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說,沒有「營養」這一說,自古人開始,認為食物就是管飽肚子的!吃得多樣就是吃得好了,吃得好,就能繼續勞作,或者生存下去。
營養學是近代西醫學的附帶產物,隨著微觀還原論研究的發展,能夠分析每一種東西的「成分」,而這些成分就叫作營養。
按照中醫理論思想來看,古人如果在飲食上不注重「營養」,那注重什麼呢?
從中醫和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視「內在」自身的修養。而這個「內在」對應飲食來說,就是食物帶給我們得能量!身體從這些食物裡得到充分得能量,就能維持身體機能的運轉,人就會健康!
這樣看來,中醫上對於飲食,完全是講吸收的問題,而不在乎食物本身有什麼,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吃青菜是沒有營養的,在中醫來說,這是沒有根據的。
如果身體健康,吸收好,清茶淡飯也足夠養生;假如身體本身不好,吸收不了,那麼補什麼營養都沒用,有些甚至可能會有反效果。
這也正好驗證了中醫有說「虛不受補」的說法。
一般來說,中醫診斷是這樣問:「身體好不好,吸收好不好?」中醫不把責任交給食物,而更著重自身健康與否。
再進一步討論,中醫不重「營養」,但是重「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五味是各種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醫認為「過猶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過就行。
現在有一些養生書強調每一頓飯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實中醫沒有這樣的嚴格要求。中醫養生提倡飲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濃烈,樸素簡單就是很好的養生飲食方式了。
在飲食上,中醫強調「脾胃」關係,但「脾胃」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呢?
(中醫的脾胃,與西醫解剖學的脾臟胃臟的臟器概念不同呢。)
在中醫來看,當食物進入腸胃裡面了,胃就負責將食物「變熟」,變成「水谷精微」,也就是變成人體的「氣血」、「營養」了。
但是,胃產生了這些氣血、營養以後,如何運行到全身去呢?那就需要「脾」的幫助了。《黃帝內經》指說「脾氣散精」,脾是負責將胃所產生的精氣、氣血、營養,輸送到全身去,負責運輸、疏通的工作。
換句話說,脾和胃的關係,有點像「消化」和「吸收」兩方面的功能,胃負責消化食物,而脾幫助身體去吸收。
《黃帝內經》裡有兩句話說:「思傷脾」、「思則氣結」。當一個人常常思慮過多,則使「脾氣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說,儘管胃的消化能力沒有問題,但是脾幫助疏通氣血的能力受阻了,脾氣不能將氣血帶到全身去,那麼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夠營養」的問題。
中醫上說,這就叫「胃不虛而脾虛」、「虛不受補」,或者現代的話可以說「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所以說,無論吃什麼,素食也好,肉食也好,順其自然,身體吸收到了,就肯定會夠「營養」的!
雖然說中醫很少用「營養」這個詞,但有「營氣」這個詞可以與此相當。「營氣」即指人體中從飲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氣。
《素問·痺論》:「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從此可窺見中國最初「營養學」觀念之一斑。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營氣」就等同於今天說的「營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