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平樂》第八集中,宋仁宗在和韓琦、富弼談到範仲淹時,剛誇完範仲淹的《瀟灑桐廬十詠》,韓琦又給仁宗推薦了範仲淹的另外一首詩,看那長長的捲軸就知道,那是首長詩,詩的名字叫《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仁宗讀完忍不住還讚嘆了一句,「好一個『不學爾曹向隅泣」。那麼這首詩到底寫於什麼背景下,詩裡面又寫了什麼內容呢。
還是先介紹一下背景。在明道二年(1033),範仲淹因極諫仁宗廢郭皇后事,而被貶睦州。當地有老卒,本為東京「瓊林苑中吏」,技藝高超,得意一時,後來因罪被貶,到現在年老悲泣。因此事,範仲淹的兩位朋友,葛閎和章岷先後有事寫其事,後來範仲淹也和了一首,便是此詩。這首詩本來的題目很長,像一篇介紹背景的小序,說得非常清楚,叫做《桐廬郡卒陶旻者,本隸瓊林苑,以接花為事,因罪黥送於此。寺丞葛君閎感而作接花歌,幕中章君岷和以相示,因而綴焉》。算了,下面我們就簡稱《接花歌》好了。可以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做好心裡準備,比較長。
和葛閎寺丞接花歌
江城有卒老且貧,憔悴抱關良苦辛。
眾中忽聞語聲好,知是北來京洛人。
我試問云何至是,欲語汍瀾墮雙淚。
斯須收淚始能言:生自東都富貴地。
家有城南錦繡園,少年止以花為事。
黃金用盡無他能,卻作瓊林苑中吏。
年年中使先春來,曉宣口敕修花臺。
奇芬異卉百餘品,求新換舊爭栽培。
猶恐君王厭顏色,群芳只似尋常開。
幸有神仙接花術,更向都城求絕匹。
梁王苑裡索妍姿,石氏園中搜淑質。
金刀玉尺裁量妙,香膏膩壤彌縫密。
回得東皇造化工,五色敷華異平日。
一朝寵愛歸牡丹,千花相笑妖嬈難。
竊藥嫦娥新換骨,嬋娟不似人間看。
太平天子春遊好,金明柳色籠黃道。
道南樓殿五雲高,鈞天捧上蓬萊島。
四邊桃李不勝春,何況花王對玉宸。
國色精明動韶景,天香旖旎飄芳塵。
特奏霓裳羽衣曲,千官獻壽羅星辰。
兌悅臨軒逾數刻,花吏此時方得色。
白銀紅錦滿牙床,拜賜仗前生羽翼。
惟觀風景不憂身,一心歲歲供春職。
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訴。
竄來江外知幾年,骨肉無音雁空度。
北人情況異南人,蕭灑溪山苦無趣。
子規啼處血為花,黃梅熟時雨如霧。
多愁多恨信傷人,今年不及去年身。
目昏耳重精力減,復有鄉心難具陳。
我聞此語聊悒悒:近曾侍從班中立。
朝違日下暮天涯,不學爾曹向隅泣。
人生榮辱如浮雲,悠悠天地胡能執。
賈誼文才動漢家,當時不免來長沙。
幽求功業開元盛,亦作流人過梅嶺。
我無一事逮古人,謫官卻得神仙境。
自可優優樂名教,曾不恓恓吊形影。
接花之技爾則奇,江鄉卑溼何能施。
吾皇又詔還淳樸,組繡文章皆棄遺。
上林將議賜民畋,似昔繁華徒爾為。
西都尚有名園處,我欲抽身希白傅。
一日天恩放爾歸,相逐栽花洛陽去。
這首《接花歌》,我們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部分,從開頭到「復有鄉心難具陳」,這一部分主要是老卒自述身世,寫自己原來在瓊林苑做花吏時的得意,寫自己接花的技藝之高,寫自己所接之花之受歡迎,還曾因被皇帝欣賞而受賞賜。然後因罪被貶,沉淪老卒,別鄉辭親,內心悽苦。
第二部分從「我聞此語聊悒悒」到「曾不恓恓吊形影」,詩人又自述自己被貶的經歷,但是他寫自己被貶,毫無悲傷之感,他感覺沒有必要像老卒一樣悲傷,「不學爾曹向隅泣」,而且他竟然說,被貶沒什麼,貶到這裡很好,「謫官卻得神仙境」。地方這麼美,太喜歡了,幹什麼在這裡自嘆孤單呢,在這裡「自可優優樂名教」。
剩下是第三部分,寫這個地方不適合接花,你有本事也無法施展,特別是皇帝現在不是奢靡之人,連上林苑以後都可能還給百姓打獵耕種
,那些接花的奢華之事,已成過往。自己想要學習白居易歸隱洛陽,他也希望這個接花老卒,以後有機會被赦回去,回到宮中也無用武之地,不如和他一樣歸於洛陽,也是很好的。
這首詩和《琵琶行》有某些相似之處,都通過某人的身世自悲,引出詩人自己的感嘆。不同之處在於,白居易聽完琵琶女的自述,引發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而範仲淹雖然「我聞此語聊悒悒」,但卻「不學爾曹向隅泣」,他並不以被貶為可悲可嘆。通過範仲淹的《瀟灑桐廬郡》我們也能看到,他確實做到了一種「寵辱偕忘」,或許這也正是他「憂樂天下」而不是「憂樂以己」的一種很好體現。也可以說,裡面滲透的這種思想,和他的《嶽陽樓記》是相通的。
這首《接花歌》,雖然沒有《琵琶行》名聲大,作品的感染力也稍有不如,但裡面塑造的接花工的形象,詩裡滲透的那種「憂樂觀」,那種超越了個人得失,進退自得的精神,也是十分獨特的,值得我們反覆吟誦品悟的,這對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範仲淹和他的思想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