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薩迦派
薩迦派由貢卻傑布創始於11世紀70年代。貢卻傑布(寶王,1034—1102),自稱是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亦名昆·貢卻傑布。
薩迦派的主要教法淵源於卓彌譯師,卓彌曾到印度學法多年,回藏後,修建牛古城寺,收徒傳法,著重闡揚「道果」教授。貢卻傑布以在家居士身份,用許多黃金向卓彌學法。他和他的家族原來都是寧瑪派信徒,修持舊派密咒法,從卓彌改學「道果」。1073年,他在後藏薩迦地方建造薩迦寺,遂成為此派創建的標誌。
貢卻傑布在西藏佛教諸派中是第一個直接以世俗貴族身份成為教主的,他還決定法位的傳承只能限在本家族內部,從而使政教二權都集中在一個家族之手。
貢卻傑布死時,其子貢噶寧布(慶喜藏,1092—1158)方10歲,寺院暫由巴日仁波且代管。貢噶寧布努力學習佛教知識,成年後繼教主位,並建立了完整的「道果教授」,使之成為該派的核心教法,薩迦派勢力由此得到很大擴充,他被尊為「薩欽」(薩迦大師),列為「薩迦五祖」之首。
「薩迦二祖」是貢噶寧布的次子索南則摩(福頂,1142—1182),幼年從父學薩迦教法,後又向噶當派桑浦寺洽巴卻吉僧格學習中觀、因明及各種顯密教法。1172年,把法位傳給他的弟弟扎巴堅贊,自己去曲彌寺講經修證。扎巴堅贊(1147—1216),是「薩迦三祖」。幼年從月幢大師受梵行五戒,學習佛法,據說11歲時就能進行教義的答辯。到「薩迦四祖」貢噶堅贊(慶喜幢,1182—1251),薩迦派開始了突變性的發展。
貢噶堅贊是扎巴堅贊的侄子,自幼隨伯父學習祖傳薩迦顯密經典教法,並習因明等大小「五明」。年27,從喀且班欽釋迦室利受比丘戒。除薩迦教法外,他對噶當派、希解派的教法也很精通。著有《正理寶藏論》、《分別三律儀論》等。他寫的哲理性文學著作《薩迦格言》,在藏族文學史上有極高的聲譽。此外他還通曉梵文和祝夏語(祝夏即唐稱的勃律)。因為他很有學識,被尊為「班智達」,在他名字前常冠以「薩班」,意為薩迦班智達。據說曾有6名南印外道來藏,在基仲地方同薩迦辯論13天,最後失敗,皈信佛法,宗薩迦教法。因此有薩班「美聲令譽,遍於大地」之說。
薩班時期的薩迦派,以「教政合一」的形式,直接控制著當地政治、經濟和宗教、文化,成為衛藏地區最強大的實力集團。正值此時,蒙古族軍事力量開始西徵。
據傳,1206年,成吉思汗率兵到達青海柴達木盆地,曾寫信給「三祖」扎巴堅贊,表示願意皈依佛法,由此揭開了蒙藏關係的新篇章。13世紀40年代,蒙古統治者著手進軍西藏。
成吉思汗之孫太宗窩闊臺的二子闊端,領兵駐紮涼州。1240年,大將達爾汗臺吉多達那布領兵抵達藏北熱振寺一帶。他了解到西藏各地封建割據勢力同佛教諸派緊密結合的特點,認為與其單靠武力統治,不如選用勢力最強的教派協同治理。於是向闊端建議與薩迦派通好,扶植薩迦派的發展,被闊端採納,於是在1244年寫信給薩班,請他赴涼州晤面。1245年,薩班派他的兩個侄子——10歲的八思巴和6歲的恰那多吉先赴涼州,他和衛藏地區各種勢力交換意見後,於1246年到達,次年與闊端晤面,並為闊端治好了病,深得闊端信服。經雙方磋商,議定了西藏歸順蒙古的條件,由薩班給衛藏各僧俗地方勢力寫信,勸說他們一起歸順,這就是著名的《薩迦班強巴貝邀請,經亞東進藏,弘傳佛教戒律,由此形成了喀且班欽戒律傳承。智達致烏斯、藏、納裡僧俗諸首領書》,信中詳述了歸順與否對於佛法和世俗權力的利害關係,以及西藏地方行政制度、派官設治、繳納貢賦、薩迦與其他官員僧俗共管西藏事務等意見,奠定了1279年以後元朝中央對西藏地方行使行政管理的基礎。薩迦派由此也取得了衛藏地區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領袖地位。
據傳,薩班在涼州也曾講經說法,被分別譯成蒙古、畏兀兒、漢語和當地藏語。他還用古畏兀兒文的字母字形,創製了蒙文字母。佛教和以佛教為載體的文化,由薩班開始向蒙古流傳,八思巴繼承並大大開拓了這一事業。
八思巴(1235—1280)意謂聖者、神童,是人們對他的尊稱,原名羅追堅贊(慧幢),是「薩迦五祖」。史書中說他「幼而穎悟,長博聞思,學富五明,淹貫三藏」。1252年,忽必烈南徵大理,招降吐蕃,翌年,召見八思巴,留在身邊,並從受密教灌頂。1255年,奉命回藏受比丘戒,爾後回到忽必烈駐地(後之「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1258年,忽必烈奉蒙哥汗勅主持佛道二家優劣之辯,佛方17人由八思巴為首,道方自認失敗,道士落髮,道觀改為僧寺。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封八思巴為國師,賜象徵權力的「玉印」,由此開創了元朝歷代帝王任命帝師的作法。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在中央設置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西藏地方行政事務,命八思巴國師兼領總制院事,協助中央對西藏的管理。具體規定,西藏行政事務由「本欽」總管,宗教事務由「國師」掌管;但國師對任命「本欽」有建議權。八思巴推薦釋迦桑波為第一任本欽,由元世祖任命,並賜「衛藏三路軍民萬戶」印,從此確立了西藏地方由中央掌管的制度和機構,也體現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直接管轄的完全主權。
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創製「蒙古新字」成功。新字仿照藏文字母,共41個,可拼成千餘音節。同年,詔令頒行,規定凡詔書及官方公文,一律改用新字,兼以各族通用文字。次年被加封為帝師。1276年,八思巴回到薩迦,請求朝廷免除西藏寺院一切捐稅負擔,驛使和官兵不得沿途住宿寺院。這些請求由朝廷批准,作為規定一直延續下來。1280年,八思巴去世,忽必烈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在元朝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薩迦派的政治、經濟力量和社會影響空前加強,成為西藏居領導地位的教派。八思巴的家族和薩迦派教徒倍受朝廷重用,受封為帝師的有十餘人,被封為王、司空、國公和各級官吏的更多。以八思巴叔侄為代表的薩迦派上層同元朝的關係,是統治階級內部上下級的隸屬關係,都是從各自的政治、經濟利益出發考慮的。但他們的活動在客觀上順應了各民族共同締造自己國家的歷史潮流,延續和發展了西藏自古以來同中央政權的隸屬關係,密切了漢藏蒙和新疆、青海諸民族間的聯繫,推動了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內地的印刷術、造船、建築等技術先後傳入西藏,西藏的佛像雕塑、造塔、工藝等技術也傳入內地。民間的往來日益頻繁起來。
自14世紀上半葉,元朝開始衰落,薩迦派失去了中央政權的強大支持,衛藏地區新的教派和封建集團崛起,加上內部紛爭,薩迦派逐漸式微,僅保持法王的稱號和官銜。1354年,帕木竹巴絳曲堅贊消滅了薩迦地方政權,取其轄地。
從此,薩迦派政治失勢,逐漸向純宗教領域復歸。
薩迦派教義以「道果法」為核心,認為只要斷除「煩惱」,獲得「一切智」,就是達到「涅槃」之「果」。按照這一基本思想修持,形成三個次第,即:「首應破非福,次則破我執,後除一切見,知此則為智」。
「首應破非福」。「非福」,指死後要得惡報的那類「壞事」,修法者首先要把「非福」拋掉,決心不做惡業,專行「好事」。由此求得來生「三善趣」(即人、天、阿修羅)的果報。
「次則破我執」。「我執」,指關於「我」和實體實有的觀念,這種觀念被認為是一切苦惱的根源,必須破除,才能超脫。因此,要求修行者證悟諸法「皆非實有」、「一切皆空」的道理,由「無我」之空慧徹底斷除「我執」,從而擺脫「輪迴」之苦。
「後除一切見」。這裡的「一切見」,既指非佛教的認識,也指佛教自稱的「正見」。那種認為宇宙萬物一切實有的見解,叫做「常見」,固然應該破除;但認為「一切皆空」,甚至心識、涅槃、因果報應、善惡等也是當真空無所有,叫做「斷見」,同樣應該破除。如果修行者除掉「斷、常」二見,就能獲得「一切智」,成為「智者」,即真正悟到佛法的人。
薩迦派的全盛期,在蒙古、漢地、康區、安多和衛藏各地都建有寺院。隨著它的衰落,在外地的寺院也相繼破敗。保存下來的唯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為最著名。它本名倫珠頂寺,是第四十一代德格士司堅巴彭措時所建,他的長子任寺主,次子繼承土司,形成制度,政教大權世代由德格土司統一掌握,所以沒有活佛。1550年,該寺建成印經院,影響擴大。此外,艾旺卻丹寺於1429年建在納塘和夏魯之間的俄爾地方,故又名俄爾寺,是薩迦派在後藏傳播密宗的重要場所。多吉丹寺,1464年建在山南貢噶以東,也以傳播薩迦密法為主。在薩迦以西拉孜以南有名叫圖丹根培寺的,也屬薩迦派所有。
薩迦派亦稱花教,是因為它的一個支派俄爾派寺院把垣牆塗以紅、白、青三色而得名。
歡迎訪問:喜馬拉雅文庫網址(藏文):www.himalayane.com
郵箱:himalayane@126.com
電子雜誌網址:www.84000.cc
郵箱:hais_2012@sina.com
微信號:haishengwenhua
感恩您的關注!祝您妙善圓滿,吉祥如意。扎西德勒!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