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中國人喜歡說這麼一句話「沒啥別沒錢,有啥別有病」,這恐怕是身處晚年的父母最理想的狀況,尤其在如今老齡化步伐加快的社會。畢竟,有多少人趁年輕時工作兢兢業業,除了管好子女之外,誰不指望為此掙一個體面的晚年呢?沒錢又有病,這恐怕是父母晚年最怕的兩件事了,攤在誰身上,都是大不幸。
不過,事實果真如此嗎?老家鄰居的經歷讓我覺得,晚年最不幸的父母不是沒錢的,也不是有病的,而是另有其人。
跟子女關係淡漠,老死不相往來的
每次過年回老家的村子裡,斜對面的鄰居家總顯得格外突兀。不僅僅是因為那座被四面的兩層小洋樓圍著的土房子,而是在熱熱鬧鬧的闔家團圓氛圍裡,唯獨這家透出的冷清感。我本以為這家房屋如此破敗,裡面早已不住人了,可當孩子跑進沒有院牆的這家裡玩時,屋裡老人一聲呵斥,我才知道自己是錯的。
我好奇問我媽媽,那人沒有兒女嗎?怎麼過得這麼落魄,也沒有人看他。我媽告訴我,他原本有一兒一女,還有個美滿的家,但後來因為好吃懶做,又常賭博酗酒,常常打罵妻兒,把妻子打得遍體鱗傷,兒女也恨透了他。後來兒女成年後將母親接到城裡住,跟父親斷絕了關係,這老人就成了事實上的「五保戶」,處境十分悽慘。
為人父母是場修行。教育專家有言,父母對子女早年間的愛,相當於存儲,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越是關心愛護,感情儲蓄就越多,到了晚年,等父母老了病了沒錢了,才能得到子女用錢、精力和親情的反哺。
反之亦然。若父母早年間總是打罵、漠視或者羞辱子女,晚年怎麼可能得到子女心甘情願的愛呢?而當父母到了晚年,對物質的要求已經很低,極度渴望精神慰藉時,是不是跟子女老死不相往來的這一類型父母,顯得格外孤獨?
子女夭折或失獨的
這一種顯得比較扎眼,子女在養育過程中遭遇不幸的父母,尤其是「失獨」的。這個詞有孩子的父母都不願觸及,卻是逃不開的社會話題。
這樣的父母連活著都已經如行屍走肉,還談什麼痛苦幸福?不少父母因此離婚,家庭破裂;更多的,晚年活得無滋無味,心如死灰。也有少數父母抱團取暖,找到和自己遭遇一樣的同病相憐之人,一起做公益或者聚會傾訴,才能舒緩痛苦。
父母的這種遭遇引人深思: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孩子嗎?步入晚年後,究竟什麼才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只是孩子嗎?愛好、信仰或者同齡人的認可和理解,能不能也同時構成晚年精神生活的幾大支柱?這樣才不至於當孩子這根獨有的支柱轟然倒塌時,我們的人生也隨之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