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家裡的「四腳吞金獸」已經睡著了,看著她熟睡的臉龐,我頓時覺得平靜起來,白天的吵吵鬧鬧都隨著寂靜的夜晚煙消雲散。想想平日裡因她的不聽話而對她的大吼大叫,我無奈得搖搖頭。
睡前聽了一本育兒書籍,羅娜·雷納的《不吼不叫》,很是應景,突然覺得書中說的吼叫的父母正是我了,如何改變這一切正是我所需要的。
「吼叫」對孩子的影響
在日常和孩子的相處中,90%的家長都會不自覺地對孩子大聲吼叫,這不僅會造成親子關係惡化,更會使孩子自我否定的消極心理,甚至影響孩子以後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為什麼父母容易對孩子「吼叫」
作者把這些吼叫原因歸結為四種,一是自身的狀態。當一個人的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產生疲勞的時候,自然地就會產生焦躁,進而對孩子「吼叫」。想想那些白天工作,晚上還得餵奶的媽媽們,哪個不是憑著一口仙氣活著的,哪個有充足的睡眠來養精蓄銳的,當生理和心理達到極限的時候,情緒也就隨之爆發了。二是外部觸發器。簡單點說,就是一件事情的導火索,比如看到孩子磨蹭哼唧、看到孩子哭鬧,爸爸卻還在一旁打著遊戲、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飯等,這些事情是不是在你情緒瀕臨崩潰的時候一點就著。三是不斷飆升的想法和情緒。當這些情緒無法及時疏導,就可能越想越氣,這些負面的情緒充斥著你的內心,進而發洩給了孩子。四是氣質。這裡所說的氣質是指性格特質。當孩子和父母氣質緯度相差較大時,也會出現矛盾衝突,進而引發吼叫。
怎樣減少吼叫呢?
首先你要記錄你吼叫的頻率,以及為何吼叫的原因。只有在你了解你自己的憤怒,知道是什麼真正惹你生氣,你才會有效的去管理它並且選擇合適的方法去表達自己,從而幫助你停止吼叫。
其次你要接納自己。情緒不得已發作以後,接受理解這件事,不要陷入深深地內疚和自責。
最後你要學會自我調整。這裡作者提出了兩個不吼不叫法則,一是ABCDE法則,即自問(先問自己為什麼生氣)、深呼吸、平靜自我、確定孩子的需求、父母的同理心(換位思考)。二是4C法則管教法,用以代替吼叫。4C法則包含溝通、選擇、結果和連接。和孩子享受親子時光,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他才會更容易聽從你的要求。
面對孩子,我們也只是一個學生,要學會和孩子的相處,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更要學會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作為新手媽媽,我們確實還有不足,正是這些不足,讓我們找到了和孩子的相處之道。晚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