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三法詮真

2021-02-22 身心性

第一篇    氣   法

真氣解:

氣者,古人稱之為「炁」(qì)。「炁」乃人體先天之真氣。真氣本在娘胎中蘊生而成,是人之五臟六腑適應自然界變化的先天整體能力。先天之氣旺盛,人之精、氣、神俱強。拳術之勁力源於人體真氣的充盈,真氣足則拳力強。人之真氣伏於腎陰之中,先天真氣依後天之氣調膳。習練形意拳術,須依「氣法」培植養護真氣。

調氣解:

調氣是「氣法」的基本要義。調氣,即通過調整氣息的運行,整合五臟六腑之間的陰陽關係。臟器自身的功能為內、為陰;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為外、為陽。調氣的實質是促導五臟六腑功能的有效發揮,整合五臟六腑之間功能的配合能力。在調氣的過程中,人體氣血的運行得以通暢、協調,進而達到氣血為一,強壯腎陰,培植真氣之目的。

丹氣是「氣法」的調氣主體。丹田之氣的形成,是呼吸時意守丹田,虛靈下沉,陽既收縮,由內所生的「真息」。其實質是在意念作用下,人體下腹隨呼吸而漲縮產生的波動能量。出現「真息」的感受是下腹發熱。這個過程便是氣沉丹田的過程。
氣沉丹田是在意念作用下產生的生理現象。在整合氣血、增強內臟功能上有奇特之功效。丹田之氣的培植不僅需要專門習練培氣,更須在日常生活的行、立、坐、臥之中堅持腹式呼吸,培植丹田內氣,將內氣精縮聚積於丹田,以增強人體運動搏鬥時,具有充足的發勁能力。
通絡是「氣法」的行氣手段,是引丹田之氣打通經絡。經絡為人體器官通過氣血相互發生作用的聯絡通道。不同臟器聯絡路線的交匯之點便是穴位。打通經絡就是在意念的作用下,引領丹田之氣沿著一定穴位線路運行。以丹田之氣暢通經絡,可達到整合氣血,消除淤滯,協調內外,調動真氣,聚勢而發的效果。這種功力在硬氣功中表現得更為直觀。
氣道是「氣法」的循氣之路,引丹田之氣打通經絡,其循路以「大週天」用氣法為佳。「大週」 ,即大循環之意。行此功法應持腹式呼吸。首先靜心定意,均細呼吸,氣沉丹田。氣定片刻,盡吸一氣,氣自湧泉升於兩肋,然後於耳後升於泥丸;隨之降氣下至印堂,過鼻至喉,喉至夾背,透於前胸,下至丹田,由襠下於湧泉,再由湧泉上翻於外胯,升於脊背,經腹內各髒下於丹田。此「大週天」法,側重調整任督二脈之內氣運行。用此功時,須靜心定神,周身放鬆,勿努憋氣,以鼻呼吸,以意領氣,氣隨意行,序序循環,收功時氣沉丹田。
循路「大週天」調氣,以意領氣為基本功夫。「意領」 ,古稱「神轉」,即「思而轉之」的意思。「思轉」的能力須不斷習練。以意領氣要做到有意而無念,即不著於意也不著於領。意起氣即動,意行氣即隨,意止氣即止。有意無念的「有」與「無」 ,可用「有而不經心,無而有意現」去體悟其中之真妙。

朝元是「氣法」的歸功之綜。朝元,即三花、五氣朝元。三花是指人的精、氣、神三寶;五氣即心、肝、脾、肺、腎五氣。朝元的實質是將三花、五氣皆聚頂於百會,在調氣中相合為一。這是修練「氣法」必須要達到的基本功夫。
三花、五氣朝元是在「大週天」循氣中修練的。循氣時,丹氣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並行無悖。身不動,則精固而腎水氣朝元;心不妄,則氣固而心火氣朝元;真情寂,則魂藏而肝木氣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肺金氣朝元;四大安,則意鎖而脾土氣朝元。三花、五氣均聚於頂沉于田,週而復始,精養真元,氣力合一。
得此功夫的關鍵是,循氣時精不可外馳,氣不可外散,神不可外溢,此乃三寶合一。而身不動、心不妄、真情寂、妄情忘、四大安,則是五氣相合。所有這些,就是要做到循氣時耳不外聞,目不外視,意不外思,達到一渾元整地自然狀態。三花和五氣在調氣中相合,在相合中融為一體,即可築成氣蓄於內、護養元氣、培基練己的大乘內功之基礎。
三體式為站樁功法,也是學習形意拳的入道之門。形意先師李能然講:「萬發出於三體式,凡百運動基於此」 ,「欲進形意之妙用,必先至於三體式」 。三體式站則為樁,行則為拳,是形意之母。三體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俱天、地、人三才之理,合古人「天人合一」之道。
習練三體式樁功,要明三體陰陽之理。即「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此乃陰陽對立統一,互以為根,相互依存之道理。依此理,站樁時要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周身一氣。
習練三體式樁功,要準三體規格之式。宋氏形意拳首推中架,意取古人中庸的思想。中架為中正之勢,兩肋橫開,沉肩墜肘,氣貫上下,重心取中,抗壓抗衝,不飄不鈍。
習練三體式樁功,要集三體樁法之功。三體式功法須天天練習,日日不斷,寒暑無阻,持之以恆。「寧可三年不練拳,不可一日無樁功」 。堅持練習才能積累樁法之功力。

盤根為行樁功法,由宋世榮先生習練《內功四經》體悟其妙獨創而得。盤根功法是宋氏形意拳的秘傳功法。盤者,旋也;根者,基也。盤根即盤旋之功。此功法無高難動作,且易學易練,是習練內功的歸功之法,可使人氣血暢通,下盤穩固,步步為樁,閃轉騰挪,變化莫測。盤根行功的方法是,手成三體式,足以圓旋行。先左旋數圈後轉身換掌右旋數圈,此為任脈左右式;再轉身換掌左旋數圈後轉身換掌右旋,此為督脈左右式。
旋任脈式時,下顎要向前微突。左旋時,左手屈肘前伸推勁,右手屈肘於左肘之下,手心向下。右旋時左右手互換;旋督脈時,下顎要向裡微收,左旋時,左手屈肘,手向上直伸,右手屈肘於左肘之下,手心向上,右旋時,左右手互換。行次功法,側重點是增強人體下盤功力。下盤的主要部位是腰、胯、膝、腿、足。古人云:「上以下為基」 。下盤穩固,站如落地生根,動則上體輕盈,這是交手決勝的重要因素。
在盤旋中增強下盤功力,關鍵是修煉下體各部位的合協。其要點是腰為胯主、跨為膝主、膝為腿主、腿為足主。練功時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攜足。催、逼、促、攜均為後者與前者協調和順。在腰、胯、膝、腿、足中,腰為其中之首,腰活是下盤功夫穩固之核心。
納卦是形體功法,是三體式站樁和盤根行樁功法的體態要訣。納即吐納,吐出濁氣,納入清氣;卦為八卦的總稱,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行功時納卦的要領是,身體各個部位要合於卦象之意;內氣之運行要合於卦象之理。這是人與自然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習練樁功若不達卦象之形、之理,則人體氣行狀態難以暢通無滯,無法獲得樁功調氣合血、培植真氣的功效。
乾象為天,頭納乾卦。頭正而豎,前額上提,項頸豎正,後夾下塌。坤象為地,足納坤卦。兩足趾抓地,左足尖裡扣,兩腿形夾剪,膝外曲內直,湧泉盡上縮。巽象為風,肩納巽卦。沉肩助墜肘,背平身而正,拔背活而順,氣息暢勿滯。兌象為澤,襠納兌卦。襠宜圓緊,內外相掙,胯之上下,骨縫相催,外柔內剛,不偏不倚。艮象為山,胸納艮卦。含胸正提,出而不高,開而不束,提胸氣不漲,塌腰氣不滯。震象為雷,肋納震卦。肋、手、身以氣之呼吸為開閉、為出入、為縱橫,氣隨意而行而止。離象為火,心納離卦。心火宜下,提胸肋翻龜尾,下氣聚勁練步,意領心氣下腎。坎象為水,腎納坎卦。腎水上交於心,心氣下達於腎,上下依序循環。

騰膜是內壯功法。宋氏形意拳功法以內功為主,內功以調氣為重,調氣以騰膜為助。騰者,起離也;膜者,骨膜也。騰膜就是將內氣引入骨與骨膜之間。練氣不練膜,則膜泯不起,氣血難以流串於經絡,這是筋骨不能堅固之因也。
揉法分坐揉與臥揉兩式。坐揉為雙盤而坐,左手掌心貼於心下臍上,右掌扶於左掌之上,雙手相貼,由右向左,橫揉腹部,推氣入血,時須半小時以上。臥揉為仰身平臥,兩腿伸直,揉法與坐揉相同。揉腹時,鼻呼鼻吸,意守丹田,氣血相合,一呼一吸與揉腹相應,不急不緩,盡呼盡吸。揉腹久持數月後,可感胃覺寬大,氣覺凝聚,腹旁兩肋堅而有實,便可加用第二個方法,即拍搗。用小粒卵石裝一小布袋,從心口到兩肋梢密密拍搗,軟凹之處,兼以揉法。堅持拍搗數月後,兩肋氣滿筋堅。隨後可自心口拍搗至前頸,自肋梢拍搗至肩,週而復始。再後由肩拍搗至後頸,上循至玉枕,中行至夾脊,下直到尾閭,週而復始,不可倒行。通過揉拍二法,可助內氣盈滿,筋骨磨礪,骨膜騰醒,氣循入膜,成就內壯。施行揉拍二法時,應意守丹田,專於積氣,固守中道,一念冥心,所積之氣,充而自周,切不可將氣導入四肢,以防外溢。解形意拳術之勁法,應首先知曉力由何來。形意拳的勁力並非來自努氣憋力,其勁力源於內聚丹田之氣。努氣憋力,勁無源基,三五招式氣即虛無,而丹田內氣由氣血相融而生,意領隨機而發,勁力源湧無斷。宋氏形意拳培植勁源的主要方法為內外雙修。外修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足外三合。身呈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四象,成就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居身而落的輕靈身法。內修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內三合。調理氣息,培植真氣,氣聚丹田,融合氣血,氣通八脈,形成一發動全身,一動無不動的上乘功夫。宋氏形意拳三體、盤根等各種功法,均以融氣血聚丹心為基本目的。這是形意拳術培植勁源的要法之宗,此乃勁源於內聚丹氣之中。
任何拳術的發勁,都有一個勁力初起的過程,勁力並非執意而起。宋氏形意拳術發勁的獨特之處是,勁力在有意無念中生起,在隨機順勢中而達。有意無念中生起,是指吸氣時意領丹田內氣聚力;隨機順勢中而達,是指呼氣時勁力在拳式順勢中爆發。宋氏形意拳術的這種起勁之法,在實戰中表現為上體輕靈,下體穩固,起勁發力不傷內氣,周身上下無僵無滯。無念領氣,氣運通暢,無耗內精,這是形意高手久戰不疲的關鍵所在,此乃勁起於無念領氣之時。
拳術的發勁過程雖然時間短暫,但均有拔力階段。拔力,就是將氣轉化為力。宋氏形意拳發勁的上乘功夫為自然拔力,其要法是,拔力於曲往伸行之間。曲往者,迴縮也;伸行者,進式也。曲往為虛、為陰,伸行為實、為陽。在實戰之中,拳式由曲轉伸換式、身法由閉轉騰變身時,胛骨裡裹,驟然伸筋,力隨突發拔出。這是形意名家轉氣為力的拔法之要。此乃拔力於曲往伸行之間。拳術的勁力有柔有剛,柔與剛均在招式起落的陰陽之中。起式時手動為陰柔,手在胸部出手時為陽剛;落式時含胸為陰柔,拳到落點時發勁為陽剛。拳式起落中陰陽的變化,也是勁力由柔變剛的轉變。宋氏形意拳柔中出剛的勁法,是勁力在招式一起一落的陰柔中起拔,在轉陽剛中爆發。招式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靂擊地,這是形意大家柔中出剛的絕妙之法。此乃勁爆於一起一落之中。前述勁源、起勁、拔力、起落各解,屬勁法的分段分述之說。形意拳的勁法之要,妙在形、意、氣、力相合。合者,即整體為一。勁力自丹氣由生至起,由起至拔,由拔至爆,是一個相續的整體過程。其要義簡概是:在吸氣時收腹提氣,兩肋開張,曲往起式,出手拔力;在呼氣中順勢沉氣,收胸為合,伸行落式,爆力而達。整個過程是:意起氣即動,氣動力即生,力生勁即起,勁起力即拔,力拔勁即爆。這個過程是在氣之一吸一呼、式之一起一落的瞬間完成的。在起式中,要氣通肩臂,低身矮架,肘向裡裹;在落式時,要柔意筋長,周身放鬆,出手直前。若要達此功法相合之妙,應在實踐中細心品悟,不斷提高。

化虛,即化虛之勁。形意拳的勁力分為明剛、暗柔和化虛三種形態。化虛之勁是勁力的最高境態。「化」為變化之意,即將明剛、暗柔之勁變化為「虛勁」 。「虛」並非虛無,其意是指「精」與「靈」 。通俗而言,就是將明剛之勁升華為「精」 ,將暗柔之勁轉化為「靈」 。「精」與「靈」便是虛中有實,實中帶虛,虛實相兼,變化無窮。化虛之勁與明剛、暗柔之勁在身形及手足動作上是相同的,不同之處在於用勁上的區別。明剛、暗柔帶有「劃」力之勁,而「化虛」在用力上是有而若無,實而若虛,周身內外,真意用力。「真意」用力的實質是:在發力時,有意無念不著意,神意內外皆貫通;在身形上,三回九轉是一式,拳打三節不見形;在發勁中,起手落式皆為用,曲轉伸進無空回。化虛之勁即拳譜中講的「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因此,「化虛」的關鍵是用意和用勁的轉化,也是勁法功夫的升華。形意拳之「氣法」 、「功法」和「勁法」並非相互獨立之法。「氣法」通過「功法」來修練;「功法」通過「勁法」來展現;「勁法」以「功法」為基礎;「功法」以「氣法」為根本,三者實為一體。宋氏形意拳術將三法之內在聯繫,應用在習練和實戰之中,形成了融合、融通、融順、自然、自如、自發的拳術特色。
三法融一,不是單純的技藝問題,需要深刻領悟形意拳拳學理論的要義,正確認識形意拳文化思想的淵源,深入研究形意拳歷史發展的過程,認真探求形意拳名家典籍的精締,這是掌握形意拳特色不可忽視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推薦友情關注: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形意拳內勁練法
    內家拳主指內勁,外家拳主指外勁,形意拳是內家拳,以內勁為核心。其內勁的練法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一內氣:(真氣)的練法:不論練什麼姿勢都要咬緊上下門牙,舌抵上顎.用深呼吸。試手者用形意拳手法將對方打的跌倒於床上。在這裡用的不是死力,而是巧勁,內勁。要求步起人起,步落人落。雖然把對方操倒,但對方身上卻不疼,如果疼則說明勁敷激用的不對,能打倒以後,還要進一步練習打得脆,進身快,不拖泥帶水,兩者互換練習,每日操練。②活樁的練法;打死樁有一定功底後,就可以練操活樁。
  • 武術形意拳--劈拳勁力練法
    主要是規範拳架,循規蹈矩,進而練調息運氣(練逆腹式呼吸、小周天、提放術等),摸勁(練內三合,外三合,用身心去領悟勁)。劈拳的動作極其簡單,嚴格地講劈拳就兩個動作,上一步鑽一拳,再上一步劈一掌。如果複雜點說再加上回身和起式、收式動作。但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兩個動作,它代表的是兩個勁路(若細論它又內涵著若干種勁道)。實踐證明,初學者對劈拳勁路的認知,越簡單越好,不要太複雜了,搞複雜了一個勁也練不出來。
  • 形意拳柔練法
    凡練形意,入門首須站樁,或為先賢云:萬法出於三體式,並非一句空話。筆者初拜師時聽老師講「站好了三體式要什麼有什麼」。六七年站下來,深感其言並非誇大之詞。另外,還有一個初練拳術的方法問題。一般人皆奉行入門先習明勁的準則,可惜練時忽略了一個意氣問題,而現在一般老師也不作過多強調,故而不少人始終在明勁階段徘徊。真正練明勁之法,先站三體式片刻乃至半個時辰自感神氣圓滿,勁力通達,然後開架練拳。
  • 習武人夢寐以求的上乘武功-形意拳的骨力練習法
    形意拳功法體系由樁功和試力兩大部分組成。 樁功是相對靜止的試力,試力包括六力、八法、十二形。 六力從樁法中找,八法是力的運動規律,十二形是(模仿動物)力的運動形式。
  • 形意拳的樁、拳、形體系
    形意拳的拳法體系(文:吳會迪)形意拳在車毅齋改革、創新、發展之後,就其拳法內容來說,是極其豐富和極具有傳教價值的。它以「體式」為樁功;以「形意彈腿」為入門拳法;以「五行、十二形」為基本拳法;以「單練套路」為綜合拳法;以「對練套路」為訓練技法,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循序漸進的拳法體系。
  • 形意拳與站樁
    站樁有功者,在行拳走架的套路演練過程中,步法靈活,步型沉穩,使拳式動作,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形意拳的「渾元爆發力」,在武林中是有很大名氣的,然而,這強悍的勁,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形意拳拳論認為,拳架有「三節」之說,上肢為梢節,軀幹為中節,下肢為根節。
  • 形意拳之精髓
    主要是規範拳架,循規蹈矩,進而練調息運氣(練逆腹式呼吸、小周天、提放術等),摸勁(練內三合,外三合,用身心去領悟勁)。劈拳的動作極其簡單,嚴格地講劈拳就兩個動作,上一步鑽一拳,再上一步劈一掌。如果複雜點說再加上回身和起式、收式動作。但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兩個動作,它代表的是兩個勁路(若細論它又內涵著若干種勁道)。實踐證明,初學者對劈拳勁路的認知,越簡單越好,不要太複雜了,搞複雜了一個勁也練不出來。
  • 形意拳培訓班_八極拳協會
    形意拳培訓班,八極拳協會,(三)面向社會開展培訓教學,配合主管部門普及宣傳傳統武術文化;組織參加專業比賽,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活動。, 在濟南的部分大學內設分會傳授培訓班。簡介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國武林大名拳之一,屬內家拳系。它健身、技擊並行不悖,是優秀武術拳種。
  • 形意拳與晉商
    她在心意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和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的外三合)的基礎上,操練劈、崩、鑽、炮、橫五行拳。龍、虎、猴、馬、蛇、雞、燕、鷂、鷹、熊、鮐、鼉十二形拳。在五行拳與十二形拳基礎上發展了形意拳單練套路、對練套路以及形意拳散打。在兵器方面有形意器械單練與對練套路,以及器械技擊。
  • 從傳統武術形意拳與現代搏擊拳擊實用技法試析形意拳與拳擊的關係
    這段時間,在網絡上流行這樣一種觀點:形意拳的技擊實戰,外表看起來就如同拳擊!衲子不知道這個觀點的出處,好像是一位大師說的。磚家、叫獸,大溼……衲子要說,這不管是哪位「大師」所說的,那也一定是當不得真的醉話或者夢囈!衲子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 形意拳實戰
    不過形意拳可不是傻子拳,真的跟對手去硬碰硬,遇到個比你壯的,硬碰就是自殺了!3、以短制長法曲身而進,雙方相對一衝時一下子就進到敵人懷裡了,用我頭肩肘膝等短拳去打。對方拳過了你身體,俗稱在外門,打不著你,你人在他懷中,他腿也起不來,還是個被對挨打的局面。
  • 形意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差別。形意拳,又稱行意拳。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知道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增強版,而不是獨立出來的東西。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 形意拳樁功的三角重心
    許繁曾先師談形意拳樁功的三角重心——摘自許繁曾《淺談形意拳的練法》: 樁功首先要解決重心問題,形意拳的重心是一個銳角三角形的重心。 一、兩腳分別站在垂直線的兩邊,前腳內緣在垂直線左則,腳踵微向外扭,後腳以45度角站在垂直線與水平線之間。 二、重力以前3後7或前4後6比例前虛後實。
  • 形意拳與內外三合,終於說明白了!
    形意拳是一種內功拳,其動作樸實無華,體用兼備,沒有很多的輔助功法練習。形意拳的功夫主要是通過「合一」的訓練,通過六合的循序漸進的方法以到達周身整合協調合一的境界。六合的訓練貫穿於形意拳的始終。六合的訓練貫穿於形意拳的始終。
  • 馬保國輸了,形意拳不能打?錯!近代形意拳實戰如何高效速成的?
    後來,王慶民出來澄清,他不是業餘搏擊運動員,而是業餘形意拳愛好者。對付形意套路黨馬保國綽綽有餘!同為形意拳,一個能打,一個挨打。看來老馬練錯了。不是形意拳不能打,而是老馬沒練對頭!形意拳練習者現狀俗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拳一年打死人」。這句話就是說形意拳出功夫快,效率高。
  • 民國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論形意拳,形意愛好者必看!
    惟內家拳法,純本於先天,按陰陽、五行、六合、七疾、八要諸法以成其技,此則總根底,不能不先為培植也。夫人非氣血不生,氣血充足則精神健旺。故三心一併而炁始可歸於一也;三意要練者,心意炁意力意三者連而為一即所謂內三合也。此三者以心為謀主,炁為元帥,力為將士,蓋炁不充則力不足,心雖有謀亦無所用,故炁意練好而後可以外帥力意內應心意切謂三意之連亦以炁為先也;五行要順者,外五行為五拳即劈崩鑽炮橫是也,內五行為五臟即心肝脾肺腎是也。
  • 實戰性武術-形意拳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據傳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神與氣合,氣與意合,意與力合,肩與肘合,胯與膝合,手與足合。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 形意拳姿勢要求和內功煉養
    前進後退歸為一法,不換腳。邁步如犁行,要「落地生根」,即重心要沉穩。下肢的運動須整齊合拍。上身身法要中正直豎,腳到、身到、手到,身手齊到,齊起齊落。(傳統文化,站樁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出手要「三尖對」,指前足尖、前手尖與鼻尖相照應。身法、手法與腳法齊備,作完整協同的整體運動。
  • 形意拳動畫教學
    傳統武術裡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大的門派像武當、少林寺等等。在所有的傳統武術中,形意拳是其中獨樹一幟的拳種,其勁法凌厲,打法硬朗,難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說,其體系完整,但動作簡單,易學易練,深得眾人的喜愛。
  • 形意五行拳勁力練法
    主要是規範拳架,循規蹈矩,進而練調息運氣(練逆腹式呼吸、小周天、提放術等),摸勁(練內三合,外三合,用身心去領悟勁)。劈拳的動作極其簡單,嚴格地講劈拳就兩個動作,上一步鑽一拳,再上一步劈一掌。如果複雜點說再加上回身和起式、收式動作。但我們不能小瞧了這兩個動作,它代表的是兩個勁路(若細論它又內涵著若干種勁道)。實踐證明,初學者對劈拳勁路的認知,越簡單越好,不要太複雜了,搞複雜了一個勁也練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