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健康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追求。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的提高,人們對養生也越來越重視。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運動養生是指:用活動身體的方式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隨著社會精神和物質文明變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們不僅滿足於長壽,還希望在長壽的同時又更高的生活質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運動養生」這個概念,開始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待生活的觀念也在不斷地更新。
《壽世保元》說:「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說明運動能夠促進氣血暢達,增強抗禦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著名醫家張子和強調「惟以血氣流通為貴。」人體運動主要圍繞肩、腰、髖、膝、踝等關節來進行,且每一處關節部分布有若干肌群,經常運動,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強了肌肉的力量。此外,經常從事體育鍛鍊,還可提高青少年的身高和其他生理功能。
體育運動能夠增強體質、治療疾病、保持健康。除了鍛鍊四肢、五官、內臟與筋骨、皮毛等部位外,還強調對呼吸功能與精神因素的鍛鍊修養,以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另外,在進行體育運動保健時,強調放鬆機體、平衡呼吸、安靜大腦,可直接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及植物神經系統,緩衝不良情緒對大腦的刺激引起大腦應急性反應降低,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預防疾病的產生。
說到運動的重要性,大家是達成了共識的,這從城市裡遍地開花的健身房也可以看出來了。可是到底該怎麼運動呢?像運動員那樣練得肌肉發達就可以了嗎?我認為不是的。鍛鍊肌肉是西方的鍛鍊方式。
鍛鍊肌肉,讓肌肉過分發達,過分地運動之後使筋骨酸痛而僵硬,其實是氣血瘀滯了,讓經脈閉塞了,這一點,最明顯的就是運動員。運動員運動量大,按說應該很健康長壽才對,但實際上,很多運動員都短壽,而且比同年齡段的人顯得蒼老,原因就是他們運動的是肌肉,而且運動太過了。
中國傳統的鍛鍊方式是鍛鍊精氣神,叫「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我們看中國的運動,五禽戲、八卦掌、太極拳、八段錦……這些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都和呼吸相配合,通過鍛鍊讓呼吸變得深長。
呼吸深長,膈肌上下運動起來,對內臟有一個和緩地按摩,讓內臟開始活躍起來,所謂的氣沉丹田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丹田有一口氣沉著,而是說讓氣進去,推動臟腑氣血運行,讓臟腑在裡面進行按摩,這樣,自己會感覺丹田這裡很充實。
那何為「內壯體質」呢?
我們說內壯,第一點就是內臟的強壯,通過各種方法讓內臟運動起來,讓內臟變得強壯,不再那麼柔弱,任憑疾病的「欺負」。大家認真地想一下,就會發現,所有嚴重的疾病都是內臟的疾病,肌肉、骨骼的病都是外傷,相對好治。
嚴重的病都發生在內臟,癌症、糖尿病、心臟病、呼吸衰竭等,都是內臟出了問題。所以要鍛鍊內臟,讓內臟的氣血運行起來,氣血一旦運行,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當然這個強壯不是說把臟腑鍛鍊得像石頭一樣,堅不可摧。恰恰相反,我們的鍛鍊是往柔軟的方向練的,越硬的東西越沒有生命力,人體只要一硬,健康就差了,老人的身體都是硬的,而嬰兒的身體是柔軟的。
內壯一個外在的表現就是身體是柔軟的,筋骨是柔和的。身體柔軟,氣血就能流通,就能放鬆。要是強硬地使拙力的話,肢體會不放鬆,氣血就運行不過去。氣血運行不暢了,身體就會出現病痛。
所以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內壯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內心的強大,心神的強大,中醫說心藏神。只有堅強的內心才能對抗這複雜的社會。內心怎麼樣才能堅強呢?就是心神安靜,隨便一件事不會擾亂自己的心神,心裡的事情雜亂繁多、情緒不得安寧的人,身體很難健康。
所以,內在強壯,包括身體健康、五臟安和、內心寧靜三層涵義。
第一層:身體健康
放眼現在的社會,有些人為了名利、權勢而終日奔波,苦心經營。俗話說,生活需「三子」:房子、車子、票子。在這「三子」的驅動下,人們好像是上了發條的機器,整日奔波不停,小毛小病,能忍則忍。
直到有一天,身體不適,實難忍受,體檢之後,醫生告知:得了某種疾病,或終身服藥,或住院治療,甚或存活期還有多少天……
於是,「前半輩子拼命賺錢,後半輩子花錢治病」,乃至「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的人生悲劇就此上演。而類似情節的劇目,在1800年前的東漢,也曾經上演過,只不過場景不同……
仲景先師在《傷寒論·序》中言及當時的人們是這樣記載的:「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意思是說:人們只是爭著去追求權勢富貴,踮起腳跟仰望著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於追求名利,重視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輕視拋棄養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華貴,而使自己的內在憔悴。卻不曾想: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重視身外之物(名利、權勢、榮華富貴),而忽視內在身體健康,這是不可取的。因此,「內壯」二字,就是提醒終日汲汲於名利的人們:請您注意身體健康!
第二層:五臟安和
西方的運動方式以鍛鍊肌肉為主,跑步、打籃球、踢足球、舉啞鈴、健美,等等,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則氣喘籲籲、大汗淋漓,以肌肉發達、心肺功能增強為目的。
中國的傳統運動卻以鍛鍊內臟為主,其形式是導引與吐納相結合,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太極拳、腹式呼吸、打坐吐納等,在鍛鍊肢體的同時配合呼吸調整,務使動作柔和緩慢、連綿不絕,脊柱折合仰俯,並配合呼吸深長細勻。
從中醫角度來看,動作緩慢柔和,目標在於使十二經脈通暢;脊柱折合仰俯,目標在於通暢任督二脈;呼吸深長細勻,旨在協調五臟氣機,使其周流不息。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動作緩慢柔和,可幫助大腦皮層放鬆,自主神經活躍,增加胃腸蠕動;脊柱仰俯與呼吸配合,可使膈肌上下起伏,內臟輕柔運動,使平時鍛鍊不到的內臟血液運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尤其是大腦皮層得不到放鬆,因此自主神經協調性降低,內臟得不到舒展,尤其是思慮過度、生氣、鬱悶之後,手足冰涼、口乾舌燥、胸口有堵塞感、食慾降低、睡眠不安、精力不足、神疲乏力,此皆五臟之氣鬱滯的表現。
經過中國傳統的運動鍛鍊之後,手足溫暖、口中津液內生、胸腹之氣暢快、胃腸汩汩有聲、食慾正常、睡眠安和,鍛鍊之後精力旺盛、神清氣爽,此皆五臟安和的表現。按現代醫學所言,這是大腦皮層放鬆、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張力增強、內臟蠕動增強、血管血運豐富、內分泌腺活躍、能量儲存的表現。
符合「內壯」原則的鍛鍊方法,中國傳統文化記載裡,無論從我們日常飲食起居,行走坐臥還是傳統導引鍛鍊,都有明確的自我鍛鍊法門,每日固定習慣習練適合自己的一招半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比如起床前的拉筋,頭部、手臂和足部各種穴位按摩,叩齒,揉腹,平時生活中練習金雞獨立(單腳站立),甩手功,甩腿功,固腎功、抻筋撥骨、站樁、打坐、腹式呼吸、舒展心胸、五臟養生功等諸多方法,堅持長期練習,成為生活中日常習慣形成功課,對於各種頸肩腰腿疼和各種慢性病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些鍛鍊妙法皆源自古人,既符合傳統養生之理,又非常簡單實用。
此外,生活中還有細節需要注意,如飲食、睡眠、房事、著裝等。生活方式應當符合自然之理,以期達到五臟安和、氣脈流通的目的。
第三層:內心寧靜
養生的最高境界在於養神,心神寧靜空靈,五臟自然安和,真氣自然順從和暢,身體自然健康。因此,內壯的第三層含義便是內心的強壯——心神安寧。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便是養心之道。「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遵循「道」,言行舉止自然流露便是「德」,而內心的自然狀態便是老子所謂的「常」。《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云:「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因此,恢復內心的正常狀態,古人稱之為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也稱為五德,對應五行——木、金、火、水、土,對應到內臟則為肝、肺、心、腎、脾。因此,養心的基礎是恢復德行,遵循道德來做人做事,上以孝養父母、尊敬師長;中以和睦家庭,團結同事、同學;下以愛護晚輩,慈幼助弱;對自己則整肅身心、澡雪精神,此謂修身。
至此境界,不受物慾所累,便是內心的空靈,自然自在。因此,平日起心動念之間,言談舉止之處,處處與自然之理——「道」相應,此即是「德」,也即「五常」,以此為基礎,內心自然寧靜空靈,養生的最高境界——「養神」的效果便不期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