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2020-12-23 澎湃新聞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2020-04-27 14: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曉中醫 ,作者Scratchant

曉中醫

王曉鳴,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兒科分會主任委員、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院兒科主任中醫師、教授,浙江省名中醫。臨床專業方向為中醫兒童保健學,主要病種為兒童營養性疾病、多動症、抽動症、複雜性高熱驚厥、哮喘、易感兒等。

《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以下簡稱「素養」)中的中醫養生四大基石,就是源於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所主張的情志,飲食,起居,運動等養生法則,下面就聊聊運動養生。

★運動養生:通過練習中醫傳統保健項目的方式來維護健康、增強體質、延長壽命、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常見的養生保健項目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素養」第29條)。

人類很早就知道通過運動來健身和養生,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以舞蹈來舒筋活絡,流通氣血,防病祛病。《黃帝內經》認為養生防病應「和於術數」,「術數」主要是指「導引按蹺」之術,即現今氣功之類的保健法。導,指導氣,在意念的配合下,通過調節呼吸而養生防病;引,指引體,通過肢體的運動或自我按摩而增強體質;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前者強調意念的運用,後者側重肢體的運動,兩者是不可分割的自身運動方法。「按蹺」為按摩的古稱。「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精、氣、神三者合一,是《黃帝內經》對運動養生之道的概括。

「素養」中推薦的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等是中國傳統健身術,也是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健身運動。太極拳的知名度很高,現就介紹一下八段錦、五禽戲和六字訣吧。

八段錦

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八段錦專為保健而設,動作簡單易行,不受場地限制,且每一段動作都有運動重點,對頭頸、軀幹、四肢、腰、腹等全身各個部位都進行了鍛鍊,是全面調養機體的健身法,也特別適合年老體弱者。

五禽戲

東漢名醫華佗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編出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和姿態的拳法。五禽戲是一種外動內靜、剛柔相濟的功法,五種戲法分別可以調養五臟:虎戲主肝、鹿戲主腎、猿戲主心、熊戲主脾、鳥戲主肺。通過這一系列動作,形神俱養,達到暢通經絡、調和氣血、清利頭目、滑利關節、增強體質的作用。

六字訣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它是通過呬、呵、呼、噓、吹、嘻六個字的不同發音口型,唇齒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牽動不同的臟腑經絡氣血的運行。明代《壽世保元》中談到六字訣治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呬字治肺氣,以噓字治肝氣,以吹字治腎氣,以嘻字治膽氣。此六字訣,分主五臟六腑也。」六字訣最大特點是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吐故納新,強身防病。

運動養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0

1

持之以恆

「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式的鍛鍊是達不到健身之目的的。還有,年輕時缺乏鍛鍊,年長了拼命運動,也是不可取的。

0

2

因人而異,勞逸結合

「不妄作勞....而盡終其天年」。在運動時要提倡「能者多勞」,年紀輕體質好的人可以適當增加運動強度,年紀大體質弱的人可適當減少運動強度,不能一概而論。過度的運動,會欲速則不達。每周運動至少三次,每次半小時到一小時,是不能累計一次完成的。《黃帝內經》中闡述的「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說的是大量出汗,津液耗散,氣隨津耗,而耗氣傷津:「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這些都是告誡我們切勿勞逸失度。

0

3

運動養生更講究

動靜結合以調形養神

形宜動,要運動形體;神宜靜,恬淡虛無,調養神氣。「素養」所推薦的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就是形神皆養的運動,使氣血和順,「形與神俱」,以達到健身延壽的目的。

讓我們來看看百歲老人是怎麼運動的呢?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近八成的百歲老人選擇最多的鍛鍊方式是散步。

散步是最簡單易行的運動方法。歷來養生家多主張在食後或睡前散步,如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老老恆言·散步》中說「步主筋,步則筋舒而四肢健」,飯後散步可「散其氣與輸其食,則磨胃而易腐化」;閒時散步可「養其神」;睡前散步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闡述了散步具有幫助消化、舒利關節、流通氣血等作用。還有,在調研中發現,六成以上的百歲老人自己料理生活,說明家務也是這些百歲老人鍛鍊方法之一。

溫嶺百歲老人張桂香,已經106周歲了,膝下有2兒2女,丈夫英年早逝,30歲就守寡的她,一人拉扯著幾個孩子,實屬不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她比一般人更為豁達看淡,善待他人,受到鄰裡家人的尊敬。念經拜觀音是每天的必修課,她也把自己的起居料理的井井有條,動靜有度,形神俱養,是張桂香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好了,中醫養生四大基石都講了,一言以蔽之:心胸有量最重要,飲食有節七分飽,起居有常順四時,動靜有度不妄勞。

原標題:《【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醫二羊:黃帝內經筆記,四季是養生治未病核心也是治已病的法門
    大家好,我是中醫二羊,很多人說黃帝內經很難讀懂,我反覆讀,但裡邊的東西其實很多都在翻來覆去地重複講。例如黃帝內經第二篇提到的四季以及對應的養生法則。我曾經看臺灣JT叔叔對這部分內容的解讀,他說,黃帝內經的養生不靠譜,例如春天養生就是要皮頭散發起個大早在院子裡走。很多死後我覺得他還是有想法的,但是對於黃帝內經四季以及其中的養生,他是真不懂,或者也不願意去讀懂。
  •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6字訣!一定要背下來
    《黃帝內經》是我們的」國寶「《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黃帝內經》中經典養生6字訣,五分鐘就能讓你記住!一定要背下來!1、順,順天時地利《黃帝內經》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即是說,人體應順從四季陰陽寒暑的規律,才能健康長壽。
  • 黃帝內經五行五臟養生音樂【腎】之天澗
    這是失傳已久的中醫五行 五臟 四季 養生音樂療法 這是五音調五臟的上品之藥 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五行之音律,可以調理五臟之氣機,起到祛病療疾之效。 五臟能量音樂,是運用五行五音之理論創造而成,其中的音律節奏能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
  • 【學會中醫】卷首語:治未病從提升個人健康素養做起
    《黃帝內經》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 傳統的健康,中醫,養生,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大多數人認為氣是從口鼻的呼吸之中來,但是中醫並不這樣認為,中醫認為「人受氣於谷」。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中的氣來自於食物,從中焦脾胃中來,中焦產生的精華就為氣。《黃帝內經》中說「谷人於胃,以傳於肺」,人所吃的東西的精華上輸於肺,由肺再將人體精微物質傳輸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這樣全身上下都有力氣。《黃帝內經》還說「肺司呼吸」。我們現在的政府機關裡有司長這個職位,是主管某一個部門的。
  • 《黃帝內經》養生: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分別有什麼養生方法
    早在數千年前的時候,中醫就已經根據不同人的養生原則與方式對其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分別為真人、至人、聖人及賢人。那麼它們具體有怎樣的養生特點呢? 1.真人 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即指真人可與天地相統一,把握了世間陰陽運動變化之規律,調整自身呼吸精氣運動與天地一致
  • 中醫防病養生的關鍵是什麼?(附語音)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附語音)-精華篇-之六十九。
  • 《黃帝內經》教你養生:了解女性的生長規律,才能洞徹養生的秘密
    了解女性自身的生長衰老規律,有助於我們從中尋找保持健康和延年益壽之養生方法,從而使變老來得更慢些。而早在《黃帝內經》中,中醫就已經對這一規律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 從黃帝內經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來看四季養生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氣候變化是四季最為明顯的特徵,從傳統的中醫學角度來看,不同季節對人體各方面的影響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 唐山中醫關注:冬季如何做好心血管養生調護
    ●適度鍛鍊:起床宜和緩,晨起後不宣立即劇烈運動,應循序漸進,儘量在太出來後進行室外活動,不宜在氣溫較低情況下開展戶外運動,運動以快走,慢跑為宜,根據自身身體狀況,不引起身體不適為度。定期規律運動有助於改善心功能。●飲食睡眠:戒菸酒、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補充膳食纖維等。
  •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
    《黃帝內經》:陰陽者,萬物之綱紀,理解陰陽才能養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於是,在傳統養生方式裡,對於「陰陽」的提及幾乎是無所不在的。
  • 中醫養生不注重「營養」是真的嗎?
    如果身體健康,吸收好,清茶淡飯也足夠養生;假如身體本身不好,吸收不了,那麼補什麼營養都沒用,有些甚至可能會有反效果。 這也正好驗證了中醫有說「虛不受補」的說法。
  • 中醫養生必將成為現代人的「標準健康方式」
    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 由北京中醫藥文化傳播重點研究室、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首部中醫文化藍皮書《北京中醫藥文化傳播發展報告(2015)》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
  • 漫說中醫|中醫養生精要:順應自然 健行健遠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由關注疾病向重視養生轉變。「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下》,但講的是奉養父母。《孟子·盡心下》中「養心莫善於寡慾」,已經談到養生的原則和方法。《莊子》的《養生主》一文,專談養生的要領,強調要順應自然,忘卻情志,不為外物所滯。中醫養生,強調「治未病」。
  • 《黃帝內經》冬季養生的智慧,活到100歲的秘密!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最早的偉大著作之一,奠定了中醫學基礎理論,其中講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說明我們的正常壽命都在100歲之上。那為什麼多數人活不到100歲,因為我們日常的飲食、運動、心情等各種長壽必備的基礎沒有打好,如果我們每個人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注重保養身體,那麼疾病就不容易發生,衰老會變得緩慢,活到100歲還是夢嗎?
  • 別再瞎運動了,不懂中醫養生規律,對身體百害而無一利
    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就是四時陰陽者,那是人生命的根本。因此我們要想呵護健康,那就必須要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特別是人要和大自然陰陽運動的規律一致起來,該涼的時候涼,該熱的時候熱,該收的時候收,該放的時候放,它才能達到一種健康的自然狀態。
  • 《黃帝內經》養生要點,飲食、起居、運動與情志!
    中醫養生之道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活動。那麼養生有幾個方面呢?《黃帝內經》提出養生有四個方面:飲食、起居、運動、情志。養生首先強調了「調和陰陽」,飲食是人從外界環境吸取賴以生存的營養與能量的主要途徑,是生命活動的基礎,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中國的養生主要有四大派,這四派都有一個源頭:易經。四大派即指道家養生、儒家養生、佛家養生、醫家養生,儒家養生偏於陽,道家養生偏於陰。「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
  • 中醫: 有助養生的其他呼吸法
    常聽中醫,增長健康 (114)《黃帝內經》收斂神氣,使肺氣清 我們養生要調動皮膚,怎麼調動呢?《山海經》裡邊記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種動物,它不吃不喝,也不吸氣,不食不寐,還長生。那這個的養生啟示是什麼呢?就是身體的呼吸之法。這個養生方法後來就在道家得到了發展。 我們有一個著名的中醫叫葛洪,寫了一本《肘後方》,就是放在袖子裡面幫我們急救的。他還有一本著作《抱樸子》,就是寫了這就呼吸方法。
  • 【傳統中醫養生篇】春日養生全攻略(精華)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春天是健康投資的最佳季節。因此春季養生須遵循「養陽為主,養陰次之」的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根據自然界四季變化對人體臟腑氣血功能的影響而提出的養生總則。
  • 5.9 春夏養陽 | 加入Sprout 中醫養生課堂,一起擁抱健康(僅中文)
    夏天,《黃帝內經》說應該「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說,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鬱鬱蔥蔥,蓬勃向上,心情愉悅,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強盛的季節,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同時也是機體陽氣最容易受傷的時候,夏季既然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為什麼反而容易受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