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人
秋與冬行將握別之際,我忽從北方南下,受邀到烏龍名茶鐵觀音的故鄉,福建安溪虎邱鎮,做了一回茶客。此行仿佛神助,讓初為候鳥的我,既省了專程南飛的時間,又難得在茶鄉重悟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我所在的北方,喜飲酒者,比南方,多得不知多少倍。而南方人喜茶,不分男女,比北方也多得不成比例。這現象,其根源,就在一方氣候和水土。北方寒冷,南方酷熱,皆因地域所至。而酒能幫北國抵禦嚴寒,茶能助南國消解酷熱,日久天長,南北的人,便各自發明了對待寒與署的不同武器,酒與茶。茶因水土和氣候關係,只能生長於南方熱土,且獨具消暑提神功效,北方寒冷氣候下生長的高粱玉米釀就的烈性白酒,則最能立杆見影、熱身禦寒。所以喝慣烈性白酒的北方人多性情激烈易衝動如烈酒,南方人則多性情溫和文靜如清茶,此皆地域氣候水土天長日久陶冶的結果。但茶酒相較,顯然茶是君子。茶君只助人興奮與聰明,無論獨飲對飲群飲,飲者都不會忘乎所以發瘋發狂,頂多,興奮得思維敏捷,話多,妙語連珠,或唱唱歌而已。但烈酒則不僅熱辣辣粘火能燃,使飲者飲之難卻飲多必醉,醉則失德,若醉者本就無德,醉後便更無德,許多無恥之事都作得出。當然,什麼事都有特殊,比如說,李白鬥酒詩百篇,但李白酒後那些驚人的句子,如白髮三千丈啊,桃花潭水深千尺啊,不都是酒精作用極度誇張的不實之辭嗎?光幾位不作實事的浪漫詩人如此縱酒問題不大,一旦酒風大盛不衰,必國風人風日濁。曾幾何時,大江南北不分寒暑,屁大點事就支起諾大酒桌,大點的屁事還可擺上幾十上百桌酒席,當場喝倒者有之,過後進醫院的也不鮮見,更有甚者,把酒會喝成追悼會的也有。當然,嗜酒成癮無酒便不能活的,即人稱酒鬼者,也不顯見。值得舉茶杯慶幸的是,國風日清,酒風日衰,茶風正日盛。朋友們,以茶代酒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我南下茶鄉所獲欲施之於己並他人的一大收穫。
一方水土一方茶
我去做客的安溪虎邱茶鄉,是東南沿海福建泉州近海而不直接臨海,卻可隔海峽與寶島臺灣遙望,既山水相依,又山青水秀風調雨順的一方風水寶地。說是風水寶地,因那裡山多而少陡峭,坡緩而溪多,水土氣候特別適合茶樹生長,於是優茶名茶倍出。一丘丘的茶山,起伏綿延,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忽然也有鶴立雞群般的異峰突起,煞是爽眼。更爽眼的是,那突起的異峰,還為錯落有致的茶丘抖下一掛雪白瀑布,那天生不知疲倦的瀑布,是專為茶和種茶喜茶的人們而揚水歡歌的。茶山上,採茶人和被採的青青茶葉,吸著山間蕩心滌肺無一絲塵埃的溼潤霧氣,渴了,及時喝一口隨身帶著的茶水,哪個會累?!即使哪個弱者累了,那累也會被隨口可飲的親親茶水及時驅走的。不論緩丘奇峰,多有溪水或溼雲瀑霧陪伴,加常年不斷的和風細雨眷顧,一座座茶山,天然一幅幅版畫,茶人便是畫中人。
尤其金秋十月末,山高霧濃極具茶葉生產優勢的芳亭村一帶,年可育優質茶苗幾千萬株,素有華東桂花第一村美譽,現有百年桂花一百多棵,集中生長於百年桂花園一帶。每年十月中旬,是桂花縱情盛開時節,滿村桂花香氣瀰漫,村裡裝不下,隨風散向滿山滿谷。我們正趕上一株株高大的桂花樹,擁擁擠擠競相開放著密密麻麻金黃耀眼香氣撲鼻的桂花。桂花樹們,棵棵遮天巨傘似的,肩挨肩站滿一面山坡,樹葉也密密麻麻,陽光根本射不著綠葉下黃黃的只有玉米粒大小的花朵。朵朵桂花都小得不起眼兒,但它奇異的幽香,離幾丈遠就撲鼻了,誘你不得不蹺腳仰頭細細端詳它,細細品嗅它獨特的味兒道。那天無風,也沒趕上有人來收桂花,惹得愛花女只好自己蹺起腳,伸長脖子和胳膊,從最低的桂稍兒一朵朵摘,摘一朵,嗅一下,連連唏噓好香,不由令人聯想,與桂花相鄰的茶,若添了桂香,其味豈不奇異!一位安溪朋友為我們放了段桂花雨視頻。所謂桂花雨,即每年十月末,桂花最香最盛時,茶農們便在桂花樹下埔了寬寬大大的雨布,然後用長長的竹竿輕輕扑打桂枝,一會兒,寬闊的雨布便落滿厚厚一層桂花,當地茶人便命名為桂花雨。那滿帶香味的一地金黃,如詩如畫之後,全身的精華,都附體到虎邱的烏龍茶極品之一黃金桂身上,成了黃金桂茶之魂。
以前不知,茶樹在虎邱茶鄉,幾乎是最矮的樹種。在茶山附近遊走,說不定哪會兒就碰上一株高大如巨傘的榕樹,或者菩提樹,但這在茶田附近顯得頂天立地格外高貴的樹種,在茶人眼裡,並不見得有比茶樹重要的位置。茶村和虎邱鎮領導特意帶我們參觀的清朝鹹豐年間被發現的,與烏龍茶中極品鐵觀音齊名的又一極品「黃金桂」,該茶由於品種和製作上「萌芽早」「採制早」「上市早」和外形的「黃、勻、細」及內質的「香、奇、鮮」,具有「一早二奇」「透天香」的特點。虎邱的烏龍茶中,還有一種叫佛手的名茶,它的製作工藝有何獨特不說了,單聽這名兒,就一身的文化。一身文化氣息的烏龍茶鐵觀音系列裡,除黃金桂、佛手外,還有雪梨、烏金桂、金觀音、毛蟹、梅佔等等,不等沏飲,聽來就已提神起興。所以,別看茶樹身材不高,樣子也不最美,但在茶鄉,身份和地位卻最高。虎邱遍野茶園裡,特意闢有古茶樹保護園,園中茶樹,樣子很不起眼,枝不繁葉不茂,瘦骨嶙峋有點寒酸,但那是古代留下來極有輩分的名茶種。只一人高,也不粗壯的一株清朝初年存活下來的祖母茶樹旁,立有一塊比茶樹高許多的巨大臥碑,以傳承鐵觀音的優良茶性。當地茶人眼裡,任何樹都不如這株祖茶樹尊貴。
茶鄉虎邱人
虎邱鎮所在安溪,置縣於五代後周顯德二年,距今已逾千年,既是清朝名相政治家李光地的故鄉,也是臺灣同胞祖籍地和著名僑鄉,又是著名山水茶鄉,屬「閩南金三角」中心地帶,山川明秀,勝景天成,古籍眾多,曾一度名列福建最大國定貧困縣,目前已躍升綜合實力全國百強縣,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縣,且連續9年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目前已連續三年位居中國茶葉類第一名,入選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而安溪的茶鄉重鎮虎邱,既有始建於南宋時期的洪恩巖、騎虎巖觀光朝聖的千年古寺,也有一百多年前傳入的布袋偶戲,和太祖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新興的白石巖等多處新名勝景區,全鄉鎮不僅風光旖旎,文化底蘊也獨特,終年雨水充沛,氣候溫潤,朝霧夕嵐,是茶、煙、櫻、蟹盛產地,尤以茶名最盛。這方優良水土,不出一批優秀茶人就怪了。限於篇幅,只簡介一二。
一是首屆安溪鐵觀音大師評選賽當選大師李金登,獲獎金為100萬元茶大師研究經費,和所制代表性茶作品拍出的108萬元人民幣/斤,係數捐給縣扶貧開發協會。他本人被評為泉州市勞模、技能大師,國家一級茶師、中國茶葉領軍人物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等等數十個頭銜。這些頭銜列出來不費吹灰之力,但獲得的過程將付出多少心血,尤其嘔心瀝血做好茶師傅、推廣茶文化、培養茶事業後繼人等等感人事跡,非洋洋幾十萬言不能寫透。
二是從業事茶16年,跟隨李金登全身心投入鐵觀音、黃金桂等烏龍茶傳統工藝研究,深入探索「觀音韻」「黃金禮」本鄉品牌名茶新經驗,接連獲「李金登大師杯」鐵觀音茶王賽獎、「飄香虎邱」基地茶爭霸賽獎後,帶頭成立家庭茶場,帶動周圍近300家農戶發展茶葉生產,他自己的家庭茶場獲評虎邱十佳茶園示範基地,培養一批徒弟深耕自家茶山同時,逐步闖向全國茶葉市場。他自己創設的「黃金禮」「湖尾格」等品牌茶,在全國愛茶人群中擁有廣泛知名度,吸引一批「鐵粉」「金粉」遠來上門問茶拜藝,使得他名下的品牌茶暢銷海內外。他還堅持與師傅李金登合作,不斷在安溪全縣24鄉鎮講茶道,傳茶經,到33個省份300多個茶市推廣虎邱和安溪好茶,以此為家鄉爭名致富不遺餘力。
分別與二位師徒面對面,聽他們講茶,看他們弄茶,又一同傾心品茶,不僅加深了對茶文化的敬重,更被他們以茶為命,以茶為家鄉造福,用茶文化陶冶鄉親文明素質的熱心感動,以至我對無意接觸到的幾位虎邱男女老少,都深感既溫文爾雅,又熱誠實在,皆有茶的君子之性。
第三位喜茶卻不算茶師,是守家在地教書育人當過20多年中學校長,退休後成了以美化茶鄉為己任的民間藝術家林瑞溫。當年他20歲剛出頭時,曾從虎邱的山溝溝出發,徒步不是百裡千裡,而是萬裡迢迢,翻山越嶺到外地經風雨,見世面,歷時兩月有餘,終於到達首都北京,開了眼界後,才返回家鄉。那時他既不會喝茶,也不懂茶,若懂,定會徒步之外,再挑擔茶葉去北京的!回頭數數那次自己的腳印,從福建沿海起步,穿越五六省大地,到北京怕有萬裡迢迢吧?經了風雨見了世面,直到已經72歲的今天,一直在本縣,讀完師專,再回虎邱本鄉教書,當過語文、音樂、美術老師,並20多年中學校長,60歲退休後反而成了茶鄉大名人。但他的成名不直接在茶本身,而在為美化茶鄉苦心孤詣,廢寢忘食的勞績。虎邱好幾處頗受遊人喜愛的景點,都是他精心設計的作品,連他自己的小家,也成為獨具匠心美化茶鄉的一處亮麗風景。他住山凹的一條溪邊,是開門見山那種人家。一座三層小樓,除一樓的廚房廁所外,其它屋,甚至臥室,都一圈圈一層層擺滿各等瓶瓶罐罐為底坐兒創作的盆景瓶景。那眾多景裡,當然少不了本鄉本村的景兒。他把茶鄉的山水和勝跡,以及從外面世界得到的有再創作價值的物,都濃縮於自己收藏的瓶瓶罐罐裡,組成新的藝術收藏品。在養育他的山水茶鄉,有許多他發掘設計的園林作品,如安溪茶校園林景觀,安溪茶博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景觀,洪恩巖、騎虎巖、白石巖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景觀,都有他傾注的大把心血。我們在他家樓頂自造的小園林裡喝茶,小園林中有草有溪還有花木。溪是樓下小河的水用泵循環上來的,小草和矮花木,也是野的。這位林瑞溫老人,家裡滿是山水茶,心裡也是,夢裡也是。不僅如此,他還把自己所悟寫成書出版,以便在家鄉永久流傳。
(作者劉兆林,系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遼寧省作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