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健康?傳統的健康是指一個人生理功能狀態良好、沒有疾病或症症。這種提法是片面的,不正確的。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僅是軀體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這是全面的健康標準。那麼判斷健康的標準是什麼?有較強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生病。一旦感染上了疾病要有較快的恢復力。性格開朗,心情愉快,精力充沛,生氣勃勃,生命充滿活力。如何保健?五、六十年代我國的「保健」措施是比較消極的,是以依賴醫生為主,當今時代健康已日成為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保護身體健康也是人類自我覺醒的主要方面,是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所以我們今天應該改變觀念,預防疾病,要不治已病治未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提出「人人享有健康」,這說明21世紀,在全世界範圍內將出現以預防和保健為主的保健熱。醫療的目標將不僅是疾病的治療,而是疾病的預防以及對人體身心健康的維護。氣從何來。大多數人認為氣是從口鼻的呼吸之中來,但是中醫並不這樣認為,中醫認為「人受氣於谷」。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體中的氣來自於食物,從中焦脾胃中來,中焦產生的精華就為氣。《黃帝內經》中說「谷人於胃,以傳於肺」,人所吃的東西的精華上輸於肺,由肺再將人體精微物質傳輸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這樣全身上下都有力氣。
《黃帝內經》還說「肺司呼吸」。我們現在的政府機關裡有司長這個職位,是主管某一個部門的。肺的一個功能就是主管呼吸。中醫運動養生,五臟六腑,健身氣功,經絡養生。傳統養生學非常強調調理呼吸,從調理呼吸下手來練功夫。為什麼要調理呼吸呢?實際上是要利用胸膈的上下運動來積精累氣,達到陰陽相交的目的。
保健的具體措施:注意保持個人衛生,環境衛生,穿著要舒適。要有全面均衡的營養膳食,以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物質、能量。人是活的生物機體,總在不斷的進行新陳代謝,各種細胞都在不斷更新,也就是說原有體內維持生命的各種營養物質在不斷的消耗,需要不斷的補充,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果營養補充不足,體質肯定不好,甚至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態。我國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中醫名著《脾胃論》的作者、大醫學家李東垣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重要,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因為他診治許多疾病都是從「健脾胃、助消化」入手,治好了多種疑難病,成了名醫。中國古典醫籍還記有「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意思是說先天之本是 秉受於父母的,後天之本是靠脾胃滋養的。比如一個孩子生下來時身體情況很好,一切都很正常,那是她父母遺傳給他的基因健康,這就是先天之本足壯。那麼生下來以後要保持他有一個健康的體魄,使他健康成長,就需要有全面均衡的營養餵養,有生成氣血的物質供應,加上脾胃的共同協作,消化吸收各種營養物質才能得到,否則是不可能的。沒有充足的營養補充機體的消耗,體質會越來越差。
有人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很好,吃的也不錯,營養足夠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你是吃不全你需要的全部營養的,甚至會吃出病來。因為人需要的營養是全面均衡的,缺少了不行,過剩了也不行。當前許多所謂「富貴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高血壓等都與飲食不合理有密切關係。人們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吃高熱量的食品,營養價值就高。其實不然,吃全面均衡的營養物質才能健康。適當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慾、增強代謝,也有助於人體對食物中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就可以健康長壽。所以公園等地運動的人很多。但不能忽略了營養物質的補充。俗話說:「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只有運動消耗體力,沒有足夠的營養補充,攝入與支出不平衡,天長日久,免疫功能低下,就會出現各種疾病。運動要適量,運動過量也對身體有傷害。
要有平和、快樂的心態,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心理健康就可以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流行病學早就報導說,癌症的發病率與戰爭有直接關係。很多國家戰爭年代癌症發病率都高,我國10年浩劫時期也有很多老幹部死於癌症,這都與心態不平衡有關。因為癌細胞每人身上都有,當你身體強壯時癌細胞處於沉睡狀態,臨床也常見到帶癌生存多年者。當你免疫功能低下進,癌細胞就活躍,可以侵害人體各個器官發生癌症。所以人生在世,不要斤斤計較,過分攀比。要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要有適當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睡眠可以使人體進行自我調理和恢復疲勞,提高自身免疫功能,不要過於緊張,要注意勞逸結合。定期檢查身體。早期發現疾病隱患,早期治療。戒掉不良嗜好。如,吸菸、酗酒。
要控制用藥。「是藥三分毒」,服藥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尤其是安眠藥。但是老年人多少都有一些疾病,要儘可能有藥物治療轉為非藥物治療。
《黃帝內經》認為「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就是五臟六腑都可以成為咳嗽的誘因。中醫中有專門的聞診,就是根據咳嗽的聲音來判定病出於哪裡。比如,如果咳嗽是膨膨而喘咳,咳嗽聲很嘹亮的話,是肺咳;一會兒咳一聲,聲音很虛弱的話,有可能是大腸咳或腎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