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樂器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來自日本的三味線就有著一種迷離幽遠的雅致氣質,品味三味線的音樂,創意的律動總會蘊藏著揮抹不去的寂寞和意味深長的朦朧與神秘,最是耐人尋味。
今天,「影音新生活」將與大家一起走進三味線的音樂世界。
欣賞:《To my best》
三味線(しゃみせん)是日本傳統弦樂器。與中國的三弦相近,都由細長的琴杆和方形的音箱兩部分組成。其聲色清幽而純淨,質樸而悠揚。
三味線分為「天神」(纏弦的部分),「琴杆」和「琴身」三部分。
琴杆:採用木材。高級的用印度產的紅木、紫檀,廉價有南亞、東南亞產的「花梨」等木材。為了便於攜帶,一般都是由三截拼接而成的,分別稱為「上杆」、「中杆」、「下杆」。與此相對,不能分成三截的琴杆稱「長杆」。由於琴杆是光滑的,不像吉他等其他弦樂器有把位標記。
琴身:四方形,正反面蒙上貓皮或狗皮。傳統製法使用一整張貓皮,因此在三味線表面可以看見左右對稱的黑點,這實際上是貓腹部的乳頭的痕跡。由於貓皮高價難求,故也使用狗的背部的皮製作,但是狗皮三味線表面的黑點是故意畫上去的,成為一種裝飾。
一般採用絲弦,也有用尼龍材料的。數量為三根,從細到粗依次稱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
演奏時需要撥子。撥子成銀杏葉形,低級的塑料製成,高級的採用象牙、犀牛角、烏龜殼。
一聽到「三味線」這個名稱可能讓人覺得有些陌生,但如果看到這個樂器,就會發現「三味線」和中國的「三弦」形制幾乎相同。其實「三味線」的前身正是中國的傳統樂器三弦。
三弦於1560年經衝繩傳到了日本。通過日本藝人的改造,三弦變成了三味線。最初日本三弦改造於長祿年間(1560年代)從琉球舶來的中國三弦樂。
欣賞:《疾風》
在日本最起始用鼓槌彈奏這個樂器的是彈琵琶的盲人。後來他們發現這種樂器不論哪種旋律和節奏都用得到,就很快地受到樂師們的關注,成為了日本音樂的大力發展的動力。於是三味線開始運用人偶戲之中,成為當時樂師們維持生計的重要工具。
三味線自誕生伊始就一直流行民間,隨著貴族社會的崩潰和庶民文化的勃興,三味線當仁不讓地與琴並稱為「日本樂器之王」。被廣泛地用於各種日本民俗藝能,到現在它已經成為了日本舞蹈、戲曲中代表性的伴奏樂器。多達三十幾人的連奏合唱的「長歌」更顯示出三味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不凡地位。
三味線根據形狀大小可以分「細杆」、「中杆」和「粗杆」三類。顧名思義,粗杆最大,細杆最小。根據流派,可以分為:長歌三味線、義太夫三味線、常盤津三味線、清元三味線、地歌三味線和津輕三味線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津輕三味弦」。津輕三味弦發源於日本本州北部的津輕地區,其創始人名叫仁太郎,他創立了仁太坊。
津輕三味弦與其它三味弦樂器有所不同,三味弦只是一些如民歌等的伴奏樂器,但津輕三味弦卻逐漸發展成一種獨奏樂器,由於其最大的特點是不用調音,所以演奏者可以像爵士樂一樣即興演奏,另外,津輕三味弦以具即興性、接近打擊樂器的奏法和快速的拍子為特徵,也可作為打擊樂器使用,因為演奏者可以使用琴撥敲擊琴身,由於以上的這些特色,所以津輕三味弦因而有日本「日本的爵士樂」之稱號。
津輕三味弦比粗杆的三味弦更大一些,弦也較粗,音質強而有力,魄力十足。
上妻宏光上妻宏光(Hiromitsu Agatsuma),日本一流的三味線演奏家,6歲起就開始學習演奏三味線。年紀輕輕就躋身一流三味線演奏家的行列。上妻宏光致力於開拓三味線的音樂新領域,嘗試將這件古老的傳統樂器與各種不同的音樂元素相結合。將這個擁有獨特魅力的古老樂器推廣給日本年輕一代,乃至全世界的面前。
吉田兄弟吉田兄弟(Yoshida Brothers)成員包括身為兄長的吉田良一郎和弟弟吉田健一。造型前衛、颱風獨特的吉田兄弟,深受年輕人歡迎。他們演奏和編寫的音樂,盡情發揮三味線的炫麗音色,並注入搖滾、流行、拉丁音樂和藍調等元素,加上爵士樂式即興變奏,激情彈撥,賦予此傳統弦樂器嶄新的活力。
欣賞:《RISING》——吉田兄弟
結語:所謂風雅,即和韻如夢,如弦如幻。和韻,就是有一種不具侵略性的美,三味線的音樂就具有這種悠遠而深沈的獨特美感,處處皆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