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禪解: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2020-12-14 東方生命科學探索

文/炳睿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一章總體上是闡釋天下之人往往為物慾所驅使,爭名奪利,以致於天下大亂,這是有為之心帶來的後果。聖人針對這種情況教導為人君者如何實行無為而治,以校正那些弊病。

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意為崇尚名譽。君王推崇名譽,比如表揚哪些大臣為官清廉,這樣子就引起爭端了,大臣們就會在朝廷上互相攻擊,裁髒陷害,爭著表現自己是清官。然後你說我是奸臣,我說你是奸臣,政治旋渦就形成了!然後是上行下效,天下之民也肯定走到這條道兒上來。所以,如果君王不推崇名譽,天下就不會這麼爭鬥了。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前一句講好名,這一句是講好利。如果提高稀有之貨的價值,那就會引起盜賊的貪心而去盜竊。如果上層之人不看重這些東西,不抬高市價,就不會有人去偷了。打個比方,現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文物拍賣價格非常高,由此引發了許盜墓者,偷盜文物者。如果把價格降的跟普通商品一樣,哪裡還有這些盜竊案?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這一句是說天下之亂都是因上層之人好名好利,讓老百姓增長了那些欲望。如果上層之人不去看重名利,則老百姓覺得那些名利並沒有什麼稀罕的,就會心安而沒有那些欲望貪求了。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一句是說世間名利都是人類虛妄之心假定的東西,比如一塊黃金,人類看上去很喜歡,很想要,而把這塊黃金扔給一隻麻雀,它反而會嚇的飛走了。人類如果真正體悟到世間名利的虛妄,心志自然就會安定下來,世界將會和平、安樂。所以上古聖人治世,先教人格除妄想,思慮,保持心志安定,清淨,也就是「虛其心」。然後上層者清淨自正,不去用聲色貨利去迷惑老百姓,則天下之民食物充足,心志自然就滿足而沒有貪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體康健。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這一句是說讓天下之民心安自足,不知道有可貪求之物,既使有極少數奸猾之徒知道有可貪求之物,也不敢妄想著去攫取。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一句是總結全段,聖人所教導人君的就是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人君如果能體悟無為而治之理,那麼天下沒有治理不好的。比如西周成康之治,周王深得無為而治的原則,以節儉示天下,不崇尚寶貨,以至天下繁榮,太平,犯罪的人極少,刑罰閒置四十多年不用,這實在是全人類文明史上的楷模!

參考資料:《史記》,《老子他說》,《憨山大師文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如何剔除生活的煩惱?不比較、不貪、不為外物所牽絆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三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三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
    《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河上公版: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9:第十二章 聖人之治,去疲取此
    《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九章如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樸,少私寡慾。因此,本章無論是哪個時代所作,都不該保留在《道德經》中,因為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核心思想完全衝突。而通行本《道德經》成書的年代,正是黃老道家興盛之時,所以關於「弱者道之用」的相關篇章不在少數,得一一甄別。
  • 《道德經》雜談:聖人的修養,不為物役
    有所偏愛才會有所偏私,所以,老子教育我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無所偏愛,任物自然,亦就無所偏私。另一方面,不能被內心的欲望所束縛,一旦被欲望所縛,人心外求,人就失去了平靜的心,紛紛擾擾又怎能齊平萬物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鼓勵大家遵循「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道德規範,做個安分守己的好老百姓。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故不尚賢,使民不爭。原文: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譯文:聖人不去喜歡難得的奇貨,任它奇而不貴,這樣百姓就不會為了得到它而起了貪慾淪為盜賊。意會:難得之貨,奇貨也,非生存之所需,皆為滿足不道之私慾。以道觀之,萬物並無貴賤,有道之人必然視其與萬物無異,不足為貴,然無道之人皆喜之愛之,可得尚安,若貴之而又不可得,必起貪慾,必為之盜。故聖人不貴難得之貨,百姓便淳樸無貪慾而不為盜。
  • 《道德經》裡有十句話,讀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經》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義,答案自在其中。它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過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點點滴滴積綻成了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據聯合國統計《道德經》己翻譯成70餘種文字,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 劉先銀經典點說:鄧偉龍的老子「不尚賢」辨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12】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14,35,57,63】【注釋】①不尚賢:戰國時期各國推行的強國政策的措施,即以功名利祿獎賞為國建功和立功的平民、奴隸,而沒有功勞的貴族即不進行獎賞,因此而遭受貴族集團的指責和非議。
  • 道德經 | 第二十七章:不著痕跡的善行(上)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妙要。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
    原標題一: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原標題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開篇指出道不能顯達的諸多異象和嚴重後果不可小覷《道德經》原斷句版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道德經》精華36句,最高明的處世哲學,不是兵法勝過兵法!
    《道德經》號稱「萬經之王」,其智慧可運用於人生的方方面面。對後人而言,解讀《道德經》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樂趣。 有人讀的是哲學,有人讀的是教化,有人讀的是兵法,不同的人,讀出的東西不盡相同。這裡選出的《道德經》精華36句,堪稱最高明的處世哲學,不是兵法勝過兵法!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道德經第三章:崇尚賢能和財寶的人比較崇尚溫飽和健康的人幸福嗎
    上兩期內容,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二章,討論了老子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章,這一章,老子藉助名和利來剖析人類的巧智和欲望的根源,從而論述聖人在治理天下時,什麼事當為,什麼事不當為。我們先看一下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德經—原文
    存世《道德經》被先秦諸子所共仰。      大唐武則天追封其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其思想對中國文化具有極深刻的影響。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豆瓣圖書搜索「老子」,共出現相關圖書版本82頁,計1200餘種。
  • 《道德經》全文珍藏版
    《道德經》全文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後),姓李名耳,字伯陽,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人稱為老子。      大唐武則天追封其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其思想對中國文化具有極深刻的影響。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被尊為道祖。豆瓣圖書搜索「老子」,共出現相關圖書版本82頁,計1200餘種。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更有傳聞說現在傳世的斷句,是紀曉嵐為迎合帝王統治,在編纂四庫全書時,故意將原文的斷句錯開,導致意思完全不同。於是有個說法「老子五千言,錯簡兩千年」。要說哪個版本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那都屬於後世的揣測了。當今比較受人青睞的版本是王弼、楚簡和帛書版。我朗讀的《道德經》,便是依豆瓣的高分版,陳鼓應教授注釋之王弼+參考帛書及楚簡版。
  • 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經之一九
    道德經共九九八十一章,九是最尊貴的一個數,也是承前啟後開啟大變革的一個數,我們把道德經分為九部分,以九九歸一,象徵著歷經苦難,終成正果。——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4:第二十五章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只是所替代的通行本第二十章本身人氣不高,所以重複一下本章將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提為第四章的緣由:《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然而,若按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