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炳睿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一章總體上是闡釋天下之人往往為物慾所驅使,爭名奪利,以致於天下大亂,這是有為之心帶來的後果。聖人針對這種情況教導為人君者如何實行無為而治,以校正那些弊病。
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意為崇尚名譽。君王推崇名譽,比如表揚哪些大臣為官清廉,這樣子就引起爭端了,大臣們就會在朝廷上互相攻擊,裁髒陷害,爭著表現自己是清官。然後你說我是奸臣,我說你是奸臣,政治旋渦就形成了!然後是上行下效,天下之民也肯定走到這條道兒上來。所以,如果君王不推崇名譽,天下就不會這麼爭鬥了。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前一句講好名,這一句是講好利。如果提高稀有之貨的價值,那就會引起盜賊的貪心而去盜竊。如果上層之人不看重這些東西,不抬高市價,就不會有人去偷了。打個比方,現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文物拍賣價格非常高,由此引發了許盜墓者,偷盜文物者。如果把價格降的跟普通商品一樣,哪裡還有這些盜竊案?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這一句是說天下之亂都是因上層之人好名好利,讓老百姓增長了那些欲望。如果上層之人不去看重名利,則老百姓覺得那些名利並沒有什麼稀罕的,就會心安而沒有那些欲望貪求了。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一句是說世間名利都是人類虛妄之心假定的東西,比如一塊黃金,人類看上去很喜歡,很想要,而把這塊黃金扔給一隻麻雀,它反而會嚇的飛走了。人類如果真正體悟到世間名利的虛妄,心志自然就會安定下來,世界將會和平、安樂。所以上古聖人治世,先教人格除妄想,思慮,保持心志安定,清淨,也就是「虛其心」。然後上層者清淨自正,不去用聲色貨利去迷惑老百姓,則天下之民食物充足,心志自然就滿足而沒有貪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體康健。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這一句是說讓天下之民心安自足,不知道有可貪求之物,既使有極少數奸猾之徒知道有可貪求之物,也不敢妄想著去攫取。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一句是總結全段,聖人所教導人君的就是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人君如果能體悟無為而治之理,那麼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比如西周成康之治,周王深得無為而治的原則,以節儉示天下,不崇尚寶貨,以至天下繁榮,太平,犯罪的人極少,刑罰閒置四十多年不用,這實在是全人類文明史上的楷模!
參考資料:《史記》,《老子他說》,《憨山大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