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

2020-12-14 永恆水一

《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

河上公版: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修正版: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這一章有主要有三處不同:第一處,「不尚賢」——「不上賢」。「尚」,崇尚、推崇。「上」,用在這裡理解為「使其往上、使其居上」,本身就包含推崇的意思,用在這裡還多了因上位而高高在上的含義。從老子時期的奴隸制度來看,「上」字用得更加準確一些。第二處,「常」——「恆」,兩者意思一樣,「恆」改為「常」是為了避諱帝王的名諱。第三處,「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使夫智不敢」,「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意思是讓有才智的人不敢肆意製造事端。而「使夫智不敢」,意思是讓大家不敢因為有一些聰明才智而去違背自然變化的規律(這章是承前兩章的內容)。顯然帛書版的範圍廣泛了很多,也比較符合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所以這裡還是以帛書版的內容來進行闡述。

第一句:不上賢,使民不爭。字面理解是,不刻意地去推崇賢能的人士而使他們上位,突顯他們的高高在上。以使得民眾可以不通過各種手段去爭名奪利。如果只是這樣理解,顯得有些狹隘了,「不上」另外一層意思是「有下」,居上位而能下親於民。所以加上這層意思,應該理解為:不刻意地去推崇賢能的人士而使他們上位,突顯他們高高在上,應當鼓勵他們能夠下親於民而教化於民,以使得民眾可以更明白事理,這樣可以使得他們不通過各種手段去爭名奪利。

第二句: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使……珍貴。不要把稀有的東西看得太過珍貴,這樣可以使民眾不會因為想據為已有而淪為盜賊。

第三句: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見,通「現」,表現、表露。欲,欲求。民,民心。不要把可以引發欲求的東西表露出來,這樣可以避免民心被擾亂。

第四句: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句是本章的重點,字面理解是,所以君王治理國家,淡化民眾的心性,填飽他們的肚子,弱化他們的志向,強健他們的身體。大多數版本表述的都是這個意思,但是要這麼理解,就太小看李大聖人了。這裡的「虛和實、弱和強」,它們是一個動態的相對變化,而且這治理的四段是有關聯的。應當理解為:所以賢明的君王治理他的國家,首先要讓民眾有一種謙虛恭謹的心性;然後讓他們用務實的態度去進行生產勞作而讓他們能夠豐衣足食;維持好他們良好的生產狀態和越來越豐富生活,以使他們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志向;並用這種不斷提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使得民眾生活幸福、體態安康。

第五句: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樣長久地使人們處於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中,讓他們逐步地擁有一種不過多思索,也不過多有所欲求的狀態,可以讓大家不敢因為有一些聰明才智而去違背這種自然變化的規律。這只不過是雖然沒有去親身參,但卻做好了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去進行提前的布置而已,這種治理方式沒有什麼是治理不好的。

相關焦點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
    原標題一: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原來描述的是理想的大同世界現象狀態原標題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三章開篇指出道不能顯達的諸多異象和嚴重後果不可小覷《道德經》原斷句版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三章:如何做到「則無不治」?
    如果領會透了《道德經》的前三章,在企業管理、社會為人處事和家庭關係上,其實都已經是足夠用了,前三章是基礎,以此基礎,才能化生萬物。禪讀《道德經》,主要以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為主,僅供大家參考。《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道德經》問答81章:「信言不美」的出處
    上一篇文章中(《道德經問答80章:「小國寡民」章排序問題辨證》),探討了通行本80章「小國寡民」和81章「信言不美」的排序問題,這兩章的正確排列位置應當是70章和71章,分別對應《周易》的既濟卦和未濟卦,先在帛書本中做了移動,後又被王弼移至80章和81章。也可以說,本章是《道德經》主文的最後一章,因為72章屬於老子寫的後記,沒有主題,不應算是主文。
  •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無欲則剛
    我把老子在幾千年前告誡君主國王統領天下的智慧,用在自己的生活中。畢竟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一統天下的職責,我們統領的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或者只是統領自己的內心,「道」的智慧同樣都適用。這第1到第37章,是道德經中的「道」經,其中老子講的最多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順應規律、順勢而為,要讓天下萬物都按自身規律正常發展,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是,自生自長會產生「貪慾」。
  •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80章,小邦寡民 81章,信言不美
    《道德經》79章,和大怨 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道德經第三章:崇尚賢能和財寶的人比較崇尚溫飽和健康的人幸福嗎
    上兩期內容,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二章,討論了老子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章,這一章,老子藉助名和利來剖析人類的巧智和欲望的根源,從而論述聖人在治理天下時,什麼事當為,什麼事不當為。我們先看一下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德經品讀第三十六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以柔克剛
    【感悟】看到這一章,想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老子在幾千年前,就主張,要懂得淡然處之,反向而行。有些東西,強求不得,即使用盡手段,最終得到了,也只是短暫擁有,沒有永恆;又或者,等到真正獲取的時候,發現也就不過如此。比如財富。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經粉飾過的語言雖然華麗但失去了誠信的價值。善良的人不會對他人的質疑和誤解指責進行開脫辯解。總是找理由為自己開脫罪責的人就失去了對善良擔當的勇氣。智慧的人能夠見微知著沒必要用廣博的知識來支撐,沒有定力而去追求廣博多聞的人已經失去了深刻的洞察能力而不能獲得真知。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發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轉載但卻無註明原作及出處。感謝轉載樂見《道德經》的廣泛傳播,若轉載者能從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處,本人將更感欣慰!畢竟轉載者無法答疑解惑,望知悉!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道德經》第六十章 譯文
    簡析:有些版本的《道德經》,把「蒞」寫為「蒞」、「䇐」或「涖」。這四個字在古文中相互通用。《說文解字注》中記載:「經典蒞字或作涖,注家皆曰臨也。《道德經》釋文云:古無蒞字,《說文》作䇐。按蒞行而䇐廢矣。凡有正字而為假借字所奪者類此。」「鬼」在甲骨文中是常見字,有三種典型字形。其一為「
  • 什麼是大同社會?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大同社會?
    據說孔子最早提出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它一直是我國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還有孫中山的「大同主義」,也都被看作「大同」方案。作為我們共同理想的共產主義也是大同社會的一個形態。老子對於大同社會又有哪些具體論述呢?我們結合經文論述,作一個探討。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通過《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探討無為概念的含義
    我在這裡詳細討論一下無為與上善若水之間的關係,上善若水是《道德經》第八章論述的主要對象,我就以這一章的內容的為基礎探討一下無為概念的內涵。經文第八章的內容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如何理解這段文字呢?我做如下的理解。第一句,上善若水。
  • 《道德經》七章
    聖人效法天地自然,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以「修之於天下」(五十四章)為己任,道德修養臻於真善美的大道天人合一之境界。聖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正是效法天地的不自生。(十三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七十五章)這是聖人運用天之道——自然辯證法來修身,所以身存,得以「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五十九章)來治世,所以身先,得到天下之樂推而不厭。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其實也反對以德報怨?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在孔子看來,應以美好的德行報答別人的恩德,以公平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兩者當區別對待;而《道德經》六十三章中老子的觀點則是,以德行和教養去感化那些怨恨。很多人在讀懂老子思想前,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消極、逃避、軟弱的想法,甚至有人質疑,難道老子的意思是被打了還要笑臉相迎?而此章《道德經》可以帶領大家揭開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