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宮國寶緣何紛飛兩岸? 當年國民黨將文物遷臺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北京有座故宮博物院,臺灣也有座故宮博物院。

  今年1月21日至27日,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受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邀約率團來訪。其間馮明珠透露,今年10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年度大展《乾隆皇帝藝術品味特展》,將向北京故宮商借30至40件乾隆文物展品,追尋乾隆藝術品味的養成,也探討乾隆的收藏、鑑賞和生活趣味。臺北故宮缺少乾隆肖像,北京故宮的肖像會被請去,乾隆時期的西洋鍾等也將屆時亮相。

  有媒體直截了當地提問:一直以來都是北京故宮展品到臺灣展出,什麼時候臺北故宮的展品才能來北京展覽呢? 這個問題道出了許多人心底的疑問。

  準確地說,兩岸故宮開展文物交流始自2008年。隨後幾年,臺北故宮陸續舉辦了《雍正大展》、《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康熙皇帝與路易十四特展》。每項展出都曾獲得北京特批一級文物借展,在臺引起轟動。至於臺北故宮文物一時不能來北京展覽,馮明珠認為問題的癥結主要在於中國大陸沒有通過司法免扣押法案,因此臺灣故宮博物院文物難以出借給北京,目前階段兩岸故宮還是只能限於談文物借展到臺北的問題。

  對此,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臺北故宮的展品不能來大陸展出,是個遺憾,但大陸會努力化解遺憾,這不僅需要兩個館的力量,還要社會各界的努力。至於問到大陸是否考慮歷史文物司法免扣押的立法問題時,單霽翔說,大陸沒有考慮這方面的法律層面,只是在博物館和學界領域有探討,但會爭取臺北故宮的展品早日過來展出。這番話,加重了人們有朝一日能在北京一睹臺北故宮展品真顏的期許與盼望。希望這一天不會太遙遠。(就此話題,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楊毅1月30日表示,舉辦文物展覽有其特殊規定,例如要採取籤署協議、辦理商業保險等保障性措施。不會出現臺灣方面擔心的問題。如果有必要,兩岸也可以在充分交換意見的基礎上,作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安排——編者注)

  一宮國寶緣何紛飛兩岸

  故宮只有一個,它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出宮,翌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闢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供人參觀,平民百姓才得以眼見秘藏深宮的稀世奇珍。

  抗戰爆發後,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裡,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萬裡大遷徙」後的文物保存完好,創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故宮博物院在危難中保護了國寶,中國人民在危難中維護了國寶的尊嚴。

  直到1948年,故宮的國寶仍在祖國大陸,分別藏於北京和南京。當年底,國民黨在南京的統治已是岌岌可危,有人主張將文物遷臺。

  很快,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院長孫科籤發了批准文物遷臺的文件,文物分三批始由南京遷往臺灣。首批由 「中鼎號」軍艦運載, 都是頂級國寶,包括故宮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安陽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圖書館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大批珍貴文物。其中60箱重要的外交檔案和國際條約文本也隨「中鼎號」前往,內有著名的《南京條約》。

  1949年元旦過後,國民黨政府加快了文物遷臺的步伐,包租了招商局的「海滬號」用以搶運第二批文物,共有3502箱,是遷臺文物中最多的一批。這批文物中包括為數眾多的善本書。這些書原本都是擺在書架上,參與人員釘制木箱、建立目錄,忙了兩個月才把它們整理好。這其中包括著名的文淵閣《四庫全書》。

  1949年1月29日,「崑崙號」滿載第三批文物從下關起航了。1248箱國寶中包括蜚聲海內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三批文物總體數量上雖然只有存放南京文物的1/4,但多是精品中的精品。

  這些國寶遷往臺灣後,幾經騰挪, 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在倉庫之外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1961年,臺灣「行政院」決定在現址即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設新館,1962年6月奠基,1965年落成。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同時,臺灣當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

  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輾轉漂泊30多年的文物終於安頓下來。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護寶人的鄉愁

  「凡從北京運到臺灣的文物,都以『故』字命名……將來它們是要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臺北故宮前任院長秦孝儀說。

  如果有機會到臺灣去,臺北故宮是不可錯過的一站。從臺北市驅車出發,30分鐘後便進入「雙溪」風景區,臺北故宮就坐落在景區之內。它背倚青山,佔地16公頃,設計風格吸取傳統的古建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米黃色的牆體,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眾多國寶級文物就安靜地置身於此,其中器物、書畫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加上遷臺後徵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

  藏品多數為中國歷代皇家收藏,是代表中華文明的頂級文物。現存銘文最長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盤,傳世僅數十件的宋汝窯天青瓷器、蜚聲海內外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煌煌巨製《四庫全書》,蘇軾《寒食帖》和黃庭堅《花氣燻人帖》;另有閻立本、米芾、蔡襄、宋徽宗、文徵明、唐伯虎等從唐代到清代的歷代名家書畫等,令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員說,如果館裡3個月換一次展品,不重樣的話,大約可供展100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秦孝儀先生有句名言:「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於此。」雖說其藏品的總體數量不及北京故宮,但其中的精品舉世無雙,全是別處看不到的中國藝術珍品真跡。

  秦孝儀先生曾任蔣介石第一機要秘書,同時也是蔣介石的遺囑執筆人。在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他組織人花費十餘年時間,將從大陸運到臺灣的文物,一件一件進行清理盤點。在編排存放文物時,凡從北京運到臺灣的文物,都以一個「故」字命名;而對後來臺灣故宮花錢收購的,或由臺灣人捐獻的文物,則以「新」字命名。「這樣編排,一目了然。將來這些『故』字號文物,是要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秦孝儀後來在一次回湖南老家省親時對媒體說過這樣的話。

  一般而言,人們最為熟悉的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為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就繪畫來說,應該是北宋三大家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及李唐的《萬壑松風》。

  由臺北專家評出的臺北故宮十寶是:散氏盤、汝窯天青水仙盆、鑲松石珊瑚壇城、溪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快雪時晴帖、爾雅下卷、清康熙大藏經、帝鑑圖說。

  曾經票選的臺北故宮十寶則為:翠玉白菜、龍形佩、大雁玉帶飾、清明上河圖、掐絲琺瑯天雞尊、清高宗夏朝冠、快雪時晴帖、漢六朝玉角形杯、清乾隆香山九老、多寶格。

  人氣最旺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票選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許多島內外遊客一進展館,就先問「翠玉白菜」放在哪裡,一定要看過「翠玉白菜」才覺得沒白來一趟。博物院不敢隨意換這件展品,即使國外有大博物館想借展,也都予以回絕。它跟「肉形石」一樣全年出展,沒有輪休。

  這棵最受人喜愛的翠玉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清代匠人巧妙地運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變化,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翻卷,筋脈分明,鮮活欲滴,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會出水似的。白菜上還攀爬兩隻昆蟲,學名螽(zhōng)斯,屬飛蝗科,俗稱「蟈蟈兒」,善於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昆蟲象徵多產,祈願子孫綿延。

  這棵「翠玉白菜」出自清末瑾妃所居住的永和宮,是作為陪嫁帶進來的。據說當年還有一段小故事:瑾妃和珍妃是親姐妹,同時被選為光緒皇帝的妃子。其父為姐妹倆各準備了豐厚的嫁妝,本來這件翠玉白菜是給珍妃的,但瑾妃知道了不答應。看到姐姐鬧脾氣,珍妃索性把這件寶貝讓給了她。

  2002年臺灣通過網絡票選方式評出最受大眾歡迎的十件文物,「翠玉白菜」拔得頭籌。儘管如此,專家評選出的十大國寶卻沒有給它預留位置,顯示了專家看待文物的觀點和臺灣民間有明顯差異。

  在專家眼中,「翠玉白菜」只能算「重要文物」而非國寶。其製作年代不過是清代、材質只屬中等,論工藝也並非無可取代,它受到特別推崇是因為有後人附會的故事在裡面。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說,把它列為「重要文物」不帶有貶低的意味,相反,她認為它是「人氣國寶」,一日不可或缺。

  肉形石、毛公鼎各有千秋

  「肉形石」也是大家特別喜愛的一個寶貝。這塊石頭高5.73釐米,寬6.6釐米,厚5.3釐米。乍看之下,極像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令人垂涎欲滴。這塊肉形石,色彩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經人工雕琢,成了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它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幾可以亂真,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

  肉形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是瑪瑙類礦物在大自然中經漫長的歲月累積形成的。自然界的巖石間,常有一些裂隙,飽含二氧化矽的水流動其間,在適當的溫度和壓力下,逐漸在洞壁裡沉積成固體的玉髓。經過漫長的歲月,一層層的堆積,每段時間的水中雜質不同,所以每層的顏色也不同。製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將原來質感豐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做成了這件肉皮、肥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無不逼真展現的作品,在清康熙時供入內府。

  三件鎮館之寶中,除了「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外還有「毛公鼎」。毛公鼎是中國2800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500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7000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因此毛公鼎也可稱是世界級的瑰寶重器。

  臺北故宮的文物分級相當嚴謹,各有標準和規範。在專家們心目中,「國寶」指的是「歷史上不可取代」、「擁有唯一的文化意涵」、「年代久遠」、「獨一無二」等。例如:傳世的商周青銅器不少,但只有「毛公鼎」刻有五百字銘文,記載了當時的歷史,因而獨佔鰲頭。

  「縱有家財萬貫,不及有汝瓷一片」

  臺北故宮是文物精品薈萃之地,每件藏品都可謂價值連城。但無論是票選十佳還是專家版的十大國寶都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見,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為心儀的十寶。

  除了古重的青銅與溫潤的玉器,值得品味的還有這裡的極品陶瓷。藏量達25515件的瓷器是臺北館的一大強項,明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這裡藏量最多。成化的鬥彩,80%以上都存在臺北故宮;琺瑯彩最精的部分也在這裡;細數下來,官、哥、汝、鈞、定幾大名窯無一不備。

  如北宋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為唯一傳世品,其胎質極其細膩,胎體很薄,經多次上釉,其釉層很厚,呈純青色,晶瑩如疊翠,正是「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說不出的高雅清麗。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的紋飾及造型,取其出汙泥而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在宋代廣為各類器物所採用。

  汝窯創燒於北宋末年,二十幾年後毀于靖康之變的戰火中。其燒制時間短,又以供御為主,在民間流傳極少。在南宋時就已十分珍稀,傳世的整器極少,多為宮廷收藏,尚在民間的據說不超過三件。自古就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及有汝瓷一片」之說。

  同樣,定窯白瓷嬰兒枕類似品全世界所知僅存三件,臺北故宮藏品的釉色之美及裝飾之精為其中之最。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古名定州,故名定窯。定窯釉色白中泛黃呈牙色,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模印等,線條流暢,作品生動活潑。

  瓷枕造型採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疊,狀極悠閒。嬰兒臉部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更兼衣飾精細,身著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後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製而成。榻周開光,印有龍紋,底平無釉,刻乾隆御製詩。

  此外,南宋官窯青瓷貫耳壺被視為傳世最大件南宋官窯器,器形模仿自青銅器,器表清晰可見深色紋片。而宣德寶石紅釉瓷僧帽壺為宣德紅釉器的絕美作品。

  在丹青瑰寶前感受古人的氣節情懷

  除器物之外,臺北故宮所藏書畫之精向來被人稱道,大量精雅書畫均為典藏極品。前院長秦孝儀曾經笑言:「我們當時搬過來的多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拿不動嘛。北京故宮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這邊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在文化方面最具分量。」

  另有專家直言,寫一部中國繪畫史,每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繪畫作品,80%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到。在此,可以閱盡中國畫發展之流變。此間收藏的數千件書畫中,宋畫即達940多件,包括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山水畫至寶。書法極品中,除了《快雪時晴帖》與《寒食帖》,臺北故宮還保存著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祭侄稿》、馮承素《蘭亭集序》摹本等無上藏品。

  每一個站在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面前的人,都會有盪氣迴腸之感。兩米高、一米寬的巨幅中,巍峨高山迎面壓來,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之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若弦絲的瀑布飛流直下,溪聲在山谷中迴蕩。氣勢雄渾壯魄。

  相較而言,宋代畫家崔白的《雙喜圖》帶給人的感受則是趣味無窮。此幅圖描繪兩隻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畫面上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振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老鷹那樣緊張,故駐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呼應的關係,極富韻律動感。還有樹林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又傾俯之姿,生動傳神。

  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傳遞著中國畫大寫意的風採。梁楷是名滿古今的大畫家,喜好飲酒,酒後不拘禮法,自稱「梁瘋子」,擅長人物畫,以潑墨簡筆著稱。《潑墨仙人圖》以大筆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端,順勢潑來,不出十數筆,就將一位獨立獨行,無拘無束的仙人揮寫出來,筆簡形具,充分表達了仙人飄逸的氣質。

  書法方面,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唐懷素《自敘帖》、顏真卿《祭侄文稿》,宋蘇軾《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詩帖》,元趙孟頫《書趵突泉詩》等,皆為翰墨至寶。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藏在這裡,是為悼念其侄季明在平叛中罹難的祭文,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一氣呵成。書法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顏真卿一門忠烈,精神氣節映照於筆下。其中的刪改塗抹,正可見顏真卿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後人稱此書文墨並佳,曠世絕品。

  唐懷素《自敘帖》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遒逸,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一代文豪蘇軾的《寒食帖》也在此列,為貶官黃州時所寫。季節更替、生活困頓和仕途挫折的情緒,轉化成筆下縱橫流轉的墨瀋,攲側錯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傳九百餘年,後人譽為蘇軾存世最好的書跡。

  最值得推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雖為唐代摹本,非王羲之親筆,但卻最接近他的真跡,盡可從中領略到魏晉書法的風韻,一睹書聖書法的神採。它也在館藏「國寶」之列。《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封簡訊,內容為雪後問安,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閒逸。在優美的姿態中,流露出瀟灑的意蘊。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此跡,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當年乾隆將此跡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特建「三希堂」收藏。

  由於這些書畫真跡年代久遠,紙質脆弱,很多藏品被列為限展品,觀賞機會可遇不可求。例如2004年底懷素《自敘帖》只展出4天。

  與西方名畫掛於敞亮展廳不同,中國書畫展覽時,光線被調得極暗,3個月絕對要換下來。展廳的紫外線經過過濾,受光不會超過50Lux。

  儘管如此,作為古代書畫材質的紙、絹、絲無可避免地日漸老去。然而,不老的是它們多少年來契闊離合的故事: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曾被燒成了兩段,前半卷留存大陸,後半卷則貯藏臺北;至於快雪、中秋、伯遠原本一個整體的「三希」,迄今兩希在北京,一希在臺北,北京是三缺一,臺灣是三缺二,都不完整。不知何時「三希」能夠再聚一堂? 本版文並圖/楓尚

相關焦點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國寶奇旅》劇情白熱化 文物南遷上演列車驚魂
    民族史詩傳奇巨製《國寶奇旅》,正在江蘇衛視和浙江衛視雙臺熱播中。該劇由花箐執導,牛靜、牛嬙任編劇,劉燁、袁姍姍、張瑞涵、秦杉、劉思彤主演。經過故宮眾人的不懈努力,文物專列終於正式啟程,但陰險狡詐的敵人不肯善罷甘休,一場更大的危機正在前方等待著他們。
  • 用史實告訴你,《國寶奇旅》還原了多少故宮文物南遷的艱難
    文物從北京到南京,沿途困難重重,相信這部劇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播出後,南京博物院又將迎來一波探尋文物故事的參觀者。《國寶奇旅》是根據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的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之二《承載》改編,雖然加入了劉燁飾演的軍官任弘毅和袁姍姍飾演的故宮工作者周若思的情感線索,但是劇中諸多伏筆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的。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國寶逃難記: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從最初的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到溥儀為了擺譜的賞賜,已經導致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民間。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局勢劇變,兩黨關係惡化,1948年底,國民黨著手將當時南京收藏的文物裝箱運走,就這樣大陸的珍貴文物開始流向臺灣。
  • 第九期:功侔魯壁—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功侔魯壁—— 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無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都珍藏著數量眾多的中國古代歷史文物精品。尤其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據2016年公布的信息,一共有1807,558件文物,珍品佔93.2%,幾乎件件都是國寶,而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有館藏近70萬件文物。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
  • 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動人故事。自「九一八」事變後,為防日寇劫毀,故宮13427箱又64包國寶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大逃亡」:曾分五次南遷,暫存上海法租界,在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南遷文物分五批運往南京。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南遷文物再次分三批向西遷移……直至1947年全部東歸。
  • 重慶新增「打卡地」: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開放
    25日,位於重慶南岸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宣布初步開放。4棟文物建築、4棟傳統風貌建築,帶遊客沉入滄桑歷史中。據介紹,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的前身是瑞典商人創辦的安達森洋行倉庫。抗日戰爭爆發後,3694箱來自故宮的文物沿長江水路南遷到重慶,秘密存放在長江南岸的安達森洋行裡。此次南遷歷時十餘年,途經十餘省市。先賢們為保護國寶曆經磨難。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文物集中於太和門前廣場準備南遷南遷國寶先期運往上海存放,後南京修建文物保存庫,1936年底移至南京朝天宮庫房。1937年初,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1937年8月,日軍在上海挑起「八·一三」事變,「淞滬抗戰」打響,南京形勢日趨危殆,國民政府旋即決定將南遷國寶向西南後方疏散。西遷路線共分北、中、南三線。其中頤和園文物隨「中路」與「北路」西遷。
  • 若不是他,這些故宮國寶現在可能已不在中國
    關鍵時刻,張學良趕到現場,並以人格擔保戰爭一旦結束,就將這些國寶運回北平。抗議的人群這才漸漸平靜下來。於是,裝箱的文物依次裝上火車,開往南京。就這樣,故宮國寶從此暌別帝王居所,開始艱辛坎坷的旅程。而此時主導國寶南遷的易培基,馬上也將迎來生命中最大的冤案,至死不能瞑目。
  • 李石曾:賣豆腐支持革命的國民黨元老,把故宮文物收歸國有
    (李石曾(右一)與吳稚暉、張靜江(坐者)、蔡元培等人合影)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修改《清室優待條例》,將末代皇帝溥儀轟出了紫禁城。父親曾是「帝師」的李石曾,建議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任委員長。他衝破種種阻撓,開始了長達十個月的文物清點工作,共清理出117萬餘件文物,並決定成立故宮博物院。
  • 蔣介石費盡心思運往臺灣的故宮國寶,竟有千餘件堆在臺灣糖廠倉庫?
    1948年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中幾乎喪失主全部力,失敗已近在眼前。蔣介石深知自己大勢已去,開始將大規模的黃金白銀和物資人員轉移到臺灣留作後路。剛運完黃金,他便惦記起了即將從南京遷回北平的萬箱國寶。在蔣介石的幹預下,要前往臺灣的文物很快就確定下來了,不過卻遲遲沒有得到出發的通知,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錢!想要將幾千箱國寶運到海峽對面,這個需要不少的經費。當時為了運這批文物,蔣介石特地撥了28000元的金圓券。可是當時的經濟環境實在是不景氣,在蔣介石幣制改革之後通貨膨脹物價飛漲,28000元的金圓券,在時頂多買顆青菜!
  • 中國國民黨籲臺當局把金門放心上 馬英九:珍惜兩岸和平繁榮
    中新社臺北8月23日電 中國國民黨23日在臺北指出,現在金門是兩岸和平交流的第一線,臺灣當局應將民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置,把金門放在心上。據中時新聞網、中天電視臺等臺灣媒體報導,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當日上午赴金門主持「八二三炮戰」爆發62周年公祭暨追思活動。國民黨方面對此表示,過去金門是戰地、兩岸對抗的最前線,現在金門是兩岸和平交流的第一線。現在的和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過去的戰爭也不是憑空而來。
  • 1261歲的《祭侄文稿》被送去日本展覽,兩岸網友都怒了!
    根據東京國立博物館官網發布的最新展覽信息:該館將於2019年1月16日舉辦「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屆時,臺北故宮珍藏的顏真卿傳世名品——《祭侄文稿》也將亮相。 民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故宮博物院集中13427箱零64包文物開始南遷,其中就有《祭侄文稿》。在抗日戰爭中,不斷遷徙、數次輾轉,直到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 後來的事你們都知道了,內戰爆發,國民黨把2972箱故宮文物運到了臺灣,1965年,終於在新成立的故宮博物院落腳。
  • 老街逛重慶丨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
    在本期「老街逛重慶」中,將為您講述安達森洋行與故宮文物的「千裡姻緣」,向您講述重慶老街裡的傳奇故事。故宮所藏文物,匯集了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遺存的精髓,是中國的文物寶庫。在最近大火的節目《國家寶藏》中,講述了被稱為「中華第一古物」的國家重器——石鼓,歷經磨難終回故宮懷抱的傳奇故事。節目中,還由石鼓引出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往事,其中就有安達森洋行的影子。
  • [翔安文物]大嶝田墘抗戰時期金門縣政府舊址群
    位於大嶝街道田墘社區,現保存有金門縣政府總部舊址、金門縣政府分部舊址、金門縣政府文書房舊址2處、金門縣政府警察署舊址、金門縣政府會議處舊址、金門縣政府幹部宿舍舊址、大嶝島鹽兵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舊址、國民黨金門縣黨部書記處舊址
  • 功侔魯壁—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故宮國寶南路運至長沙,1937年12月底,80箱文物存放於嶽麓山下湖南大學圖書館內,後繞道桂林,遷徙貴陽,1939年1月,遷安順縣,藏於縣城南郊天然山華嚴洞裡。1944年12月,日軍進攻貴州獨山,安順文物移運四川巴縣(今屬重慶市),於12月18日藏存一品場附近的石油溝。中路文物9331箱,是三路中數量最多的。
  • 故宮文物的遷徙:傳世山水從北京到臺北
    當年文物南遷時,曾經發生火車撞汽車的意外,事後打開文物檢視,發現只有一件黃瓷盤破裂,一件時鐘的玻璃罩破損,可見厲害!隨後又有四批文物南遷,順利完成 19557 箱國寶文物的搬遷。《兩個故宮的離合》一書作者、日本記者野島剛先生,為了考證故官文物遷移臺灣一事,翻遍既有史料,甚至跑去史丹福大學調閱《蔣介石日記》,卻還是查不出當年蔣介石為何決定將故官文物遷往臺灣。無論如何,國民政府決議將故宮文物遷往臺灣是既成的事實,既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