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句話是高中政治課本上的知識,當時,只知道死記硬背的答題,卻不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直到參加工作駐村以後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我叫楊勝優,2017年我來到駐村,目睹這幾年大灣村村貌和百姓生活的變化,「泥土路換新裝」,組組通、串戶路給鄉親們帶來了好日子。
第一次走訪印象尤為深刻——去的時候是騎車、回來時是推車,一條彎彎曲曲的泥土小路從公路慢慢延伸到大灣村最「貧」的組——打聾組。
召開群眾會
打聾組有16戶53人,其中建檔立卡戶有11戶33人,每次走訪,群眾最大的聲音就是道路硬化。
「困難,困在家裡就難;出路,首先在於通公路。」一次走訪,村民王建明對我說,給我的感觸非常深,是啊,要想富就得先修路,我想,如果一個地方若連騎摩託車都得挑選晴天那從何談致富呢?
當晚回到辦公室我就快速的把該組的情況說明向領導匯報,遞交道路硬化申請書。幸好有「組組通」的好政策,打聾組道路「申請不費力」就得到了硬化。
走訪貧困戶
2019年9月,打聾組的道路硬化完成,辭舊迎新,老百姓祖祖輩輩走泥土路出行不便的日子徹底告別,通車那天還舉行了簡單的典禮,鄉親們個個喜笑顏開。
組長陳美周說:「泥土路換新裝,要給百姓帶來好日子了」。
好政策暖進心窩窩,貧困戶脫貧給我帶來了好心情。韋小桃是一個老實人,妻子是聾啞人,兩個女兒都在上學,整個家庭的生活基本都是靠低保維持。脫貧攻堅以來,韋小桃戶得到了政策上的「偏愛」,就醫就學有補助,居住面積不足有新增,穩崗就業收入有來源。
2019年11月,包保責任人調整,我負責包保韋小桃戶,每周不管有事無事我都要到他家走訪兩三次。起初,他們家有什麼事都不會告訴我,漸漸地,走訪的次數多了慢慢就放下心中的戒備,大事小事都要問我有什麼意見,我間接性地成為該戶的「家長」。
走訪貧困戶
今年,韋小桃家庭人均收入達到6300元,達到脫貧標準,我心裡感到由衷的喜悅。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我的成功是未脫貧戶終於全部出列了,當然,這一切不能歸功於我,當仁不讓的是暖進群眾心窩窩的國家好政策。
我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及擔當,大灣村的變化一年比一年好,這就是我工作的意義。時間不多,故事很長,不管以後身在任何崗位,我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往無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唐波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