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股市行情回顧 股市大事件及十大牛熊股

2020-12-23 綜投網

  即將過去的2006年我國股市「可圈可點」,上證指數從年初的1100多點一路上漲到年底的2300多點,漲幅超過了100%,創出了我國股市的歷史新高,滬深300指數漲幅躍入全球5強,A股融資總額全球第三,總市值從年初不到3萬億元膨脹到8萬多億元……我國股市成為全球牛市中的明星。股權分置改革使得A股市場的面貌煥然一新;而也是在今年,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在加強,大國崛起的跡象已經初步顯現,當前正是中國A股夢開始的地方。

  股改成功,A股市場煥然一新

  回顧2006年,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股權分置改革的全面展開,中國股市的全流通時代真正到來。這使得上市公司的行為模式和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深刻的變化,更讓中國A股市場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2006年推動市場走強的最重要因素。

  隨著股權分置的解決,控股股東所持有的股份由非流通股變成了流通股,股票二級市場價值取代淨資產,成為控股股東判斷自身價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在股權分置條件下,非流通股股東控股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間利益不一致,非流通股股東就存在動機,把利潤通過種種渠道轉移出去,對A股市場無疑不利。但在全流通條件下,反而會出現大股東往上市公司裡注入利益的新情況,這是A股市場非常重要的推動力。因為大小股東的利益一致了,效益改善了,股價上升了,股市的價值就提高了,就是投資者的財富提高了,形成了證券市場的良性循環。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也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A股市場的總體價值得到飛躍提高。

  解決股權分置後,A股市場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股權分置的改革使得兩類股東的價值觀念趨同,這將使得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觀念得以樹立,同時股票市值的最大化,成為大股東追求的目標,那麼公司內部就會建立起基於各方共同利益的一個公司治理機制,這將使得公司能夠將短期經營行為和長期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進一步實現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根據國際經驗來看,股改成功後,對治理好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會願意多付一些溢價,願意多付更高的成本買公司的股票,公司治理使得這個公司的決策更可預見、更清晰,這就使得投資者更有信心,從這個意義上看,股權分置改革使得A股市場的牛市路徑異常清晰,未來的牛市將繼續奔騰前進。

  同時,在股權分置解決後,使得股權激勵成為現實,這為改善公司治理成為可能,成為A股市場的又一標誌性事件。股權激勵計劃中明確規定了對業績增長率、淨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的考核要求。在股權激勵機制的刺激下,管理層及核心團隊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努力尋找市場機會,不斷提高產品的市場佔有率,使公司獲得高速的發展,A股市場的價值空前提高。因此,股權分置改革以及隨之而來的股權激勵,使得A股市場面貌煥然一新,是2006年影響市場最為深遠的標誌性事件。

  做多中國,股市進入「起飛階段」

  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在加強,大國崛起的跡象已經初步顯現。作為亞太地區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中國宏觀經濟對證券市場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2006年市場「制度轉折」積極效應,引發了令人驚喜的「市場轉折」,2006年行情讓投資者嘗到了「牛角初展」的喜悅,2007年市場的「花樣年華」值得期待。

  首先,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在縮小,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顯著提高,牛市的可持續性大大增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增長率的最高記錄是1984年的15.2%,最低是1990年的3.8%;相差11.4個百分點;而1998年以來的最高和最低記錄分別是2004年的10.1%和1999年的7.6%,只相差2.5個百分點,波動幅度在顯著縮小,說明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顯著提高,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將不會再出現以往那樣大幅的波動,長期牛市值得期待。其次,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在不斷提高,這是「中國牛市」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在增強的一個證據就是在中國的出口產品中,最能反映一個國家製造業水平和競爭力的機器、運輸設備所佔的比重在持續不斷上升,今年前4個月達到48.11,而10年前這個比例只有23.4%。我們認為,隨著科學發展觀的不斷落實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會更上一層樓。

  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國整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將帶動國內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增強,這是國內A股市場走強的根基所在,使得2006年成為股票市場的崛起之年。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2006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國民購買力旺盛,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更加明顯;中國的機械裝備製造業在迅猛發展,全球的製造業持續向中國轉移;產品市場佔有率是國家經濟競爭力強弱的最直接體現。到2004年,中國工業製成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已達到8.25%,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製成品出口經濟實體。同時,國內許多上市公司都是行業的龍頭優勢企業,應該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受益者,這就說明今年的歷史新高與5年前的歷史新高有本質上的區別,雖然指數創了新高,但上市公司的潛力還沒有真正發揮出來,我們繼續看好A股市場的長期發展及其中短期走勢。

  我們認為,在宏觀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資產盈利水平逐漸提升的背景下,從動態眼光來看,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比較合理。進一步對A股市場加以結構分析,大盤藍籌股如招行、寶鋼、長電、聯通、中石化以及大秦鐵路等,目前估值水平都比較低,還有很多二線藍籌股目前估值水平也比較合理。這些股票目前估值水平有吸引力,並且有良好的業績增長預期,因此2006年四季度乃至明年上半年,蘊藏比較多的投資機會,大國崛起,正是2006年夢開始的地方。

  估值合理,強勢有望持續

  從經濟學理論分析,在一個穩定的無風險利率環境下,股票市場未來業績增長的高低將決定市盈率水平的高低。在機構投資者眼中,PEG值是否超過1是一個判斷投資價值的重要標準。例如20%增長率的公司或行業,就應該有一個20倍的合理市盈率。正因如此,食品飲料等消費品行業之所以擁有30倍的市盈率水平,是因為市場普遍預期這些公司的未來業績增長將穩定在30%的增速上。

  正是在上述邏輯的推理下,在周期的上升階段,市盈率水平再高也有投資價值,因為未來的增長率高;而A股市場在「高增長、高估值」的預期下,滬深300指數的平均PE水平不過24倍,因此,在周邊市場紛紛創出歷史新高的背景下,目前A股市場的投資價值依然較大。我們維持A股的投資評級為:6個月內,滬深300指數目標位有望從1900點區間上升至2100點,對應市盈率為24-26倍的估值和預測,換算成上證指數,則未來還可維持2個月左右強勢,2006年末A股有望繼續震蕩走強。

相關焦點

  • 2019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9年股市行情怎麼樣
    2019年股市回顧與反思(上):行情軌跡  2019 年,中國資本市場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各項基礎性制度建設推陳出新、對方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A 股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回首2019 年,大事回顧、行情節奏、驅動邏輯、結構特徵,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經驗與教訓,對2020 年又有哪些啟示呢。  2019 年A 股運行的六個階段  2019 年全年,上證綜指累計上漲近20%,萬得全A 指數上漲近30%,上證50 指數和創業板指更是漲幅高達40%左右。
  • 2006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6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2006年證券市場這一波聲勢浩大的牛市行情,在年底收官之際,演出了今年最為靚麗的一個樂章,市場在輝煌的大合唱中達到了一個氣勢磅礴的高潮,為2006年股市做了一個完美的謝幕。
  • 2001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1年股市大事件
    一、2001年中國股票市場熱點回顧  1、證監會加強監管,違規事件不斷曝光。早在今年年初,證監會就表示要加強監管,並於1月10日中科創業案開始拉開了查處要案的序幕,在最集中的時候一個多月竟查處40多家。
  • 2003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3年股市大事件
    即將過去的2003年,對中國股民(或者應該稱為股票投資人)來說,依然是充滿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的一年。在快要告別2003年時,我們從今年的股市中選取了10個瞬間(或者叫10件事情),來回顧一起走過的風風雨雨。
  • 2016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6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一、股市的運行概況及特點  2013年度的股市發展報告我們曾經預測2014年會出現第二個「5·19行情」,2014年度的股市發展報告我們進一步預測2015年的上證綜合指數將突破4000點,有望挑戰5000點。以上預測在2014年第四季度及2015年上半年都一一得到市場的驗證。
  • 1997年股市行情回顧 1997年股市大事件
    1997年我國股市在國民經濟成功「軟著陸」的基礎上,繼續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年初承接96年年底的大跌,指數略做整理後,再次昂起牛頭,緩步上揚。一月呈現單邊震蕩盤升的走勢。
  • 2013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3年股市大事件匯總
    2013年的股市可謂一波三折,上證綜指收於2116點,全年累計下跌6.75%。2013年的股市投資中,又有哪些值得我們總結和反思呢?  第一,股市仍具「賺錢效應」,但需要控制風險和主動擇時。  寬幅震蕩中,主動管理的魅力再次得以彰顯。據金牛理財網統計,2013年開放式主動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別為17.13%和13.44%。  2013年股市各行業板塊之間的輪動現象十分明顯,股票投資應審時度勢主動擇時以收穫理想的回報。
  • 1993年股市行情回顧 1993年中國股市大事件
    1993年2月開始,在國家遏制經濟過熱的宏觀緊縮政策影響下,中國股市開始進入長達3年的第一次大熊市。  今天最能代表中國股市的量化指標是上證指數(上證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100點),它的最初發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點報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點。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開股價,上證指數從前一天的623點衝到1,334點,並在5月26日達到全年最高點1,429點。
  • 2018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8年股市為什麼大跌?
    國信證券最新研報題為《復盤2018年股市,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跌下來的?》,文中認為A股的下跌主要由三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從1月24日至2月9日,第二階段從3月12日至4月23日,第三階段是5月22日至7月5日,而各個階段的下跌又有不同的原因。
  • 1995年股市行情回顧 股市大事件及519行情回顧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實行T+1交易制度。  起始於1995年1月1日,主要是為了保證股票市場的穩定,防止過度投機,即當日買進的股票,必須要到下一個交易日才能賣出。一種在股票交易中,為保護莊家臃腫身軀而設立的一種制度,該制度另一特點是扼殺散戶的靈活性.  T+1歷史軌跡:  1992年5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取消漲跌幅限制後實行了T+0交易規則。
  • 2019年股市行情回顧 2019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2019年股市回顧與反思(上):行情軌跡  2019 年,中國資本市場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各項基礎性制度建設推陳出新、對方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A 股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 1991年股市行情回顧 1991年中國股市情況
    1991年對於中國股市來說,是大業初創的一年。新成立的兩個交易所,就像一對剛出生的嬰兒,嗷嗷待哺又渴望成長。但這對嬰兒在初生的歲月卻面對不同的命運:上海股市在第一年還算一帆風順,但深圳股市卻遇到了誕生以來的首次股災。 關鍵時刻,政府出手拯救了這個患"重感冒"的嬰兒。
  • 大財2021年春節股市行情會好嗎?歷年春節前後股市行情分析
    大家都知道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春節後的股市形勢非常嚴峻,雖然在中國節日前後每個行業都會發生一點變化,尤其是春節,但是今年的疫情是一個不定因素。對於即將來臨的2021年春節,股市走勢是什麼樣的呢?
  • 1994年股市回顧 1994年股市大事件
    1994年,年輕的中國股市經歷了一次大洗禮,指數出現迄今為止歷史上最黑暗的暴跌,讓人充分領教了新興市場巨大的波動和殘酷性。  93年見頂1558點下跌以來,上證指數在777點構築了一道堅實的防線,幾次下跌至此點位附近都有30%以上的大反彈。不過當時經濟緊縮,股市低迷,加上大擴容,趨勢是向下的,最終反彈都無功而反。
  • 2008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8年股市發生了什麼?
    在2008年,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得中國政府的關注點偏離了經濟工作。直到奧運會後,「救經濟,救股市」被提到戰略高度,救市政策也由以前的證監會一個部門「維穩」和個別措施,轉變為各部門協作和連續不斷的組合拳。
  • 2000年股市行情回顧 2000年的股市發生了什麼?
    2.上證指數和深證綜指創出歷史新高  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很多股民都已經意識到,2000年中國股市將創出歷史新高。但是,龍年股市創新高的方式,還是讓所有的人有些吃驚。  當8月22日深滬綜指分別見到644.62點和2114.52點之後,大家都以為今年也就這個樣子了。
  • 股市四大行情
    上篇寫了股市年末行情,反響還挺熱烈。 有老闆期待下篇股市春節行情的推文。 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事實上,春節行情已經開始悄悄啟動了。 所謂股市四大行情,已經寫過「分紅行情」和「年末行情」兩篇,還剩「國慶行情」和「春節行情」兩篇。 佬劉覺得還是別一篇一篇憋,不暢快。這次,就來個股市四大行情匯總吧。
  • 股市下跌是為行情蓄力
    本輪行情是網際網路革命走向深入,中國股市蟄伏10年,全世界經濟經過數輪金融危機的深層次調和,未來出現深度變革的大背景下孕育而出的。同時也是中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的裡程碑行情。這是一次重要的戰略性機遇。戰略性機遇需要市場參與者具備戰略性的定力和心理素質。絕不能見到一次大漲就狂喜過望,也不能遇見一次深跌就妄自菲薄。
  • 轉預測,以時間來驗證|股市|反彈|股市暴跌|上漲行情
    股市跌到2019年11月13日股市見底,2019年11月13日-12月30日股市走出見底反彈的行情。2020年1月1日-2月3日,股市走一波猛烈的反彈。2月3日以後見到階 段頂部,之後5月份反彈形成右肩,又開始跌。2020年8月11日.股市見底 8月11日-10月2日,股市呈現見底反彈,觸底回升的行情。
  • 2020年一季度股市行情回顧 疫情期間中國股市的表現
    影響2020年一季度市場運行最重要的事件當屬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衝擊,但中國股票市場未出現明顯的大幅波動,上證綜指累計下跌9.83%,深證成指累計下跌4.49%,跌幅明顯低於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