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上初中的時候,班級裡有一個身高1米8,體重180斤的大塊頭,但是性格卻跟身材不成正比,性格非常懦弱,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一個男生的書包弄掉地上,結果就被一個1米6幾的男生,蹦著高地打了一頓!
這個事情讓我記憶猶新,我覺得無論你擁有多強健的體魄,如果性格軟弱,那麼被欺負,被當「軟柿子」捏是常事兒。在校園中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在工作中自己的利益也不敢爭取,總之就是四個字「活得憋屈」。
很多家長內心很困惑,為什麼孩子這麼「慫」?答案可能要在家長自身找,生活中若常做這三件事,可能造成孩子性格越來越軟弱!
一、在外人面前的「假客套」
也許是由於傳統文化的關係,教育我們「做人要謙虛」,於是很多家長習慣用貶低自家孩子,誇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是一些在外人面前的「假客套」行為,讓很多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都受到了傷害。比如公共場合的公共設施,一些好面子的家長會讓孩子謙讓,不要去搶;當別人誇獎自己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我家孩子哪有你說得那麼厲害,跟你家孩子沒法比」!
相信很多人都是聽著這些話長大的,對一些大大咧咧的孩子來說可能沒啥影響,但一些性格敏感的孩子卻可能越來越軟弱。在他們心中會形成一個認知,「我總是不如別人、我不能和別人爭搶、我想要保護自己的地盤是不對的,因為我不配擁有」。
二、吝嗇給孩子花錢
為人父母以後,所有的拼搏和努力似乎都是為了孩子,希望他們吃得更好些、穿得更好些、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也有一些父母吝嗇給孩子花錢,還認為窮養孩子更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娃。內心強大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沒有依靠和退路努力打拼,但有很多最終活成普通人的孩子卻受害不淺!
我記得在網絡上刷到這樣一個段子,一個男孩從小被窮養,長大以後看到門面大一些的理髮店,都不敢踏進去,滿眼中都是怯懦。其實我從小並不是羨慕有錢孩子的物質條件,是真心羨慕那種從骨子裡散發的自信。父母要知道窮養孩子,他們可能會早早聽話,但是那種哭窮的三觀也會深入他們的骨子裡。
三、遇事總選擇「息事寧人」
還有一些父母,生活中也是「老好人」的角色,遇事總選擇「息事寧人」,無論內心受了多大委屈,都秉持「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而這樣的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當孩子第一次在幼兒園被欺負後告訴父母,父母告訴他忍一忍,以後被欺負成了常事兒。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1、對不公平勇敢反抗
「拿出膽量來」那一吼聲是一切成功之母。——雨果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被欺負了不敢反抗,形成了懦弱的性格,以後要花費很大力氣才可能改過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並非一句空話。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父母就應該教會孩子面對不公平勇敢反抗。
巴學園的園長李躍兒甚至主張讓幼兒園的孩子打一架,一旦孩子進入了群體,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互動,打架也是其中之一,與被別人忽略相比,打一架並不可怕。因為孩子在幼兒時期,如果能夠經歷衝突,他會具備一定的抗壓和應對能力,重點是幼兒時期的衝突也不過是小拳頭,傷害不會太大。
但父母也不能直接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由於人類天生趨利避害的心理,面對比自己強壯的對手,孩子可能會選擇去打別人。建議在孩子入園以前,就通過一些安全教育的繪本故事,教會孩子什麼是正確地、勇敢地反抗,如何面對被欺負的情況!
在《幸運的米拉安全教育繪本》系列的行為篇10冊中,有兩冊我感覺非常棒,一是《我不膽小了》教會孩子勇敢面對恐懼的事情,二是《不許欺負人》,讓孩子學會當被欺負時如何勇敢、科學的反抗。這兩冊主要是引導孩子勇敢的主題,其他8冊也很好,都是關於安全教育的知識。
2、培養樂觀、自信的性格
一個樂觀自信的人,內心自然有強大的力量,內心力量強大性格也會更堅毅,自然與懦弱無緣。在積極心理學中,有一種「亨利效應」,證明了自信的重要性。一個叫亨利的矮個子男人,到了30歲一事無成。
但直到讀了拿破崙的傳記,他開始相信自己是拿破崙的孫子,於是他相信他擁有拿破崙的信念,只用了三年時間,他成為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但時隔多年,別人開始調查他身世,發現他並非拿破崙的後代。但正是這種自信,讓他成功,讓奇蹟發生。
可見擁有自信會讓人產生質的變化,也是從根本上戰勝性格軟弱的利器。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比如我經常會反覆給孩子讀歪歪兔性格教育故事,故事對於孩子的暗示作用真是相當強大。
因為你跟他講自信,他們根本不懂,但通過童話故事卻能讓孩子領會其中深意。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看看這套《歪歪兔全情商注音讀本》,這是累計銷售5000萬冊的情商教育書,裡面包含了8大方面,性格教育、行為習慣、品格教育、性教育、情緒管理、財商教育、逆商教育和社會交往教育,在培養性格上非常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