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初,嚴重的通貨膨脹動搖了沙皇俄國的根基,帝國內部已經陷入混亂之中,這樣的混亂再加上戰爭的摧殘,讓厭戰情緒在沙皇軍隊中蔓延,讓超過100萬的士兵做了逃兵,明眼人都能看出,風雨飄搖的沙皇帝國已經朝不保夕。1917年1917年10月25日,十月革命爆發,沙皇帝國轟然倒塌,取而代之的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了。
十月革命
為了儘快恢復國力,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與德國在1918年3月3日年籤署了《布列斯特條約》,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鑑於俄國很早就陷入內亂,因此俄國軍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避免與德國軍隊交戰,這讓俄國軍隊對一戰末期血腥的戰鬥耳聞甚少,其中就包括了美軍用霰彈槍肅清塹壕的場面。
蘇俄軍隊未曾見過的血腥武器
1917年4月,美國對德宣戰,前線的美軍發現,霰彈槍在一戰的塹壕戰環境下是一種十分優秀的武器。當一名持有M1897霰彈槍的美軍跳入德軍戰壕後,只需要用霰彈槍向戰壕左右兩側各開一槍,就可以肅清整條戰壕,因此M1897也被稱為「塹壕槍」。由於發射大號霰彈,被M1897打中的德軍大都血肉橫飛,甚至有德軍指揮官反對美軍使用M1897這樣的事情發生,要挾美軍稱他們會處決所有使用M1897的美軍戰俘,不過美軍對此要求不予理睬。
彩繪:使用霰彈槍的一戰士兵
二戰爆發後,已經脫胎換骨的蘇聯再一次遭到了德軍的入侵。不過此時戰爭的形態發生了轉變,蘇聯更傾向於發展機械化武器來完成大兵團作戰。與蘇軍不同,美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上要面對神出鬼沒的日軍。太平洋島嶼上植被茂密,十分適合日軍隱藏,不得已之下美軍只好再次掏出霰彈槍,對可疑的樹叢進行射擊,效果顯著。
蘇聯KS-23霰彈槍:蘇式武器傻大黑粗的代表
在歷史與地理的雙重因素之下,俄國軍隊使用霰彈槍先後「缺課」了一戰二戰。不過到了1981年,蘇聯軍隊發現戰爭形式正在向城市戰轉型,於是開始研發一款適用於城市狹窄地形內的KS-23,其中23指的是該槍的口徑,而KS就是Карабин Специальный 的縮寫,意為「特種卡賓槍」。事實上,這種「特種卡賓槍」採用泵動原理供彈,管狀彈倉並列於槍管下方,發射銅彈底和紙殼組成彈藥,怎麼看都像是一款霰彈槍。
KS-23
秉承了蘇式武器傻大黑粗的特性,KS-23那23毫米的口徑令人生畏。KS-23那23毫米的槍管,是由NR-23航空機炮的報廢炮管截短而成的,為了讓它的重量能夠讓人接受,它的設計者直接將將NR-23航空機炮的削薄,由於所發射的槍彈所產生的膛壓要比機炮炮彈小得多,因此這無傷大雅。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它從NR-23航空機炮的炮管改裝而來,因此該槍擁有膛線,這符合「特種卡賓槍」的立項要求:能把催淚彈、橡皮彈、等特殊彈精確的投射到100米外。如果沒有膛線,那麼KS-23將難以達到這個要求。
KS-23
由於口徑太大,導致KS-23最多只能裝填4發彈藥,其中一發在槍膛中,剩餘三發在彈倉之中。這一問題在KS-23K上得到了解決,KS-23K直接改用無託結構,這直接縮短了KS-23的尺寸,並且使用了可拆卸的彈匣,這個可拆卸彈匣中可以裝填7發槍彈,讓KS-23K在狹窄作戰區域擁有了統治性的地位。
尾聲
雖然KS-23被蘇聯軍方定義成「特種卡賓槍」,但是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世界上列裝的威力最大的霰彈槍。由於KS-23極低的產量和恐怖的口徑,現如今也成為了槍械收藏者們最為中意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