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一位相國三年不理政事,只喜歡喝酒,死後卻被百姓歌頌

2020-12-23 尚宮女史

公元前195年,呂后問病重的劉邦:「陛下百年之後,蕭相國也活不了幾年了,那誰能替代蕭何的位置呢?」劉邦說:「曹參可以。」

劉邦在臨終之際,將大漢的相國都安排好了,蕭何之後是曹參,曹參之後可用的是王陵和陳平,再然後就是周勃。為什麼劉邦將曹參定為蕭何的替代者呢?蕭何和曹參在秦朝時期就是上下級關係,蕭何是主吏,曹參是獄掾,兩人都與劉邦交好,後來就成了劉邦的左膀右臂,曹參為將,蕭何圍相,共同輔佐劉邦。

等到漢朝建立之後,劉邦論功行賞,在這個時候產生了一個分歧,群臣認為曹參戰功赫赫,功勞最多,應該排第一位,但劉邦私心裡決定蕭何當排第一,後來有人提出蕭何當為第一。劉邦也就順水推舟將蕭何定為第一,而曹參為第二。

也就是說西漢的開國功臣中,蕭何和曹參是排在在前面的,只不過一文一武,曹參更多的是在武上立功居多。只不過這個排名讓這對昔日的上下級兼好友之間有了嫌隙,後來在相處過程中不怎麼對付,只不過兩人從此之後也沒有什麼接觸。

因為蕭何繼續為大漢的相國,而曹參被劉邦指派給齊王劉肥為相國,輔佐劉肥。曹參在齊國的主要功績也集中在戰場上,而在治理齊國這一塊上,曹參自知水平有限,遂將齊國國內的長者和讀書人都找來,詢問他們治理齊國的方法,只不過眾說紛紜,曹參一時也不知道該聽從誰的。

後來他聽說膠西有一位擅長黃老學說的蓋公,遂重金將他請來,詢問良方,蓋公認為「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也就是採用清靜無為的治理方法,曹參覺得很有道理,就將自己辦公的正堂讓出來給蓋公住,接下來的九年時間裡,曹參就以蓋公的說法來治理齊國,齊國安定,曹參也收穫了賢相的稱呼。

從曹參在齊國為相的經歷,可以大致看出曹參這個人的行政策略,即採用清靜無為的治理方案,讓百姓自行安定,而不折騰百姓。為此,曹參胸懷寬廣,善用人才,只要是好的方法,他就願意去用,而不會剛愎自用,所以用很少的氣力就贏得了讚譽,這一點在他後來為大漢的相國的時候體現得淋漓至今。

公元前193年,大漢相國蕭何去世,遠在齊國的曹參知道後趕緊讓那個舍人收拾行李,說:「吾將入相。」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因為蕭何在臨終之際和漢惠帝劉盈有過一番交談。漢惠帝詢問蕭何百年之後,誰能勝任相國這一職位,蕭何就推薦了曹參。所以,蕭何去世之後,漢惠帝就派人到齊國迎接曹參入朝為相。

曹參成為大漢的第二位相國之後,雷厲風行的做了一件事,即從郡縣和諸侯國中找一些少說多做的厚道人來做丞相的屬官,然後將丞相屬官中那些多說少做追求聲譽的人給辭退了。這本來給很多人釋放了一個信號,即曹參可能會在相國任上大幹一番,但後來讓很多人失望了,曹參「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也就是說,曹參啥都沒有做,所有的一切遵循的都是蕭何制定下來的制度,也就是說,大家按照蕭何在世的時候行事,而曹參並不插手具體的事物,明面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相國。而且,相府中有人犯了小過錯,曹參並不追究,反而會遮掩過去。

有意思的是,曹參雖然在相國任上沒做什麼,但在生活中卻因為一事出了名,即喜歡喝酒。曹參自從做了大漢的相國之後,就喜歡上了喝酒,他這喝酒倒也不是本身喜歡喝酒,而是想讓人閉嘴。

因為他在政事上的無所事事,讓很多官員對他有了意見,所以就有很多人去勸說曹參,曹參並不喜歡對這些官員一一解釋自己的行為,遂學會了一招,即灌酒,每次有官員去勸說曹參,都被曹參拉著喝酒,酒席上,曹參總是一個勁的勸酒,根本不給人說明來意的機會,直到灌醉離開。

時間長了,曹參的下屬和舍人也都喜歡上了喝酒,當有人站出來希望曹參能約束一下這些人的時候,曹參反而自動加入到宴飲中,與下屬和舍人一同飲酒作樂。

這樣一弄,大家也都知道,沒有人能勸說的了曹參,而漢惠帝劉盈也對曹參的行為很是看不慣,覺得曹參是看不起他這個小皇帝。但曹參畢竟是開國功臣,是相國,劉盈也不能直接就指責曹參不理政事,只能找了個機會讓曹參的兒子曹窋試探一二。

劉盈對曹窋說:「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

曹窋休沐的時候回到家中,找了個機會隱晦的提到了這件事,想規勸曹參。曹參聽了之後很是生氣,直接命人打了兒子二百板子,並說:「你的任務就是進宮服侍皇上,這些國家大事不是你應該說的。」

這件事自然很快就傳到了劉盈的耳中,等到上朝的時候,劉盈就問曹參為什麼要懲治曹窋,曹參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說點什麼了,他脫下帽子謝罪說:「請陛下想一想,在英明聖武方面,您和高祖誰強呢?」

劉盈幾乎沒有思考就回到:「朕怎麼敢和先帝相比呢。」

曹參繼續問道:「那陛下認為,臣和蕭何,誰更賢能呢?」

劉盈思考了一會,說:「君似乎比不上蕭何。」

曹參這個時候又說:「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蕭何曾為秦朝的主吏,對秦朝的規章制度很是熟悉,等到漢朝建立之後,蕭何制定了大漢律例,讓漢朝百姓安居樂業,其制定的律法已經很完善,後人只需要執行即可,完全沒有必要進行更改,那樣只會折騰百姓。

很多法度最忌諱朝令夕改,不能因為蕭何已經去世,其繼任者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更改蕭何定下的一切。反而應該遵循蕭何制定的法規來治理大漢,這正是曹參不理政事反而喜好喝酒的原因,為的就是延續蕭何制定下來的法度。

聽完曹參的解釋,劉盈也就不再計較了,由著曹參行事,這就是著名的蕭規曹隨的故事。曹參做了大漢三年的相國,去世之後,百姓歌頌曹參的事跡,說:「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曹參的聰明之處正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清靜無為,讓經歷了秦末戰亂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因此在政事上無所事事反而成為大功臣,蕭規曹隨的故事也千古傳誦。

相關焦點

  • 曹參:我當相國就是閒著喝酒
    這是小方叔叔第一百三十篇故事了今天我們還是講講漢朝第二任相國曹參講講他當是怎麼什麼都不幹當相國的
  • 漢朝的「蕭規曹隨」是怎麼回事,整天喝酒的曹參真有治國之才嗎?
    漢朝的「蕭規曹隨」是怎麼回事,整天喝酒的曹參真有治國之才嗎?呂后遵照了劉邦的意願,在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了相國。但是令呂后和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很意外的是,曹參自從當上了相國之後就整天不理政事,只顧著喝酒,一切制度都按照原來蕭何制定的進行,沒有任何的變化。
  • 兒子奉旨勸老子少喝酒,老子大怒,把兒子打得屁股開花:你懂個屁
    漢朝建立後,曹參擔任劉邦長子齊王的相國,九年內,齊國安定繁榮,人人稱他為「賢相」。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蕭何病故,曹參接任西漢相國。臨行之時,曹參向自己的繼任者交代齊國的政事,說你的任務很簡單,只要管理好齊國的監獄和市場就是頭功一件。
  • 蕭規曹隨----漢朝宰相曹參
    阿牛徐海峰曹參的評價,太史公其實已經說的很清楚:      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 宰相、丞相、相國原來不是一回事,99%的人都弄錯了!
    漢丞相 蕭何漢成帝時,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於是立三公制,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遼朝早期設北、南面官,有所謂北宰相、南宰相,有學者認為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非宰輔性質,存疑 。丞相,是代替皇帝統帥文武百官、輔佐皇帝總理國政的最高官職。
  • 蕭何:千古第一相國——《史記·蕭相國世家》讀後
    第一世家為《蕭相國世家》,第二世家為《曹相國世家》,主要論述了蕭何與曹參在反秦之戰、楚漢相爭,以及漢朝初立時的事跡,同時對他們進行功過評價。司馬遷通過事跡敘述,勾勒出了蕭何與曹參典型的人物形象。體現出司馬遷對蕭何、曹參對於漢之興起以及漢初政局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一個人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只有他的歷史才能告訴我們。
  • 皇帝不喜後宮幹涉政事,漢武帝處斬鉤戈夫人
    太后想要幹涉政事,還是要藉助外在的力量。鉤戈夫人的出身並不是很顯貴,她的母族並沒有很大的力量。況且漢武帝對於朝中不聽話想冒頭的大臣們,都採取強硬的策略。大臣們都被他收拾服帖,還有他留下來的霍光等重臣來輔佐兒子繼位。其實鉤戈夫人就算是在漢武帝死後想要幹涉政事,也是非常不易的。
  • 漢朝丞相曹參,提出無為而治,什麼是無為而治?
    蕭何死後,漢帝國迎來了一位將軍丞相,名叫曹參。 在人們擔心他出現的時候,這位丞相創造了一種新的治國模式,即無為而治。 在第一次模擬考試中,漢惠皇帝對政治模式產生了懷疑。 曹官吏也很擔心,但這種模式確實給漢代帶來了新的活力。
  • 漢朝皇帝列表及介紹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前157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
  • 最後的漢匈之戰,為何漢朝戰敗,匈奴卻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漢朝和匈奴可謂是一對冤家,恩怨持續了近百年。期間雙方既有和睦相處,也有兵戎相見。在漢武帝時期,為何漢匈之戰中漢朝戰敗,匈奴仍然元氣大傷呢?這是因為匈奴的綜合國力損耗嚴重所導致的。當時漢朝積貧積弱、百姓苦困,若發動戰爭,必定有損國家。於是,先後有多位漢朝宗室女前往匈奴和親,包括漢高祖宗女、漢惠帝宗女、漢文帝宗女、漢景帝宗女嫁給匈奴單于,漢武帝宗女細君公主、解憂公主嫁給烏孫國王。以和親的方式,求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