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忠海
中國有約5000年的貨幣使用歷史。在此期間,以銅為材質的錢幣長期充當制錢,各類銅錢無疑是發行時間最長、流通範圍最廣的貨幣,但也並非沒有其他材質的貨幣出現,除人們熟悉的金、銀以及紙幣外,鐵也多次作為鑄幣材料,只是由於鐵自身存在的天然缺陷,使鐵線未能廣泛流通起來。
間斷髮行
鐵錢,即以鐵為材質鑄造的金屬貨幣。中國古代貨幣最常用的材料是銅,鐵錢的出現較銅錢晚。關於鐵錢的起源,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冶鑄》中記載:「鐵質賤甚,從古無鑄錢。起於唐藩鎮魏博諸地,銅貨不通,始冶為之,蓋斯須之計也。皇家盛時,則冶銀為豆,雜伯衰時,則鑄鐵為錢,並志博物者感慨。」按照這個說法,鑄造鐵錢始於唐朝藩鎮割據時期,因為當時銅材無法販運才不得已用鐵鑄錢。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鐵錢的歷史雖沒有銅錢早,但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有了,最早的鐵錢出現在西漢,即漢初的「鐵半兩」。
按照西漢的規定,原本是不允許鑄造鐵錢的,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文帝時「法使天下公得僱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他巧者,其罪黥」。但考古發現似乎又推翻了這項記載,1955—1959年間在湖南省衡陽市、長沙市的10餘座西漢墓葬中分別出土過鐵錢數百枚,直徑2.3—2.5釐米,重1.9—2.5克,形制與當時流通的半兩錢相似,被稱為「鐵半兩」。對於這批鐵錢的性質目前仍有爭論,有人認為它們並不是流通貨幣,而是專門作陪葬品用的。
兩漢交替時公孫述趁亂割據蜀地,於建武元年(25年)稱帝,國號成家。當時蜀地鐵礦產量較大,而銅不易得,公孫述於是「廢銅錢,置鐵官錢」,所鑄造的鐵錢在蜀地流通,形制上主要模仿漢朝的五銖錢,被稱為「鐵五銖」,這是公認的正式流通使用過的鐵錢。此後,東漢時期鐵錢還曾零星出現在史籍裡,《通典·食貨》引皇甫謐《高士傳》:「郭泰過史弼,送迎輒再屈腰,泰一傳揖而去,弼門人怪而問之。弼曰:『鐵錢也,故以二當一耳。』」郭泰和史弼主要生活在東漢桓帝時期,根據這項記載,在東漢後期鐵錢仍在部分地區使用,當時2枚鐵錢可當1枚銅錢用。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期間推行了多項重要改革措施。《隋書·食貨志》記載:「普通中,乃議盡罷銅錢,更鑄鐵錢,人以為鐵賤易得,並皆私鑄。」「普通」是梁武帝所用年號之一,時間為520—527年,按照這條法令,在梁朝統治區內,包括歷代以來的銅錢都被禁用,而改用新鑄的「鐵五銖」。為鼓勵大家接受鐵錢,新鑄的鐵錢上還有「五銖大吉」「五銖大富」「五銖大通」等吉祥語,這一時期鐵錢得到較大範圍的流通,造成私鑄泛濫,史書說「所在鐵錢,遂如丘山」。
「鐵錢之戰」
宋朝之前鐵錢雖間斷髮行,在個別時期和局部地區也曾流通使用過,但總體而言貨幣體系仍以銅錢為主。北宋初年,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錢荒」,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宋朝銅錢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因為銅原料匱乏。在中國古代,銅礦的發現和開採都較為有限,而銅不僅用於鑄幣,還是生產、生活所需資料之一,這就造成了銅錢在原料方面的緊張,所以史書中不斷有「時銅錢已竭,圖甚苦之」「民乏銅錢」「銅錢,民間難得」等記載。銅材缺乏的情況在宋朝更為突出,《宋史》記載:「大中祥符後,銅坑多不發」,而同期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商品交易日趨活躍,對銅錢的需求量快速增長。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全國銅產量約1460萬斤,把這些都用在鑄錢上仍顯不夠。
為解決「錢荒」問題,宋朝在部分地區試行鐵錢,首先選中的是曾有鐵錢流通史的蜀中。《宋史·食貨志》記載:「蜀平,聽仍用鐵錢。開寶中,詔雅州百丈縣置監冶鑄,禁銅錢入兩川。」其後,鐵錢在四川大量鑄造,數量頗眾,以後每換一次年號幾乎都鑄有本年號的鐵錢。據清人鮑康《觀古閣泉說》記載,清代收藏家劉燕庭曾在四川做官,專門收集四川的宋代鐵錢,「共得到不同式樣,就達三百九十三種之多」,可見鐵錢在當時四川流通範圍之廣、時間之長。除四川禁銅錢、行鐵錢外,在陝西、河東、兩廣、河北、京東等地也曾鑄行過鐵錢,宋徽宗時兩廣、陝西、河東等路還曾專行鐵錢、禁銅錢,這些地區屬當時的「沿邊」或「沿海」地帶,是禁止銅錢外流的重點管理區。
與宋朝並立的遼、西夏政權也鑄造鐵錢,原因卻與宋朝不同。遼、西夏統治區內銅礦資料較豐富,以遼為例,《遼史》記載:「先代撒刺的為夷離荃,以土產多銅,始造錢幣。」遼政權並不缺銅,但史書中多有其鑄造鐵錢的記載,考古發現也印證了這一點,究其原因,可以從宋代一份朝臣奏議中找到答案。《文獻通考·錢幣》記載,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知澤州李昭遴進奏:「北虜亦能鑄鐵錢,以易並邊銅錢而去,所害尤大。」據此可知,遼政權鑄造鐵錢的目的並非方便本地區交易流通,而是主要用來交換宋朝的銅錢。遼政權轄內鐵礦資源也很豐富,今遼寧省鞍山市首山、河北省平泉市羅杖子等地都發現大型冶鐵遺址,由於資源豐富,遼代鑄造的鐵錢便源源不斷流向邊市,通過互換,加劇了宋朝銅錢的外流。與遼政權類似,西夏也鑄造有鐵錢,其主要用途也是在「對外貿易」方面,鐵錢主要流通於沿邊的榷場。
因此,兩宋時期鐵錢有所興起,鑄造量和使用範圍較以往有所擴大,對宋朝政府來說主要是貨幣需求量加大但銅原料緊張所造成的,對遼、西夏來說則主要出於「貨幣戰爭」的考慮。為防止銅錢外流,宋朝政府鑄造的鐵錢主要流通於沿邊地區,並在部分地區禁行銅錢,以此防止銅錢外流,但由於邊禁不嚴,遼、西夏仍能用鐵錢兌換到大量銅錢,在這場「鐵錢之戰」中宋朝總體處於劣勢,這從兩宋時期銅錢日益嚴重的外流情況中就可以看出來。
天然劣勢
宋朝以後至清朝中期之前,鐵錢基本退出了貨幣體系,元、明以及清朝中早期均沒有大規模發行鐵錢的記錄,直到清朝鹹豐年間,鐵錢才再一次「出世」。
中英《南京條約》籤訂後的第8年即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皇帝繼位,為解決因鴉片戰爭而造成的嚴重財政問題,同時為了應對因太平天國革命而造成的滇銅外運受阻,鹹豐二年(1852年)採用四川學政何紹基提出的「即使銀數方贏,尚宜反經以復古,現職銀數日絀,尤當變法以救時。顧救時之法,仍不外乎復古」建議,鑄造了一批面額不等的鐵錢。但由於民間對鐵錢抵制情緒很深,這次「鐵錢改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約5000年的貨幣發展史中,鐵錢流通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幾百年,其間還只是在部分地區流通。為什麼鐵錢的生命力如此「脆弱」呢?其實這與貨幣進化史是相適應的,在貨幣的金屬本位制中「貴金屬」代替「賤金屬」是基本趨勢,中國古代貨幣價格輕重理論認為「幣重而萬物輕,幣輕而萬物重」,貨幣的購買力與其自身價值密切相關,相對於銅,鐵是一種「賤金屬」,鐵錢的購買力較銅錢差了很多,《文獻通考·錢幣》記載:「蜀用鐵錢,其大者以二十五斤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為一千。」1000枚鐵錢就重達一二十斤,如果1匹上好的絹值2萬錢,那麼就得用一二百斤鐵錢去購買,貨幣的作用本是使商品交易更便捷,但鐵錢在這方面顯然處於劣勢。《宋史·食貨志》記載「鐵錢十納銅錢一」,從中看出銅錢與鐵錢的「兌換率」在不斷拉大,到宋朝時已經達到了1:10的懸殊程度,以當時專屬流通鐵錢的四川為例,一個賣柴的山民每天可得約100文收入,一個月約3000文,如果全部是鐵錢,那就是30000枚,重達好幾百斤,使用起來當然不便。
此外,鐵作為金屬在冶煉方面還有一項劣勢,其熔點為1535℃,遠超銅的1083℃、金的1064℃、銀的962℃、鉛的328℃和錫的232℃,熔點高不僅造成冶煉難度加大,而且在當時冶煉技術下使鐵更不容易與其他金屬合煉,這一點遠遜於銅。此外,鐵更容易鏽蝕,難以保存,如果時間久遠些,鐵錢的鑑定、辨識就成了難題。正是由於以上諸多不利因素,才使得鐵錢在中國古代並未真正流通起來,不同時期出現的一些鐵錢,都是特殊原因造成的,在整個中國古代貨幣史中只能算「浪花幾朵」罷了。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9年第15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