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宋代詩人王伯大《和戴石屏》的兩首詩

2020-12-22 人文之友

江西壬辰秋大旱飢臨江守王幼學監簿極力救民

——宋·戴石屏

墾切金章奏,精誠玉帝知。

稻粱民性命,豐歉國安危。

苗秀方成實,雨來還及時。

人能合天意,天亦順人為。

詩人戴石屏寫這首時,應是紹定五年(1232),當年王伯大赴任臨江軍知軍。當年秋天,江西臨江發生百不遇的旱災、饑荒,王伯大採取各種措施極力救民,得到廣泛的關注。百姓編民謠歌頌,而他的好友戴復古寫了這首詩讚頌他。

而詩人戴石屏,即戴復古(1167年-約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石屏樵隱,天台黃巖(今屬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詩派詩人。曾從陸遊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詩風豪放。他的詩被同時代的真德秀評為"高處不減孟浩然",詩篇在當時就被選入《千家詩》中。他的詞被《四庫全書提要》稱為"豪情壯採,不減蘇軾",直至現在,每個宋詩宋詞選本裡總少不了他。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晚年總結詩歌創作經驗,以詩體寫成《論詩十絕》。一生不仕,浪遊江湖,後歸家隱居,卒年八十餘。著有《石屏詩集》、《石屏詞》、《石屏新語》。

王伯大讀了戴石屏所寫的詩後,百感交集,即興和詩一首。

和戴石屏

——宋·王伯大

赤地我居苦,寸心天我知。

元元爭救死,凜凜強夫危。

備具先三日,憂端彼一時。

倏然返生意,人力豈能為。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在這旱災嚴重、寸草不生的地方為官是很辛苦的,我的心願只有老天和自己知道了。老百姓在爭相期盼救濟中死去,連原本強壯的男子都處於垂危中。要備齊救濟災民的物資,要像做齋「先三日」那樣,早早準備,那時候就夠你愁苦了。儘管,我有迅速使百姓逆行災異、起死回生的意願,但是只靠人的力量又怎麼能做得到呢?

詩人王伯大(約1185-1253年),字幼學,號留耕,宋福州大溪赤岸(今福建省霞浦縣松港街道赤岸村)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歷任主管戶部架閣文字,知臨江軍,知池州兼權江東提舉常平,樞密副都承旨兼左司郎中,吏部侍郎兼權中書舍人兼侍讀,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知建寧府。《四庫全書》收錄其《別本韓文考異》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有詩五首載於《中華詩詞》、《全宋詩》、《詩詞大全》、民國版《霞浦縣誌》。而《留耕堂銘》載於《霞浦縣誌》。

紹定五年(1233年)秋,戴復古再次以《江西壬辰秋大旱飢臨江守王幼學監簿極力救民》為題贈詩。

天續饑民命,神知太守心。

驕暘化霖雨,六月借春陰。

早稻先秋熟,晚田儲水深。

去年飢欲死,不料到於今。

而王伯大看到好友寫詩誇讚自己,即刻再以《和戴石屏》寫了一首和詩。

叫得神膽力,挽回天地向。

連朝被甘澤,既雨積重陰。

水滿田高下,涼生秋淺深。

老癃幸無死,一飽慶從今。

這首和詩的意思是:是因為災荒使得我有神奇的膽略和力量,去挽回天地良心。現在,連日都有甘雨,該下雨的時候就能下雨,接著又會陰天,田裡的水滿了,順著自高向低處流,秋天的涼意也漸漸加深了。連那些年老衰弱多病的老百姓,有幸沒餓死的,都在慶賀自己,從今以後能吃飽飯了」。

我們讀了這二首和詩後便知,這一年的旱災、饑荒已解除了,應歸功於王伯大所採取的救災措施得當,最大限度地救活災民,進行災後重建。因此,當地民眾除了建祠紀念他外,還編歌謠在坊間傳頌,民謠曰:「紅黃黑白環,甲乙丙丁戶,若非王知軍,餓殺人無數。」

王伯大與戴石屏是一對關係密切的朋友,他們常以詩歌方式,互相鼓勵,他們之間相互往來多年,王伯大非常讚賞戴石屏的為人處世,更賞識他那種詩歌創作的靈魂,始終保持著清白如鏡,筆下的詩詞用字就像梅花那樣淡雅、凜然,高度地評價了戴石屏畢生的追求和堅守的創作風格,王伯大用一首《贈戴石屏》表達了他是發自內心的稱讚,詩曰:「詩老相過鬢已星,吟魂未減昔時清。揮毫不著塵埃語,盡把梅花巧琢成。」

相關焦點

  • 二首詩揭開霞浦虎頭門兩棵榕樹的樹齡
    在霞浦府前路的虎頭門,有兩棵鬱鬱蔥蔥的大榕樹,樹高約二十來米,兩棵樹冠相連恰是一把半直徑約20多米遮陽大傘,矗立在「T」形的廣場上,它雖算不上什麼名樹,但它卻是虎頭門地段的地標之樹。由於年代久遠,相關史料沒有記載,兩棵榕樹植於何年何人之手?現已無法考究。
  • 此魚被臺灣和日本人稱為淡水魚王,全國只有霞浦此地有野生的
    本文來源:愛尚霞浦 作者:蕭然 香魚來自楊家溪,此溪位於太姥山西南側,霞浦牙城鎮的西北部,原名南洋坪,自北宋名將楊文廣「平南蠻十八洞」之後,得名楊家溪。楊家溪香魚,地方亦稱鰣魚,在日本與臺灣譽之淡水魚之王,人喜焙烤成乾食用。
  • 霞浦元代泉州路儒學教授陳天錫一家竟有六位詩人
    在這些詩人中,以家族來分類看有6個文學家族:興化府洪巖虎、洪希之父子;延平路的郭復寶、郭居敬兄弟;福州路的王都中與其子王畛、王畦、王;興化府的林以辯、林以順兄弟;福州路的陳天錫與其子陳陽至、陳陽盈、陳陽復、陳陽純、陳陽極;建寧路的鼓九萬與其孫子鼓炳。從中可見福州路的共佔有兩家文學家族,其中王都中一家有四位詩人,而陳天錫一家有六位詩人。
  • 兩位大詩人,兩首登高詩,兩種人生態度
    ,這兩首詩都是唐詩七言律詩中的經典之作,不過兩首詩的感情色彩卻迥然不同,從這兩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這首詩同樣是秋天所寫,詩人此時同樣的垂垂老矣,而且抱病在身,但他卻寫出了一首高亢的秋之歌,他就是中唐著名詩人劉禹錫,而這首詩就是小仙非常喜歡的《始聞秋風》: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 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
    原詩如下: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詩紀事》總共100卷,收錄宋代詩人3812人,書中對宋詩的作者列有小傳,用「以事存詩,以詩存人」的方式記錄宋代詩人和他們的生平軼事。
  • 青春詩會側記:在霞浦,15個青年詩人接受大海的教誨
    10月22日,活動第一天上午,一上車,年輕的詩人們就發現每個人的座位上,都放著一盒明信片。上面不僅有自己的詩句,還配上了畫。這些畫是霞浦松山街道長沙村的農民畫家特意為本次活動所繪。作為本次詩會的東道主詩人,韋廷信認為,這些農民畫家不僅考慮了詩歌的意象和意境,也加入了個人的獨特創造,讓詩與畫相互契合,相互激發。
  • 宋代冷門詩人的一首絕美小詩,僅憑詩尾7字,就驚豔了世人千百年
    一首詩,只要它有一種感發的生命力,能讓讀者內心產生一種感動和啟發,那它就是一首好詩。比如陶淵明的《飲酒 其五》、王維的《鳥鳴澗》、杜甫的《春夜喜雨》、李商隱的《無題》等。事實上,這樣的詩作在古典詩詞中非常多,既沒有「載道」,也沒有「立忠義」,表達的僅僅是詩人在某種情境下的一種感動,卻流傳千年,成為經典,深受世人的喜愛。
  • 古代詩人寫的3首尋梅詩,溫暖人心,最後1首讓人感到春天正在路上
    一年之計在於春,大家都喜歡春天的氣息,因為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季節,歷代詩人也對春天格外青睞,寫了很多迎春的詩詞,其中孟浩然的《春曉》是家喻戶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詠春名篇千古流傳。描寫冬去春來詩還有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杜甫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朱熹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等等。
  • 宋代無名詩人,隨手在旅社牆壁題了一首詩,不料因此名流千古
    要想寫成好詩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詩人們為了寫出好詩沒有少下苦功夫。以推敲故事出名的賈島在《題詩後》中說自己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要寫出一句好詩實在是太難了,經過了漫長的三年,才好不容易寫出了兩句好詩,這一吟誦的時候,自己都把自己給感動得哭了。
  • 這首詩在小學教材裡,是著名詩人楊萬裡的詩,但這首詩與名字配嗎
    二年級孩子的語文書裡有一著名的詩,讓我非常困惑。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楊萬裡寫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全詩如下: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看到這首詩的時候,我換位思考了一下:既然是送別,就一定是相隔很遠,好久不見。而古代的交通又特別的不方便。按道理說,真正的好朋友分別時一定會依依不捨。哪怕只是一個老熟人分別,想到再見之日遙遙無期也會傷感吧。而詩人卻是「畢竟」西湖六月中,……映日荷花「別樣紅」。這種興高採烈,似乎還欠缺幾掛炮仗表示慶賀似的。
  • 陸遊的兩首飲酒詩,比喻貼切,含蓄深沉,流傳了800多年
    而詩人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從中人們可以體味到陸遊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和真摯。下面介紹陸遊的兩首飲酒詩,比喻貼切,含蓄深沉,流傳了800多年。淳熙三年春,陸遊任四川制置使範成大幕僚時,與友開懷痛飲,因酒醉而賦此詩。這首詩貫穿了借酒消愁,憂國憂民的詩酒情結,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報國無門的心理感受。前四句寫飲酒的作用和興致,起句比喻恰當新奇,飛雪進入熱酒即被消融,詩人以愁比雪,並不多見,卻顯文思敏捷。
  • 喻良能的詩有哪些?喻良能的詩詞全集15首
    宋代詩人喻良能,婺州義烏人,字叔奇,號香山。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補廣德尉。歷遷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處州,尋以朝請大夫致仕。嘗進《忠義傳》二十卷,孝宗深加嘆賞,即命頒行。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編》等。
  • 詩是口頭的歷史,淺論宋代詠史詩繁榮背後的思想文化背景
    據《全宋詩》《全宋詩訂補》統計,宋代詠史詩共計7402首,而詠史組詩也以壯闊的局面、宏大的規模、可觀的數量而引人注目,在古代詠史詩的發展歷程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與宋代繁榮的思想文化背景關係密切。宋帝建國後,汲取五代興亡的經驗教訓,確立了崇文抑武、以文治國的大政方針。
  • 唐朝詩人和人約會,卻被放了鴿子,失望之餘寫下這首「吐槽詩」
    ④題解和之前講的兩首孟浩然詩一樣,這首詩也作於其隱居襄陽之時,為什麼老孟詩的背景總是在隱居襄陽呢,因為他(幾乎)一生布衣,除了在老家隱居也沒啥事兒可幹。開個玩笑。詩題中業師,是指一個名業的和尚,師是尊稱。
  • 讀兩首詩詞,看詩人筆下的老牛
    因為人的體力有限,像拉犁趕碾子推石磙拉車等笨重的農活,都得靠牛去做,人只起一個牽引和引導的作用。所以牛在古代是功臣,人們很看重它,有很多詩人也寫詩歌來讚頌它。《禾熟》孔平仲百裡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 王安石的兩首詩,時隔25個春秋,流年滄桑,悲喜變幻,令人慨嘆
    晚年離開朝堂後,內心趨於淡泊寧靜,多寫一些山水田園的詩歌,卻更加追求藝術手法的精緻和含蓄。他的詠物詩語言樸素卻耐人尋味,如「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說理詩用典精妙又深有妙趣,如「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下面精選王安石的兩首詩,時隔25個春秋,流年滄桑,悲喜變幻,令人慨嘆。葛溪驛宋代: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 詩人裡的吐槽之王:韓愈、李商隱、秦觀都被他鄙視了?
    其中,成體系的,對大眾影響最廣的,可能是兩個人:一個是宋代的嚴羽,他寫過一本《滄浪詩話》;一個是清代的王國維,他寫過一本《人間詞話》。這兩本書是想學詩詞的人,都應該看一看的,小仙之前的文章也經常引用這兩本書中的觀點。
  • 王之渙只留下了六首詩,但還是無冕之王
    其詩用詞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王之渙這六首絕句,可以說首首都是好詩。
  • 南唐兩句殘詩,幾十年後宋代一詩人湊成整首,竟成為詠梅經典名篇
    即晏幾道化用唐末詩人翁虹「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成為千古名篇。這篇文章,我們再說一個經典的化用例子。五代十國時期,有很多有才氣的詩人,他們為避戰亂,隱居山水之間。其中有一位南唐詩人叫做江為。江為早年間隱居在廬山,跟著陳貺學了二十年的詩,由此有了詩名。南唐中主李璟當權時,江為曾經去考過幾次進士試,但最後都失敗了。後來他想與人投奔吳越,結果行跡敗露被殺了。這位詩人曾有一詩集名《江為集》,但後來在戰亂中散佚,只有《全唐詩》記錄了他8首詩,還有幾句殘詩。正是這些殘詩,才有了後來「林逋偷詩」的故事。
  • 宋代高僧寫了首絕美禪詩,淡定從容,在喧囂浮華的時代必須讀一讀
    還有比如唐朝時期的寒山和拾得等僧人、近代的啟功先生等大師不僅佛法高深,而且在詩詞方面也造詣極高。但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禪詩就是僧人的「專利」,因為禪詩其實分為修行悟道詩和禪理詩兩個大類。前者多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生活的,通常是藉助一些幽深清淨的氛圍、超凡脫俗的風光來表達自己的心境,比如王維、白居易、李白和杜甫都曾經寫過這樣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