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習小兒脾胃養護,在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初生出腹論》中讀到這樣一段。
「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帷帳之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不見風日,軟脆不堪風寒也。」
意思大概是,如果在天氣好的時候,帶孩子出門去玩,可以讓孩子「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這樣的孩子很少生病,但如果孩子經常在家裡不出門,每天穿得非常多,那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非常容易感到外邪。
孩子生病次數與脾的功能有很大關係,若是經常運動,脾的功能好,自然少生病,若孩子經常積食,又不常運動,脾虛瘦弱,各種疾病都會「找上門來」。
孩子生病不是悄無聲息,這4個表現是積食生病的「末日四騎士」。
上下眼瞼:有的老人說孩子一變雙眼皮就要生病了,這其實不是毫無道理的,上下眼瞼有它所對應的臟腑,上眼瞼是脾,下眼瞼是胃,若是發紅則是積食,若是發青則說明積食已久,若已經發黑就說明積食已經非常嚴重了。
嘴唇發乾:有的小孩喜歡舔嘴唇也會讓嘴唇變幹,所以發現孩子嘴唇發乾的時候要排除這一種情況,一般來講,孩子脾臟,其華在唇,如果孩子有積食,內熱嚴重,脾胃虛熱,則會表現為嘴唇發乾。
口氣酸臭:孩子的口氣分很多種,一般來講,早起或者吃完早餐10分鐘漱口後有酸腐的氣味,則說明吃的食物沒有消化,食物發酵產生酸腐的氣味,從呼吸道蔓延上來,出現口氣,這是積食比較早期的表現,也非常好判斷。
睡眠不安:孩子的睡眠不會騙人,食不和則臥不安,若內有積食,睡眠就會非常不安穩,表現為翻來覆去,手舞足蹈,說夢話,磨牙等,有的小孩在入睡後會出很多虛寒,父母也要重視。
為什麼孩子容易積食脾虛,其實問題主要出在父母的餵養習慣上:
小兒飲食有任意偏好者,無不治病
孩子偏食、挑食時,就容易容易,獲取營養不均衡了,身體自然也會受到營養,但反過來說若是原本就存在積食脾虛,也容易有偏食挑食的表現,如果胃火大的小孩喜歡吃肉,而有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愛吃肉的時候卻非常高興,覺得孩子胃口好養活。
過寒涼
寒涼傷脾胃,兒為虛寒,先天的體質就是正氣不足的,如果吃了比較多寒涼的食物,脾胃就會更加虛寒,原本脾胃就不足了,這下更是加劇了這點,所以一定少讓小孩吃寒涼的食物,寒涼食物包含的不止是溫度低的食物,像火龍果、綠豆也都是寒涼食物。
勸食、哄食、逼食
這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見,尤其是老一輩的人中,用誘哄、逼迫、勸告等等方法,就想讓孩子多吃一些食物,其實很容易造成孩子吃得過多,而且脾胃有它們自己的節奏,有的時候孩子食欲不振,可能就已經有積食了,而家長還在逼迫孩子多吃,只會讓積食更加嚴重。
過度營養
有的時候大夫告訴家長讓孩子少吃一些,家長就會理解為「飯量」上的少,而改變了飲食結構,將米麵減少,換成肉蛋奶,這些過度的營養仍然讓孩子的脾胃吃不消,容易出現積食。
關注小孩脾胃,減少積食,體質更好
現代中醫經常會用柳果刺鋅來調節孩子的脾胃,整體上它比較溫和,非常適合孩子,不用擔心過度消積的問題,而且柳果刺鋅中含有十多種藥食同源的成分,既有消食導滯的山楂、雞內金、麥芽,又有健脾祛溼的柳果、山藥、茯苓,同時還加入了清熱解表的金銀花,從多個維度去改善孩子體質,預防積食再次發生。
我們現在養孩子總是養得太精了,才會讓孩子禁不起風吹雨打,有的時候不妨「粗」一些,讓他吃得少點,稍微凍一凍,說不定可以收到驚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