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逃難記: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2020-12-26 景塵文史檔案館

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流失。從最初的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到溥儀為了擺譜的賞賜,已經導致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民間。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國內局勢劇變,兩黨關係惡化,1948年底,國民黨著手將當時南京收藏的文物裝箱運走,就這樣大陸的珍貴文物開始流向臺灣。

臺灣故宮博物館

那是1949年農曆除夕,整個南京城籠罩在綿綿細雨中,在解放軍的攻勢下,南京朝不保夕。與此同時,國民黨同樣在密謀著如何將大批文物運往臺灣,經過縝密商議,終於決定由桂永清押運,搭乘"崑崙號"運往臺灣基隆港。

嚴重超載的崑崙號一路顛簸,路上又不斷停靠,終於在一個月後抵達了臺灣基隆港,抵港下船後,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些能讓海軍總司令親自上艦押運的箱子,裡面裝的竟是價值連城的故宮文物。

這一批運載的故宮文物有972箱,雖然數量遠不及留在北京故宮的文物,但畢竟經過精挑細選,裡面還是有很多精品的。除了我們大陸遊客都熟知的翠玉白菜以及肉形石,還有青銅器。書畫,瓷器,玉器等各種精品。這些珍品連同69.6萬件藏品一起被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見證歷史,供人觀瞻。

而在此之前,行政院長兼故宮理事長翁文灝在馬衡院長缺席的情況下,召集其他理事開會,決定將南京分院中部分精品運至臺灣,並由理事會秘書杭立武負責籌劃。而當馬衡院長得知此事後,深感憂慮不安。他曾給他的學生,也是當年護送第一批文物南遷的負責人莊尚嚴去信,勸其不要將文物送往臺灣,為此不惜斷絕二人20年的師生情誼。

馬衡

在整個過程中,讓我們最佩服的,還是所有參與這個過程的人,無論是押送的工作人員還是士兵,無論是馬衡還是杭立武,甚至無論是桂永清還是蔣介石。儘管意識形態有分歧,甚至兵戎相見,但大家對於中華民族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瑰寶,態度都是一致的。

翠玉白菜

馬衡不肯讓文物出北京故宮,當然有他的道理——以當時國民黨的潰敗之勢和當時臺灣這樣的偏遠之地,誰能保證文物運送到那裡不會出問題?而杭立武堅決主張要把文物運往臺灣,也沒有私心,只是想保存好這批寶貝。

明朝永樂大典

所以,大家在保護文物這一出發點上,其實都是一致的。這些文物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無價之寶,放在哪裡,都是被中華兒女妥善保管,都是供世人瞻仰。而且,海峽對岸的那個"故宮",還能每天提醒那裡的同胞,我們的淵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景塵!

相關焦點

  • 智慧看展 | 故宮國寶逃難記
    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其中故宮文物13491箱,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押運文物的故宮文獻學專家歐陽道達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中描述道,「溯當日搶運文物出京工作,其倉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際,間不容髮。」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本計劃將文物運回北京,但隨著徐蚌會戰結束,人民解放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了。1948年12月21日,經蔣介石批准,故宮南遷的文物開始運往臺灣,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部中鼎輪運送,共計320箱。
  • 蔣介石費盡心思運往臺灣的故宮國寶,竟有千餘件堆在臺灣糖廠倉庫?
    蔣介石深知自己大勢已去,開始將大規模的黃金白銀和物資人員轉移到臺灣留作後路。剛運完黃金,他便惦記起了即將從南京遷回北平的萬箱國寶。在蔣介石的幹預下,要前往臺灣的文物很快就確定下來了,不過卻遲遲沒有得到出發的通知,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錢!想要將幾千箱國寶運到海峽對面,這個需要不少的經費。
  • 3000箱故宮國寶被偷運臺灣,在小山村棄置15年無人問津,後來如何
    提到故宮,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坐落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其實,我國一共有4座故宮,分別是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北京故宮自不必多說,乃是一直以來的正統故宮,而其他3座又是什麼來歷呢?
  • 故宮文物的遷徙:傳世山水從北京到臺北
    負責文物疏散工程的那志良,則落腳峨眉的保管場,在這裡待了七年。還好,日軍從未打到峨眉或樂山,國寶得以保存,故宮一行人也得以偏安。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兩年後,文物被送回南京的故宮博物院分院。《兩個故宮的離合》一書作者、日本記者野島剛先生,為了考證故官文物遷移臺灣一事,翻遍既有史料,甚至跑去史丹福大學調閱《蔣介石日記》,卻還是查不出當年蔣介石為何決定將故官文物遷往臺灣。無論如何,國民政府決議將故宮文物遷往臺灣是既成的事實,既定的歷史。
  • 故宮文物大總管:一家五代都是故宮的人 掌管180萬餘件國寶
    黎明時分,梁廷煒隨文物登上了南下的列車。故宮文物離開北京後,先存上海,後轉南京,抗戰全面爆發後,又分三批西遷入蜀,直至1947年6月全部東歸南京。十餘年,文物走到哪兒,梁廷煒及一家人就跟到哪兒。就在大家期盼著能早日回到北京時,梁廷煒接到密令,挑選精品文物分三批運往臺灣。1949年1月6日,招商局的海滬輪載著梁廷煒和第二批1680箱文物離開了大陸。
  • 與慈雲寺一牆之隔的這裡,曾是故宮國寶的避難地,如今卻成了故宮...
    從193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躲避日軍的侵略,為了保護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文物的安全,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文物南遷運動,將故宮的文物裝箱後,準備分為5批運往南京,可是沒有想到又遇上了「七七事變」,在南京告急的情況下,故宮文物又踏上了西遷的徵途。
  • 五千箱國寶文物被偷運臺灣,卻被遺忘15年,後專門為其再蓋一故宮
    1949年國民政府面臨崩潰,於是國民政府暗地裡偷偷地將一些文物運輸往臺灣,從1948年12月21號到1949年2月22號,短短61天時間,國軍就將3批共計5522箱文物從南京的朝天宮庫房運抵到了臺灣基隆港。這五千多箱文物全部堆到了臺中一個糖廠的倉庫。
  • 一宮國寶緣何紛飛兩岸? 當年國民黨將文物遷臺
    抗戰爆發後,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舉世聞名的「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行程萬餘裡,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萬裡大遷徙」後的文物保存完好,創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故宮博物院在危難中保護了國寶,中國人民在危難中維護了國寶的尊嚴。
  • 第九期:功侔魯壁—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功侔魯壁—— 抗戰時期大慈寺保護故宮南遷文物 ——無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都珍藏著數量眾多的中國古代歷史文物精品。尤其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據2016年公布的信息,一共有1807,558件文物,珍品佔93.2%,幾乎件件都是國寶,而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有館藏近70萬件文物。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 若不是他,這些故宮國寶現在可能已不在中國
    ▲1933年2月,第一批故宮國寶在紫禁城裝箱上車,準備南運現在看來,易培基在抗戰全面爆發前推動故宮文物南遷是先知先覺,功德無量,但在當時,他的決定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彈。反對國寶南遷的聲音很大,大到易培基心裡早有南遷的想法,卻一直不敢說出來。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1937年「七七」事變後,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1946年3處文物先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彼時的首都南京。誰也沒有料到,這些來不及喘息的文物,東歸南京僅僅一年之後,其中部分文物又因隨之而來的當時國共內戰再次踏上遠去的旅程。
  • 用史實告訴你,《國寶奇旅》還原了多少故宮文物南遷的艱難
    下面,小編為你梳理一些故宮文物南遷中真實的歷史事件,而這些鏡頭和精神,我們都能在《國寶奇旅》中領略一二。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這一步驟保證了運輸途中不論翻車、進水,損失微乎其微」。而在電視劇《國寶奇旅》中花了不少筆墨來描述故宮主遷派和頑固派的意見對立,並且在打包,包裝上也提到了景德鎮: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洛陽附近還有一座帝陵,有沒有盜掘過就不知道了。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為躲避日寇的劫掠和長期的戰亂,發生在1933年的故宮國寶大遷徙,是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最富有傳奇性的著名事件。1933年3月21日,北平市市長及故宮博物院院長接到行政院急電:「本日本院第九二次會議議決:北平頤和園內尚存有西清古鑑銅器八百餘件,宋元名磁、歷代字畫等物,均系由故宮移出,歸市政府管轄,置之郊外,殊有未妥,應一併交由故宮博物院監運南來,妥為存放。」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傅斯年、徐鴻寶、李濟等座談,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回北平主持故宮本院工作)缺席的情況下,理事會做出了擇選故宮文物運送臺灣地區的決定。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
  • 臺北故宮擴建整修或閉館三年 蔡當局被批「靠國寶救選舉」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臺北故宮12日被爆正規劃把北院(在臺北)閉館3年,將部分重要文物送到南院(在嘉義)展出。此舉引發島內強烈質疑,直批蔡英文當局「靠國寶救選舉」。臺「立法院」12日審查臺北故宮預算案。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