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將20世紀的暴力放在帝國範圍內來看的話,那是相當令人費解的。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1900年後出現的主宰這個世界的多民族大帝國衰退和崩潰的結果。在世界戰爭中,那些參戰國的一個共同特點,幾乎都毫無例外地是:他們要麼是帝國,要麼試圖成為帝國。此外,細細追究起來,這個時期自稱國家或者聯邦的許多大型政體,實際上早已是帝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一個千真萬確的帝國,當今的俄國聯邦事實上仍然是一個帝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以後只有北愛爾蘭),過去和現在的全部意圖和目的,都是為了成為大英帝國,為簡潔起見,通常被稱為「英國」;19世紀五六十年代創建的義大利,是一個皮埃蒙特帝國;1871年的德意志帝國,在很大程度上是普魯士的一部分。當今兩個人口最多的民族國家,都是帝國合併的結果。現代印度是莫臥兒帝國和英國統治的繼承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的邊界,實質上是清朝皇帝勘定的。甚至美國,都可以說是一個「帝國共和國」,有人說它一直都是帝國。
帝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第一,這些經濟體的巨大規模才能使戰爭有打起來的可能。大多數民族國家人口中,能夠參軍的男性人數是有限的。然而,一個帝國所受到的限制少得多。在其眾多的職能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對從眾多民族中徵募來的大批軍隊進行動員和裝備,然後通過徵稅或增加貸款來支付這些軍費。它能利用的資源遠遠超過一個民族國家。因此,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20世紀大戰,許多都是在帝國旗幟下由眾多民族的士兵參加的。史達林格勒和阿拉曼只是眾多例子中的兩個典型。第二,帝國之間的節點——邊遠地區和它們之間的緩衝地帶,或者是它們爭奪控制權的戰略要地,發生的暴力戰爭一般會比帝國中心地帶多。波羅的海、巴爾幹和黑海之間重要的三角地帶是一個衝突地區,不僅因為它是個民族混居區,而且還因為它是連接那裡的霍亨索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和奧斯曼王朝的交會地區,是四大帝國構造板塊之間的斷層線。滿洲和韓國在遠東地區處於類似地位。隨著20世紀的主要燃料——石油價格的上漲,近東的波斯灣也佔據著類似的地位。第三,由於帝國往往與經濟秩序的建立聯繫在一起,國際商業一體化的盛衰與他們地位的升降有著密切的聯繫。經濟困難和經濟機會都可能決定著帝國擴張的時間和方向,決定著一個帝國的生存期,也決定著後殖民地發展的性質。最後,各帝國大為不同的預期壽命,可能會為發生暴力戰爭的時間提供一條線索,因為戰爭總是在帝國開始的時候、特別是滅亡時候出現得更多。
沒有像老一代經濟史學家那樣去認真研究商業活動的經常性周期,便假設帝國或大國的興衰存在一種與之相適應的可預測的規律性,是一個錯誤。相反,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歷史學家已經認定:大約有70個帝國,他們統治的時間順序,連同空間範圍,都存在特別的波動性。最長壽的第二個千年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可追溯到查理曼在800年加冕時期,直至1806年被拿破崙滅亡。在中國,明朝(1368—1644年)及其繼任者——清朝,統治的時間超過了五百年,就像哈裡發王朝(750—1258年)那樣。奧斯曼帝國(1453—1922年)統治了不到500年,只是到過去半個世紀前才顯示了崩潰的跡象。哈布斯堡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的帝國時間都存在了300多年,都相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壽終正寢。莫臥兒王朝統治了近200年,其中很大一部分地區是如今的印度。在幾乎同一時期,埃及(1250—1517年)的馬穆魯克王朝和波斯(1501—1736年)的薩非王朝也統治了200年左右。對西歐的海上帝國,很難給出更確切的日期,因為這些起源地點和持續時間都各不相同,但西班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等各大帝國據說都大約統治了300年,葡萄牙帝國的壽命更接近500年。應該指出,這些帝國的歷史,顯示了一條相同的軌跡:上升—最興盛—衰弱—消亡。帝國可能會經歷上升—衰弱—然後再上升的歷史過程,只是在某種極度震驚中作出反應時(即遇到突發性事件時)才崩潰。
相比之下,20世紀所產生的帝國,都是比較短命的。蘇聯的布爾什維克政權(1922—1991年)持續了不到70年,這的確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忽略不計的記錄。德意志帝國的俾斯麥政權(1871—1918年)歷時47年。日本的殖民帝國,可追溯到1905年,也僅僅持續了40年。所有現代帝國中,最朝生暮死的(短暫的)是阿道夫·希特勒所謂的「第三帝國」,在1938年前還沒有超出其前任的邊界,並在1944年年底時還撤退至邊境之內。從字面上看,第三帝國曆時12年;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帝國,它其實差不多僅為6年。然而,儘管——或者說因為都短命,但20世紀的帝國在死亡和毀滅方面,卻有特別的能耐。為什麼會這樣呢?答案就在於:新帝國所崇尚的權力集中、經濟控制和社會同質性,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20世紀的新帝國,並不滿足於老牌帝國所特有的有些凌亂的、隨意的行政安排——帝國的法律和地方的法律相混雜、權力下放以及賦予某些土著群體以一定的社會地位。它們繼承了19世紀國家建設者們對整齊劃一的貪得無厭的胃口。從這個意義上說,與過去意義上的帝國相比,它們更喜歡「帝國—國家」。新帝國在使用武力方面,完全不受傳統的宗教和法律的約束。它們堅持認為要建立新的社會組織以代替現存的社會結構。它們很樂意去破除舊的政治制度。更重要的是,它們把冷酷無情作為美德。在追求其目標的過程中,它們將向整個人類開戰,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而不僅僅是向某一特定的敵對國家中的那些全副武裝的、受過軍事訓練的軍事代表們開戰。希特勒指責英國在對待印度民族主義者問題上過於軟弱,就完全是新一代即將登基的新皇帝典型。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20世紀的大動蕩總是如此頻繁地發生在新帝國的邊緣,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這些極端渴望國運永固、長盛不衰的帝國—國家,總比其試圖取代的那些老牌帝國的壽命都要短得多。
最權威經典的20世紀全景世界戰爭史,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明星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