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 423 與往年不同,疫情下的閱讀有了別樣的色彩。深圳晚報推出特別策劃 "423 讀書日深圳人閱讀故事 ",聚焦在深圳的閱讀個體,分職場篇、書業篇、家庭篇、學校篇、作家篇五個系列。
今天推出的是 "家庭篇 "——聚焦深圳的家庭閱讀。在外面,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職業,但在家中,他們分別是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在疫情期間,他們"宅"在家中,相互陪伴,也許,對許多個深圳家庭來說,這幾個月是"在一起"最長的時光。如何陪伴?如何高質量的陪伴?一起閱讀就很好。當然,深圳的年輕人很多,他們離開父母親人,一個人一個家,在疫情期間,他們用閱讀抵禦孤獨。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深圳人的家庭,看看他們的日常閱讀,了解深圳人在物質生活非常充裕的同時,如何享受精神食糧。
母親朱紅傑:某廣告公司職員。兒子高悅滔:幼兒園大班在讀,9 月份將升讀小學。
親子閱讀,在他心中埋下一顆愛讀書的種子
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因特殊的工作性質,我都會帶著一群愛讀書的孩子們奔走在各大書店及圖書館,去參加知名作家的新書推介活動,其中有些比較適合幼兒園小朋友的,我也會帶上年幼的兒子去觀摩一番,藉此盛事,在他心中埋下一顆愛讀書的種子。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我考慮到兒子今年 9 月份就要讀小學了,就給他簡單列了個書單。說是他的書單,最後都成了親子共讀!結合自己多年的讀書習慣,我大致給他規劃了以下三個閱讀方向。第一,行為習慣的培養。我和他一起讀了《大衛,不可以》《大衛惹麻煩》《小腳不是用來踢人的》《細菌不是用來分享的》,其中《細菌》(簡稱)告訴了小朋友們細菌是可以傳播的,當發生感冒、咳嗽、流鼻涕等這些事情時,如何保持個人衛生?如何進行自我處理?如何做到不傳染給其他人?書中都向我們做了精彩的互動展示,這是一本很好的有關家庭養成教育的優質繪本,值得家長和孩子們共讀!第二,時間觀念的養成。我們先後讀了《母雞蘿絲去散步》《金老爺買鍾》《老狼,老狼,幾點了》《弗朗索瓦與消失的時間》,這幾本書兒子每天必看,《弗朗索瓦與消失的時間》他更是愛不釋手,兒子告訴我說,他和弗朗索瓦不一樣,他不想時間過得很快,哪怕是疫情期間很難熬,他也不會覺得無聊和等待是在折磨人,因為他不想時間把媽媽的烏髮染白,小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簡單!好吧,媽媽答應你:永遠 18 歲!第三,價值觀的培養。每天晚上,我們必讀哈利熊每晚一個好故事以及拼音繪本《睡前故事》和純手繪《美猴王系列》叢書中文版,有時也會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傳記。通過真實的事件,重現歷史,不斷總結汲取名人、聖人、偉人的寶貴人生經驗和驚人智慧,進而獲得心靈的啟迪。孔子十五志於學,就很好地向人們傳遞了"少年養志"的重要性。
世界讀書日在即,我準備再多選購幾本書,為自己,更為家人。我深諳好書似好酒,只要一本一本慢慢讀下來,用腦子記,用心記憶,讀書就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書籍也會成為慰籍心靈的一劑良藥!
於志斌 : 在家是父親,在外是海天出版社副總編輯。
讀了很多中醫藥類書籍
從一月下旬以來,我讀了《萬曆野獲編》《容齋隨筆》《胡適年譜長編》《胡適自傳》《閒話胡適》《中醫經籍句讀新論》《中國醫學史話》《新安醫籍叢 · 本草)》《銅陵市志》《霍山縣誌》《潁上縣誌》《蒙城縣誌》《壽縣誌》《安慶地區志》《馬鞍山市志》《太和縣誌》《舒城縣誌》《太湖縣誌》《休寧縣誌》《望江縣誌》等。
我讀書目的性很強,速度很快,總能從書中發現"選題":文章選題和圖書選題。這跟我的出版職業生涯有關。我是泛讀加專題閱讀的愛好者,這一次的批量閱讀跟我在朋友圈轉發中醫治療新冠病人的消息有關。某些朋友不信中醫,甚而斥中醫從業者為神棍之類。讀書讓我平靜下來。從了解中醫歷史出發,有意識的去讀,不僅心平氣和了,還有了收穫。
17 年前我策劃出版了《中華抗非典四字歌》和《非典疙瘩》(均與同事共同擔任責編),此疫重讀《非典疙瘩》,發表了《一個少年在災難中的心靈實錄》,表達了愛惜生靈和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主題。我在新媒體上發表的還有《致敬,中醫藥類書籍的出版者!》《胡適信中醫嗎》。即將發表的是《在閱讀中與喵星人親近》《地方志裡有中醫藥寶藏》《閱讀鄧斯米爾家族》。《閒讀存片》是承載我閱讀收穫的一個筐子,會持續下去。目前階段,跟中醫有關的讀書札記還會有幾篇,已有紙媒表示願意連載。
史小囂:目前單身,自由撰稿人
重讀張愛玲,像在流言裡覓得定海神針
春節前後,讀了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爾 · 麥克勞德的《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艾麗斯 · 門羅的《恨,友誼,追求,愛情,婚姻》和《好女人的愛情》。三本都是短篇小說集,都是重讀。
元宵節那天早晨,我習以為常地去小區背後的赤尾村裡喝粥,結果被保安拒之門外,所有城中村和小區都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我停止了讀書,把全部心思放在下廚打理一日三餐上,我勤奮地熬粥、炒菜、做飯、洗碗,飯飽之餘就歪在沙發上刷手機,時時關注疫情最新進展。流言四起,越刷心底越慌 …… 如循環往復了整個正月,直到我洗碗把手腕累傷,想起張愛玲散文《燼餘錄》裡似乎有個相似的細節。於是,我從書架上找出了她的散文集《流言》。
原文是這樣的:"有個安南青年,在同學群中是個有點小小名氣的畫家。他抱怨說戰後他筆下的線條不那麼有力了,因為自己動手做菜,累壞了臂膀。因之我們每天看見他炸茄子(他只會做一樣炸茄子),總覺得悽慘萬分。"莞爾之餘,我更關注到另一個細節,"圍城的十八天裡,在炮火下我看完了《官場現形記》。小時候看過而沒能領略它的好處,一直想再看一遍。一面看,一面擔心能夠不能夠容我看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把手機扔到一邊,捧起了張愛玲最難啃的《紅樓夢魘》;之後是餘斌的《張愛玲傳》,因為餘斌對張愛玲作品的評析最得我心;之後是《小團圓》,我需要張的第一手資料,去核實餘斌的種種推測和猜想。
像在流言紛紛裡找到一根定海神針,重讀張愛玲讓我為慌亂的心重新找到了秩序。有閱讀的陪伴,時間倏忽已到四月末。想起去年讀的《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裡,莊信正提到,宋以朗計劃在 2020 年張愛玲百年冥誕時,編印她和宋淇、鄺文美夫婦間長達 70 多萬字的全部信函。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在中秋節前後,那時候我們失序的生活會步入正軌嗎?但願如此。
頤地軒主人 : 兩個孩子的父親,某高科技企業技術人員。
看書,也是給孩子做個榜樣
我是在企業上班的,工作比較繁忙,平時加班比較多,一年裡休息的時間非常少,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終於把我"圈"在家裡十多天,暫時放下了繁忙的工作。
我是做技術的,平時閱讀的時間並不是特別多,但閒下來,我還是願意看一些書的,尤其喜歡傳記,因為我覺得前人的人生經驗值得借鑑。
這段時間,我看了兩本書,這兩本書買來很長時間了,一直沒時間讀。一本叫《民國三大校長》,另一本是英國作家羅伯特 · 道格拉斯寫的《李鴻章》傳,這本書標榜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鴻章傳記。
《民國三大校長》寫了民國時期三位非常有名的校長——北大校長蔡元培、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這三位都是了不起的民國教育界領袖,三人在辦學理念方面特色明顯,在人格魅力方面也頗有建樹。書中對三位校長的敘述,既有他們的個人自述和回憶,也有同窗好友、曾經的同事、一起的戰友們的回憶與講述。全書一氣呵成讀下來,對三位校長甚是佩服,對其為人更是欽佩有加。
《李鴻章傳》與之前讀的傳記不同,史料的鉤沉多於觀點的陳述,讀下去並不容易,2 月初我就上班了,這本書憾未能讀完。
在家裡呆了十來天,每天會抽時間陪小女兒一起讀繪本,比如《大衛,不可以》《大衛上學去》《猜猜我有多愛你《爺爺一定有辦法》《生氣湯》等等,她的繪本很多,有幾十本,平時都是隨手抓起一本就讀。其實,每天的親子閱讀,最大的好處是讓不能外出玩耍的孩子離電視和手機遠一點。
當然,在家裡讀書也是給孩子做榜樣,總不能你讓孩子看書,自己看手機,然後孩子不服氣吧。
胡貝爾 : 家人眼中的好孩子,學府一小六年級在讀。
在家讀書,就沒那麼無聊了
通常大多數人所謂的"樂"是娛樂,然而在我看來,"樂"其實就是閱讀。
我的閱讀習慣是從 3 歲開始養成的。那時候,爸爸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小天才平板電腦,自從有了它,我利用它學習了不少漢字和拼音,再加上爸爸媽媽那時候不忙,經常陪我看書、講故事。所以漸漸地有了愛讀書的習慣。再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其實我非常會問問題,遇到一點兒不懂的就問。通常十分鐘的故事時間裡,我問了七八個問題。
讀書不僅僅給我帶來樂趣,還發生了許多事情。而且每一件都很有趣。有一次,我在書桌旁看《活著》這本書,媽媽在餐廳叫我吃飯都不願意出來吃。媽媽見我不肯出來吃飯,便大步流星地走進來,站在我身後。我沒注意到媽媽的存在,繼續沉浸在書的世界裡,過了一會兒,我的肚子開始唱"空城計"了,我才依依不捨地合上書。一轉身,看到身後的媽媽,我下了一跳。而媽媽則不慌不忙地說"磨蹭個啥?還不趕緊去吃飯!"還沒等她說完,我就腳底抹油似的跑掉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事,不過我推薦大家多讀書、多看書。因為像《聖經故事》《史記》等書可以給我們知識和美好的品德,像掩耳盜鈴、對牛彈琴的成語故事可以告訴我們道理。
今年的假期特別長,不能外出旅遊,不能愉快地玩耍,我就把更多的時間放到了讀書上,這讓人感覺到,無法外出,沒有小夥伴一起玩的日子沒那麼的無聊。
深圳晚報記者 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