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股市行情回顧 1993年中國股市大事件

2020-12-26 綜投網

  1993年2月開始,在國家遏制經濟過熱的宏觀緊縮政策影響下,中國股市開始進入長達3年的第一次大熊市。

  今天最能代表中國股市的量化指標是上證指數(上證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100點),它的最初發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點報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點。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開股價,上證指數從前一天的623點衝到1,334點,並在5月26日達到全年最高點1,429點。但由於這一年有30多隻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長了3.88倍,對投資者的心理衝擊和資金面壓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點,出現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但不久就反彈,在當年年底,上證指數收在780點上。

  與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額的幾十倍地放大,股票總成交金額247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30倍,市價總值558.4億元,增長了317.98倍。上交所的會員單位也達到75家,比以前增加了49家,交易所場內的席位也從最初的25個擴大到1992年年底的500多個,到1994年則擴大到了3,000多個。

  在這個擴張過程中,出現過上海市場交易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即營業部太少,投資者沒有「跑道」可以買進賣出。為了獲得營業部限量發放委託單,投資者開始通宵達旦地排隊(讓人感嘆的是,十幾年後的上海房市泡沫時,又讓我們看到了同樣的場景)。於是,上交所竟然在昔日的「跑狗場」——文化廣場中搞了一個超大型的證券營業部,100多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在那兒設立臨時拒臺,接受股民的委託。有些緊張的是,1992年6月1日第一次開門時,沒想到竟來了4萬人,有關方面準備不足,只得臨時關閉。6月9日,它才開始順利運行,半年後的12月,這個違反規定開設的證券經營場所才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座位於過去的法租界、植有法國梧桐的陝西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廣場」,後來成了鮮花集市,最近又要挪作它用了。很少人能將它和大型股票委託展銷會聯繫在一起,這可能也是世界股市史上的一絕,可它確實充滿了早期的市場精神,是不「規範」的早期中國股市的象徵。

  比起文化廣場股票委託點形式上的不規範,影響到中國股市長遠發展或者說讓中國股市受到不良「路徑依賴」的,是看似規範和名曰「規範意識」的文件和規定,它們非常在意股東與國家的關係,而不是從股東的權利來界定股票類型,從而衍生出許多看來富有「創造性」,但最終卻被證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為市場發展障礙的東西。比如「國家股」、「法人股」與「個人股」,就是一些當時就有點矛盾、今天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保險公司和投資公司從市場中直接買來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為什麼它們就不是「法人股」呢?界定概念的混亂,直接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結構性缺陷,股票被人為地劃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當年的不流通,緣自於對所有制意識形態的考慮,不能讓民間力量「私有化」公有企業,但由於「法人股」與「不流通股」劃上了等號,結果後來很多民營企業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稱為「法人股」或「國家股」,就可以想辦法變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沒有「法人股」這個概念的,只有所謂的「單位股」,這在上海市場的「老八股」當年的報表中出現過,後來有許多就化為流通股了,否則今天北大方正(當年的「延中實業」)和華晨集團(當年的「申華電工」)就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股票了。

  事實上,早年的上交所並沒有按照「規範」來做,當時只要總經理尉文淵一句話,某某股票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具體由上市部總監通知工程部,第二天這些股票就可以買賣了。

  同樣,當時的國有資產管理負責人說某某股票可以流通,馬上就可以進入二級市場,如上海嘉豐公司國家股就有10%大約3,000多萬股進入了流通市場。只是後來中國證監會監管嚴格後,再也沒有發生這種事了,至於已經流通的法人股和國家股,也就無法追索了。不過,到了2006年,解放佔總股本三分之二的法人股和國家股的流通問題又成了中國證監會面對的頭等大事。

  第二個由政府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國股市至今的問題,是把每年的上市資金規模定一個額度,然後分配給各個省、直轄市和中央各部委。在一個正常的股市裡,只要一家企業達到一定的上市標準,其發行的股票有投資者認購,便可上市。而在中國,上市公司變成了一個特許融資的權力公司,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圈錢」。企業的質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分配到融資的額度,而每個省份的額度一般都是由省委決定的,甚至是由領導跑來的。

  在他們眼裡,這和過去為了一個大型項目到計委報批是一樣的概念。除了總體額度之外,還要限制家數,因為如果只定額度,每個部門和省市可以把它們分成很多家企業,等到上市後,通過再融資把股本擴大。現在仍有一批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A股份額很小,B股卻很大,這就是當時把A股額度分到許多家公司,然後用B股額度補足的例子。B股當時是專門為境外人士投資設立的股票,但最終也是事與願違。

  從1992年開始,中國的幾波上市公司狂潮與20世紀初的科技股IPO狂潮沒有什麼區別,到處是成立大會和上市酒會,它們的目的就是拿到錢,然後與突然有錢的中獎者一樣亂花錢。等到錢花完後,自己的本業也荒廢了。

  任何正常的股市都不會允許一個政府在不顧供求狀況的情況下,宣布一年將從市場募集多少資金,然後配給它所屬意的公司,卻全然不顧這些公司的質量。1992年,深滬兩地市場的A、B股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股籌資額1992年為50億元,1993年為276億元(其中81.5億是配股),1994年為99.78億元(其中50億元是配股),擴容的勢頭十分兇猛。1993年上證指數儘管達到了最高點1,558點,隨著發行額度的明確,市場開始進入真正的低迷期,當年年底收在833點。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發行額度55億元,明顯要比1993年的195億元低得多,而市場並不買帳,上證指數在3月10日就擊破700點,4個月後的7月29日,上證指數跌到全年最低點325點。股市崩盤要影響社會和政局的穩定,中國證監會慌忙在8月1日宣布救市,暫停新股上市,當天深滬兩個市場的漲幅都超過了30%。到了9月13日,上證指數到達全年最高點1,052點。但這不過是一場利用治標不治本的政策進行的投機罷了,接著兩地市場又暴跌36%以上。由於中國證監會8月1日還宣布了兩條「建議」,即建立共同基金和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史稱「三大政策」,但它們真正實現要等到20世紀初,可想當時是多麼虛無。官方權威的監管機構都隨意承諾或用含混的建議來應付一時之需,就很難指望市場其他方面不投機不鑽空子不欺瞞了。

相關焦點

  • 2019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9年股市行情怎麼樣
    2019年股市回顧與反思(上):行情軌跡  2019 年,中國資本市場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各項基礎性制度建設推陳出新、對方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A 股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回首2019 年,大事回顧、行情節奏、驅動邏輯、結構特徵,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經驗與教訓,對2020 年又有哪些啟示呢。  2019 年A 股運行的六個階段  2019 年全年,上證綜指累計上漲近20%,萬得全A 指數上漲近30%,上證50 指數和創業板指更是漲幅高達40%左右。
  • 2001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1年股市大事件
    一、2001年中國股票市場熱點回顧  1、證監會加強監管,違規事件不斷曝光。早在今年年初,證監會就表示要加強監管,並於1月10日中科創業案開始拉開了查處要案的序幕,在最集中的時候一個多月竟查處40多家。
  • 2003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3年股市大事件
    即將過去的2003年,對中國股民(或者應該稱為股票投資人)來說,依然是充滿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的一年。在快要告別2003年時,我們從今年的股市中選取了10個瞬間(或者叫10件事情),來回顧一起走過的風風雨雨。
  • 1995年股市行情回顧 股市大事件及519行情回顧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實行T+1交易制度。  起始於1995年1月1日,主要是為了保證股票市場的穩定,防止過度投機,即當日買進的股票,必須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一種在股票交易中,為保護莊家臃腫身軀而設立的一種制度,該制度另一特點是扼殺散戶的靈活性.  T+1歷史軌跡:  1992年5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取消漲跌幅限制後實行了T+0交易規則。
  • 1997年股市行情回顧 1997年股市大事件
    1997年我國股市在國民經濟成功「軟著陸」的基礎上,繼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年初承接96年年底的大跌,指數略做整理後,再次昂起牛頭,緩步上揚。一月呈現單邊震蕩盤升的走勢。
  • 2006年股市行情回顧 股市大事件及十大牛熊股
    即將過去的2006年我國股市「可圈可點」,上證指數從年初的1100多點一路上漲到年底的2300多點,漲幅超過了100%,創出了我國股市的歷史新高,滬深300指數漲幅躍入全球5強,A股融資總額全球第三,總市值從年初不到3萬億元膨脹到8萬多億元……我國股市成為全球牛市中的明星。
  • 2016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6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一、股市的運行概況及特點  2013年度的股市發展報告我們曾經預測2014年會出現第二個「5·19行情」,2014年度的股市發展報告我們進一步預測2015年的上證綜合指數將突破4000點,有望挑戰5000點。以上預測在2014年第四季度及2015年上半年都一一得到市場的驗證。
  • 2013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3年股市大事件匯總
    2013年的股市可謂一波三折,上證綜指收於2116點,全年累計下跌6.75%。2013年的股市投資中,又有哪些值得我們總結和反思呢?  第一,股市仍具「賺錢效應」,但需要控制風險和主動擇時。  寬幅震蕩中,主動管理的魅力再次得以彰顯。據金牛理財網統計,2013年開放式主動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別為17.13%和13.44%。  2013年股市各行業板塊之間的輪動現象十分明顯,股票投資應審時度勢主動擇時以收穫理想的回報。
  • 2019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9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2019年股市回顧與反思(上):行情軌跡  2019 年,中國資本市場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各項基礎性制度建設推陳出新、對方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A 股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 2018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8年股市為什麼大跌?
    國信證券最新研報題為《復盤2018年股市,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跌下來的?》,文中認為A股的下跌主要由三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從1月24日至2月9日,第二階段從3月12日至4月23日,第三階段是5月22日至7月5日,而各個階段的下跌又有不同的原因。
  • 1991年股市行情回顧 1991年中國股市情況
    1991年對於中國股市來說,是大業初創的一年。新成立的兩個交易所,就像一對剛出生的嬰兒,嗷嗷待哺又渴望成長。但這對嬰兒在初生的歲月卻面對不同的命運:上海股市在第一年還算一帆風順,但深圳股市卻遇到了誕生以來的首次股災。 關鍵時刻,政府出手拯救了這個患"重感冒"的嬰兒。
  • 2006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6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2006年證券市場這一波聲勢浩大的牛市行情,在年底收官之際,演出了今年最為靚麗的一個樂章,市場在輝煌的大合唱中達到了一個氣勢磅礴的高潮,為2006年股市做了一個完美的謝幕。
  • 2008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8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在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得中國政府的關注點偏離了經濟工作。直到奧運會後,「救經濟,救股市」被提到戰略高度,救市政策也由以前的證監會一個部門「維穩」和個別措施,轉變為各部門協作和連續不斷的組合拳。
  • 2000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0年的股市發生了什麼?
    2000年是中國證券市場充滿變革和活力的一年,這一年裡發生的很多事情,為證券市場在新世紀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站在世紀的門檻上,我們有必要回望歷史。十天來,經過讀者投票和本報經濟編輯部評選,2000年證券市場十大新聞今日終於新鮮出爐。
  • 大財2021年春節股市行情會好嗎?歷年春節前後股市行情分析
    大家都知道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春節後的股市形勢非常嚴峻,雖然在中國節日前後每個行業都會發生一點變化,尤其是春節,但是今年的疫情是一個不定因素。對於即將來臨的2021年春節,股市走勢是什麼樣的呢?
  • 中國股市暴跌過幾次?中國股市暴跌記錄
    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中國股市從100點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就狂飆至1429點,這是中國股市第一個大牛市的「頂峰」。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00多點。隨後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個月後,1992年11月16日,上證指數回落至400點下方,幾乎打回原形。
  • 2020年一季度股市行情回顧 疫情期間中國股市的表現
    影響2020年一季度市場運行最重要的事件當屬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衝擊,但中國股票市場未出現明顯的大幅波動,上證綜指累計下跌9.83%,深證成指累計下跌4.49%,跌幅明顯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股市。
  • 1994年股市回顧 1994年股市大事件
    1994年,年輕的中國股市經歷了一次大洗禮,指數出現迄今為止歷史上最黑暗的暴跌,讓人充分領教了新興市場巨大的波動和殘酷性。  93年見頂1558點下跌以來,上證指數在777點構築了一道堅實的防線,幾次下跌至此點位附近都有30%以上的大反彈。不過當時經濟緊縮,股市低迷,加上大擴容,趨勢是向下的,最終反彈都無功而反。
  • 中國股市:30年風雨彩虹
    原標題:中國股市:30年風雨彩虹   《中國經濟周刊》 首席評論員鈕文新   2020年11月2日。
  • 中國A股30年行情走勢 中國股市30年發展歷程回顧
    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鳴鑼開市;12月19日,上海交易證券所迎來敲鐘時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值從23億到現在的約80萬億元,上市公司數量從8家增至4000餘家,投資者開戶人數達1.6億人……三十年間,A股締造了一座裡程碑。  三十年,世事變幻;三十年,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