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養生,生機蓬勃的時候,分四種體質養生,避免「陽亢」。
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老三」。古人對此的描述是:「鬥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簡而言之,無非就是蟄伏、冬眠的動物甦醒了,植物的生長開始旺盛起來。這一切,其實就是陽氣逐漸蓬勃的結果。
如何順應自然,驚蟄時候的養生,也是需要注意的。如果驚蟄不「醒」,也就悖逆了陽氣的生化,對機體而言,是陰盛陽衰的趨勢,「孤陰不生」;如果「醒」的太過,陽氣也就容易出現亢奮之態,「孤陽不長」。如何平衡陰陽之間的關係,是驚蟄養生最需要注意的。
「立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驚醒了,蟲卵也將開始卵化,這一切,都是陽氣漸升、漸旺的結果。最明顯的,就是氣溫的顯著升高,但氣溫升高時,此時的晝夜溫差、氣候多變也是一個特點。這也是陰氣未能完全退去、陽氣也未充分興起的結果。
此時,我們人也一樣,應該順應自然,根據自身體質情況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等多方面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其實就是「因人而異」的一個方面。有的人先天強盛,有的人先天稟賦不足;有的人後天生活優渥,有的人生長貧寒。這些差異,都決定了我們具體的調攝重點是不同的。
朱丹溪《格致餘論》說:「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多溼,瘦人多火;白者肺氣虛,黑者腎不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也」。
在《醫理輯要·錦囊覺後篇》中又有:「要知易風為病者,表氣素虛;易寒為病者,陽氣素弱;易熱為病者,陰氣素衰;易傷食者,脾胃必虧;易老傷者,中氣必損」。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體發病的主要原因,取決於體質的不同,也就是說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如何改變不良的體質狀態,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體質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即使在相同的環境,只要我們自己積極爭取,及時糾正自身的陰陽氣血之偏頗,還是可以糾正體質上的盛衰,從而達到延年益壽之目的。
驚蟄養生,至少有如下四點需要注意:
一、陰虛體質:
陰虛體質的人,陰虛生燥、陰虛則熱。他們特點有形體消瘦,手足心熱,經常心煩失眠,便幹尿黃,怕熱喜涼等習慣。驚蟄養生,他們要注意如下幾點:
精神調養:應遵循「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原則。重點在做好自我涵養上,善於控制情緒;環境調攝:保持環境通風,有條件的還可以多接觸大自然、走進森林,呼吸新鮮空氣;飲食調養:側重於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減少燥烈辛辣之品。體育鍛鍊:運動宜舒緩,側重於肝肺二髒的調理,如太極、瑜伽之類;不宜過激活動;
二、陽虛體質:
陽虛則寒,他們大多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四肢欠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怕寒喜暖。
精神調養:陽虛的人情緒不佳,偏於悲恐憂傷,因此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多聽音樂,儘量保持心情愉悅。環境調攝:陽虛體質的人,適應氣候的能力較差,春季氣候多變,要注意保暖防風寒,勤添衣,多曬太陽等等;體育鍛鍊:陽虛體質的人,驚蟄後適當運動,但要避免大汗傷陽。以日光浴、散步之類為好;飲食調養:陽虛的人,驚蟄後的飲食,可以適當進食一些溫補食物,但要避免過於辛燥。可以吃點核桃粥、羊肉湯等等,避免桂附龜鹿之品;
三、血瘀體質:
血淤的人,一般都有面色晦暗,口唇色暗,肌膚乾燥,黑眼圈明顯等特點。驚蟄後的養生,也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體育鍛鍊:適當增加一些有益於心脾二髒的運動,逐漸加大一些運動的強度,讓體內氣血逐漸通常活躍,有助於改善血淤體質。但要注意適可而止、循序漸進;精神調養:我們常說氣滯血瘀,氣為血之帥,淤血體質的人,常有氣鬱的傾向。所以,他們更要保持情志舒暢,保證氣機的疏洩,避免抑鬱悲沉等消極情緒。飲食調養:可以適當進食一些理氣活血的藥食,如丹參、黑豆、油菜、慈姑等,也可以吃點山楂粥、花生粥之類,有助於氣血運行;
四、痰溼體質:
俗話說,肥人多溼,瘦人多火。痰溼體質的人,大多形體肥胖,卻又肌肉鬆弛,而且他們大多更喜歡油膩厚味的食物,常常有身倦神疲的感覺。驚蟄之後的調理,他們應該主要注意如下幾點:
環境調攝:春季常常陰雨綿綿,痰溼體質的人要注意保持環境乾燥,避免居所陰暗潮溼。室內常通風;飲食調節:痰溼體質的人,驚蟄後可以適當進食一些健脾祛溼的藥食,如山藥、茯苓、薏米粥,控制並減少肥甘厚味,食量也要注意,避免過飽。體育鍛鍊:痰溼體質的人,驚蟄後更應該順應自然,加強運動。可以從低強度運動逐漸加大運動強度,每天消耗足夠的剩餘熱量,逐漸控制體重,減肥之後,大多數的痰溼體質也會相對緩解。
總之,驚蟄之後的養生,應該根據自身的體質特點,有目的地進行適當調攝。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其目的無非一個:陰陽平衡。既要讓陽氣充分升發,又要避免陽氣過度亢奮。做到了這一點,新的一年必然會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