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本刊專欄作家、文史學者,長期從事金融工作,近年來專注經濟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歷史人物傳記8部,《套牢中國:大清國亡於經濟戰》《解套中國:民國金融戰》等歷史隨筆集6部,發表各類專欄文章數百篇。
唐朝末年,曾有過一次避免大分裂的機會—被公認為猛將的李存勖消滅後梁,將國號重定為「唐」,大有統一天下之勢。西漢末年劉秀實現王朝中興的一幕眼看就將再現,可惜的是,李存勖缺乏劉秀那樣的雄才大略,結果錯失這次歷史機遇。
文武雙全
唐朝末年皇權失落,各地割據勢力紛紛崛起,李克用就是其中的一位割據軍閥。李克用是唐朝任命的河東節度使,後被封為晉王,駐地在太原,晉國逐漸成為其割據範圍。
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兒子,母親是李克用的側妃曹氏。李存勖自幼善騎射,膽略過人,心性豁達,深得父親寵愛。李存勖還喜歡讀《春秋》,精通音律,可謂文武雙全,這一點與畢業於西漢太學的漢光武帝劉秀頗為相似。
天祐五年(908年),晉王李克用頭上生出毒瘡,病情嚴重。李克用預料自己挺不過這一關,命他的弟弟李克寧、監軍張承業等人擁立晉州刺史李存勖為接班人。李克寧時任振武節度使,並擔任都知兵馬使,長期掌管李克用的兵權,在軍中很有威望。很多人認為,李克用死了,李存勖又太年輕,應該「兄終弟及」。
眾人私下裡議論紛紛,李存勖感到很緊張,主動提出把王位讓給叔父。李克寧說:「吾兄之命,以兒屬我,誰敢易之!」於是,李存勖繼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寧率領眾將拜賀,李存勖把日常軍務仍委託李克寧管理。
挫敗政變
李克用生前收養了很多軍中壯士為養子,「尤寵愛之,衣服禮秩如嫡」。李存勖繼位時,這些養子都掌握著兵權,對李存勖很不服氣,他們有的稱病不出來,有的見李存勖時不行叩拜之禮。
李存顥、李存實都是李克用的養子,他們暗中鼓動李克寧:「兄亡弟及,古之道也。以叔拜侄,理豈安乎?人生富貴,當自取之。」李克寧拒絕:「吾家三世,父慈子孝,先王土宇,苟有所歸,吾復何求也!」李克寧態度很堅定,但李存顥等人仍沒放棄,又去遊說李克寧的妻子孟氏。孟氏雖然是個女人,但生性強悍,一再逼迫李克寧表態。李克寧性情怯懦,最後動了心。
李存顥等人為李克寧謀劃,想趁李存勖到李克寧家中探望的機會,在外面先殺了張承業等人,之後擁立李克寧為節度使,率河東所屬九個州歸附後梁,逮捕李存勖以及太夫人曹氏,送往大梁。太原人史敬鎔受到李克用信任, 得知密謀後急忙報告給太夫人曹氏。曹氏大驚,急召見張承業來見。
曹氏指著李存勖,對張承業說:「先王把此兒臂授公等,如聞外間謀欲負之,但置吾母子有地,勿送大梁,自它不以累公。」張承業惶恐地說:「老奴以死奉先王之命,此何言也!」李存勖這才把李克寧、李存顥等人的密謀相告,張承業聽完既驚又怒:「克寧欲投大王母子於虎口,不除之豈有全理!」張承業遂召集李存璋、李存敬等人,讓他們暗中做好防備。
一天,李存勖在王府宴請將領們,事先埋伏武士,在席間將李克寧、李存顥等人抓了起來。李存勖流著淚對李克寧說:「兒初以軍府讓季父,季父不忍棄先人遺命。今已事定,復欲以兒子母投畀豺虎,季父何忍此心!」李克寧流著淚說:「蓋讒夫交構,吾復何言!」當天,李存勖殺了李克寧等人。這場風波過後,沒有人再敢挑戰李存勖的權威了。
梁晉爭霸
李存勖把政務委託給監軍張承業,自己專心對外攻伐。張承業積極督促農桑生產,儲備錢糧, 招兵買馬,徵收賦稅,又執法嚴格,使軍隊糧餉不缺,李存勖的實力一步步上升。
李存勖是一員虎將,雖然已繼位為晉王,但每當有攻城作戰,無不親自衝鋒陷陣。行軍時,常親自背著物資裝備走在士卒的最前面,所率領的軍隊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李存勖喜歡親自率領輕騎兵逼近敵人的營寨發起挑戰,有好幾次陷入險境,有人勸他謹慎一些,他都不聽。
在李克用生前,梁王朱溫控制著中原地區,為爭奪中原霸權,雙方展開了二十多年的梁晉爭霸戰爭。李存勖繼位後,與後梁的戰爭仍在繼續。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溫在政變中被殺,郢王朱友珪奪權。次年二月,朱溫的兒子朱友貞也發動了一場政變,從朱友珪手裡奪回權力,成為後梁的第三任皇帝。梁晉爭霸戰進行得異常激烈,先後進行了潞州之戰、柏鄉之戰、幽州之戰、魏州之戰、楊劉之戰、胡柳陂之戰、德勝之戰等多場大戰,李存勖勝多敗少,與對手的優勢逐漸拉開。
這時,不斷有人勸李存勖稱帝, 包括其他一些割據勢力以及李存勖的部下。恰在這時,僧人傳真的師父在戰亂中意外得到了失傳的傳國玉璽, 珍藏了四十年,傳真以為是一塊普通玉石,準備把它賣掉,有人認出這就是傳國玉璽,傳真於是獻給了李存勖。將領們都來向李存勖祝賀,李存勖覺得稱帝的時機到了,命人在魏州牙城的南面修築祭壇。龍德三年(923年)四月二十五日,李存勖登上祭壇,宣布即皇帝位,國號大唐。為區別於李淵建立的唐朝,歷史上稱李存勖建立的政權為「後唐」。
這一年八月,李存勖派兵攻打後梁國都汴州,後梁末代皇帝朱友貞自殺,李存勖隨後由大梁門進入汴州, 後梁滅亡。這時,李存勖的勢力範圍包括十三個節鎮、五十個州,是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離統一天下似乎只有一步之遙。
「戲痴」皇帝
李存勖當上皇帝後,之前的拼搏進取精神突然變淡了,開始貪圖享樂起來。他小時候就喜歡音樂,當上皇帝後對伶人倍加寵愛。有時自己也塗脂抹粉,和伶人一起在皇宮裡玩樂, 還給自己取了個「李天下」的藝名。
一天,李存勖正在臺上表演, 自己喊自己「李天下,李天下」, 有一個名叫敬新磨的伶人突然上前打李存勖的耳光。李存勖立即變了臉色,眾伶人也感到害怕。敬新磨平靜地說:「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復誰呼邪?」李存勖一聽,非但不再生氣,而且賞賜給敬新磨很多禮物。
伶人們經常出入皇宮,捉弄、欺負大臣,大臣們非常憤恨,但又不敢生氣,有人反而依附這些伶人,以求得在李存勖面前說自己的好話, 就連鎮守在各地的將領們也爭相賄賂、巴結伶人。有一個名叫景進的伶人,喜歡採集一些民間故事說給李存勖聽,李非常喜歡,漸漸地把景進當成自己了解外面情況的耳目。景進每次去李存勖那裡報告, 李都讓侍從退下,景進則乘機說很多人的壞話,以此幹預政事。從將相大臣到下面的官員都害怕景進, 就連李存勖的寵臣孔謙都把景進當成兄長,稱他為「八哥」。
還有一個名叫周匝的伶人,也很受李存勖恩寵,曾被後梁軍抓走, 李存勖很思念他。消滅後梁時周匝獲救,在馬前拜見李存勖,李十分高興。周匝趁機哭訴,說自己之所以能活下來,全靠陳俊、儲德源二人幫助,希望李存勖把二人都任命為州刺史,以此報答他們的恩情。對於這種荒誕的請求,李存勖竟想答應下來, 後因身邊有將領苦苦相勸,才作罷。一年後,周匝又提起這件事,李存勖於是任命陳俊為景州刺史,儲德源為憲州刺史。
惜財不賞
除寵信伶人,李存勖還寵信宦官。李存勖身邊的宦官一開始就有幾百人,後來增加到上千人,李給他們優厚的待遇,授予他們官職,把他們視為心腹。
李存勖在各地設置監軍,其中很多由宦官擔任。節度使出去打仗或留在朝廷時,軍中事務都由監軍裁決,這些監軍凌駕於主帥之上,仗勢爭權奪利, 鎮守各地的將領們對他們既怕又恨。
李存勖不喜歡正妃韓夫人,當上皇帝後一直沒立皇后,打算找機會立最寵愛的劉夫人為皇后。有大臣揣摩到這個意思,聯絡百官一齊上奏, 請求立劉夫人為皇后,李存勖趁機應允。劉夫人出身貧寒,顯貴後特別喜歡積蓄財物。劉夫人當上皇后之後, 各地進貢給朝廷的東西都要有兩份, 一份給皇帝,一份給她,劉皇后積蓄的財寶很快堆積如山。
李存勖對母親曹太后也很孝順, 曹太后、劉皇后都能像皇帝一樣對外發布命令。各地經常收到太后的誥令、皇后的教令以及皇帝發出的制敕,這三種命令交替下達,下面的人都得遵守。
李存勖寵信伶人、宦官,後宮幹政,造成內部不和,各地叛亂紛起。同光四年(926年)二月起,貝州、邢州、滄州等地相繼發生叛亂,河北大亂。李存勖派李嗣源率侍衛親軍北上平叛,李嗣源在魏州城下遇到叛軍,被劫持入城,之後加入叛軍,率兵南下,聲勢浩大。
這時正值災年,加上戰事不斷, 各地的賦稅不能及時徵收上來,倉庫裡儲備的糧食不夠了,只得削減軍糧, 引發將士們不滿,各種流言也趁機興起。有大臣建議「請出庫物以給軍」,李存勖覺得有道理,可劉皇后不同意:「吾夫婦得天下,雖因武功,蓋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
大臣們又來勸李存勖,劉皇后把耳朵貼在屏風後面偷聽。不一會兒, 劉皇后拿來一些梳妝用具和三隻銀盆, 還讓人抱來李存勖的三個年幼皇子,對大臣們說:「諸侯所貢,給賜已盡,宮中所有惟此耳,請鬻以給軍!」大臣們聽了,十分害怕,退了出去。後來,戰事越來越不利,李存勖不得不從內庫裡拿出一些錢賞賜給軍隊,士卒們罵道:「吾妻子已飢死,得此何為!」
身死名滅
同光四年(926年)三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東徵,想坐鎮汴州指揮平叛,但李嗣源已搶先佔領了汴州,李存勖只得倉皇返回洛陽。出徵時隊伍有二萬五千人,回師時只剩下一半。路上,李存勖每遇到拿著武器的將士,都用討好的語氣對大家說:「適報魏王平蜀,得蜀金銀五十萬,當悉給爾等。」有士卒回答:「陛下與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李存勖聽了不敢發作,只能流淚。
四月初一,李存勖打算前往汜水關平叛。行前,他命令騎兵在宣仁門外列隊,步兵列隊於五鳳門外, 結果發生了兵變。李存勖正在殿中吃飯,聽說兵變,趕緊率領近衛騎兵去平亂,結果被一支流箭射中。一名伶人扶著李存勖來到宮殿的屋簷下,在那裡把箭拔出來。李存勖口渴心煩, 想喝水,有人拿來一些乳漿。李存勖喝了幾口,很快死了。大臣和衛士們都已紛紛離去,只剩下一名叫善友的伶人還在。善友收拾了屋簷下的樂器,蓋在李存勖的身體上,然後放火燒了。
李存勖是一名公認的猛將,具備很高的軍事才能,作戰勇敢,戰功卓著。在軍事才能方面,有人把李存勖比作唐太宗李世民,近代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就曾說:「後唐莊宗為人,頗似唐太宗,其用兵之剽悍,或且過之。」李存勖創建的後唐在「五代十國」裡是控制範圍最廣的一個政權,他將國號定為「唐」,是想恢復盛唐的氣象,重新統一國家,如同當年劉秀創建的後漢政權一樣。但李存勖沒能成為李世民,也沒能成為劉秀,他本人在當了兩年六個月皇帝後就國破而身死,所建立的後唐政權也只勉強維持了11年。
李存勖失敗的原因,更多是在軍事以外。他缺乏遠大的政治抱負與眼光,局勢稍稍安定以後,便忘記了創業的艱難與危險,貪圖享樂,又寵信伶人、宦官,默認後宮幹政,造成眾叛親離。有人把李存勖稱為「半截英雄」,意思是說他在創業的前半段和後半段有著巨大的反差,這個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0年第22期
公號內容版權歸屬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轉載務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