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高山流水,永劫孤獨,這尊佛可做每個人的知音人

2020-12-11 淨宗傳承

縱然茫茫人海,

我們也是獨去獨來;

即使有高山流水,

世間知音依然難遇。

千古名人常問:

伯牙鼓琴,誰為知音?

匠石運斤,誰為郢人?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這是辛棄疾的遺憾;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嶽飛也在悲愴呼喊。

孤獨的人生,

唯有阿彌陀佛,

能讀懂我們的煩惱憂傷,

安慰我們輪迴的惆悵。

孤獨的人生,唯有阿彌陀佛,#念佛#

能包容我們的不堪過往,

帶給我們解脫的希望。

世間最親的善友,

生命最珍貴的知音,

人人都能遇到,

人人都能擁有,

只要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跨越萬劫千生,

只為來到你面前,

做我們不請之友,

請我們回極樂之家。

這一期淨土芳園,我們一起打開心門,讓阿彌陀佛做我們的知音。

孤獨的人生,誰是你真正的知音?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朋友與知己」。

一、朋友,最唯美的關係

我們生活在世間,人與人會有種種交集,在各種關係中,我認為朋友是最唯美的一種。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朋友之間,是平淡的。

朋友,沒有親人之間的責任與義務,也沒有工作事務上的複雜繁瑣,只是靜默、淡然地相處。

朋友之間,像桌子與椅子,平時各自生活,安靜存在,需要的時候,默契配合,發揮作用;互相見面,也不一定有事探討,就像一句詩說的一樣——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

朋友的相處,平淡,不黏膩,因此很輕鬆,沒有負擔。太濃的感情,總有太多束縛;朋友會互相牽掛,但不會彼此牽絆。

第二,朋友之間,是平等的。

在世間的各種關係中,朋友之間是最平等的。

哪怕身份懸殊,年齡差距很大,相隔很遠,思想觀點不同,彼此之間也是平等的。

朋友,能淡化種種差別、距離,因此心才會靠近吧。

我們有很多心裡話,很多委屈煩惱,不一定會跟父母訴說,而是會去找朋友傾訴。

第三,朋友之間,是互助的。

朋友,因為平等,所以能互助,而且默默感化。與有德行的人做朋友,久而久之,就會被對方的品格、氣質潛移默化。

《涅槃經》說「善友第一親」。

什麼是善友呢?能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朋友,才是「善友」。善友的親緣,不是建立在血緣之上,而是建立在法緣之上。

溈山禪師,是禪宗溈仰宗的初祖,他把自己的修行的成就歸功於朋友,說: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

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

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

在信仰的路上,我們需要善友互相提攜,上人在《宗風》中也說「親近同門,切磋法義」

朋友交流學習,親切自然,不會強行灌輸,不知不覺就被感化了。像在霧露中行走,衣服不會被雨淋溼一樣,而是微微浸潤。

朋友的互相影響,有時不需要語言,只是一場旅行,就可以改變對方。

大學時,有一次暑假,蓮友組織去弘願寺參訪,有一位同學以為是去安徽九華山、黃山旅遊,也跟著朋友報名了。

去的時候,還不信佛,對佛教也不了解。在幾天期間,與信佛的朋友呆在一起,體驗寺院生活,回到學校,就慢慢信佛念佛了。

畢業後,我們還一起出家了。

當然,這是她與阿彌陀佛的因緣,但也是因為親近善友,有善友的引導,才成就了念佛出家的因緣。

二、知音,世間難求難遇

朋友的關係很唯美,也是重要的存在,但是真正的朋友卻很難得,善友更是可遇不可求。

朋友的關係過於美好,但人生無常,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總是很少。實現中的朋友也很現實,因為意見不同、利益衝突而分道揚鑣的,比比皆是。

能夠求同存異,需要彼此都有很高的境界,否則只能「道不同,不相為謀」,各奔東西,相忘江湖。

(一)相忘江湖

《世說新語》有一則典故,道出了朋友相忘江湖的無奈。

管寧和華歆,都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名人,他們是同榻讀書、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草,在地裡挖到了一塊金子,管寧看了一眼,繼續揮動鋤頭,像看到瓦片一樣,毫不在意。

華歆不一樣,他看到金子就兩眼放光,馬上放下鋤頭,撿起金子,愛不釋手,但是看到管寧不屑的神情,只好依依不捨把金子扔了。

還有一次,兩個人坐在同一張蓆子上讀書,這時有一位大官從門前經過,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管寧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繼續看書。

華歆歡喜踴躍,直接放下書,匆匆跑出去圍觀了。

管寧立刻把蓆子割斷,與華歆分席而坐,直接說:「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管寧割席」。

後來,管寧一生不入仕途,隱居遼東,開荒種地,教書育人,使得遼東化外之地成為當時禮儀之鄉。華歆走向仕途,成為魏國三朝重臣,為官清廉愛民。

兩個好朋友,他們的志向沒有對錯,只是不同,最終還是相忘江湖。

即使師出同門,有相同的志向,有相同的信仰,本該是相親相近的善友,也會因性格不同等原因,分道揚鑣。

所以,人生路上,能遇到志同道合、一起行走的朋友,非常難得,常常都是走著走著,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了。

幸好我們都是念佛人,

雖然在娑婆世界相忘江湖,

但都會在名號中默默祝福,

將來都會在極樂世界相見。

(二)知音難求

朋友難得,善友更難得,志同道合的善友知己,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高山流水,知音難求。

魯迅先生寫了一幅字給瞿秋白,寫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知音難求,才會把知音視若自己,知音離去,自己的生命就失去了色彩。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摔琴絕弦,終生再也不彈琴。

《莊子》裡也有一則關於知音的典故,我們應該很熟悉,不過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結局。

莊子與惠施兩人思想不同,經常辯論,爭得不可開交,「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就是他們之間一場著名的辯論。

雖然如此,對莊子來說,惠施卻是他的知音。

惠施去世了,有一次莊子送葬,經過惠施的墓地,感慨萬千,對隨從說起了「互為郢匠」的故事。

楚國的都城,有一個木匠、一個水泥匠。有一次,水泥匠在刷白灰時,鼻子上抹了薄如蟬翼的小塊白灰,他讓木匠幫他擦掉。

木匠直接讓水泥匠把頭伸過來,斧頭一揮,就把鼻子上的白灰削掉了,水泥匠毫髮無傷,淡定無比。

可見兩人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善導大師用這則典故來比喻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默契配合,救度眾生。

後來宋元君聽說這件事,也想看這樣精彩的表演,就把木匠召來,說:「你也為我表演,用斧頭削鼻子的白灰。」

木匠拒絕了,為什麼呢?

他說:「能讓我施展技藝的人,已經去世很久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莊子講這個故事,也是在感慨:自從惠施去世後,他再也沒有可以辯論的人了!

為什麼知音這麼難遇呢?根本原因,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了: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人在世間,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們,我們也無法理解別人,找一個能理解自己內心的人,實在太難。

三、彌陀,是真正的知音

我們總是渴望有一個知己善友,能夠理解我們,不在乎我們的一切,包容我們所有的缺點,容納我們不同的觀點思想。

了解我們內心的不堪之後,還能一如既往地陪伴我們,不離不棄,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道路。

這個世界,哪裡才有這樣的朋友呢?唯有阿彌陀佛!

我們的一切,阿彌陀佛都知道;

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阿彌陀佛都知道;

我們的煩惱、憂傷,阿彌陀佛都知道;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也知道;

我們所有的罪業與不堪,阿彌陀佛清清楚楚。

阿彌陀佛不僅知道,還能照顧得到,安慰得到。

無論我們是怎樣的人,阿彌陀佛從不計較,跨越萬劫千生,超越十方法界,主動來與我們做朋友。

阿彌陀佛是我們怎樣的朋友呢?

第一,不請之友。

阿彌陀佛與我們做朋友,不需要我們祈求,他主動而來,在我們不知不求的時候,他默默與我們立下約定——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他為了與我們赴約,歷經兆載永劫的修行,默默為我們償還曠劫的生死重罪,只為成為可以時刻守護我們的朋友,可以引導我們歸故鄉,共話度生的弘願。

第二,平等之友。

世間的朋友,難免因為身份、地位、思想等懸殊,不能成為朋友。

惠施去世後,莊子連個辯論的人都沒有,談何朋友呢?

我們是凡夫,一般的聖人也不會與我們做朋友。

《現果隨錄》裡有一則故事:

有一位居士叫趙朝奉,與同伴坐船回家鄉,在半路生病無法醫治而死亡。他的同伴不得已,只好將他棄放在海邊,自己坐船離開了。

趙朝奉大難不死,在海灘上被海風一吹,活過來了。

但是,四周沒有人跡,沒有吃的,為了求生,他爬到附近的山頂,驚喜的是,山頂平地上竟然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寺院。

他知道自己得救了,就走進寺院,看到很多僧相奇特的出家眾,他就懇求師父們收留。

有一位出家眾慈悲他,引導他到廚房去燒火打雜。

幾個月後,法師對他說:「你不能繼續在這裡住了,因為你還是凡夫,我們都是證果的阿羅漢,收留你這段時間,是你過去的因緣,否則你是沒有資格與我們住在一起的。」

阿羅漢說完,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裡,剎那之間把他送回家了。

我們是凡夫,沒有資格與阿羅漢住在一起,佛是至極尊貴高尚的,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阿彌陀佛更是佛中之王,凡夫的我們,居然能夠與阿彌陀佛並肩同行,平起平坐,平等做朋友,這是何等尊貴啊!

我們貪瞋痴具足,煩惱業障深重,常常自卑自嘆,根本不敢想像有資格與佛做朋友。但阿彌陀佛不嫌棄我們,主動來做我們的善友,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來與我們做朋友,我們不一定知道呢!在阿彌陀佛的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就信佛念佛了,然後往生成佛了。

有一則阿彌陀佛與傻子做朋友的故事,很感人。

以前,有個傻子給地主放羊。

在他放羊的一塊空地裡,有一座倒塌荒廢的古廟,裡面有一尊阿彌陀佛接引像。

傻子看到這尊佛像,就說:「老兄,你也是放羊的嗎?」

傻子餓了,拿出窩窩頭和鹹菜,把一個窩頭和一點鹹菜放在了阿彌陀佛像前,說:「老兄,我餓你也餓,咱倆一起吃。」

後來,只要他來這裡放羊,就會和佛像打個招呼,叫聲老兄,中午也會把自己的飯分給佛像一半。

一年後,傻子生病了,也沒人照顧他,病入膏肓。在臨終前,他看到他經常叫老兄的阿彌陀佛,出現在他面前。

阿彌陀佛對他溫和親切地說:「老兄,你總請我吃飯,今天去我家做客吧!」

傻子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就這樣,傻子快快樂樂地往生了!

阿彌陀佛默默地來與我們做朋友,不知不覺中,就請我們吃了很極樂法餐,我們每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請我們吃的極樂大餐。

我們也像這個傻子一樣,傻傻念佛,傻傻與阿彌陀佛做朋友,然後傻傻地往生成佛了。

阿彌陀佛與我們做朋友,給我們種種陪伴、守護,請我們吃極樂大餐。

如果說佛對我們有求,那就是求我們念佛,求我們往生淨土。

第三,真正之友。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一切,守護我們生生世世,默默付出,主動、平等、無條件與我們做朋友,是我們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音。

也唯有阿彌陀佛才能不計較我們,無限包容我們,做我們真正的善友。

善友第一親,阿彌陀佛是我們最親、最近的朋友。

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出現在身邊,聽我們嘮叨娑婆的煩惱,用名號的光明安慰我們,撫平我們曠劫輪迴的傷痛。

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阿彌陀佛永遠與我們同在。當我們悲傷時,阿彌陀佛也在默默流淚;當我們開心時,阿彌陀佛也微微一笑。

阿彌陀佛不僅自己與我們做朋友,還讓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前來做我們的勝友,還約上無量佛菩薩,一起以朋友的身份守護我們,正是「菩薩知識為同學,攜手相將入寶堂」。

只要我們念佛,無論何時何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遵守約定,帶著蓮花,與諸佛菩薩前來迎接我們,一起去淨土吃大餐,暢聊弘法大業。

孤獨的人生,有阿彌陀佛作朋友,就擁有了全法界。

念佛人的世界,不再孤獨,永遠與佛同行,一路向西。

娑婆的旅行,即將結束;淨土的相聚,就在前方。

在輪迴中分別的朋友,我們終究會在淨土重逢相見。

讓我們在名號相見吧,曾經相忘江湖的朋友們!

南無阿彌陀佛!

來自: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相關焦點

  • 彌陀淨土法門|「修行人」如何能與「阿彌陀佛」相應感通呢?
    春風化雨:自力與他力無量壽經記載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如來前修行,曾發四十八大願,願願誓成就依、正莊嚴的極樂世界,願願誓度每一位發願往生的眾生。所以,在佛教的弘傳,彌陀淨土法門一直被認為是自力、他力相應的法門。但如果從整個佛教的特質來說,佛法是自力重於他力的。什麼是自力?什麼是他力?從個人作觀助力的立場來看,我想,主要是能相應、能感通。什麼是感通?對修彌陀淨法門的行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與阿彌陀佛相應。
  • 為什麼佛陀講淨土法門要開講三部經?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三部是什麼
    信——相信淨土一門,相信念佛往生的人,這個是最大的智慧——信仰的智慧!很多菩薩都不相信淨土一門,我們能夠相信!這個智慧不是我們自己的,是佛的智慧。印光大師有講,念佛的人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潛通、暗合:就是暗中跟佛的智慧是相通、相合的,為什麼?
  • 祇樹給孤獨園的來歷
    【原文】舍衛國有大長者,名須達多,欲求勝地,造精舍奉佛。
  • 傳喜法師:為什麼要學習淨土法門?
    佛陀來到這個世界成就佛道之後,廣度眾生,宣說解脫之法,佛陀為我們這個苦難的世界宣說無苦之世——極樂世界,這是對我們眾生最大的慈悲。為了讓我們身心能夠脫離苦的逼迫,步入安穩無憂惱處,佛陀一生說法重點在淨土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世界,阿彌陀佛以無盡大願接引十方世界發心眾生。
  • 佛慧法師:孤獨的本質是什麼?
    佛慧法師:孤獨的本質是什麼?2010年10月佛慧法師:這本書讓我在以後學習諸部經論的過程中,能夠「要從批判心開始,不要輕信一面之詞,鼓勵邏輯分析,理性思維,有勇氣超越思維,閱讀、研究,然後思維」。
  • 印祖:淨土法門是難信法門,只有仰信諸佛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
    印祖:淨土法門是難信法門,只有仰信諸佛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印光大師開示】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摘自《印光大師全集》)【略解】印光大師這段開示太重要了,應該有醍醐灌頂的功效。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能信淨土念佛法門者是累劫善根成熟的結果,是人中芬陀利華。
  • 淨土法門:此是選佛場,念佛及第歸
    這一首小詩,是宗道法師修改過的,最後一句,原來是「心空及第歸」,是唐代一位很有名的龐蘊龐居士開悟時作的悟道詩。唐朝貞元年間,龐居士前往南嶽,參訪石頭希遷禪師。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希遷禪師連忙用手掩住龐居士的嘴。
  • 【佛圖欣賞】長壽三尊之一 ——長壽佛
    在藏傳佛教中,長壽佛、尊勝佛母、白度母被認為是福壽吉祥的象徵,稱為「長壽三尊」,是西藏諸多寺廟中常見的佛像組合形式。長壽三尊一般以長壽佛為中央主尊,左下是 白度母,右下是 尊勝佛母。    長壽佛,阿彌陀佛的梵文原意是「無量光」和「無量壽」兩種意思,具有空間和時間兩種性質,本來都是阿彌陀佛一身所兼具的,但在藏傳佛教將這兩種含義分別當作兩尊佛供奉。
  • 高山流水,美極了~
    《江南草木記.曇花》,講到了這件樂事。撮影家葉曉光,為曇花留影作畫冊;盧霞客與臺嶽學子,詩詞唱和:小暑颱風送清涼,安心靜觀漸開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閒處,你我他。賞曇花能讓人變得清明與寧靜。如果地球與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曇花雖然弾指芳華,轟轟烈烈,但也是剎那美麗,瞬間永恆!人呢,以百年記,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多天,在歷史長河中,能有雪爪鴻妮,實是不易。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這是釋尊在諸經宣示「淨土思想」,使人欣慕淨佛國土的種種真實功德莊嚴相,即「實相」,並發起無上菩提心,從而斷惑證真,取得正覺,究竟解脫,安住在淨土。 當然,諸佛亦能分身百千萬億,同時應十方世界的「化土」眾生而示現種種身,度化群生,是為佛的「化身」。
  • 東林大佛 | 國內第一尊不收門票的大佛
    我國大陸第一尊不收門票的大佛——中國廬山東林大佛正式裝藏撒淨。東林大佛的建造背景:我們建造的這個佛像是阿彌陀佛,在佛教當中稱為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東林大佛是20年前果一老和尚住持東林寺的時候,發願要建造的一尊阿彌陀佛戶外巨型像,以接引和度化與淨土法門有緣的眾生。東林僧團建設東林大佛和東林淨土苑的根本願望,是在末法時代弘揚淨土法門,饒益有情眾生,使其離苦得樂,往生淨土,為海內外四眾弟子提供一個共同修學的正法環境和道場。
  • 上人法語:專修淨土法門,誦經就誦淨土三部經
    (誦讀:佛明) (主播:佛明) 一、總顯其義 1.各宗各派都必須有其經典依據,否則即使講得再高深、玄妙,再有感應、動人,能夠吸引廣大的人眾聚集,但如果沒有依據經典,不合乎佛說,那這一個法就是外道
  • 這尊佛最能利益短壽多病、生於貧窮之家的人!
    根據《藥師七佛經》上講:「有的人會短壽多病,遭遇橫死,並且生於貧窮人家,缺衣少食,那是因為這些人前世造下了太多殺生、偷盜的罪業
  • 修正法師:《修學淨土要理事圓融》,開顯淨土法門之圓滿義蘊
    與而言之,亦可雲淨宗中人;奪而言之,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淨土。」因為淨土法門,理是秘密藏,事是大因緣。如果落於事相,不解緣起宗旨,不知四種緣起之二諦中道,則無法體會與解讀淨土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法門迥異的旨趣。
  • 母親是尊佛!孝順的人轉起!
    佛在哪裡?佛不在梵天世界,不在名剎古寺,不在九座蓮臺,淨土非遙,靈山不遠,佛就在日常生活中,在談天說地裡;在農人的種子裡;在織布的梭子裡;在一餐、一飯、一滴水裡;在我們每個人起心動念的當下;在我們每個人朝夕相處的身邊。《傳家寶》一書中記載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明朝年間,安徽太和有個青年叫楊黼,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 淨土法門自始自終都是靠佛力
    」阿彌陀這三個字代表了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法、一切經典,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阿彌陀這三個字裡面具足了。有些人想念經,念「阿彌陀佛」就等同於念經;想念佛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具備了一切佛的功德,想念菩薩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就具備了一切菩薩的功德。「阿彌陀」 這三個字包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都在其中。
  • 十方佛都包括哪十尊佛
    又其中之諸佛及眾生,則稱為十方諸佛、十方眾生。  十方佛名號:善德佛、栴檀(zhān tán)德佛、無量明佛、相德佛、無憂德佛、寶施佛、華德佛、三乘行佛、廣眾德佛、明德佛。大家都知道,這十方佛,相對應的有十個方位。他們也有十個佛國(淨土)。下面就一一介紹一下,哪尊佛,代表哪個方位。其佛國又是何名。  東方善德佛:善德佛,位於東方,其佛國名「無憂」。
  • 為什麼要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聖賢僧。佛法最大,大哉佛法,不但在人的世界中,乃至九法界世界裡面都是公共之法,都可以修,可以成。首先修習《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目標是為了勸大家修習淨土法門,誰都知道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有三根普被、九界全收的法門。沒有一個人不堪學修,都能成就;沒有一個人不能獲切實利益,只要有真信切願。
  • 道來 | 佛為何要在《無量壽經》中連說五十三尊佛的名字?這裡頭學問大了
    所以,是以「錠光如來興出於世」作為一個時間點,在這尊佛之後,有五十三尊佛。但是,在《無量壽經》的其他譯本裡,有的就不是這樣的順序,是說在錠光如來之前有許多佛出世,而且數量不一樣,不都是五十三尊。我們可能會覺得「佛講《無量壽經》,時間怎麼還搞不準?錯亂了」,其實不是的。
  • 通過「曇鸞、道綽、善導」 3位祖師之「經論」談淨土法門與菩提心
    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法門帶有以達至佛教中之清淨思惟方法的意思,是佛教之思惟修,非等同信仰,而門是通向這方向之過渡。淨土法門修行中有入淨土門,其究竟法是要修習有如阿彌陀佛之慈悲眾生心,「信」只是方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