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據澳洲網報導
澳中雙方「隔空喊話」最新進展
中國官媒發表最新文章稱
「不排除」新冠病毒是通過
進口商品傳入武漢的可能性
並稱武漢市曾進口了
澳洲牛排、智力櫻桃和厄瓜多海鮮
澳媒則指責其缺乏證據
是在暗示新冠起源澳洲
針對中國對澳洲的貿易限制
澳媒稱:與中國全面打開貿易戰後果嚴重
深受其苦的還是澳洲人
而面對澳中關係陷入僵局
澳洲學者也按耐不住為澳洲政府支招
3個辦法重啟兩國關係
01
中國官媒稱:新冠病毒或是從澳洲通過冷鏈食品進口到武漢!澳媒:沒證據!你在暗示什麼?
推圖事件之後,澳中雙方「隔空喊話」對打持續升溫,中國官媒於12月6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環時調查: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是不是由於進口商品所導致?》的文章。文章中表示,
「不排除」新冠病毒是通過
進口商品傳入武漢的可能性
而武漢市曾進口了
澳洲牛排、智力櫻桃和厄瓜多海鮮
《每日郵報》則於第二天(12月7日)發表題為《中國聲稱新冠可能起源於澳洲,通過冷凍牛排傳入武漢,用新漫畫攻擊澳美同盟》的文章
指責上述文章是在
暗示新冠起源澳洲
中國官媒:武漢疫情或與進口食品有關
中國官媒在文章中表示,武漢曾進口了多個國家的冷鏈產品,包括巴西和德國的肉製品、澳洲牛排、智利櫻桃以及厄瓜多海鮮。
文章中稱,自今年7月份至今,中國先後多次在包括進口牛肉在內的冷鏈商品上查出新冠病毒。
文章援引一位武漢商家的話稱,華南海鮮城出售的大多數冷凍食品都是從中國以外的地區進口的。「中國本地生產的食品都是乾淨的,但我不確定進口的商品怎麼樣。」
同時,中國疾控中心曾在今年10月份表示,實驗室檢測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食品外包裝上長期存活。
武漢大學病理學專家楊佔秋(Yang Zhanqiu,音譯)表示,這一發現也意味著,新冠病毒可能是通過冷鏈產品輸入武漢的。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曾表示,
新冠病毒可以在
「冷藏條件下長時間存活」
但通過冷鏈食品傳播病毒的例子
是「孤立且罕見的」
武漢華南海鮮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中國首先報告疫情,但並不意味著就是疫情起源的地方」。對此,
澳媒則稱:中國官媒的文章並無證據
《每日郵報》報導稱,儘管在文章中稱新冠可能起源於其他國家,「但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也承認,目前缺乏支持這方面的證據。」
援引文章中一位匿名專家的話稱:「從理論上講,新冠病毒可能是從其他國家輸入,然後在武漢爆發了疫情。但我們還缺乏證據。」
在中國官媒的這篇文章中,援引了中國疾控中心專家的話稱:「新冠病毒在武漢被發現之前,可能已經在其他地方傳播了。」這名專家表示,
新冠病毒之所以能在武漢被發現
主要歸功於中國的傳染病預防系統
文章表示:該系統是為了應對非典疫情而開發的
結合本月早些時候,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博士沈黎冰(Shen Libing,音譯)及其團隊,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預印本平臺ssrn.com上,發表了一篇題為《Sars-CoV-2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秘密傳播和進化》 的論文。論文稱,
新冠病毒最早出現在印度或孟加拉
論文還表示,在武漢爆發疫情之前,這種病毒已經在澳洲、美國、希臘、印度、義大利、捷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傳播。
您對於這篇文章作何解讀呢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您的想法
02
澳媒:與中國全面打開貿易戰後果嚴重!許多澳洲超市商品價格翻倍,深受其苦的還是澳洲人!
在中國對澳洲的打擊之下,引起了不少澳人不滿,不少澳洲人紛紛出招,建議澳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對此,《每日郵報》報導稱,
如果澳洲也對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
那澳人購買常見進口商品價格將會翻倍
《每日郵報》報導稱,由於澳中關係惡化,「中國一直在懲罰澳洲」。包括中國對澳洲大麥關稅、對葡萄酒徵收保證金等等。
著名貿易專家Tim Harcourt教授表示,
如果澳洲通過對中國商品徵收進口稅進行報復
那澳洲的消費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他表示:「我不認為針鋒相對是個好主意,因為那只會使事情更糟糕。」
《每日郵報》報導稱,如果澳洲對中國進行報復,對從中國進口商品徵收80%的關稅,那麼常見進口消費品的價格將幾乎翻倍。如果徵收200%的關稅,這些商品的價格將翻3番。
據悉,中國是迄今為止澳洲最大的進口來源市場。在上一個財政年,澳人從中國購買了價值超過800億澳元的商品。
不過,中國對澳洲的進口需求達到了1500億澳元,長期的貿易戰可能會使這一需求受到威脅。
報導稱,如果沒有了中國市場,澳洲人將錯過價格實惠的iPhone、49澳元的Kmart空氣炸鍋,甚至是2萬澳元的全新SUV。
澳洲消費者仍然是iPhone的粉絲,而很多iPhone是在中國生產的。
Kmart只有通過從中國採購,才能向購物者提供低價的商品。也正因為如此,這家折扣店才能夠出售49澳元的空氣炸鍋和89澳元的咖啡機。
此外,儘管澳中兩國發生了貿易摩擦,但澳洲的司機也一直在購買中國製造的汽車。
UNSW貿易專家Harcourt教授稱,進口關稅只會讓商品更貴,卻不一定能創造就業機會,因為更高的進口價格推高了生產成本。
《每日郵報》報導稱,澳洲貿易部長Simon Birmingham也更傾向於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中國,而不是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進行報復。
您認為,澳洲向中國徵收關稅
這個想法靠譜嗎?
03
澳洲學者:澳中關係想要迅速恢復友好?3個辦法重啟兩國關係!可行嗎?
面對澳中關係陷入僵局,大多數人其實還是希望二者今早重歸舊好。對此,澳洲學者也按耐不住了,開始為澳洲政府支招。
近日,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院研究員Melissa Conley Tyler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上發表題為《澳洲可以修復與中國的關係,有這3種方式》的文章,澳洲廣播公司隨後也轉發了此文。文章稱,
澳中兩國也許不能很快恢復友好
但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重啟關係
全文中稱:中國一名發言人的推文引發了澳洲的關注,也激起了一場狂風驟雨般的憤怒。
中澳兩國之間的問題不斷增加,中國的一系列打擊措施不是不可避免的。
澳洲和中國可能不會很快恢復友好,但他們可以重啟關係。澳洲可以做一個大動作和兩個小動作來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隨著澳洲國會再次舉行會議,聯邦政府本周就有這樣的機會。
文章中稱,中國列出的14項不滿中,Tyler認為只有幾項與不可協調的利益有關,它們均與澳洲批評中國的問題有關。
那麼,如果說澳中問題的核心是澳洲不友好,那麼澳洲就要表達出對於改善兩國關係的渴望,最好是通過一個引人注目但成本較低的方式。
中國已經說了他們想要看到行動,而不是言論,所以光說是不夠的。那麼澳洲就要搞搞大動作:
1.
中國一直在擴大「新絲綢之路」計劃
最好的做法是籤署「一帶一路」倡議
不過,文章稱這不可能發生,儘管聯邦政府早些時候發表了中立言論,但也明確說明了不會籤署。
文章稱,除了籤署「一帶一路」協議,還有兩個方式即可以實現,也符合澳洲的國家利益。而且,它們都已經被提交給了國會。
另外兩個建議是什麼呢?
2.
放棄《外交關係法》
第一,雖然截至目前,國會已經正式通過《外交關係法》,給予了外交部長取消州政府、地方市府和大學與外國籤訂的國際協議的權力。
但在Tyler在發表文章時參議院正在對該法案進行辯論。她彼時認為,這是一項糟糕的立法,它將帶來很大的合規負擔,並對澳洲的國際交往帶來負面影響。
Tyler認為,應該放棄《外交關係法》,想出一個更好、更案符合澳洲的利益、有針對性的應對方。
如今,《外交關係法》已經正式通過,看來這條出路也似乎被「封死了」。那麼另外一條建議是什麼呢?
3.
推遲外國投資修正案
第二,澳洲國會正在討論修改外國投資規定,中國在其不滿清單中的第一條就指出此舉「不透明」。
外國投資會把錢投入澳洲經濟中,所以這是一個潛在的互利領域。
中國不滿的是,哪些投資會被批准缺乏透明度,他們認為審批過程帶有意識形態色彩。
Tyler建議推遲外國投資修正案,與投資國協商如何在符合澳洲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改進這一過程。
在文章最後,Tyler強調
澳洲應該儘快調整外交心態
文章中稱,有些人會說澳洲恰恰不應該做這些事情,因為中國想要的可能正是這些。而且,中國採用的微妙或有效的外交手段對自身的情況沒有任何幫助。
實際上,我們需要一種談判心態,我們需要找到我們不介意提供而中國重視的東西,以獲取我們想要的東西。
這不是「投降」或「服從」,而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
Tyler認為,澳洲沒有能力將中國變成一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國家,澳洲需要與之共存。這意味著
既要加強澳洲的防禦
同時確保澳洲經濟繁榮
沒有經濟,一個國家就根本沒有實力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澳洲和中國有爭端,這些爭端可以並應該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我們並非一定要有一段糟糕的關係——如果有,也肯定不是成功的標誌。
您認為她的建議可行嗎
您有其他支招要分享嗎
04
小編結語
看到有澳洲學者冷靜、理智、客觀的分析問題,為澳洲政府支招,先不論其意見和建議是否有可行性,但在一部分人被民族情緒衝昏頭腦,只想爭出個孰是孰非時,有人在腳踏實地地想辦法、解決問題,確實讓小編感到了一絲欣慰。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為儘快緩和澳中關係獻計獻策,助力重啟兩國關係。而這才是兩國人民真正需要的!(原標題:從澳洲傳入武漢?? 中媒稱新冠病毒或來自他國! 世衛表態: 冷鏈傳播極為罕見! 澳媒: 沒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