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憑什麼被稱為華夏先祖?

2020-12-27 騰訊網

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都是伴著河流而生,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就是黃河流域。在上古時代,黃河流域有很多依水而居的部落,其中炎帝的部落比較強大,而黃帝的部落,就隸屬於炎帝的管轄範圍。可為何黃帝被人們稱為華夏先祖?本篇文章,小談就來給諸位講一講這其中的緣故。

在黃河流域的姬水河畔少典部落首領少典 ,他的妻子附寶在懷胎25個月之後,在農曆三月三生下了一個男孩,叫公孫軒轅。後改姓公孫為姬,據說姬軒轅70天就會說話,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20歲時,機智靈敏口齒伶俐知識淵博的姬軒轅,已經眾望所歸接替父親成為部落首領。

少典族部落和當時很多部落都歸炎帝管轄,當姬軒轅成為部落首領時,炎帝已經年老力衰,管轄下的各部落之間經常互相打架,此時的炎帝已經沒有能力去管束。這時的軒轅,懂得如何壯大自己的實力。他先是經常主動出兵徵伐不服從炎帝管理的部落,一些部落被他打敗後,自願歸順於軒轅為首領,聽從他的指揮。

三皇五帝

慢慢地,他的實力漸漸大增。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軍事方面:他苦練兵士,繼續徵伐作亂不服的部落,擴大領地。在農業生產方面:他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要求人們按照季節和氣候的規律去種植生產五穀,還發展水利挖井儲水,為農作物的生長保證了水源,保證了他管理下的子民們有飯吃。在其他方面,造車造船,造字(倉頡),醫學(黃帝內經),水利, 音樂等各方面都有成就。

這一時期,與軒轅實力相當的,還有長江流域的蚩尤部落。據說蚩尤性情殘暴。喜歡欺負弱小。他一開始攻打比自己弱小的附近部落,後來胃口越來越大,他跑去攻打了當時實力衰弱的炎帝部落。炎帝被打的節節敗退,找軒轅部落求救。而軒轅知道蚩尤下一個目標就是攻打他,他自然知道不能坐以待斃,就和炎帝合併起來,再聯合加上其它四個實力還行的部落,決定反擊蚩尤。

黃帝內經

其實在打仗之前,「以德治國」的軒轅先是規勸蚩尤投降,希望以德服之。而性情暴烈的蚩尤哪裡肯歸順於軒轅,揚言要攻打軒轅。於是,他們在一個叫涿鹿的地方約戰要一決高下。結果是,軒轅活捉了蚩尤殺掉,並霸佔了蚩尤的地盤,這就是馳名上古的涿鹿之戰。

(上古時期的傳說,都帶有些許神話色彩,所以,對於軒轅氏如何借用外力贏了實力強大的蚩尤,有很多版本故事,所以大家聽聽就好,嘿嘿。)

黃帝贏了以後,和炎帝也打了幾次,結果不言而喻,他又贏了。四方的部落也跟著歸順了軒轅,還尊崇他做天子。他也就順理成章地取代炎帝,稱為黃帝。逐鹿之戰後,他繼續擴大自己的地盤。東至山東泰山,西至甘肅崆峒山,南達長江邊外的湖南湘山,北至北方少數民族的蠻荒之地。

擴大版圖後,他委任一大批為民造福的官員,要求民眾按照時令收採,遵循天地四時的自然規律,敦促生產,百姓安居樂業。他的這些努力,初步形成了華夏民族的版圖。從此,他樹立了整個華夏之地的威嚴。

黃帝陵

華夏的版圖有了,同時也在不斷的發展人口。下面我們就要說說他的子孫後代。

黃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個兒子,是四個老婆生的,他的大老婆就是西陵部落的嫘祖,是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她與黃帝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一個叫昌意。黃帝死後,昌意的兒子高陽接替了他,史稱帝顓頊(z h uān xū),玄囂的孫子帝嚳又接替了顓頊。黃帝、顓頊、帝嚳、堯 、舜,都是黃帝的後人。

元妃只生了兩個兒子,大多數是另一個老婆嫫母生的,她是黃帝的四老婆。傳說是黃帝時至醜之女。她雖面醜,但智慧卻非同尋常。據說是她內助黃帝敗炎帝,殺蚩尤,幫助黃帝一統華夏。

後來的朝代,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周武王姓姬,建周后,分封諸侯都以姬姓為國姓,後來姬姓分出更多的姓氏,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由此可見,黃帝在華夏民族早期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我們說他是華夏文明的先祖也不為過。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黃帝,華夏人文初祖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氏,十三歲成為部落首領,三十七歲踐天子位,享年111歲。在司馬遷之前,黃帝是一位屬於有爭議的人物,商周先民祭祖祭宗室祖先不祭黃帝,先秦諸子對黃帝褒貶不一,「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秦始皇祭祀人主,祭的是蚩尤而不是黃帝,漢高祖劉邦起義前主祭黃帝,蚩尤從祀。此外,若以三皇五帝排序,黃帝之前,應該還有伏羲和炎帝兩位人皇。
  • 華夏始祖黃帝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相傳黃帝姓公孫,因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他在姬水生長成人,所以又以姬為姓;後來曾為有熊國國王,故又稱有熊氏。他以土德為王,土是黃色,所以稱黃帝。
  • 《山海經》記載了美國,印第安神話也有黃帝和蚩尤
    黃帝和蚩尤兩位華夏民族先祖,我們至今都不算真正了解。在現存的先秦古籍中,《山海經》對黃帝和蚩尤的記載獨樹一幟,與《史記》和《尚書》截然不同。雖然《山海經》記載的黃帝和蚩尤,更像是神話人物。但它完整保留了上古民間傳說,似乎更接近於歷史的真相。
  • ​故事:黃帝炎帝蚩尤的傳說
    然而,在黃帝時,中華民族就有三個著名的偉大始祖,即黃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國歷來的官方正統史中,一直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後來炎帝也逐漸被確認。所以,這裡我們著重談談蚩尤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一的問題。首先,應當指出,蚩尤是中國苗族的先祖。因為如今的中國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一脈相承的關係。
  • 「三皇五帝」人們只記得黃帝、炎帝,其他3皇和3帝分別是誰?
    所以三皇是三位有道明君,分別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及黃帝有熊氏;而「五帝」則是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嚳帝之子有摯為帝,但因為能力太弱,所以傳位給放勳,放勳就是堯,又稱唐堯。堯後來禪讓給舜,舜稱虞舜,故五帝又稱為:少昊、顓頊、嚳、唐、虞。《楚辭.惜誦》中說: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睥、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
  • 黃帝小故事(二):嫘祖始蠶,繅絲編帛
    而黃帝的妻子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繅絲編帛之術。這個故事我們要從黃帝和嫘祖相識的時候講起。有一天,黃帝帶著大臣外出路過西陵,發現這裡的人身上披著一層東西,和自己上身穿的獸皮、樹葉比起來更柔軟更舒服,於是黃帝就上前打探:黃帝:姑娘,叨擾一下,敢問姑娘身上所披何物?西陵姑娘:這個啊,叫絲絹帛衣!
  • 聚首橋山漢旗揚,禮樂共祭軒轅陵第四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
    己亥年三月初三日(西曆2019年4月7日),正值漢民族傳統節日上巳節,同時也是華夏共主軒轅黃帝之聖誕。
  • 出自黃帝的部落有熊氏
    黃帝被認為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生於軒轅之丘,號有熊氏、軒轅氏,是有熊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中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有熊氏稱謂見於戰國的《世本》:「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可見黃帝是出於有熊國少典之後。根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 陝西河南再起紛爭:公祭黃帝,誰才是祭拜正統?
    隨後,擊鼓鳴鐘、唱黃帝頌、敬獻花籃、恭讀祭文、樂舞告祭與龍飛華夏等流程依次有條不紊的呈現出來,展現了現代人們對於拜祭人文始祖的虔誠心意以及中華兒女對於中華民族禮儀文化的傳承。
  • 黃帝 中華「人文初祖」
    中華民族特別是海外華人習慣自稱為炎黃子孫、黃炎子孫或黃帝子孫。其實,炎黃到底是什麼關係,在史書記載中比較混亂,至今學者也說不清楚。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專寫炎帝,只把黃帝列為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之首。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徵服九黎而載入史冊,以播種百穀,發展農業,製衣冠、造舟車、興音律、創醫學聞名後世,由此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 黃帝為什麼叫「黃帝」?為什麼叫軒轅皇帝?
    戰國時,齊威王因齊鑄的《陳侯因脊錼》銘文有「高祖黃帝」之文,自認其始祖帝舜為黃帝八世孫,故奉黃帝為始祖,是最早記載「黃帝」的金文。《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均以黃帝為中央之帝,其神后土。《淮南子·時則》云:「中央之極,自崑崙東絕兩恆山,以息壤堙洪水之州,東至於碣石,黃帝后土之所司也。
  • 被稱為「帝師之鄉」「汝海」的汝州,竟然與黃帝有莫大的淵源!
    黃帝貴為人皇,歷盡艱辛尋求治理天下之妙方,最後在崆峒山廣成子處得道。廣成子向黃帝傳授「天道」,黃帝將「天道」化為「人道」,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大樹在汝州的崆峒山植根發芽了。崆峒山位於河南禹州和汝州的交界處,就其在汝州的這一段來看,具體位於汝州城西30公裡處的臨汝鎮,崆峒山十分美麗,四季如春,繁花錦簇,從古至今都是遊覽勝地。
  • 中華民族的姓氏起源,我們大多是5位先祖的後人,看看你和哪些姓是一...
    據史記記載,中華民族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黃帝炎帝以及伏羲氏時代,我們也習慣性把炎黃二帝稱為自己的祖先,但嚴格來講,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應該是三位,除炎黃二帝外,還有一位叫蚩尤,只是歷史是由勝者書寫的,所以戰敗的蚩尤也就被史書給忽略了,要知道在當時蚩尤無論是從個人能力,還是其部落的軍事實力來講都是很強大的,炎帝就是因為被蚩尤打敗
  • 山西運城——黃帝最早建功立業的地方
    厚道運城今天華夏民族乃炎黃子孫,運城乃華夏之根。毋庸置疑,華夏始祖黃帝,與運城這方水土密不可分。其實,黃帝最早建功立業的地方就在古河東,即今天的運城市。在古河東區域,黃帝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終結了部落首領各霸一方的分裂局面,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命運,使華夏民族走向統一,繼而為中華民族進入早期的國家形態奠定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與精神基礎。說到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不能不提及發生在河東境內的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
  • 華夏族與華夏諸國1
    華夏先民分為許多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遊,自黃帝時統一為華夏部落聯盟。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黃帝、炎帝(赤帝)、帝嚳(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堯帝。其中炎帝和黃帝為共主。華夏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華夏族於商周時期遷往江漢平原,往後南遷至南部更深遠的區域。
  • 中嶽嵩山:華夏民族最早的太室太廟
    西方世界把這項活動稱之為朝聖,那麼,有著5000年或者8000年文明史的華夏民族的朝聖在哪裡呢?中嶽嵩山古稱太室,是華夏聖山,太室祠就是華夏民族的太廟,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封禪以及民間為紀念先祖興起的古廟會就是西方所謂的朝聖。廟的繁體字「廟」就是有一個廣字和朝字組成,即廣大人民朝聖的意思。
  • 願張氏先祖恩澤後代!張家人都來祭拜一下歷代張氏先祖吧!
    得姓始祖,黃帝五子。 發明弓箭,姓張名揮。歷數千年,源遠流長。 枝繁葉茂,人丁興旺。遙望皇天,祖宗在上。揮公後裔, 逾億族眾,英賢輩出, 耀祖光宗。為相為將, 歷代崢嶸,秉承祖志, 弘揚遺風。 東西南北,族人集聚,除草培土,共掃祖陵。三牲果品,寒食油芸。秉燭焚香,炮竹聲聲。躬身叩祭歷代張氏先祖!銘記祖恩!弘揚祖德!
  • 人文初祖——黃帝(一)
    以土德王,土色黃,故稱黃帝。《易·繫辭下》:「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孔穎達疏:「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裴駰集解:「號有熊。」司馬貞索隱:「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 黃帝及堯舜禹時代
    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是由古代的華夏民族和其他民族長期雜居,逐漸融合而成的。古代的華夏族,主要由遠古的炎帝族和黃帝族繁衍而成。炎帝族和黃帝族多數活動於今河南省(《帝王世紀》記載,「古有鄭國,皇帝之所都……炎帝長於姜水,都於陳」)。繼承炎帝的少皞、顓頊、帝嚳、堯、舜、禹部族也多數活動在今河南省和山東省的黃河流域。
  • 中國歷史人物:黃帝
    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  《禮記·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