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猶太民族作為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也是舉世公認的最有智慧的民族。
猶太民族不但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而且是一個了不起的民族,他們沒有家園,流離失所,安寧對猶太人來說只是曇花一現。相反,苦難、迫害、殘殺幾乎將他們的生命之火滅絕,但更使人們驚奇的是,猶太人是世界的少數人,卻掌握著龐大的資產;他們遭受了千年的凌辱,但生生不息;他們顛沛流離,卻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讓自己生存下來……
其實,猶太人之所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立足,這其實就是得益於他們獨特的處世智慧。也就是說,與其研究猶太人做生意的智慧、控制金錢的智慧,還不如學習猶太人的處世智慧,正是他們千年的處世智慧為猶太人提供了堅實的經商基礎。
維特斯根坦說過:"在猶太人那裡有不毛之地,可是在其綿薄的石層底下流淌著精神和智慧的泉水。
"託爾斯泰也說過:"猶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永不消逝的溫情與魅力,這些都是偉大的東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閃耀在寂寞的早晨,那是對人類靈魂永恆秘密充滿激情的探索。"
《塔木德》從猶太民族的修身、交友、為人、處事、謀略等方面入手,以品質、得失、積累、頑強、善待自己、生存、挫折、善惡、精明、攻守尺度、合作、借勢、變通、奉獻、雙贏、誠信、契約、風險、公共交往、目標與成就、享受、助人、口才、幽默、交友、家庭經營為切入點,通過精彩的故事和案例,全面而簡練地展示了猶太民族在處世方面獨特的智慧。
《塔木德》以猶太民族對處世的22個方面的認識和論述為敘述方法,總結出猶太人的千年處世智慧,這些智慧都是猶太人經過千百年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智慧在猶太人中流傳甚廣,也日益成為世界各民族學習和效仿的經典。
「塔木德」說: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講的是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成果就還在,就有更多的機會等著你。善用頭腦,思考才能致富。
猶太人的經營理念:錢是賺來的,不是攢來的;厚利賺大錢;風險越大,獲利越多;必須明白什麼值得冒險;時間重於金錢。
「塔木德」說:沒有哪一種行業比另一種更好。講的是找準定位,做好本行。經商之道在於做你喜歡做的事,做適合你做的事,做你能做好的事。
「塔木德」說:沒能力買鞋時,可以借別人的,這樣比赤腳走的快。講的是你的價值在於你的頭腦,要善於借用別人的資源。
猶太人的經營法則: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契約是和上帝的約定: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尊守信諾講究誠信很重要;「78, 22」法則: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學會合理分配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重點突破。
還有一點值得提到的是,猶太人注意飲食,因為他們相信,在後天環境對人智力的影響中,飲食的影響是顯著的。
猶太人的飲食習慣來自於他們的宗教,有著嚴格的潔食傳統,絕不亂吃東西,因為他們認為人吃進什麼就會受什麼影響。他們一般也都不胖,飲食結構合理。從飲食這點就可以看出,猶太民族自律的程度。
猶太人的生活哲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適度享樂,不忘道德和節儉;善於施捨;要珍惜眼前擁有的;天下沒有絕對的公平;八分緊張,二分鬆弛:適度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塔木德說:生物中只有人會笑,而越賢明的人就越會笑。講的是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財富的多少,權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於感恩知足,以及對待他人和生活的包容度。
成功和失敗都是習慣的產物,好習慣讓你成功,壞習慣讓你失敗。萬物各有其用,萬不可忽視每一件小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走向成功需要日積月累的努力。
超越別人,不如先超越自己。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動手去做,不要指望別人,祈求神靈。要有克服困難的意志,能駕馭自己意志的人比奪下一個城池的人更偉大。
要明確奮鬥目標,一個百發百中的神箭手,如果漫無目標的亂射,也不能射中一隻兔子。希望完成自己所能的是人,希望完成自己所希望的是神,設定目標要腳踏實地,達到目標要盡力而為。
《塔木德》上說:「有些爭論連上帝都無法裁決。」
以利澤拉比與同道們在一個複雜的律法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論。以利澤拉比引用了各種論據,就是不能使同道們信服。最後,以利澤拉比只能要求神來幹預以證明他的正確。
以利澤拉比大聲說道:「如果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這棵角豆樹為我證明!」於是,角豆樹移動了100尺。然而,同道們卻說:「角豆樹作不了證。」以利澤拉比又大聲說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這小溪之水為我證明!」於是,小溪便離開原來的河道,往後退了一段。
然而,同道們卻說:「河道作不了證。」以利澤拉比又大聲說道:「要是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學院的圍牆為我證明!」於是,學院四周的牆開始崩裂,眼看著就要倒塌。這時,約書亞拉比喝道:「研究《託拉》的學者們爭論,與你圍牆何幹?」
出於對約書亞拉比的尊重,圍牆沒有倒塌;但出於對以利澤拉比的尊重,牆也沒有恢復原狀,就一直這麼傾斜著。最後,以利澤拉比只好禱告:「要是律法同我的觀點一致,就請上天為我證明!」
於是,天上傳來了聲音,宣告道:「你們同以利澤拉比爭論什麼?律法同他的觀點是一致的。」約書亞拉比聞聲站了起來,當即宣布:「不是在天上。」約書亞拉比的這句話,語出《聖經·申命記》:「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
顯然,此話本意應是:上帝的誡命不是世人難以遵守的,不像天上之物不可企及。那麼,這句話用在這兒又是什麼意思呢?傑勒米亞拉比解釋道:「《託拉》早已在西奈山上給予了以色列人,我們對天上的聲音已不再關心。因為上帝早在西奈山上就寫下了:必須贊同大多數人的意見。」
猶太人認為,在很多時候,事實的真相往往並不是黑白分明的,不同人的觀點可能存在分歧,這並不意味著其中一定有某個人的觀點錯了,必須做出某些改變——經常的情況是:每個人都可以堅持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