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媽媽珠珠,家住南六環外,上周,她通過網站預定了兩張8月6日晚7點半在保利劇院上演的越劇《紅樓夢》門票,打算帶讀小學的女兒接受戲曲薰陶。「我是南方人,從小喜歡看戲,尤其是南方劇種,還喜歡看話劇。在北京生活,有一點好,就是文化市場繁榮,曲藝、話劇等演出很多。但我住郊區,每次進城看劇,回家已經是深夜,如果能在家附近看劇就更好了。」
7月12日,北京市商務局正式發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提出「打造夜間消費『文化IP』,策劃組織一批戲曲、相聲、電影、歌劇、音樂、讀書等主題鮮明的『夜京城』文化休閒活動。」
記者上周走訪發現,北京絕大部分劇場集中在城六區,郊區的文化演出市場遠沒有城區繁榮。但即便如此,也有一些郊區劇場找到了生存之道,為滿足郊區百姓就近看劇的需求而努力。
通州·通州區文化館劇場:公益演出 免費送票近期演出:7月15日-19日 舞臺劇記者走訪了通州區的兩家劇場,第一家是大稿國際藝術中心劇場,該劇場擁有203個固定座位,且可以按需增配臨時座位。實地走訪時,記者發現,整個大稿國際藝術中心,基本上布滿了兒童藝術培訓機構,劇場大門緊鎖。現場除了培訓機構招生廣告,記者並沒有找到劇場演出海報。
隨後記者來到通州區文化館劇場,這裡正在進行一場通州區某單位內部演出彩排。文化館張副館長告訴記者:「劇場一年大約有170場演出。其中,包括通州各單位的內部演出,還有大約120場左右是面向百姓的公開演出。」公開演出主要由文化系統購買服務「下基層」、地方劇團、業餘劇團組成。這些演出都是公益性的,百姓可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領票觀看。張副館長坦言,經費緊張是演出數量相對較少、知名度相對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想請北京交響樂團、中央芭蕾舞團,肯定請不起啊」。
儘管如此,550個座位的劇場,每逢演出,經常爆滿。「可能很多通州百姓不知道我們這裡有演出,實際上,我們也不敢太多宣傳,怕搶不到票,百姓有意見。」
亦莊·博納星輝劇院:打造兒童劇特色近期演出:8月17日 兒童劇《瘋狂實驗室》在亦莊開發區東區,城鄉世紀廣場三層,有一個1108個座位的大型劇場——博納星輝劇院。這家純民營性質的劇場,2015年開業,在缺乏專業劇場的亦莊開發區,硬體條件獨樹一幟,每年大約承辦130多場演出。
劇場投資人劉海波告訴記者:「亦莊開發區管委會還是很支持我們的,尤其我們這裡有硬體優勢,莊裡每年組織的藝術節和大型劇目,比如國家大劇院出品的大戲,基本上都安排在我們劇場。但是,單靠這些演出,我們是沒法支付房租、水電、人力和其他開銷的。為了生存,還得想辦法。」博納星輝劇院方圓3公裡範圍內,沒有居民區,以企業為主。劇院所在的城鄉世紀廣場,主要吸引的是駕車而來的亦莊西區、馬駒橋、次渠等地百姓,最火爆的商業類別是兒童樂園和餐飲。「所以,我們決定打造成一個兒童特色為主的劇院。」
劉海波介紹,剛開始,劇場邀請了國內的兒童劇團,但是發現傳統的「戴頭套」式的兒童劇,票房情況不佳,觀眾反響平平。於是,劇場專門從百老匯請來專業編導,聘請外籍演員,打造出沉浸式、互動性強的兒童劇《枕頭王國曆險記》,在今年6月首演。「這個劇有一個特點,就是開演之後,會邀請觀劇的小朋友一起上臺,近距離看劇,與演員互動,參與到劇情中來。」因突出的互動性和中英文雙語演出,這部劇培養起來一批粉絲。劉海波說:「現在我們劇場已經有一批固定的受眾,不僅是亦莊等附近地區,很多媽媽帶著孩子,甚至從城裡、從門頭溝、從昌平過來看劇。」8月,另一部來自百老匯的兒童劇《瘋狂實驗室》又將在博納星輝劇院首演。
順義·順義影劇院:特色演出貫穿全年近期演出:7月16日到7月21日 消夏相聲藝術節順義影劇院是記者走訪的郊區劇場中演出場次最多的,每年推出超過200場演出,與通州區文化館劇場類似,這裡也主要以公益和惠民低票價演出為主。
順義影劇院經理徐磊告訴記者:「我們這裡的演出活動比較豐富,平時有百姓周末大舞臺、文化惠民演出等。另外,還有三個演出品牌,春節期間的賀新春傳統戲曲藝術節,七月有消夏相聲藝術節,重陽節期間是敬老愛老戲曲藝術節。」徐磊表示,市裡和區裡對劇場支持力度很大,可以讓順義百姓以低價欣賞到知名劇團的演出,「咱們郊區,消費能力比市區弱一點,如果票價太高,百姓就開車進城了,所以,我們都把票價壓到最低。戲曲,最低票價是20塊錢。開心麻花,還有知名相聲團隊,最低票價都是60塊錢。」
從本周中到周末,劇場將推出第三屆消夏相聲藝術節,演出陣容將包括很多耳熟能詳的相聲團體、名家,如青曲社、李菁、方清平、賈旭明、侯振鵬、陳印泉、白凱南、高曉攀等。
天通苑·P4劇場:已變成排練場近期演出:無回天地區的的劇場數量較少,通過網絡記者僅搜索到的一家大型劇場——天泰劇院,經實地走訪,屬火箭軍政治工作部文工團所有,不對外開放。記者在天通苑北街道辦事處對面,找到一家小型劇場——P4劇場,但這裡大門緊閉,沒有演出跡象。劇場負責人張先生表示:「此前,我們曾經有公開演出的小規模劇目,也曾有過擴大規模的想法,但最終作罷。現在,已經成為排練場。就連我自己看劇,也是進城看。」
數據分析:只有約16%的劇場在郊區北京,一直是全國文化演出市場最繁榮的城市。但北京文化演出市場的空間分布不均衡。早在2015年的北京市兩會上,市人大代表、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傅謹就呼籲,應在回龍觀、天通苑、亦莊等五環外大型社區建設劇場,將優質演出資源送到居民身邊。當時的數據顯示,北京130家營業性演出場所絕大多數集中在四環以內,66家500座以上的專業劇場則主要集中在三環以內。
2018年11月22日,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受市政府委託向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了《關於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報告》中提到,北京疏解首都功能成效顯著,2017年郊區十區常住人口為961.9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44.3%。
郊區人口增多、職住平衡越來越受重視的同時,是演出場所的不平衡。北京晚報記者根據某消費點評網站粗略計算,北京市共225家劇場,郊區十區有36家,僅佔約16%。
珠珠告訴記者,作為一個文藝青年,她每次進城看劇,都會很晚回家,「還沒生孩子的時候,我經常進城看劇。有時候老公陪著,他開車,回家能早一點。有時候他沒空,我自己坐地鐵,回家會非常晚,得11點以後了,很不方便。」
記者手記:有需求,無市場一周的走訪,記者體會到,郊區百姓對文化演出需求旺盛,但郊區演出市場並不繁榮。有劇場負責人透露,經常會有如下尷尬場面發生:路過的百姓,進劇場詢問,但價格、內容、時間等不合適,又讓他們轉身離開,走進了旁邊的電影院。「傳統戲曲,很難吸引年輕觀眾。年輕觀眾喜歡的知名劇團,郊區請不起。請來了,大家又習慣了贈票,不想花錢看。」有業內人士表示,劇場相對電影院有一定的門檻,能在郊區生存下來的劇場,實屬不易,「一方面希望各級政府多支持郊區劇場,另一方面希望百姓珍惜郊區的文化土壤。」
部分郊區劇場近期演出:劇場 時間 內容
大興劇院 7月18日 河北梆子《李慧娘》
平谷影劇院 7月18日 京劇《西廂記》
良鄉影劇院 7月20日 兒童劇《媽媽咪鴨之鴨飛沖天》
密雲大劇院 7月27日 兒童劇《雪國精靈》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