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讀書會 | 20世紀的帝國與國際法

2021-01-21 鏡中的鼴鼠
小組成員:林倩伊、袁毅、汪江唯、夏巖、吳龍吟、史穎資、張峻琿、唐英舜、楊福生助教:對《帝國》這本書的範式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後,下面開始進入正文的第一章。我們發現作者開篇就採用了一個有趣的視角,即通過國際法的演變來勾勒20世紀帝國秩序的形成過程,為什麼法律可以最有效地幫助我們理解紛繁複雜無所不在的帝國秩序呢?第二場匯報的同學將給出自己的闡釋。張錦澤:我們組匯報的主題是「20世紀的帝國與國際法」,分為三個層面:首先分析作者優先選擇法律作為考察對象的原因;接著轉向國際法本身,探討它的發展變化和歷史節點;最後通過分析「正義戰爭」中「正義」概念的變遷,解釋當下的國際法如何賦予「正義戰爭」合法性。希望我們組的匯報能夠啟發大家對帝國幕後主體的思考。

1、法律與主權間的關係:法律反映國家主權,並為其提供合法性依據,還對其進行各方位的保護與規定。

2、超國家法和國內法的關係可以反映帝國架構。帝國是一個政治主體,它的穩定運行需要超國家法和國內法的「配合」來保證,所以,法律是很能反映帝國架構的。

3、決定法律變化的多方面因素就是帝國演變的那些因素。法律上的轉變有效地指出在世界秩序的物質構造中發生的轉變。這一轉變為讀解帝國社會總合化過程提供了框架。

4、法律提供了一項有關帝國機制進展程度的有用指數。法律總是「當代」的,在運作中發揮功能和作用。如果說法律「過時」了,通常指的是它與社會政權制度發生了脫節。

5、法律是價值觀的體現。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底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些都在法律中有清晰的規定。研究法律,相當於在研究帝國的價值觀(尤其是「正義」觀和對警察權力的態度),儘管這種價值觀並未被完全確立。而向讀者展示帝國的價值觀,有利於大家從上層建築的角度俯瞰帝國。

6、法律是成文的規定,十分真實可感。

二、國際法具體有哪些變化?分別對應哪幾個國際形勢的節點?

關於國際法,有些學者宣稱其誕生於拿破崙戰爭時期,有的則認為起源於維也納會議和神聖同盟的締結。但是,至少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後,國際秩序的觀念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和國際聯盟成立之時,國際秩序的觀念就已經明確建立了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聯合國的成立再一次突出了國際秩序。

在從國際法律結構到全球法律結構的譜系中,聯合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聯合國尊重各個國家的法律與主權。事實上,這也是聯合國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只有在將國家主權轉移到一個真正的超國家中心時,這一立法程序才能夠生效。可以說,雖然聯合國並不是我們設想的國際法律的實現者,聯合國所制定的章程並不完全符合我們對國際法的理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聯合國至少向理想前進了一步,而且是裡程碑式的進步。就像本書的作者所說的那樣,「我們的興趣之所在是把它(聯合國)視為促成向適當的全球體系轉變的歷史槓桿,而不是把它們自身視為目的。

  3、關於國際秩序的三種設想:凱爾森式、霍布斯式和洛克式 

20世紀前20年裡,凱爾森提出:國際司法體系應成為各國司法結構和組成的最終源泉,民族國家的法律的地方性秩序必然會導向更具普遍性和客觀性的國際秩序。而後者的出現能夠結束由於國力不均帶來的國家衝突,確定國家間的平等,這種平等才是真正的國際社會的原則。在這種凱爾森式的必然導向背後,存在著一種現代化的驅動力,反映了一種權力觀:將最高道德和理念合二為一的全人類的組織原則從這個權力觀出發的話,每個獨立國家在法律上都被視為具有平等地位的實體,那麼由這些國家組成的世界將會是一個「大同社會」

霍布斯式思想基本關注國家管理權的轉移。按照這一思路:想要克服混亂,必須在軍方手中集中起一種新的支配力量。洛克式思想恰恰相反,認為相同的過程會以更分散權力、更多極化的方式進行,在此過程中地方反制力量會崛起。洛克式思想提出了全球立憲,是新的跨國民主。霍布斯強調契約的締造過程,造就一個新的單一超國家力量,是君主制國家形式;洛克式思想聚焦於支撐起超國家力量的反制力量,是自由主義國家形式。兩種假設均未認識到帝國力量的本質。

三、當下的國際法為何且如何承認「正義戰爭」的合法性?

西方正義戰爭理論可追朔到古希臘時期,此時的正義戰爭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或文學思想,直到古羅馬時期才成為一種法律理論。古羅馬時期由「祭司團」負責其他國家是否對羅馬違反義務,並由元老院和全體公民決定是否進行戰爭,而決定進行的戰爭即為「正義戰爭」。隨著羅馬對外擴張的加快,正義戰爭理論也逐漸在古羅馬銷聲匿跡了。

真正將西方正義戰爭理論化並發展的是以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為代表的基督教學者。奧古斯丁巧妙地將基督教與正義戰爭結合了起來,他認為戰爭是一種上帝懲處世俗社會罪惡的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恢復良好秩序,而只有符合正義的戰爭才是合法的他總結道:正義戰爭的首要目的不是勝利,而是匡扶正義、締造和平。

近現代國際法將自然法理論與早期西方正義戰爭理論相結合,提出了開戰正義、交戰正義與戰後正義。開戰正義有六個標準:合法權威、正當理由、正當目的、最後手段、對稱性、成功可能性。交戰正義強調的是如何作戰的問題,可歸納為三個原則:必要性原則、相稱性原則、區別和不傷害平民原則。戰後正義主要涉及戰後秩序安排和對遺留問題的處理及其倫理評判標準,一般還包含非正義方對正義方的賠償、對不公平正義狀態的修正以及對責任方的審判懲罰。

一戰期間,各國由於戰爭都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生靈塗炭,人們也普遍地產生了反戰心理。因此,正義戰爭論再度為人們所重視。首先,國際法對於戰爭的性質往往會做出相對合理的定位,從而決定對其如何處理。比如將德國及其盟國的侵略行為認定為一種非法行為,並要求德國對非法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義務。其次,國際法在條文中體現了對於正義戰爭的合理性的肯定與默許。《巴黎公約》默許自衛權。《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只在兩種情況下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一是單獨或集體自衛;二是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組織的、旨在履行集體安全職責的武裝行動。

今日戰爭已變成一種自己為自己提供合法性的活動,在「正義戰爭」這一概念中融入了兩種鮮明的成分:首先,只要有倫理依據,軍事設施就具有合法性;其次,以軍事行動去取得欲求的秩序和和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它將決定帝國的基礎和新傳統。

帝國既是網絡系統,又具有等級結構。它以集權形式構造常規,又在廣闊的區域內生產合法性。為了控制和支配這種完全處於流動之中的情形就必須賦予幹預的權威和權。這種權力以重建社會平衡為目的,它解決衝突的能力就是構成它的基礎。在這種幹涉行動之後不僅是永久的緊急事態例外狀態,而且這種緊急事態和例外狀態更因對「正義」的諸種根本價值的訴求而得到合法化。帝國權力之特殊,在於它將倫理與法律的契合性和普遍性推到了極致:帝國境內天下太平,帝國保證所有民族得到公正。因此,「正義戰爭」在帝國中永不會絕跡。

助教:那我大概簡述一下第二場匯報的邏輯。這組首先是從邏輯上面入手,也就是說宏觀的法律和秩序,這兩者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那作者的意思呢,他覺得法律和秩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或者說法律可以作為秩序的一種徵兆或者符號。大家如果能接觸到一些符號學的理論的話,他們會有一些專用的術語,叫能指和所指,那法律其實就是作為所指的秩序的一個能指。我們考察,比如當我們說這是「水瓶」的時候,其實我們用「水瓶」這兩個字指的是這樣一個物體在腦子裡的一種形象。那法律和秩序的關係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作者討論法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討論一個帝國在他心裏面架構的這樣一種形象。

那麼從邏輯上說,張同學已經總結了很多點,首先法律是為「主權」這個概念提供合法性的。我這個主權怎麼建立,它必須是要由許多的法律來把它的自主性給體現出來。然後在帝國這個架構裡面,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內法,那國家的國家之間,就有國際法。但是在帝國的框架裡,我們管它叫做超國家法。國內和超國家,這兩者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就直接反映出了帝國是如何統攝它下面一個一個很小的單位的。再進一步,如果考慮法律它成型頒布的過程中涉及到的各種各樣的因素的話,那這些因素本身同樣就是帝國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背後涉及的那些多方面因素。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法律其實是在為帝國構造著一種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在帝國的秩序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正義」的這個概念。只有被法律認可的東西,它才能被稱作「正義」。

我覺得這一組他們做的特別好的地方,就是把「正義戰爭」這個概念,從古希臘,古羅馬到近代,然後再到當下後現代的帝國,這種概念的演變勾勒出來了。到了最後自然引出的問題就是,在帝國這樣的架構下,「正義」到底是誰來定義呢?他們的定義邏輯其實是這樣的:我自己說我這個行為是正義的,然後以我這個正義的標準去界定你是非法的,你是例外情況,我要對這些例外情況動用警力,動用幹涉權,然後又在這種行使幹涉權或者動用警察的過程當中,確證了自己是正義的。那大家就發現這是非常荒謬的一個事情:自己界定了正義,自己操作正義,最後反過來又確定了自己原來真的是正義!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了究竟是誰在建構正義這個概念,而不是是正義本身究竟有什麼樣的內涵。我們需要把這本書他到底是想把這種建構正義的主體歸在誰身上這個問題弄清楚。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明天那場讀書會的第九組,他們的題目是「《美國憲法》與世界警察角色」,他們報告裡面有一個觀點就非常有趣。這本書本身從來都沒有說過是美國在界定正義概念,但是他們的報告人就認為,其實就是美國啊,美國憲法嘛,他們那個憲法的特徵完全就是現在帝國的特徵,那你說不是他們在建構正義,還會是誰呢?其實我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也很有這樣的同感,也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兩個作者也許是有一些難言之隱,或者是用了一些比較委婉的說法在確證著什麼,所以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明天可以接著來聽聽。

(上述文本由袁元根據張錦澤同學發言稿和現場錄音整理)


林倩伊組成員合影






 




相關焦點

  • 讀•歷史|二十世紀的國家:要麼是帝國,要麼試圖成為帝國
    如果不將20世紀的暴力放在帝國範圍內來看的話,那是相當令人費解的。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1900年後出現的主宰這個世界的多民族大帝國衰退和崩潰的結果。因此,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20世紀大戰,許多都是在帝國旗幟下由眾多民族的士兵參加的。史達林格勒和阿拉曼只是眾多例子中的兩個典型。第二,帝國之間的節點——邊遠地區和它們之間的緩衝地帶,或者是它們爭奪控制權的戰略要地,發生的暴力戰爭一般會比帝國中心地帶多。
  • 編譯所 | 任軍鋒:差異的政治與21世紀的帝國想像
    實際上,這部《世界帝國史》英文書名為Empires in World History,其核心旨在探討公元前3世紀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以降至20世紀諸帝國的統治技藝或稱之為治理術,比較其中的利弊得失,探討世界歷史上眾多將不同文化、民族、宗教納入某一秩序框架中的種種嘗試和努力,總結其中可資借鑑的經驗,尋繹反思其中值得深以為戒的教訓,而這也是本書副標題「權力與差異政治」所提示我們的。
  • 世界史之中世紀4-2:伊斯蘭教帝國(2)阿拉伯帝國
    帝國不僅未能徹底把什葉派鎮壓下去,反而又出現了一個自稱為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後裔的阿拔斯派。各種反抗力量在720年後開始逐漸匯合。       經過78年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統治者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聯盟的酋長,而是一位東方的神權君主。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廣袤疆域內各個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漸融合變化,最終於幾個世紀後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
  • 17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帝國:莫臥兒帝國
    今天,胖達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印度的老祖宗,莫臥兒帝國。17世紀末期的莫臥兒帝國,擁有世界上較大的製造業規模和經濟體量,著名的泰姬陵就是莫臥兒帝國財富巨大的典範。泰姬陵可謂是印度的地標建築物,莫臥兒帝國皇帝Shah Jahan修建了泰姬陵,以此來紀念自己已故的妻子。
  • 世界史之中世紀2: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
    1,拜佔庭帝國出現330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在拜佔庭重建新羅馬,但在東羅馬帝國的11個世紀中,「拜佔庭帝國」這個名稱從未被使用過,這個稱呼是後來人為了區分採用的,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佔庭城。
  • 世紀對決20 1世紀:歐亞四大帝國時代,貴霜崛起與大漢羅馬安息並立
    1世紀,中亞地區的貴霜帝國異軍突起,於是,一時之間,歐亞大陸形成了四大帝國並立的局面。東漢王朝國力最強,羅馬帝國次之,安息帝國緊隨其後,貴霜帝國則屈居末位。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西班牙帝國1
    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 覆滅一世紀:奧匈帝國百年餘暉
    帝國覆亡後留下若干個細小的民族國家,國界糾紛和民族仇恨燃燒了幾乎一百年,地緣真空成為其他列強爭相割據的地方。直到二十世紀末90年代,巴爾幹半島面臨的種族問題依然跟奧匈帝國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然而在整個十九世紀,奧地利帝國都在顛簸中走下坡路:先是被普魯士打敗,不得不改為二元制政體「奧匈帝國」;後有內部民族矛盾此起彼落,軍事力量比其他列強大大落後;最後更加不得不被德意志兄弟綁上戰車,在一戰後落得個土崩瓦解的結局。
  • 我們正親眼目睹 新舊「世界帝國」秩序的大轉折
    而有些國家雖然在法律規範上擁有完整、獨立的主權,但其現實中的主權已經被組織到更大的帝國體系中,而這些超國家主權的帝國體系甚至是通過國際法來建構的,比如「大英國協」、「北約」、「歐盟」。有些國家雖然也是主權國家,但卻可以將其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或者將其國內法延伸到其他主權國家內,甚至變為國際法,比如美國的海外反腐、「長臂管轄」以及經濟制裁等,更不用說其公然宣揚並操縱的「顏色革命」。
  • 無奈的順應:大英帝國的世紀遺產
    於是,如何維護大英帝國的優勢,不讓其他後來者奪取這種優勢,就成為本書要回答的重要問題。  坐看雲起雲落:大英帝國的世紀舞臺  挑戰、角力、結盟,縱橫捭闔,明爭暗鬥,整體動員,風雲際會。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就在這種背景下展開了。而大英帝國,顯然是上半場的主角,另一個實際上可以充當主角的美國,卻還在韜光養晦,靜等坐收漁利的大好時機。
  • 蒙古帝國的「帝國前傳」
    蒙古帝國的「
  • 《帝國時代4》橫跨年代大於帝國2,文明發展將突破4個世紀的限制
    在上周末微軟於倫敦舉辦的「X019」玩家社群活動上正式公開了《帝國時代4》的首支預告後,再次引起不少玩家關注,外媒PCGamersN訪問到《帝國時代4》創意總監AdamIsgreen,談論到多項本次《帝國時代4》的設計理念。
  • 四個世紀的新帝國想像
    英格蘭和起義的荷蘭諸省(編按:自16世紀起,今荷蘭地區受西班牙王國統治,直到1648年獨立建成共和國)還打造了許多紀念章,其中一枚刻畫了無敵艦隊被「新教之風」吹散的景象,還烙有「上帝吐納風雨,他們因之潰散」的字樣。這場突然籠罩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劫難,極大地鞏固了16世紀晚期正在英格蘭呼之欲出的一種國家自我想像。在想像中,這是一座蒙神祝福的島嶼,一處崇奉新教的自由樂土。
  • ​世界史之中世紀3:神聖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
    到了12世紀的腓特烈一世時期,帝國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聖」二字。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1]神聖羅馬帝國-中世紀歐洲封建帝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的奧託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 世界帝國歷史上的十大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是拿破崙建立的一個君主制度國家,又被稱拿破崙帝國,在19世紀的歐洲影響甚大。1804年5月拿破崙稱帝,1804年12月加冕,成為法國人民的皇帝,結束法國執政府的統治。共歷274年(包括武周則為是289年),20位皇帝。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東都洛陽,武周時期洛陽神都,北都太原等陪都 。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並號其「神都」,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發達,軍事強大,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
  •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為何從19世紀開始就沒啥存在感?
    利用其無可匹敵的遠洋海軍的力量,西班牙在全球建立了一個擁有1921萬平方公裡土地的殖民帝國,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僅在公元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就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公斤,白銀達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採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整個16世紀,就是屬於西班牙的世紀。
  • 世紀大對決(44)世界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帝國大排名
    :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孔雀王朝、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莫臥兒帝國、大秦帝國、大漢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北宋王朝、蒙古帝國、大明王朝、大清王朝封建帝國時代,十五大次世界級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薩珊王朝、笈多王朝、塞爾柱帝國、帖木兒帝國、薩菲王朝、拜佔庭帝國、查理曼帝國、晉朝、匈奴、突厥
  • 世紀對決27 7世紀:大唐崛起鑄就輝煌霸業,阿拉伯帝國一統中東大地
    7世紀是亞洲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大唐王朝崛起的時代,兩大帝國均以風捲殘雲的態勢擊敗了所有對手迅速崛起。在中東地區,7世紀初還是薩珊王朝的末世統治時代,632年,從阿拉伯半島起家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突然迅速壯大崛起,建立了阿拉伯帝國。
  • 帕提亞帝國即安息帝國
    這個戰術配合使用複合弓重創了克拉蘇的騎兵,20,000名羅馬戰士陣亡,約10,000人被俘,另外10,000人向西逃走,克拉蘇逃到亞美尼亞郊外。蘇雷納向克拉蘇提出進行談判,克拉蘇接受了這個提議,當他來到蘇雷納的軍營時,他部下一名初級軍官懷疑有詐,並與安息人爆發衝突,克拉蘇被殺。
  • 十大帝國之「雄霸世界」的大漢帝國
    大漢帝國是中國歷史在科學成就、技術進步、經濟、文化、和政治穩定等多方面的黃金時代,當時漢民民風尚武,漢初功勳三傑兼三大名將,在年輕落魄之時就經常佩戴一把劍,雖然有過胯下之辱,只能說明韓信氣量大不和那蠢貨一般見識而已。當時在歐亞大陸同時期和大漢帝國並存的有羅馬帝國、波斯的安息帝國、中亞和印度西北部的貴霜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