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西部戰線的法國與英國,東部戰線的蘇聯因遠東地區與中國接壤,引進中國勞工要早得多。俄國十月革命後,飽受壓榨的中國勞工與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站到了一起,在他們中間產生了中國最早一批勞工。
華工與俄國十月革命
中國勞工在俄國的悲慘境遇,從一開始就引發了華工的反抗,僅1916年就發生了6起較大規模的華工反抗鬥爭。當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共同的受壓迫經歷與地位,使大多數勞工與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站在了同一陣線。布爾什維克黨也宣稱華工也是「無產階級兄弟」,享有和俄羅斯人一樣的權利,邀請華工以平等地位加入。
在十月革命發生地聖彼得堡,據文獻記載革命爆發前約有5,000華工,大多數都參加了工人赤衛隊。至今再聖彼得堡的檔案中還清楚地記載著劉福辰、馮扎瓦、秦金山等一個個華工赤衛隊員的名字,劉福辰、馮扎瓦還參加了攻打冬宮的歷史性戰鬥。
十月革命後,華工或直接參加蘇聯紅軍,或單獨組成中國營、中國支隊、華工支隊,參加到了保衛蘇俄的戰鬥中。據不完全統計,到1918年底俄國各地組建的華人紅軍部隊已經有:沃羅涅日省2個團又3個營、莫斯科1個支隊、彼爾姆省2個團又4個營、聖彼得堡2個支隊,共有中國志願人員5,000餘人。1919年1月至8月,又有6支華人部隊在蘇聯第三集團第29阻擊師、第12集團軍國際師、敖德薩國際師等部隊組建完成。
華工單清河擔任政委的彼得格勒中國國支隊轉戰烏克蘭,被譽為「一支使烏克蘭和頓河的哥薩克白軍望而生畏的部隊」;以華工包其山為營長的獨立營馳騁北高加索,1960年蘇聯在北奧塞梯共和國首府弗拉基高加索建立紀念碑,「獻給國內戰爭年代為北沃舍梯蘇維埃政權而獻身的中國同志」;在遠東,華工寇喜廷與王豁牙子拉起了一支全部由中國工人組成的遊擊隊;華工李富清等70多位中國人還曾被調往聖彼得堡擔任衛士,後又遷往莫斯科克裡姆林宮。
在這些華人中,最有名的是任輔臣擔任團長的第29阻擊師華工團。任輔臣是遼寧省鐵嶺人,早年擔任俄國中東鐵路護路軍軍官學堂漢語教官時就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是最早加入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國人。1914年以外交署官員、華工總辦的身份,帶領2,000名華工到俄國烏拉爾山地區一礦區工作。十月革命爆發後,任輔臣即組織全礦區近2,000名華工參加了蘇聯紅軍,編成第三集團軍第29阻擊師225團,任輔臣任團長,該團後因戰功卓著被蘇俄授予「紅鷹團」稱號。
1918年11月下旬,烏拉爾方向戰局惡化,任輔臣主動請纓前往西伯利亞鐵路上的戰略要地維雅火車站擔任阻擊任務,為第三集團軍主力轉移爭取時間。面對近10倍的「白匪軍」,華工團以幾乎全軍覆沒、團長任輔臣戰死的代價完成了阻擊任務。任輔臣犧牲後,《公社社員報》刊發了訃告,稱讚任輔臣是勇敢的戰士、卓越的指揮員、優秀的布爾什維克。1988年任輔臣犧牲70周年時,蘇聯還專程邀請任輔臣親屬前往蘇聯掃墓,大力宣傳任輔臣的事跡。1989年,蘇聯追授任輔臣「紅勳章」。
在蘇俄的勞工
據披露,整個蘇俄內戰期間,志願戰士約有4萬到5萬人。「如果再算上參加各地遊擊隊的華工,其總數至少應當在15萬至20萬人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