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
河上公版: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修正版: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這一章有主要有三處不同:第一處,「不尚賢」——「不上賢」。「尚」,崇尚、推崇。「上」,用在這裡理解為「使其往上、使其居上」,本身就包含推崇的意思,用在這裡還多了因上位而高高在上的含義。從老子時期的奴隸制度來看,「上」字用得更加準確一些。第二處,「常」——「恆」,兩者意思一樣,「恆」改為「常」是為了避諱帝王的名諱。第三處,「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使夫智不敢」,「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意思是讓有才智的人不敢肆意製造事端。而「使夫智不敢」,意思是讓大家不敢因為有一些聰明才智而去違背自然變化的規律(這章是承前兩章的內容)。顯然帛書版的範圍廣泛了很多,也比較符合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所以這裡還是以帛書版的內容來進行闡述。
第一句:不上賢,使民不爭。字面理解是,不刻意地去推崇賢能的人士而使他們上位,突顯他們的高高在上。以使得民眾可以不通過各種手段去爭名奪利。如果只是這樣理解,顯得有些狹隘了,「不上」另外一層意思是「有下」,居上位而能下親於民。所以加上這層意思,應該理解為:不刻意地去推崇賢能的人士而使他們上位,突顯他們高高在上,應當鼓勵他們能夠下親於民而教化於民,以使得民眾可以更明白事理,這樣可以使得他們不通過各種手段去爭名奪利。
第二句: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使……珍貴。不要把稀有的東西看得太過珍貴,這樣可以使民眾不會因為想據為已有而淪為盜賊。
第三句: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見,通「現」,表現、表露。欲,欲求。民,民心。不要把可以引發欲求的東西表露出來,這樣可以避免民心被擾亂。
第四句: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句是本章的重點,字面理解是,所以君王治理國家,淡化民眾的心性,填飽他們的肚子,弱化他們的志向,強健他們的身體。大多數版本表述的都是這個意思,但是要這麼理解,就太小看李大聖人了。這裡的「虛和實、弱和強」,它們是一個動態的相對變化,而且這治理的四段是有關聯的。應當理解為:所以賢明的君王治理他的國家,首先要讓民眾有一種謙虛恭謹的心性;然後讓他們用務實的態度去進行生產勞作而讓他們能夠豐衣足食;維持好他們良好的生產狀態和越來越豐富生活,以使他們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志向;並用這種不斷提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使得民眾生活幸福、體態安康。
第五句: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樣長久地使人們處於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中,讓他們逐步地擁有一種不過多思索,也不過多有所欲求的狀態,可以讓大家不敢因為有一些聰明才智而去違背這種自然變化的規律。這只不過是雖然沒有去親身參,但卻做好了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去進行提前的布置而已,這種治理方式沒有什麼是治理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