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軍,英語為Scouting,直譯為童軍活動,也稱童軍運動或稱童子營,它是一個國際化並按特定方法進行集體訓練活動的少年兒童社會性運動。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向少年兒童提供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對他們進行身心智方面的綜合培訓,最終目的是能讓這些青少年將來可以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目前全世界約有2.5億名童子軍。民國大陸時期及今港澳臺地區通稱為童子軍,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已有37年歷史的童子軍組織被徹底取消了。
童軍運動的創始人是英國爵士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先生,貝登堡鑑於當時英國青年道德墮落,體格衰弱,恐遭古羅馬帝國之亡國覆轍,於是就研發出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訓練方法試圖挽救這種危機。
童子軍的創始人羅伯特·貝登堡1857年出生在英國。他是牛津大學一位教授的四個孩子中的一個。作為男孩的他特別喜歡戶外運動,尤其是野營。他的業餘興趣還有素描。貝登堡19歲就參軍,後來成了一名軍官,到過印度和南非等前線。在那裡,他用大部分時間對部下進行軍事偵察訓練。貝登堡創造了許多訓練遊戲和競賽項目,後來他在一本書中將這些稱為「偵察救助」。
1899至1900年南非布爾戰爭期間,貝登堡率領1250人守衛梅富根城,並度過了217天被圍困的日子。回到英國後他成了英雄。人們希望他能提出一個更適合男孩子的偵察項目。於是他開始考慮把偵察作為一種遊戲,但是他希望這是一個有目標的遊戲,所以他的遊戲是圍繞偵察條例和法規的理念制訂的。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貝登堡於1907年在英國南部的白浪島組織了一次野營活動,之後他寫了一本名為《少年警探》的手冊並於1908年出版。正是在這本書的指導下,一支童子軍很快就建立起來了。
最初的世界童軍組織定有嚴格的規則及規定,日常的訓練和管理完全參照軍隊的模式進行,有統一的徽標、旗幟、制服、鞋帽、寢具、準備、號令禮儀及課程設置;老師稱為「教官」,野營訓練期間童子軍的家長不得參加。筆者一位旅加拿大的朋友就長期擔任童子軍體育及生活教官,他經常會率部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嚴寒進行露天野營訓練,十二歲左右的童子軍行軍到夜晚都睡在保暖睡袋中,教官們則不斷地教授孩子們夜間尋路、偵察、救護及抗寒避險等各種野外生存知識。童子軍的「入伍」年齡分類與組織形式參見下表:
稚齡童軍(pre cub scout)
六歲半至十歲半
幼童軍(cub scout)
八歲至十二歲
童子軍(boy scout)
十一歲以上
行義童子軍(senior scout)
十四歲以上
海童軍(sea scout)及空童軍(air scout)
十五歲以上
羅浮、蘭傑童子軍(rover ranger scout)
十七歲以上
世界童子軍組織形式:世界童子軍總會—各國童子軍總會—地方童子軍會—童子軍團—小隊—童子軍。
世界童子軍左握禮及其起源。世界各國童子軍相遇時,不論是否穿制服,只要知道對方是童子軍都通行左握禮。在左握的同時,右手亦舉起做三指暗號,並面帶笑容注視對方。左握禮的方法是將左手的手指伸直,拇指和小指與中間的三指分開與對方的左手互握,這也是童子軍的一種暗號,因為大部分人的心臟都偏向左邊,這也表示了大家都是朋友兄弟。左握禮的起源據說是當年貝登堡將軍駐防非洲期間,看到當地兩個土人種族,時常彼此作戰,互不相讓,損失慘重。有一天,他們突然發現還是和善相處為好,於是就丟棄了手中的長矛與盾牌,以後再相遇時,就伸出左手握手,用右手致敬,既表示未攜帶武器,也表示自己的友善。貝登堡將軍因此就將左握禮應用到了世界童子軍中。
世界童軍總會鼓勵世界各會員國統一使用世界童軍徽,希望每一會員國的童軍都佩戴世界童軍布徽或胸針,使更多的人能夠認識或認同童軍運動。世界童軍徽經世界童軍領袖會議通過後頒訂,並在許多國家都辦妥了專利登記,任何組織均不得任意製作或用做商業用途。
1912年2月25日,年方22歲但體格孱弱的武昌富商子弟嚴家麟先生考察美國童子軍後,認識到「沒有道德、精神及健全體格之國民,國家是絕難強大」的他隨即在武昌文華書院創建了中國童子軍第一支隊,這是民國史上最早的一支童子軍(成員共60人)。後來民國政府也因此將2月25日定為「中國童子軍節」。次年,上海格致公學、華童公學、基督教青年會中學及無錫省立第三師範附中等學校也相繼建立了童子軍組織,並成立了「上海中華童子軍會」,這些組織多由教會學校主辦,教官也由外國人擔任。由於參加人數少、組織與訓練很不健全,因此並未引起國人的關注,中國童子軍還處於各地自辦的階段。
1915年,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各校的400多名童子軍參加了運動會的表演、檢閱及運動場上的服務。他們出色的演技和優良的服務贏得了人們的讚賞,童子軍教育由此開始得到了國人的重視。運動會後,各地教育界人士召開會議,號召在全國範圍內提倡並推廣童子軍組織。1915年11月,「中華全國童子軍協會」在上海成立,廣州、南京、漢口、北京及天津等地都設立了分會。童子軍組織由此逐漸遍布全國。
1924年,由江蘇省教育廳和教育會撥款選派童子軍6人,在教練李啟藩及沈維楨等人率領下參加了國際童子軍總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二次國際童子軍大會,這是中國童子軍參加國際童子軍運動的開始。在這次大會比賽中,中國童子軍取得了總分第五名的姣好成績。
1926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2 次會議正式通過了組織「中國國民黨童子軍」提案,這是由國民黨正式開展童子軍教育的開始。此後,中國童子軍節也改為了3月5日。1927年6月10日,國民黨中央訓練部設立了「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委任張忠仁中將為司令,令其即日起開始組織中國童子軍,領導和辦理全國童子軍組建事務。到1927年底,南京共組成童子軍6個團,蘇、浙、滬、皖、鄂、湘 及平津等省市組成16個團,此外尚有新組織的40餘團也正在審查登記中。
1929年,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改組為「中國童子軍司令部」,由中央訓練部部長何應欽兼任司令。據童子軍總會統計,當時向總會登記的全國童子軍人數已超過了20萬。
1930年4月18日-22日,第一次全國童子軍總檢閱和大露營在南京小營舉行,蔣介石親自到會檢閱並作了訓詞。1932年4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定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以蔣介石為總會長,戴季陶及何應欽為副會長,並確定「智仁勇」為童子軍的最高教育理念。1934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國童子軍理事會,朱家驊、陳立夫及張治中等15人任第一屆理事,蔣介石為理事會會長,戴季陶為副會長,王世傑為理事長。同年11月1日,中國童子軍總會正式宣告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為全國童子軍的最高領導機構,實際工作則由童子軍全國理事會負責。
1936年10月,中國童子軍總會在南京陵園新村舉行了第2屆全國童子軍大檢閱和大露營,來自全國30個省市的10726名童子軍參加了這次大集會。接受了真正德智體教育訓練的中國童子軍,在抗戰期間也為抗日救亡做出許多力所能及的貢獻,上海女童子軍楊慧敏戰場勇敢送國旗以及11名童子軍小戰士為四行倉庫守軍運送物資的故事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抗戰時期,淪陷區的童子軍組織遭到日偽嚴重破壞,1937年9月,日本佔領北平後即明令布告取消中國童子軍組織。南京淪陷後,童子軍總會所在地亦被日軍改為神社。直到抗戰勝利後,中國童子軍才有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但其規模再也未曾達到抗戰之前的水平。1949年後,中國童子軍組織被取消了,改成了脖子上繫著革命烈士鮮血染紅的紅領巾但沒有統一制服的中國少年先鋒隊及時刻準備戰鬥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0年代初,筆者在首都南京讀中學的母親也參加了童子軍,一幅她當年穿戴童子軍制服的老照片,在轟轟烈烈「文革」初期,作為「四舊」連同一批舊字畫、書籍及老照片一起,被母親和姐姐們「自覺」焚為了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