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青藏公路

2021-02-17 青藏線老兵之家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輕鬆關注

青藏線上的軍人具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和特別能戰鬥」的三個特別精神。關注「青藏線老兵之家」分享我們曾經在軍營中工作、學習、生活的一些回憶和我們今天與明天的成長經歷。。。

文/李照明

青藏公路是舉世矚目的一條公路,是世界屋脊高原的第一條公路,是世界築路史上的第一條高原公路。一些外國人視為「生命禁區」的青藏公路,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苦戰,在艱難極困的條件下,在冰雪嚴寒、空氣稀薄、嚴重缺氧、人煙稀少,特別是崑崙山上,人類無法生存的地帶,經過三萬餘軍民七個月的艱苦奮鬥,修通了青海格爾木至西藏拉薩的一千三百八十七公裡的國防公路。至此,西寧至拉薩的青藏公路不到三年時間全長二千一百公裡長的公路通車了,真是奇蹟啊!

青藏公路修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早在1950年就開始了,當時,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在和平解放西藏時就發出了「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一面進軍一面築路」的指示。周恩來總理也向西北軍政委員會提出調查青藏公路沿線情況的指示。1950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副總司令兼第一野戰軍、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西北軍政委員會主任的彭德懷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一軍對青藏公路西寧至湟源、倒淌河一線路段約一百二十餘公裡進行修復(青海湖附近),從當年9月6日開始對西寧至倒淌河路段的路基路面進行修復,到1950年11月4日完成了路基路面修復任務,同時,青海省交通施工處,對西寧至倒淌河的惠寧橋、海子溝橋、倒淌河橋等十八座木橋和該段的十一道木涵洞進行了加固修復,到1950年12月,西寧至倒淌河路段完全修復通車。1951年夏,中央決定由範明、慕生忠兩同志組成西北進藏支隊,對青海的西寧至西藏的拉薩路段實地調查勘探地形地貌、氣溫的詳細情況、牧民區的風俗習慣、人畜運力、高山河流及其特點,對修建青藏公路的影響,哪些是對修路的有利條件,哪些是不利於修青藏公路的因素,特別是線路走向,地質主要狀況等等資料匯集成冊,於1951年12月,進藏支隊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拉薩。又經多方調查,搜集資料,反覆研究整理,形成正式調查報告。但是由於地形地貌複雜,缺乏測量儀器,只有幾個捲尺,全憑肉眼估測,加之,路途遙遠(二千一百公裡),正處嚴寒季節,行動各方面遇到種種困難,人員疲勞,力量不足,故未能定出基本線路走向。通過這次實地調查勘探,初步掌握了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特點,儘管築路條件極差,人跡罕至,高原缺氧,地質複雜,路途遙遠,自然條件惡劣等,但是,通過這次勘探,還是有力地推翻了外國洋專家、探險家「在世界屋脊上人類無法生存」、「生命禁區」、不能修築汽車公路的斷言。西北進藏支隊,通過實地勘探,證實了在青海、西藏線上完全可以修築公路,且增強了打通青藏線的信心和決心。儘管高原缺氧、人煙稀少、自然環境很差,這些困難完全有辦法克服,也有能力克服它,只要有共產黨的強力領導,軍民團結協力、藏漢族同胞共同努力,青藏公路一定能夠修通,也有能力修通它。1953年3月,西北運輸總隊政委慕生忠、副政委任啟民為主要領導的組成了駱駝運輸總隊。每個小隊編駱駝三十峰,馱工三十三人,三個小隊編為一個中隊,駱駝一百峰,馱工一百人,三個中隊編為一個大隊,駱駝三百峰,馱工三百二十人,三個大隊編為駱駝運輸總隊,駱駝九百六十峰,馱工三百五十人。從青海的格爾木往西藏的拉薩運輸糧食期間,經過六十天的長途跋涉,不僅完成了運糧任務,同時,也找到了一條較好的路線。1953年11月,為慎重起見,運輸總隊又派出任啟民帶隊,專門組成了三十多人的探路隊,繼續將青藏線路主要情況摸清楚,從青海的香日德出發,經諾木洪、格爾木、五道梁、沱沱河、溫泉、唐古拉山口、黑河,直到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將詳細線路的情況,經研究整理成冊,又經七十多天的長途跋涉,查證這條線路確實是從青海通到西藏拉薩的理想運輸線(即是現在修通的青藏公路線路),當時,兼任西北軍區後勤部政委的慕生忠同志向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元帥匯報後,當即得到彭總的肯許、關懷和支持。又經過許多的細緻工作,呈國務院有關部門(計委、經委、交通部等)研究審核後,經周恩來總理正式批准行文。於是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的路段開始修建。前面提到西寧至倒淌河的一百二十公裡路段,在1950年11月已由駐紮在青海的步兵第一軍完全修復通車。至於倒淌河至格爾木路段,1954年初,青海省交通處的青藏工程處調集民工七百一十五名,投資二十三萬五千元,經省第五工程局搶修,到1954年夏,經五個月的時間,倒淌河至格爾木的線路通車。這樣,西寧至格爾木路段全線八百二十四公裡完全通車。

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的修建(一千二百七十六公裡),從周總理批准以後,當即成立了青藏公路修建指揮部,由慕生忠政委擔任總指揮,任啟民副政委任副總指揮,工程師鄧鬱清擔任全權的技術指導工作。從1953年3月正式開始,率領三萬餘名解放軍戰士民工馱工和犛牛駱駝馬匹一萬餘頭(峰),一直奮戰在青藏線路上。西北軍區後勤運輸部所屬汽車獨立營及汽車團配屬三個汽車連共一百六十二輛,執行從西寧至格爾木修建青藏公路的運輸,從1950年至1953年修通西寧至格爾木公路。這期間主要擔任人員,器械、糧食、軍需及民用物資運輸,而且運輸部機關調幹部十餘人到格爾木工程指揮部工作。後來汽車一團駐格爾木,參與修建格爾木至拉薩公路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修建初期

築路指揮部以當地民工為施工主要力量,加上從外地調集的少量牧民,以及軍區工兵二團和解放軍戰士,擔任最艱難、最困難路段施工,如「一步天險架天涯橋」、「楚瑪爾河(雪水河)會戰」,是修築青藏公路的兩大惡戰。除此,開始時也遇到築路中的許多困難:高寒缺氧、缺柴少菜、吃夾生飯、喝冰雪水,病員多、出工率低、搭帳篷、睡地鋪,特別是住的問題,剛選擇好一塊背風朝陽高坡平坦地帶,搭好整整齊齊一頂挨一頂的棉帳篷,不一會一股特大風暴驟然襲來,將帳篷一頂一頂颳得東倒西歪,有的帳篷支得不牢,釘得不穩,刮出去二三百米遠,待工人下班回來一看都傻眼了。顧不上吃飯,更顧不得勞累,連口水也沒喝,天已黑了下來,人人重新支帳篷,可是由於風颳得很大,怎麼弄都難以將帳篷支起來。剛支起來的幾頂搖搖欲墜的帳篷,又被風颳倒了,再架起來又倒了,倒了又架起來,最後,大家戰鬥了近兩個小時,又累又餓又渴,才架起不到七頂帳篷,這時累得躺在地上的政委慕生忠、副政委任啟民同志下令:「吃飯睡覺。」所有戰士牧民隨便吃了一些涼飯冷菜,喝了點涼開水,有的同志只喝了點涼開水,累得連飯也沒吃,就去睡覺了,可是往哪裡睡呢?幾百上千人,架起來的帳篷僅有七頂啊!可是你推他,他推你,推來推去誰也不肯去睡帳篷。最後還是慕生忠政委高聲生氣地指定:病號、年紀大的、體弱的、女同志都住進帳篷。還剩有兩頂,突然負責後勤的三大隊長搶著說:慕政委、任政委、鄧工程師,還有指揮部幾個領導,他們年大體弱、擔子重住一頂,另外一頂給兵工二團的領導,老幹部住。慕政委正要說什麼,大隊長說就這麼定了,這才將架好的七頂帳篷都住進了人,最後三大隊長說,其他戰士同志,牧民工各自找地方睡。這時,有的睡在馬車上,有的將帳篷堆起來鋪好睡上面,有的鋪上羊皮睡地鋪,更好奇的是有幾個牧民,看到有幾峰駱駝在那臥著,他們都過去看了看說有睡處了,就在駱駝之間,挨著它鋪上墊子,靠著駱駝睡,真還暖烘烘的,真像住上「高級賓館」還有駝絨呢!這是諸多困難中的一個例子。特別是築路施工中的困難,那就更艱難了。

二、架「天涯橋」

一開始遇到的就是在高山的入口處,稱為「一步天險」的天涯澗上,在既缺架橋鋼材,更缺技術人才的情況下,要求在三天內架好橋梁,當時,除複雜的地形地質條件和惡劣的氣候環境外,架橋的材料只有九根不到九米長的圓木,「一步天險」的跨度是十二米,還差三米多,怎麼辦呢?經技術人員和領導研究。提出兩種意見:一是將每一根圓木接長;二是將兩岸的崖壁向澗心各伸展兩米,則長出四米,就夠長度了。經反覆研究,第一種意見接長圓木倒是好辦法,問題在於現場沒有圓木,要從別的地方運來,時間來不及,顯然是不行的,最後研究確定用第二種辦法。採取了在兩岸的石壁崖上鑿出較深的傾斜石窩,再插兩排木樁,各用五根圓木分別在兩岸的石窩穩穩託起,挨著木樁,平砌在上面,使兩岸的崖壁各向澗心伸長了兩米,這就共伸展了四米,這樣九米的圓木,恰好被牢牢地固定在天涯澗上。在橋的各結合部,用適當的鋼筋截斷成一節一節的短鋼筋打成許多螞蟥釘,來代替固定結合部木頭的鐵甲板和螺杆,在「一步天險」的天涯澗上,牢牢地固定住了橫跨兩邊的「天涯橋」,這真是在公路建橋史上的一個創舉。

三、「雪水河會戰」

雪水河會戰也就是楚瑪爾河會戰。它是修築青藏公路的一場惡戰。雪水河是從崑崙山流出的冰雪水,經過常年衝刷而形成的季節河,「六十年前就稱雪水河」,而實際祖國版圖上找不到這條河。1954年,在西北軍區汽車一團在龔志雲副團長帶領下,組成一百輛汽車的車隊首次從蘭州至拉薩,運輸支援西藏急需物資途中,提到通過崑崙山下時,有條近百米寬水流急湍的河——楚瑪爾河,經查當時確有楚瑪爾河,卻沒有雪水河的提法,那時一百輛車因河水冰層薄,陷車,奮鬥了三天兩夜,才渡過楚瑪爾河,河的兩岸是十幾丈高的陡壁,像刀削一般,而路是從崖上直到溝底,隨「之」字形繞了近七十度的彎,然後再上到坡的對面。修這路段雖是夏天,卻是「早穿棉衣,午穿紗」,高原上夜裡很涼,白天烈日炎炎如同火烤,蚊蟲成群,工人們脫掉棉衣穿著襯衣,有的民工乾脆光著膀子脊梁骨,揮著鐵錘、鎬頭、鐵鍬分頭幹活,大家肩膀脫了層皮,身上被蚊蟲咬腫了,手指滲著血,戰士民工仍然拼命幹活,坡上坡下、崖上崖下,溝邊河裡,掄鐵錘、鎬頭,滿身大汗,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他們搶時間,爭分奪秒,不分白天黑夜。共同目標是:按期完成施工任務。戰士民工都是這樣幹,三個隊的領導,每天晚上跟班作業,每一個工隊,誰也不願第一個先離開工地,隊領導同樣誰也不願先離開工地,最後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只好由三方領導達成一致協議同時收工。第二天早上,不用號令,早早起床,自行集合,悄悄來到工地,披星戴月,用勞動號子迎來新的一天。牧民工共產黨員隊長王德明同志,任勞任怨,吃苦肯幹,幹活撿最累最髒的幹,工地上他手握斑斑血跡的鎬把,不停地急揚猛挖,一人幹了二人的活;被強烈的紫外線灼得如同燙傷的臉上,汗珠從頭上嘀嗒嘀嗒往地上落。晚上別人早躺在鋪上發出香甜的鼾聲,可他自己還在帳篷外的牛糞火堆捶打修理築路工具。它靠著共產黨員「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表率作用和優秀品質,帶領全隊二百五十人幹了五百多人的活,榮獲「老虎隊」的光榮稱號。成為修築青藏公路線上的一面旗子。

四、築路爬過崑崙山

崑崙山是世界屋脊的大山之一,可以與喜馬拉雅山、天山山脈並列。崑崙山山大溝深、坡陡彎急、嚴寒冰凍、空氣稀薄、飛沙走石、沼澤翻漿。這些自然環境給修路帶來極大困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崑崙山是青藏公路的必經之地,別無他選,困難也是罕見的,被世人稱之為「生命禁區」,是兔不拉屎,鳥不飛的區域,可是青藏公路必須從崑崙山間通過,溝深用土填起來,成半填半挖,石山高炸藥將它搬家,鑿出一條路來,幾萬戰士民工,分段奮勇戰鬥在崑崙山上。它上山下山長達百公裡,在山間溝裡要開出一條汽車跑的路來談何容易?戰士民工講:「共產黨領導下的各族人民,英雄的人民,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拼死拼活一定要拼上去,一定要修出一條路來!」聽,多麼雄壯的雷聲,真是震得崑崙山也地動山搖啊!築路的人們爬上了崑崙山,築路的人們奮戰在崑崙山,築路的英雄戰鬥在崑崙山,他們一直在四千五百米的「禁區」「險地」艱難地劈山修路……工作這樣困苦而他們的物質生活卻難以想像,住的是搭在雪山草地上的帳篷,吃的是除米麵之外只有煮黃豆吃乾菜,很少見到一葉青菜,有許多人得了一種奇怪的病症:腿上生出一塊塊紫色的斑,疼得揪心。據醫生講,得這種病是因長期吃不到蔬菜,缺乏維生素E引起的。此時從格爾木運來水蘿蔔作為慰問品送到各施工隊,每頓飯每人只發給一個水蘿蔔,病號發兩個,吃了大幾天,不少人的病好多了,也不疼了,又吃了幾天病漸漸地都好了。後來從這次的教訓中,他們從高原動物適應高原環境的奧秘中,找到了適應高原環境的辦法,即吃野牛羊肉加強人體的營養,戰勝疾病。正在築路大軍生活好一點的時候,偏偏在格爾木方向下了暴雨,新修的路幾處被衝斷,運糧的汽車過不來,庫存糧已經不多了,據管後勤的大隊長說,現有糧每人只能攤到三斤,築路指揮部規定民工現有糧必須堅持吃六天。每天只能吃半斤糧,顯然不夠吃,那樣高強度的勞動,顯然是支撐不了的,只能在野地挖地鼠充飢。三天後地鼠肉竟成了主食。可是工地附近地鼠就要吃光了,牛羊肉也運不到工地,糧食仍不見影子,築路大軍就要陷入絕糧的困境。第七天幸有唐古拉山地區的藏族頭人昂才,帶著五百頭犛牛馱著六萬斤糧食當天運到了施工工地。糧食一到,困境解圍,築路大軍吃飽肚子,勁頭十足地幹起來了。

五、決戰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橫在青海省格爾木的西南角,主峰海拔六千零九十六米,巍巍千裡,而築路大軍,登上了五千四百米的唐古拉山,全體戰士民工更加頭疼噁心,胸悶氣短,不想吃飯,身上無力,嘴唇乾裂,臉上脫皮,這是初到青海高原者出現的高原反應症的強烈反應,過十餘天習慣後自然就會好的,決不要顧慮有什麼病了,如果是感冒了就要及時治療,絕對要防止轉化為肺水腫。剛到高原的同志,別說勞動,就是徒手走路,也感到氧氣不足,氣喘籲籲,可大家明白一條,唐古拉山10月至次年3月前,這半年間,屬於冰雪封凍期間,惡劣的氣候,一切物資東西是運不進來的,如果10月份前還過不了山,那就意味著這支築路大軍就會被唐古拉山困死在這裡的。慕生忠政委和他的指揮部決定,當即召開政治動員大會,慕政委進行了動員,他以簡短、有力、生動的堅強聲音說:「同志們,黨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我們要以頑強拼搏的戰鬥精神,要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連續戰鬥的拼死精神,苦幹三十天,決心戰勝唐古拉山。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同志們,英勇奮鬥啊!」會議剛一解散,慕政委、任副政委和全體築路隊員向小老虎一樣湧向各個施工工地,從此和大家一樣,成天在工地上掄錘砸石,揮鍬挖石運沙,一個個臉上發紫,嘴唇乾裂,汗流滿面,皮膚仿佛能擦著火柴。如此繁重的勞動,所有的人每天只能吃一些放鹽的麵疙瘩,見不到一葉蔬菜,聞不到油腥味,人瘦得變了形,形如猴子,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僅以二十五天時間,提前五天打通了唐古拉山山頂,又向安多進軍,接著又以二十天時間,前進了三百公裡,挺進到拉薩的羊八井。羊八井石峽是岡底斯山山脈的「門縫」,全長十五公裡。就是這個「門縫」,千百年來一直阻擋著西藏的交通。英雄的工程兵部隊以月亮作「天燈」,晝夜輪番著戰鬥著。湧現出了許多能工巧匠和英雄壯士,有的一口氣不停地連續打錘六百四十四下,有的改革爆破法,把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有的戰士成了輪番連續幹了兩三班的拼命三郎,一人幹了三人的活。終於實現了十天斬開「門縫石峽」的工程路段,保證了「險崖變坦途」的任務。在這個所謂「死神主宰的世界」,廣大築路軍民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勇往直前,忘我戰鬥。憑著艱苦創業的精神,徵服了「世界屋脊」不能築路的謊言。在築路期間,毛澤東主席為修築青藏公路親筆題詞:「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築路。」毛主席的題詞,大大鼓舞了築路員工的鬥志。青藏公路的修建還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各種物資、築路材料、醫藥器材、糧食食品等等,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運往青藏公路各個施工工地,進一步增強了築路大軍戰勝各種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1953年3月至1954年10月,在慕生忠政委、任啟民副政委率領下,在青藏公路指揮部領導下,經三萬餘名戰士民工苦戰七個月,修通了青海的格爾木至西藏的拉薩的青藏公路,至此全線通車(西寧至格爾木1953年已通車),全長兩千一百餘公裡。從此,青藏一線被外國人斷言:不能在世界屋脊修公路的謊言,被事實揭穿了。青藏公路是祖國內地聯繫西藏的主要交通運輸通道。同時,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毅、鄧小平等關懷青藏公路的建設,有些領導人先後來到青藏公路沿線視察,給予了極大關注。從1955年起,對青藏公路進行了整修改建。交通部第五工程局第二工程處擔負了格爾木至拉薩段的改建,到1958年完成安裝二十四孔全長二百七十三米的鋼筋混凝土裝配T型梁式沱沱河大橋。青海省交通廳擔負整治了西寧至格爾木的路段,在各河道上架設了永久性橋涵。這期間,國家共投資一億元。該線基本達到晴雨通車的要求,而後到了1960年青海、西藏剿匪及邊境作戰中,青藏公路已是暢通無阻了,對運送兵員軍用物資起了重要作用,特別對加速青藏兩省(區)的經濟建設和鞏固祖國西南邊陲國防發揮了巨大作用。汽車部隊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的。

————————————————

編輯:青藏線老兵之家

軍禮——連長

老兵在沱沱河兵站那晚吹的啥牛?

想念我的戰友

別了,我的高原

老照片,最憶青藏戰友情

重返青藏線記

青藏線老兵之家微信號:qzxlbzj(←長按複製)

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三個特別精神

歡迎戰友們積極投稿,投稿郵箱:970586191@qq.com

相關焦點

  • 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全長1937千米,為國家二級公路幹線,路基寬10米,坡度小於7%,最小半徑125米,最大行車速度60千米/小時,全線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雖然線路的海拔高,但登上崑崙山後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類型,起伏平緩,共修建涵洞
  • 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
    青藏公路青藏公路一景  青藏公路,是中國一條橫跨青藏高原的公路,是109國道的一部分,在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前常被稱為青藏線。由青海西寧至西藏拉薩。途經倒淌河、茶卡、格爾木、安多、那曲等地。初通時長2,200餘千米,後經不斷改建裁彎取直,2001年實際長度1,943千米。
  •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無數的雪山,冰川,激流峽谷,使得青藏高原成為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如此環境,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今天就跟大家解密一下。第一,回顧歷史歷史上,在雪山埡口間行進的犛牛隊,就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片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甚至連一條公路都沒有。在西藏解放之初,所需的物資全部要用牲畜組成的龐大運輸隊完成,數千名戰士和駝工踏上了驚心動魄的遠徵。
  • 「節目」慕生忠如何架起青藏公路上的第一座橋梁?
    進藏路途的兇險,讓青藏高原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難抵達的彼岸。俯瞰青藏高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然而直到這個時候,西藏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竟然還沒有一條公路,所有進藏物資全部都要靠牲畜組成的運輸隊來完成,而慕生忠將軍就是這支運輸隊的政治委員。
  • 百年瞬間丨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建成通車
    △從青藏公路開到拉薩布達拉宮前的汽車隊,受到當地人民的夾道歡迎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1954年12月25日,兩條當時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分別從雅安和格爾木跨越崇山峻岭修到了拉薩,並在同一天全線通車,結束了西藏幾千年來不通公路、沒有汽車的歷史。
  • 【難忘的中國之聲--城市傳奇】青藏公路
    遙望著布達拉宮,他們哭了。其中一人,就是日後被世人稱作「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是他,率領1200多名戰士、民工由格爾木出發,開始修築這條跨越崑崙山、唐古拉山的青藏公路。凍土厚一米,戰士們就把點燃的樹枝堆在上面,烤化一層挖一層;懸崖上無法立足,他們就用繩子拴在腰上,懸空打眼。歷時5年,夢想成真。
  • 探訪青藏公路「天下第一道班」
    青藏公路安多公路段14工區,早期的109道班,又稱「天下第一道班」,38名職工,守護著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附近40公裡的青藏公路。
  •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小編的話  慕生忠將軍被後人稱為「青藏公路之父」。
  •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
    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興起,茫茫青藏公路線成為一處十分熱鬧的地方。多年來由於川藏線路況不好,80%以上的進藏物資由青藏線承擔。每天,全國20多個省區和人民解放軍的上萬臺運輸車、工程車、旅行車、臥車奔馳在數千裡青藏線上,連通著這條重要的交通大動脈。
  • 青藏高原「公路衛士」:月均巡線三千公裡 工作「單調而重要」
    圖為結古公路路政執法大隊的執法人員處理突發事故。 受訪者供圖中新網西寧5月14日電 題:青藏高原「公路衛士」:月均巡線三千公裡工作「單調而重要」作者:胡貴龍 潘雨潔 周瑞辰子春末夏初的清晨,青藏高原上積雪未消,高速公路蜿蜒伸向遠方,李宏和幾個同事正忙著封堵逃費路口,巡查超限超載車輛。
  • 60周年|帶你看美不勝收的川藏、青藏公路
    上世紀50年代初,10多萬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荒拓路,3000多名英烈捐軀高原,建成了全長4360餘公裡的川藏、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鑄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 看看青藏公路的沿途風景,仿佛看見了全世界!
    正如美國的66號公路一樣,中國,也有著這樣一條路肩負著沉甸甸的歷史。它連接著北京與西藏,這條路也被賦予了更深厚的意義,她就是109國道。109國道的核心路段「青藏路段」始建於1942年國民政府行政院的為「抗戰需要,令修青藏公路」。
  • 中國在青藏高原神秘公路開通 或將有重大軍事作用
    不知不覺中國一條神秘的公路悄然開通,雖然此事並不多人知曉,但中國在青藏高原開通首條高海拔凍土區高速公路,預料這條公路會有軍事用途,而中國解放軍在青藏高原西南面的重要防守對象是印度
  • 【周一科普】青藏鐵路
    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裡,其中新建1110公裡,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線改造32公裡。青藏鐵路建設面臨著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難題」的嚴峻挑戰,工程艱巨,要求很高,難度很大。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之稱,是我國的「江河源」。
  • 「五個一」系列||中國精神之青藏鐵路精神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協議籤訂後,毛澤東指示進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進軍的同時開始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勘測和施工工作。  於是,在通往西藏腹地的高山上,有兩條公路先後開工。英雄的建設者以3000多個生命代價一點一點地把路延伸進西藏。  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通車。這是歷史上首次有了把西藏與內地連接起來的通道。
  • 【中國精神】什麼是青藏鐵路精神
    青藏鐵路寫入國家鐵路建設議程1973年12月9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屋會見了來自喜馬拉雅山南麓王國的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比蘭德拉希望加強和中國的貿易,毛澤東以其特有的氣魄和激情,向這位鄰國元首表示:中國將修建青藏鐵路。    於是,青藏鐵路建設再次被提上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議事日程。考慮到條件的艱苦,國家把第二次修建青藏鐵路的任務交給了鐵道兵。
  • 修天路,架金橋,鐵道兵喋血青藏鐵路線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鹽湖上還建有一條長32公裡的公路和鐵路。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浮在鹽水上的萬丈鹽橋。規劃中的青藏鐵路要從茫茫鹽湖當中橫穿而過。施工中的技術難題,鹽湖高原凍土是鐵道兵碰到的新課題。對於鐵七師37團的官兵來說,這是一項絲毫不亞於廈門海提的超級困難工程。鹽湖附近寸草不長,鳥飛不過。
  • 日本公路有多奇葩?花費了21億元,修建通往「天堂」的垂直公路
    日本公路有多奇葩呢?花費了足足21億日元,卻修建了一條通往「天堂」的垂直公路,究竟是一條怎樣的公路,才會讓遊客如此評價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從照片中不難看出,這條公路太過真實,大部分人可能都以為是遊戲中的公路,畢竟許多人都不相信在現實中,有著如同通往「天堂」一樣的公路,與地面呈現90度垂直的神奇馬路,很多遊客也是好奇,這樣的路修建出來有何作用呢?
  • 揭秘40多年前青藏鐵路修建往事:全團500多人大多心臟偏移,一段路基...
    在關角隧道修建過程中,最多一次,有32名戰士因缺氧在洞中暈厥。1976年,鐵道兵第7師第34團奔赴青藏鐵路察爾汗鹽湖段。按照設計方案,青藏鐵路有32千米位於鹽殼地段。但是,由於察爾汗鹽湖鹽度過高,而且鹽殼堅硬無比,猶如鐵板一般,因此,不可能像平時那樣,把路基打入湖底;即便能夠打入湖底,用不了多久,鋼筋混凝土也會被鹽鹼鏽蝕損壞。
  • 修路、養路、趕路,這一家三代與青藏公路的故事令人感動……
    母親剛參加青藏公路養護工作的時候,工具還是以鐵鍬、十字鎬為主。養護站有一輛老舊的手扶拖拉機,當作運料車和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只不過這輛拖拉機實在太過老舊,渾身上下叮叮噹噹,隨時都有散架的危險,飄出的黑煙老遠就能看見,「呼呼」地往人臉上兜。母親遭的罪,讓跟爺爺在青藏高原待了一輩子、從無怨言的奶奶徹底崩潰。她捧著母親變形的雙手,雙目含淚衝爺爺喊:「你看看娃的手,你忍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