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秋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所有的傳統節日最終都和吃脫不了關係。中秋佳節,中國人民習慣吃著月餅,賞著月。但在此時,珠江三角洲的一些老饕們,除了月餅外,還惦記著一種不同尋常的蟲子。
中秋前後,皓月當空,在鹹淡水交界處的稻田中,密密麻麻的蟲子在子夜時分破土而出,潮水一般湧動,被早已守候在田邊的人們捕捉入袋,隨後便以各種形態出現在餐桌上,成為一道時令珍饈。
禾蟲,主要分布於浙江、廣東、福建三省的鹹淡水交界處,在福建福州等地區被稱為流蜞,學名叫做疣吻沙蠶,是一種水生環節動物,多毛類,長得有點像蜈蚣。
禾蟲色金黃帶紅雜綠,蟲身豐腴,含漿飽滿,行動緩慢,樣子可怕,棲身於鹹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層裡,以禾等植物為食,身長3—4釐米,通體粉紅色,有時又變成乳黃色或綠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禾蟲對環境要求極高,稍有汙染便不能存活,它們平時都藏在淤泥裡,只有繁殖時才會鑽出泥面。
每年農曆的三月、四月和八月、九月的初一、十五大潮時,禾蟲才會出現,上半年的禾蟲因為與荔枝成熟時節相近,也被稱為「荔枝蟲」,下半年的禾蟲因為與桂花時節相近,也被稱為「金花蟲」,「金花蟲」不但數量多,而且體肥質佳。
因此食用禾蟲的時令性極強,尤以中秋前後最佳,加之禾蟲必須講究新鮮,不便於運輸,因此只是小區域內的美食。
禾蟲生性怕光,晚上才會大量出沒,子夜時分,潮水褪去,禾蟲紛紛浮出水面,密密麻麻地浮遊在河湧的水面,頗為壯觀。此時漁民在河湧的出口處設網,亮起手電筒或點一盞燈,禾蟲見光便隨水自投羅網。
據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時一次可捕撈數百斤禾蟲,用農艇滿載而歸,但自從農田普遍施用農藥後,禾蟲逐漸減少。
近些年加強了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禾蟲有所增加,但還是不多,而且價錢昂貴,市場裡面的禾蟲要賣到近百元一斤,餐館裡都要賣到一百二、三十元以上,於是有的地方也開始研究人工養殖禾蟲。
在廣東,禾蟲食用季節短,如今越來越珍稀,加上味道鮮美,可算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本草綱目拾遺》中寫道:「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看來廣東、福建人吃禾蟲,已有悠久的歷史。
禾蟲的做法多種多樣,焗、煎、炒、蒸、煮等做法樣樣皆可,常見的如缽仔生焗禾蟲、禾蟲焗蛋、生炒禾蟲、禾蟲炒飯,酥炸禾蟲、禾蟲煲蓮藕眉豆湯等等。
在過去,禾蟲不易保存,村民們還會將大量收穫的禾蟲製作成禾蟲醬,用作烹飪調料或下飯,「禾蟲醬拌飯,一次能吃兩大碗」,如今禾蟲昂貴,製作禾蟲醬的也越來越少了。
除了做熟了吃,還有一些資深的老饕,中意吃禾蟲刺身,也就是直接生吃禾蟲,禾蟲遇到口水,會在在口腔內爆漿,這個你敢試嗎?
說了這麼多,哪裡可以吃到禾蟲呢,中山神灣鎮,珠海鬥門鎮、江門新會區、東莞道滘鎮、佛山裏水鎮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的禾蟲產地,在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比較出名的食用禾蟲餐館,上網搜一搜就找到了。
看完這篇,肯定又會有很多人說「廣東人什麼都敢吃」,連「老婆」(老婆餅)和「孩子」(煲仔飯)都不放過,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說起吃禾蟲,還真有很多廣東人不敢吃,以我的了解,恐怕至少會有四成左右的廣東人接受不了吧。
因為這是一種地域性和時令性極強的食物,也不太方便運輸,所以還有更多的內陸廣東人其實從來沒有見過,更別說吃過了。當然,也有很多人不吃禾蟲,除了因其外形噁心不敢下口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