵錢有什麼用處?原神鐵錢獲取攻略 怎麼兌換迷你仙靈
    原神鐵錢是幹什麼的?怎麼才能獲得鐵錢?在最新的尋寶任務中,玩家需要完成各種任務,那麼就會必不可少去收集各種材料道具,這次我們要討論的是鐵錢的獲取方法,下面也有鐵錢的作用介紹,給大家提供更多參考。
  • 淺談我國鐵錢的發展脈絡與影響
    和銅錢相比,鐵錢的缺陷顯得太明顯了,成本低、質量差、顏值低、愛生鏽,但是縱觀我國漫長的歷史,文瀚樂拍發現鐵錢的鑄造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作為使用鐵錢時間最長的國家,下面就來簡單梳理一下鐵錢的鑄造歷史。
  • 滄州鐵錢陪伴鐵獅近千年
    這頭鐵驢其實是鏽在一起的鐵錢疙瘩。滄博歷史廳就陳列有其中一小塊,可謂是塊「鐵驢肉」了。 鐵錢始自西漢,盛於兩宋,終於晚清,歷史上陸續有鑄,但因鐵廉價易鏽等原因,鐵錢一直是錢幣中的非主流,故今天許多人不知有鐵錢。
  • 名泉輩出的大清朝,怎麼也要鑄造鐵錢?
    縱觀我國的鑄幣史,你會發現青銅鑄幣持續的時間是最長的,到了明清時,由於國力的強盛、技術的提升,精美的黃銅鑄幣成為社會主流,但就是在本應繁盛的清朝中期居然出現了鐵錢,為何會這樣呢?文瀚樂拍為你詳說一二。
  • 房少新:北宋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入篋記
    蘭州城隍廟,當年蘭州唯一的古玩市場宋至和重寶背「河」鐵錢入篋記蘭州 房少新1989年10月,在原蘭州錢幣市場一個地攤上,出現大量北宋大鐵錢。由於價錢不高,我便挑了五十多枚品相好的鐵錢,擺攤的老鄉很高興便聊起了這次鐵錢出土的經過。大約在半年前,臨潭縣冶力關鄉喜家村一農民蓋房取土時發現的。
  • 原神秘寶迷蹤活動商店兌換推薦 秘寶迷蹤鐵錢有什麼用
    原神今天開啟了類似於熄星活動的全新秘寶迷蹤活動,這次活動中我們能夠獲得大量的鐵錢,而這些鐵錢能夠在活動商店中兌換到豐厚的獎勵,小編帶來了商店的兌換建議,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首先就是原石,此次活動中能夠用80個鐵錢兌換到100個原石,而且只能兌換3次,也就是300個原石,這三個原石是可以直接白嫖獲得的,一共需要240的鐵錢,大概三個寶藏地方就能獲得,所以優先將這三百個原石兌換完畢,然後再去兌換其他的東西
  • 新刊|《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23期
    建立和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 吳天龍 王 歐 習銀生人口老齡化戰略下我國康養小鎮的發展路徑 王慶德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缺口及對策建議 盧憲英專欄國際碳中和的進展、趨勢及啟示 田慧芳美股直接上市:一種非IPO新型上市方式 陳 華 李 楊 常少觀文化從金融視角看北宋的滅亡 陳忠海
  • 知古鑑今 | 古代的官箴與官戒
    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
  • 《設計 啊》人氣專欄「解散」的設計師—岡崎智弘の設計觀察
    將為你介紹的是《設計 啊》人氣欄目「解散專欄」設計師岡崎智弘的設計觀察。通過五個板塊,為你做詳細的介紹:《設計 啊》の欄目介紹、岡崎智弘の個人簡介、岡崎智弘の設計觀察方法介紹、岡崎智弘の作品介紹、紙工通信對岡崎智弘の採訪。閱讀時長:5-10分鐘在2020年上半年,一首來自日本的排版歌刷爆了朋友圈。
  • 從「白俄羅斯中國古代貨幣展」說起
    10世紀的北宋初期,四川地區行用鐵錢,體重而值低,一貫(即1000枚)鐵錢重達25斤(宋代初期官秤1斤重約680克),在日常商品流通中給商、民造成了很多困擾。窮則思變,當地商家既然沒有能力改變流通鐵錢的現實狀況,但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替代載體——紙張。
  • 觀察專欄|陳彩虹:職業經理人悖論
    更要緊的是,觀察看到,實踐中這樣的案例為數頗多,並非偶爾個別。因此,思考和解決「職業經理人悖論」問題,在現代企業制度運行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一般來說,任何問題只有抓住了關鍵,才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那麼,「職業經理人悖論」問題的關鍵何在呢?
  • 《中國發展觀察》2015年第12期目錄
    時期社區建設的三個著力點  丁元竹 50 新創企業吸納就業不能「曇花一現」  呂鵬 53 山東杜郎口中學自主教育模式的創新與啟示  宋佾珈 單大聖 ■產業 57 新常態下產業新增長點發展的三種路徑及培育策略  盛朝迅 59 自主創新助力綠色發展 ——南京普斯迪爾公司的生動實踐與啟示  沈和 樊徐斌 王勇斌 杜秀紅 ■三農觀察
  • 古代每個皇帝都能自己印刷錢,為什麼不能想用多少就印多少?
    當時買一匹布要帶上大約五百斤重的鐵錢。逛街也許不是為了買東西,可能只是為了單純鍛鍊體力。所以,當時就有十六家富商聯合起來,一起創建了發行紙幣的機構「交子鋪」,發行了中國最早的紙幣」交子「。但是,因為經營不善,交子鋪倒閉,北宋朝廷接手處理善後。對於紙幣的態度,北宋朝廷內部有不同的意見。反對者認為應當取締,不應保存。北宋當時國庫緊張,財政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