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婦女的「兩把頭」

2021-02-21 吉祥滿族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滿族婦女的「兩把頭」


      在歷史上,滿族男子梳辮髮,人盡皆知。這種髮式直到辛亥革命時期,才被革掉。至於滿族女子的髮式,變化就比較多。幼年時期,因習騎射,髮式與男孩相同,剃去四周發,只留顱後發,編結為辯,盤於腦後。待至成年待嫁時期,方才蓄髮,多是縮成抓髻、或梳成單辮。莊綽《雞筋篇》上有一段記載,「燕地(金)其良家世族女子,皆髡(剃髮),許嫁方留髮」。滿人入關後,也仍保持此俗。在著名古典小說《紅樓夢》裡,也有此反映,在七十一回裡有這樣一段描寫,「風姐並族中幾個媳婦,滿溜雁翅,站在賈母身後侍立······臺下一色十二個未留頭的小丫頭,都是小廝打扮」說明乾以後此俗仍存。

 

 

已婚女子的髮式,多是官髻。髻的樣式和名稱很多,諸如大盤頭,大蓬頭,架子頭,老樣子等,但唯有兩把頭的樣式,才是滿族婦女的典型髮式。兩把頭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絡,在頭頂上梳成一個橫長式的髮髻,再將後面的餘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扁髻,壓在後脖領兒上。這樣,髮髻便無形中限制了脖頸的隨便扭動,使人走起路格外莊重。當時,梳這種髮髻者多為滿族的上層婦女。一般勞動婦女,只把頭髮綰至頂心盤髻,這種盤法流傳至今,在東北農村中仍可看到。

 

在髮髻上帶些花朵,是滿族婦女的愛好。進關以後,受漢族的影響,在頭飾上就更加講究和複雜了,諸如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針,排杆以及壓鬢針等等,但其中還有一種叫大扁方的,卻是滿族婦女頭飾中絕不可少的。所謂大扁方,是一根約七、八分寬,一尺來長的大橫簪,貫於髮髻之中。清人小說《兒女英雄傳》裡,第三十回寫十三妹初見安太太一段,對安太太的頭飾就作了一番仔細的描述,可資作為佐證,「頭上流著短短的兩把頭兒,扎著大壯的猩紅頭把兒,撇著一支大如意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的玉暨棒兒,一支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倒掖在頭把兒後邊,左邊翠花上,關著一路三根大寶針釘兒,還帶著一支方天戟,栓在八顆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的小桃,右邊一排三支刮待刷臘的矗技兒蘭枝花兒」。這可算是清代中期以後。一般滿族官宦婦女的典型頭飾。

 

 

     另外,在滿族上層婦女的髮髻上,往往還戴有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索緞或青直經紗或青絨作成,俗稱旗頭。平民婦女在結婚時以此作為禮冠,戴在頭上,頗有漢族風冠霞披之意。

    滿族婦女注意耳飾,講究一耳帶三鉗,就是說滿族婦女要在每隻耳朵上扎三個孔,帶上三隻耳環。這種習俗,是滿族婦女必須遵守的。據記載,乾隆四十年有次選秀女時,乾隆就說過:「旗婦一耳帶三鉗,原系滿洲舊風,斷不可已飾,聯選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即禁止」。這種習俗,在滿族婦女中,確實延續很久,、直到民國年間,在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仍可見到。

 

 

新疆的滿族人

 

     新疆滿族是個非常講究禮儀的民族,過去,滿族人在家裡,對父母要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

  請安禮,男的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垂手站立問好,是請小安;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叩頭禮」是新年請安所行的大禮,分一跪三叩首和二跪六叩首,對神佛、祖先、帝王則行三跪九叩首。每叩首一次就要起身垂首直立。女子行叩頭禮與男子次數相同,只是不挺身垂首。請安時行雙手扶膝下蹲的「蹲安禮」。
  平時交往,男子行「抱見禮」、「擦肩禮」,女子行「拉手禮」、「舉手禮」。遇到長者,無論認識與否,如果騎馬,必須下馬讓路,待長者過去後再上馬行路。
  現在,滿族人的禮節許多與漢族相差無幾,但一般晚輩見長輩以行鞠躬禮為多,平輩間則施握手禮;親友之間,婦女們還保持著「蹲安禮」。
    新疆滿族人的傳統服飾直接承襲了其先世女真人的特點。髮式在孩提時都一樣,都是前發覆額,後發蓋頸。到10歲左右,男子剃去前額頭至耳際的頭髮,留頂後及後腦勺的頭髮,結成髮辮,拖在腦後。女子不剃髮,或綰抓髻、或結成髮辮,用紅繩扎發。至婚前改辮為髻,多以「兩把頭」為髻。頭上插戴金銀簪、珠花、絹花,戴耳環、手鐲等。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滿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



微信號:吉祥滿族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滿族婦女的頭飾「扁方」啥樣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在滿族民間有大扁方,大扁方是滿族金屬工藝,俗稱「滿洲大簪」,是婦女成年的標誌,多為銀、銅金屬所制。使用時橫貫於發中,表示婦女已進入成年。在王公貴族家中婦女的大扁方十分講究,除發用貴金屬製作外,還要鑲有玉石、翡翠,以顯示其高貴。  關於扁方這種滿族婦女所特有的頭飾,在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何玉鳳毀裝全孝道安龍媒持服報恩情」中,通過對安夫人頭飾的描繪可以看到。
  • 旗裝分類——滿族服裝大全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服飾分類旗裝  旗裝頭飾  旗裝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婦女旗裝的裝飾 旗裝內衣褲性比男性旗裝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裝外套穿的馬甲。繡有精緻圖案。穿旗裝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裝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 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歷史悠久,據推測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流文化和茶啊衝文化時期。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是現代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滿族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
  • 滿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籤、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製,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製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 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滿族傳統服飾承襲了其先民女真人的特點,多以皮毛為主。居住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沿岸的滿族,早年有穿魚皮衣的傳統。  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逐步建立了紅、藍、黃、白、鑲紅、鑲藍、鑲黃、鑲白八旗制度。由於滿族人皆在旗,又稱旗人,故所穿長袍亦稱旗袍,滿語又稱「衣介」。滿族男女冬季穿皮或棉袍,夏季穿棉麻布單袍。
  • 【青龍文化】滿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籤、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製,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製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 特點鮮明的滿族服飾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鬱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澱的結果。滿族服飾文化從皇太極時期開始形成,具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滿族服飾承襲了女真傳統,早期尚白。由於射獵生活的需要,無論男女均身著袍服。在關外時期以皮毛製品為主,清朝入關後分為單、夾、皮、棉,四種材質。相信很多人對電視劇中」格格」的頭飾記憶猶新,其實這正是典型的滿族女子頭飾。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
  • 大型組圖滿族民俗生活
    已婚滿族婦女的髮型多是綰髻,綰至頭頂的叫大盤頭,額前髻叫鬅頭,還有架子頭,吉祥頭,兩把頭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兩把頭,即將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綹,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發,壓在後脖領上,顯得格外穩重、文雅。
  •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民俗!沒有皇帝,沒有皇城,只有滿族,顛覆你的認識
    已婚滿族婦女的髮型多是綰髻,綰至頭頂的叫大盤頭,額前髻叫鬅頭,還有架子頭,吉祥頭,兩把頭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兩把頭,即將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綹,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發,壓在後脖領上,顯得格外穩重、文雅。
  • 白山黑水之間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滿族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 長文顛覆你的認識——真正的滿族民俗!
    已婚滿族婦女的髮型多是綰髻,綰至頭頂的叫大盤頭,額前髻叫鬅頭,還有架子頭,吉祥頭,兩把頭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兩把頭,即將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綹,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發,壓在後脖領上,顯得格外穩重、文雅。
  • 這才是真正的滿族民俗!長文顛覆你的認識
    已婚滿族婦女的髮型多是綰髻,綰至頭頂的叫大盤頭,額前髻叫鬅頭,還有架子頭,吉祥頭,兩把頭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兩把頭,即將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綹,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發,壓在後脖領上,顯得格外穩重、文雅。
  • 從「小兩把頭」到「大拉翅」,淺談清朝後宮女子髮型的演變史
    為了方便日常勞作,滿族男女都有盤圓髻的習慣,即把頭髮辮成一個小辮子,再將其繞成一個圓形,盤在頭頂,已婚婦女盤單髻,未婚婦女盤雙鬐,盤圓髻之後,還可用青綾或縐紗把盤發包裹起來,這樣的方式簡稱」包頭「。清初:一分為二的"小兩把頭「清朝初期皇太極掌權後,將」冠服制「進一步優化升級,后妃們除了戴朝冠以外,其它重要的節日還需配戴鈿子,盤發的方式,顯然不太適合配戴鈿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後宮妃子發明了」小兩把頭「,即就將頭髮中分後梳成兩橫長有髻,這樣佩戴鈿子就非常牢固了。
  • 滿族風情 / Visual Field of China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族文字創立於16世紀末。▎在文化方面,滿族也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滿族是自白山黑水中走來的傳奇民族。▎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 民族常識 | 56個民族服飾——滿族服飾!
    旗裝旗裝是滿族婦女傳統服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季節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女式旗鞋滿族的女式旗鞋,稱為「寸子鞋」,亦稱「馬蹄底鞋」。
  • 滿族的傳統節日
    滿族的傳統節日有:1、        春節:與漢族大致相同aniya inenggi2、上元節:正月十五日,haqin inenggi  上元節俗稱「元宵節」。結緣都是先敬長輩長者,長者再從自己碟內掐兩顆給晚輩吃,表示不分長幼尊卑,團結友善。8、民俗節:農曆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an taqin inenggi  農曆四月初八日之後的第一個周六,為滿族同胞的除「頒金節」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民俗節。是瀋陽滿族聯誼會於二 OOO 年六月份邀請遼瀋地區滿族專家、學者進行考查論證後確定的。
  • 滿族獨特的民族特徵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滿漢長期雜居共處,相互耳濡目染,彼此習俗融合,是滿是漢確實不太容易分辨了。       十、看其老年婦女的穿著打扮,滿漢也有很多不同  滿族婦女,因男人出徵爭戰,家裡生產生活等,所有出力氣的活計和事務,全由婦女承擔,所以滿族婦女不裹腳,全是天足。滿族婦女過去都佩戴頭飾,辛亥革命後,雖然不配戴頭式了,但滿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盤」在頭頂上,穿帶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褲腳,腰揣手巾,手拿長杆大煙帶,給人以乾淨利嗦的感覺。
  • 《甄嬛傳》中的旗頭等級有什麼說法?
    因此,也有很多人說,旗頭分級也是區分的特別明顯的,旗頭的樣式代表著妃嬪們不同的品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滿族已婚婦女的髮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 滿族獨有的民族特徵
    如:滿族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較小、眼瞼無褶皺或不明顯褶皺、眼距較近、直鼻型、長方臉型的人較多發色較淺等等,另外,滿族在人類體質學上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B 型血的人特別多,佔到總人口的40%左右,而漢族人中B 型血的比率佔總人口的20%多一點。其次,從生活習俗上看,滿族和漢族有明顯的區別。
  • 滿族服飾的特點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鬱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澱的結果。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髮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髮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髮垂肩。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