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茫茫人海,
我們也是獨去獨來;
即使有高山流水,
世間知音依然難遇。
千古名人常問:
伯牙鼓琴,誰為知音?
匠石運斤,誰為郢人?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這是辛棄疾的遺憾;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嶽飛也在悲愴呼喊。
孤獨的人生,
唯有阿彌陀佛,
能讀懂我們的煩惱憂傷,
安慰我們輪迴的惆悵。
孤獨的人生,唯有阿彌陀佛,#念佛#
能包容我們的不堪過往,
帶給我們解脫的希望。
世間最親的善友,
生命最珍貴的知音,
人人都能遇到,
人人都能擁有,
只要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跨越萬劫千生,
只為來到你面前,
做我們不請之友,
請我們回極樂之家。
這一期淨土芳園,我們一起打開心門,讓阿彌陀佛做我們的知音。
孤獨的人生,誰是你真正的知音?
南無阿彌陀佛!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朋友與知己」。
一、朋友,最唯美的關係
我們生活在世間,人與人會有種種交集,在各種關係中,我認為朋友是最唯美的一種。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朋友之間,是平淡的。
朋友,沒有親人之間的責任與義務,也沒有工作事務上的複雜繁瑣,只是靜默、淡然地相處。
朋友之間,像桌子與椅子,平時各自生活,安靜存在,需要的時候,默契配合,發揮作用;互相見面,也不一定有事探討,就像一句詩說的一樣——相見亦無事,不來常思君。
朋友的相處,平淡,不黏膩,因此很輕鬆,沒有負擔。太濃的感情,總有太多束縛;朋友會互相牽掛,但不會彼此牽絆。
第二,朋友之間,是平等的。
在世間的各種關係中,朋友之間是最平等的。
哪怕身份懸殊,年齡差距很大,相隔很遠,思想觀點不同,彼此之間也是平等的。
朋友,能淡化種種差別、距離,因此心才會靠近吧。
我們有很多心裡話,很多委屈煩惱,不一定會跟父母訴說,而是會去找朋友傾訴。
第三,朋友之間,是互助的。
朋友,因為平等,所以能互助,而且默默感化。與有德行的人做朋友,久而久之,就會被對方的品格、氣質潛移默化。
《涅槃經》說「善友第一親」。
什麼是善友呢?能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朋友,才是「善友」。善友的親緣,不是建立在血緣之上,而是建立在法緣之上。
溈山禪師,是禪宗溈仰宗的初祖,他把自己的修行的成就歸功於朋友,說: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
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
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
在信仰的路上,我們需要善友互相提攜,上人在《宗風》中也說「親近同門,切磋法義」。
朋友交流學習,親切自然,不會強行灌輸,不知不覺就被感化了。像在霧露中行走,衣服不會被雨淋溼一樣,而是微微浸潤。
朋友的互相影響,有時不需要語言,只是一場旅行,就可以改變對方。
大學時,有一次暑假,蓮友組織去弘願寺參訪,有一位同學以為是去安徽九華山、黃山旅遊,也跟著朋友報名了。
去的時候,還不信佛,對佛教也不了解。在幾天期間,與信佛的朋友呆在一起,體驗寺院生活,回到學校,就慢慢信佛念佛了。
畢業後,我們還一起出家了。
當然,這是她與阿彌陀佛的因緣,但也是因為親近善友,有善友的引導,才成就了念佛出家的因緣。
二、知音,世間難求難遇
朋友的關係很唯美,也是重要的存在,但是真正的朋友卻很難得,善友更是可遇不可求。
朋友的關係過於美好,但人生無常,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總是很少。實現中的朋友也很現實,因為意見不同、利益衝突而分道揚鑣的,比比皆是。
能夠求同存異,需要彼此都有很高的境界,否則只能「道不同,不相為謀」,各奔東西,相忘江湖。
(一)相忘江湖
《世說新語》有一則典故,道出了朋友相忘江湖的無奈。
管寧和華歆,都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名人,他們是同榻讀書、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草,在地裡挖到了一塊金子,管寧看了一眼,繼續揮動鋤頭,像看到瓦片一樣,毫不在意。
華歆不一樣,他看到金子就兩眼放光,馬上放下鋤頭,撿起金子,愛不釋手,但是看到管寧不屑的神情,只好依依不捨把金子扔了。
還有一次,兩個人坐在同一張蓆子上讀書,這時有一位大官從門前經過,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管寧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繼續看書。
華歆歡喜踴躍,直接放下書,匆匆跑出去圍觀了。
管寧立刻把蓆子割斷,與華歆分席而坐,直接說:「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管寧割席」。
後來,管寧一生不入仕途,隱居遼東,開荒種地,教書育人,使得遼東化外之地成為當時禮儀之鄉。華歆走向仕途,成為魏國三朝重臣,為官清廉愛民。
兩個好朋友,他們的志向沒有對錯,只是不同,最終還是相忘江湖。
即使師出同門,有相同的志向,有相同的信仰,本該是相親相近的善友,也會因性格不同等原因,分道揚鑣。
所以,人生路上,能遇到志同道合、一起行走的朋友,非常難得,常常都是走著走著,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了。
幸好我們都是念佛人,
雖然在娑婆世界相忘江湖,
但都會在名號中默默祝福,
將來都會在極樂世界相見。
(二)知音難求
朋友難得,善友更難得,志同道合的善友知己,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高山流水,知音難求。
魯迅先生寫了一幅字給瞿秋白,寫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知音難求,才會把知音視若自己,知音離去,自己的生命就失去了色彩。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摔琴絕弦,終生再也不彈琴。
《莊子》裡也有一則關於知音的典故,我們應該很熟悉,不過很多人不一定知道結局。
莊子與惠施兩人思想不同,經常辯論,爭得不可開交,「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就是他們之間一場著名的辯論。
雖然如此,對莊子來說,惠施卻是他的知音。
惠施去世了,有一次莊子送葬,經過惠施的墓地,感慨萬千,對隨從說起了「互為郢匠」的故事。
楚國的都城,有一個木匠、一個水泥匠。有一次,水泥匠在刷白灰時,鼻子上抹了薄如蟬翼的小塊白灰,他讓木匠幫他擦掉。
木匠直接讓水泥匠把頭伸過來,斧頭一揮,就把鼻子上的白灰削掉了,水泥匠毫髮無傷,淡定無比。
可見兩人彼此信任,配合默契。善導大師用這則典故來比喻阿彌陀佛與釋迦牟尼佛默契配合,救度眾生。
後來宋元君聽說這件事,也想看這樣精彩的表演,就把木匠召來,說:「你也為我表演,用斧頭削鼻子的白灰。」
木匠拒絕了,為什麼呢?
他說:「能讓我施展技藝的人,已經去世很久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莊子講這個故事,也是在感慨:自從惠施去世後,他再也沒有可以辯論的人了!
為什麼知音這麼難遇呢?根本原因,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了: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人在世間,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真正理解我們,我們也無法理解別人,找一個能理解自己內心的人,實在太難。
三、彌陀,是真正的知音
我們總是渴望有一個知己善友,能夠理解我們,不在乎我們的一切,包容我們所有的缺點,容納我們不同的觀點思想。
了解我們內心的不堪之後,還能一如既往地陪伴我們,不離不棄,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道路。
這個世界,哪裡才有這樣的朋友呢?唯有阿彌陀佛!
我們的一切,阿彌陀佛都知道;
我們的過去、現在、未來,阿彌陀佛都知道;
我們的煩惱、憂傷,阿彌陀佛都知道;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也知道;
我們所有的罪業與不堪,阿彌陀佛清清楚楚。
阿彌陀佛不僅知道,還能照顧得到,安慰得到。
無論我們是怎樣的人,阿彌陀佛從不計較,跨越萬劫千生,超越十方法界,主動來與我們做朋友。
阿彌陀佛是我們怎樣的朋友呢?
第一,不請之友。
阿彌陀佛與我們做朋友,不需要我們祈求,他主動而來,在我們不知不求的時候,他默默與我們立下約定——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他為了與我們赴約,歷經兆載永劫的修行,默默為我們償還曠劫的生死重罪,只為成為可以時刻守護我們的朋友,可以引導我們歸故鄉,共話度生的弘願。
第二,平等之友。
世間的朋友,難免因為身份、地位、思想等懸殊,不能成為朋友。
惠施去世後,莊子連個辯論的人都沒有,談何朋友呢?
我們是凡夫,一般的聖人也不會與我們做朋友。
《現果隨錄》裡有一則故事:
有一位居士叫趙朝奉,與同伴坐船回家鄉,在半路生病無法醫治而死亡。他的同伴不得已,只好將他棄放在海邊,自己坐船離開了。
趙朝奉大難不死,在海灘上被海風一吹,活過來了。
但是,四周沒有人跡,沒有吃的,為了求生,他爬到附近的山頂,驚喜的是,山頂平地上竟然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寺院。
他知道自己得救了,就走進寺院,看到很多僧相奇特的出家眾,他就懇求師父們收留。
有一位出家眾慈悲他,引導他到廚房去燒火打雜。
幾個月後,法師對他說:「你不能繼續在這裡住了,因為你還是凡夫,我們都是證果的阿羅漢,收留你這段時間,是你過去的因緣,否則你是沒有資格與我們住在一起的。」
阿羅漢說完,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裡,剎那之間把他送回家了。
我們是凡夫,沒有資格與阿羅漢住在一起,佛是至極尊貴高尚的,所謂「天上天下無如佛」,阿彌陀佛更是佛中之王,凡夫的我們,居然能夠與阿彌陀佛並肩同行,平起平坐,平等做朋友,這是何等尊貴啊!
我們貪瞋痴具足,煩惱業障深重,常常自卑自嘆,根本不敢想像有資格與佛做朋友。但阿彌陀佛不嫌棄我們,主動來做我們的善友,救度我們。
阿彌陀佛來與我們做朋友,我們不一定知道呢!在阿彌陀佛的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就信佛念佛了,然後往生成佛了。
有一則阿彌陀佛與傻子做朋友的故事,很感人。
以前,有個傻子給地主放羊。
在他放羊的一塊空地裡,有一座倒塌荒廢的古廟,裡面有一尊阿彌陀佛接引像。
傻子看到這尊佛像,就說:「老兄,你也是放羊的嗎?」
傻子餓了,拿出窩窩頭和鹹菜,把一個窩頭和一點鹹菜放在了阿彌陀佛像前,說:「老兄,我餓你也餓,咱倆一起吃。」
後來,只要他來這裡放羊,就會和佛像打個招呼,叫聲老兄,中午也會把自己的飯分給佛像一半。
一年後,傻子生病了,也沒人照顧他,病入膏肓。在臨終前,他看到他經常叫老兄的阿彌陀佛,出現在他面前。
阿彌陀佛對他溫和親切地說:「老兄,你總請我吃飯,今天去我家做客吧!」
傻子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就這樣,傻子快快樂樂地往生了!
阿彌陀佛默默地來與我們做朋友,不知不覺中,就請我們吃了很極樂法餐,我們每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阿彌陀佛請我們吃的極樂大餐。
我們也像這個傻子一樣,傻傻念佛,傻傻與阿彌陀佛做朋友,然後傻傻地往生成佛了。
阿彌陀佛與我們做朋友,給我們種種陪伴、守護,請我們吃極樂大餐。
如果說佛對我們有求,那就是求我們念佛,求我們往生淨土。
第三,真正之友。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一切,守護我們生生世世,默默付出,主動、平等、無條件與我們做朋友,是我們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音。
也唯有阿彌陀佛才能不計較我們,無限包容我們,做我們真正的善友。
善友第一親,阿彌陀佛是我們最親、最近的朋友。
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出現在身邊,聽我們嘮叨娑婆的煩惱,用名號的光明安慰我們,撫平我們曠劫輪迴的傷痛。
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阿彌陀佛永遠與我們同在。當我們悲傷時,阿彌陀佛也在默默流淚;當我們開心時,阿彌陀佛也微微一笑。
阿彌陀佛不僅自己與我們做朋友,還讓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前來做我們的勝友,還約上無量佛菩薩,一起以朋友的身份守護我們,正是「菩薩知識為同學,攜手相將入寶堂」。
只要我們念佛,無論何時何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遵守約定,帶著蓮花,與諸佛菩薩前來迎接我們,一起去淨土吃大餐,暢聊弘法大業。
孤獨的人生,有阿彌陀佛作朋友,就擁有了全法界。
念佛人的世界,不再孤獨,永遠與佛同行,一路向西。
娑婆的旅行,即將結束;淨土的相聚,就在前方。
在輪迴中分別的朋友,我們終究會在淨土重逢相見。
讓我們在名號相見吧,曾經相忘江湖的朋友們!
南無阿彌陀佛!
來自: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