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流失。從最初的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到溥儀為了擺譜的賞賜,已經導致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民間。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局勢劇變,兩黨關係惡化,1948年底,國民黨著手將當時南京收藏的文物裝箱運走,就這樣大陸的珍貴文物開始流向臺灣。

那是1949年農曆除夕,整個南京城籠罩在綿綿細雨中,在解放軍的攻勢下,南京朝不保夕。與此同時,國民黨同樣在密謀著如何將大批文物運往臺灣,經過縝密商議,終於決定由桂永清押運,搭乘"崑崙號"運往臺灣基隆港。
嚴重超載的崑崙號一路顛簸,路上又不斷停靠,終於在一個月後抵達了臺灣基隆港,抵港下船後,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些能讓海軍總司令親自上艦押運的箱子,裡面裝的竟是價值連城的故宮文物。
這一批運載的故宮文物有972箱,雖然數量遠不及留在北京故宮的文物,但畢竟經過精挑細選,裡面還是有很多精品的。除了我們大陸遊客都熟知的翠玉白菜以及肉形石,還有青銅器。書畫,瓷器,玉器等各種精品。這些珍品連同69.6萬件藏品一起被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見證歷史,供人觀瞻。
而在此之前,行政院長兼故宮理事長翁文灝在馬衡院長缺席的情況下,召集其他理事開會,決定將南京分院中部分精品運至臺灣,並由理事會秘書杭立武負責籌劃。而當馬衡院長得知此事後,深感憂慮不安。他曾給他的學生,也是當年護送第一批文物南遷的負責人莊尚嚴去信,勸其不要將文物送往臺灣,為此不惜斷絕二人20年的師生情誼。

在整個過程中,讓我們最佩服的,還是所有參與這個過程的人,無論是押送的工作人員還是士兵,無論是馬衡還是杭立武,甚至無論是桂永清還是蔣介石。儘管意識形態有分歧,甚至兵戎相見,但大家對於中華民族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瑰寶,態度都是一致的。

馬衡不肯讓文物出北京故宮,當然有他的道理——以當時國民黨的潰敗之勢和當時臺灣這樣的偏遠之地,誰能保證文物運送到那裡不會出問題?而杭立武堅決主張要把文物運往臺灣,也沒有私心,只是想保存好這批寶貝。

所以,大家在保護文物這一出發點上,其實都是一致的。這些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無價之寶,放在哪裡,都是被中華兒女妥善保管,都是供世人瞻仰。而且,海峽對岸的那個"故宮",還能每天提醒那裡的同胞,我們的淵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景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