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國勞工在蘇俄,20萬華工與俄國十月革命

2021-01-09 網易

2019-07-29 18:35:17 來源: 颯颯說歷史

舉報

  相比西部戰線的法國與英國,東部戰線的蘇聯因遠東地區與中國接壤,引進中國勞工要早得多。俄國十月革命後,飽受壓榨的中國勞工與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站到了一起,在他們中間產生了中國最早一批勞工。

  

  華工與俄國十月革命

  中國勞工在俄國的悲慘境遇,從一開始就引發了華工的反抗,僅1916年就發生了6起較大規模的華工反抗鬥爭。當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共同的受壓迫經歷與地位,使大多數勞工與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站在了同一陣線。布爾什維克黨也宣稱華工也是「無產階級兄弟」,享有和俄羅斯人一樣的權利,邀請華工以平等地位加入。

  在十月革命發生地聖彼得堡,據文獻記載革命爆發前約有5,000華工,大多數都參加了工人赤衛隊。至今再聖彼得堡的檔案中還清楚地記載著劉福辰、馮扎瓦、秦金山等一個個華工赤衛隊員的名字,劉福辰、馮扎瓦還參加了攻打冬宮的歷史性戰鬥。

  十月革命後,華工或直接參加蘇聯紅軍,或單獨組成中國營、中國支隊、華工支隊,參加到了保衛蘇俄的戰鬥中。據不完全統計,到1918年底俄國各地組建的華人紅軍部隊已經有:沃羅涅日省2個團又3個營、莫斯科1個支隊、彼爾姆省2個團又4個營、聖彼得堡2個支隊,共有中國志願人員5,000餘人。1919年1月至8月,又有6支華人部隊在蘇聯第三集團第29阻擊師、第12集團軍國際師、敖德薩國際師等部隊組建完成。

  

  華工單清河擔任政委的彼得格勒中國國支隊轉戰烏克蘭,被譽為「一支使烏克蘭和頓河的哥薩克白軍望而生畏的部隊」;以華工包其山為營長的獨立營馳騁北高加索,1960年蘇聯在北奧塞梯共和國首府弗拉基高加索建立紀念碑,「獻給國內戰爭年代為北沃舍梯蘇維埃政權而獻身的中國同志」;在遠東,華工寇喜廷與王豁牙子拉起了一支全部由中國工人組成的遊擊隊;華工李富清等70多位中國人還曾被調往聖彼得堡擔任衛士,後又遷往莫斯科克裡姆林宮。

  

  在這些華人中,最有名的是任輔臣擔任團長的第29阻擊師華工團。任輔臣是遼寧省鐵嶺人,早年擔任俄國中東鐵路護路軍軍官學堂漢語教官時就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是最早加入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國人。1914年以外交署官員、華工總辦的身份,帶領2,000名華工到俄國烏拉爾山地區一礦區工作。十月革命爆發後,任輔臣即組織全礦區近2,000名華工參加了蘇聯紅軍,編成第三集團軍第29阻擊師225團,任輔臣任團長,該團後因戰功卓著被蘇俄授予「紅鷹團」稱號。

  1918年11月下旬,烏拉爾方向戰局惡化,任輔臣主動請纓前往西伯利亞鐵路上的戰略要地維雅火車站擔任阻擊任務,為第三集團軍主力轉移爭取時間。面對近10倍的「白匪軍」,華工團以幾乎全軍覆沒、團長任輔臣戰死的代價完成了阻擊任務。任輔臣犧牲後,《公社社員報》刊發了訃告,稱讚任輔臣是勇敢的戰士、卓越的指揮員、優秀的布爾什維克。1988年任輔臣犧牲70周年時,蘇聯還專程邀請任輔臣親屬前往蘇聯掃墓,大力宣傳任輔臣的事跡。1989年,蘇聯追授任輔臣「紅勳章」。

  

  在蘇俄的勞工

  據披露,整個蘇俄內戰期間,志願戰士約有4萬到5萬人。「如果再算上參加各地遊擊隊的華工,其總數至少應當在15萬至20萬人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世界史·俄國卷」俄國農奴制改革、一戰、列寧與俄國十月革命
    (沙俄侵佔中國領土)1856年沙皇自殺,新的沙皇上臺要做的不是改革,跟著英法聯軍來侵略中國,中俄籤訂《璦琿條約》割佔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概60萬平方公裡土地,1860年北京條約割佔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裡土地,兩年的時間俄國未動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就以剛剛戰敗的國家的身份,跑到中國來得到了100
  • 近代世界史大事件——俄國十月革命
    【簡介】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歷(儒略曆)1917年10月25日(公曆11月7日),故稱為「十月革命」。
  • 「中國軍團」名揚海外:北洋時期,6萬中國人,在異國打出了威風
    但正當北洋軍閥相互混戰之時,一部分中國人,卻在異國海外打出了名聲,間接幫助中國提升了國際影響力。這群中國人,便是蘇俄內戰時期的「中國軍團」。一戰爆發後,段祺瑞執政府向歐洲輸送了數十萬「華工」。十月革命後,俄國發生內戰,國內秩序崩潰,旅俄的中國參戰部隊和勞工無法回國,遂在蘇維埃政權的號召下,加入了蘇俄紅軍。
  • 百年「十月革命」┃影像中的「俄國大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記憶
    1917年,一百年前的今天,俄國十月革命爆發。
  • 一戰14萬赴歐的中國勞工,三千人留法國婚配生活,死後墓碑朝東
    遠渡歐洲的民工在1914年的時候,一戰爆發,當時北洋政府為了遏制日本在華的侵佔勢力,對於英國、法國以及俄國等協約國實施援助。因為當時正好趕上英、法、俄等國家戰事緊張,勞動力不足,於是中國派遣了數量龐大的年輕勞工前往歐洲戰場。
  •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
    一戰時中國勞工有多慘?3萬多人死在歐洲,倖存者還做了上門女婿14萬華工遠涉重洋1914年,一戰爆發。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歐洲大打出手,第一世界亂成一鍋粥。為了提高國際影響力,北洋政府再三考慮,還是決定派遣一批中國勞工去歐洲戰場幫忙。雖然是去幫忙,但中國勞工只是起到戰場輔助作用,並沒有真刀真槍地和同盟國幹。但是,這14萬勞工卻是命途多舛,他們雖沒有上戰場,卻仍在歐洲的土地上流血流汗。其實,這些中國勞工,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北洋政府"騙去"歐洲的。
  • 歐戰的旁觀者與參與者: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
    中國參與一戰的方式中國在對德、奧兩國宣戰之後,並沒有像其他歐洲國家或美國一樣派軍隊參戰,而是派出了勞工,主要服務於協約國的後方。除此之外,中國繼續向歐洲和中東派遣勞工,累計人數達到17萬多人。段祺瑞則利用中國參戰的機會,向日本大舉借款,並與日本交換了有關山東問題的換文,向日本借款達到3.8億日元。段祺瑞在參戰之初便抱著擴充個人軍事實力的私心,因此段祺瑞借參戰的名義編練擴充自己的軍隊,希望由他來實現統一中國,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
  • 一戰中國沒派兵 14萬勞工捲入戰事有血淚
    歷史上,中國雖然宣布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而真正捲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勞動力,當中數千華工更客死異域。
  • 第一代法國華僑:他們來自14萬中國勞工,死後墓碑選擇朝向東方
    但在1914年,中國積貧積弱,一戰爆發,英國、法國、俄國戰場急需勞動力,當時歐洲戰場發布「以工代兵」政策向中國所要派遣勞工。在每個月12塊大洋和10塊養家費的收入誘惑下,貧困老實、工作賣力的年輕小夥們踏上去歐洲的船隻,碾轉來到法國。
  • 日本贏了日俄戰爭,為什麼出兵幹涉蘇俄革命,卻以失敗告終?
    1905年,日本和俄國為了中國東北的利益,大打出手。結果俄國打敗了,不得不讓出巨大的權益給日本。日本也因為這一仗,躋身世界列強的行列。 然而短短十來年後,日本和蘇俄又一次爆發了戰爭。這一次是日本武裝幹涉蘇俄革命,結果灰溜溜的被蘇俄趕了出去。
  • 北洋時代的撤僑:「十月革命」爆發,在俄華僑如何安全回國?
    「十月革命」雖然在沙俄帝國的大城市獲得成功,但當時的俄屬遠東地區由於距首都聖彼得堡太遙遠,最遠的甚至近萬公裡,因此,革命浪潮傳到地廣人稀的遠東地區時,影響力已經大大減弱。二類是在俄國境內從事工商業的「華商」,這些人屬於華僑的中上層,積攢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三類是赴俄的華工,由於西伯利亞地區地廣人稀,農業、工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並且因一戰爆發,協約國前線吃緊,也需要大量的戰事輔助人員。有學者估計,到一戰後期, 「在俄華工已逾50萬人」。
  • 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在11月,為何不叫十一月革命,而叫十月革命
    談到俄國的十月革命,許多人慣性思維便直接認為是在十月份發起的革命運動。可事實是,俄國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當時武裝部隊以底層的勞動工人為主的無產政黨,包圍了臨時政府,並於凌晨佔領,最終以資本主義所組成的臨時政府潰敗而告終。
  • 蘇俄殺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其實一點也不冤!
    我個人認為:蘇俄殺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其實一點也不冤!為什麼呢?下面來簡單說說!第一,尼古拉二世對待百姓極其冷血與無情。1896年5月18日,尼古拉二世為了慶祝自己加冕,在莫斯科郊外賀登廣場舉行了一個長達20天的盛大遊園活動,廣場上擺著馬戲場和各種攤子,並且還會給到場的人發禮物。譬如男的可以得到印有雙頭鷹徽章的啤酒杯,女的可以得到印有相同圖案的手帕。百姓聽說後,紛紛擁到賀登廣場,在約9平方公裡的地裡集中了50萬以上的人。
  • 都曾是沙俄屬國,都與蘇俄發生過戰爭,為何芬蘭卻與波蘭截然不同
    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不久之後又爆發了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們奪取了政權,建立起了紅色的蘇維埃政權,而這場革命不可避免的傳播到原來沙俄時代徵服的領土,這些地區也發生了革命,其中就包括原本屬於沙俄的芬蘭。
  • 一戰後,新生的蘇俄,是如何擺脫外交困境的?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此時的一戰激戰正酣,協約國早已到了關鍵時刻。不過對於這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西方列強卻採取了敵視的態度。可以說當時蘇俄所處的環境非常危險,陷入了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中。
  • 中國早期「共產黨」組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俄國謀生的華工有近6萬名,至十月革命前,在俄的華工已有30萬人。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為俄國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卻遭到沙皇統治的殘酷剝削與壓迫。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些華工自發地組織起來,成立了多個分布於彼得格勒、莫斯科、葉卡捷琳堡等地的小規模的旅俄華人團體。
  • 《戰艦世界》十月革命號戰列艦,見證了蘇俄半個世紀的滄桑變化
    十月革命號戰列艦,又叫甘古特號戰列艦,是沙皇俄國海軍的一艘甘古特級戰列艦,這是俄羅斯第一級,也是蘇聯海軍繼承的唯一的一級。之後,俄國海軍戰列艦極度短缺,英國問世讓俄國艦隊僅有的戰列艦迅速過時。俄國海軍開始爭取建造四艘無畏型戰列艦,但其在之前戰爭中拙劣表現受到各方猛烈抨擊,不得不放慢了建造步伐。1908年,俄國海軍部發起招標,最終買下德國設計,按照俄國標準重新修改,由波羅的海船廠建造。
  • 追尋紅色足跡 見證歷史時刻④丨邵力子:中國介紹蘇俄十月革命第一人
    編者按:距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越來越近了。浙江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中共「一大」召開前的全國50多名早期黨員中,浙江籍就佔了8位,人數居全國第三。他們是: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陳望道、沈雁冰、邵力子、施存統、俞秀松、沈澤民、沈玄廬。
  • 一戰的時候中國處於什麼時代?如何評價中國在戰爭中的表現?
    總的來說,除了護法戰爭之外,在此期間中國沒有發生大的戰爭。而列強因為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上又放鬆了幾分。舉例來說,一戰之前,中國民營企業資本全部加起來之後6000萬大洋,而一戰結束後,民營資本達到了一億五千萬大洋。民營企業的飛速發展,皆賴於當時列強忙於在歐洲交戰,在華的企業撤資的撤資,破產的破產,給了中國民營企業飛速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