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瑞典自由撰稿人,如何破解了30多年前首相遇刺懸案?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娜塔莉羅斯柴爾德 全球深度報導網

今年夏天,瑞典檢察官宣布,由於已有「合理的證據」可確定兇手身份,對瑞典總理帕爾梅被殺案長達30年的調查將被終止。而兇案的身份,是早兩年前由自由調查記者託馬斯·彼得森確認了,在12年時間裡,彼得森是如何調查出殺害了帕爾梅的兇手的?

犯罪現場的警方記錄照片。照片來源:瑞典警方。

當瑞典檢方在6月的記者會上宣布,由於已有「合理的證據」可確定兇手身份,將結束這場耗時30年的瑞典首相遇刺案調查時,記者託馬斯·彼得森(Thomas Pettersson)的電話開始頻繁響起。

兩年前,彼得森發表了一篇雜誌文章及一本書,介紹他自己對1986年社會民主黨人奧洛夫·帕爾梅(Olof Palme)遇刺案的調查。過程中,他確定了兇手是一位名為斯蒂格·恩斯特倫(Stig Engström)的平面設計師,其工作地點就在犯罪現場附近。而當瑞典檢方結束長達兩小時的記者會後,瑞典媒體稱記者會內容就像是彼得森那本書的濃縮版。

事實上,檢察官和彼得森基於幾乎相同的理由得出了相同結論——這也是為什麼彼得森接到來自國內外媒體的電話,希望他對此事發表看法。

當全球深度報導網(GIJN)通過電話聯繫上彼得森時,他正在瑞典西南部哥德堡(Gothenburg)的家中為修改他的書《難以想像的兇手》(The Unlikely Murderer)而努力著,該書於10月再版,彼得森也剛賣出了該書的電影版權。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儘管讓當局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卻從制度的縫隙中成功地脫罪」,彼得森表示。

那麼,一名自由撰稿人是如何贏過警方自己的調查的呢?畢竟,帕爾梅案調查的範圍如此之廣,甚至還被拿來與1963年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和1988年洛克比空難的調查相提並論。

彼得森關於奧爾夫·帕爾梅遇刺案的書。圖片來源:Offside Press

當總理遭槍殺

讓我們首先簡要回溯1986年2月28日的那個夜晚。當時是晚上11點21分,時任總理奧爾夫·帕爾梅,在和妻子利絲貝·帕爾梅(Lisbeth Palme)從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一家電影院走回家時被槍殺。這對夫婦才剛告別了兒子和他的女朋友,而由於帕爾梅在當天稍早就讓他的保安小組先行解散,當有人從後面近距離開槍射殺他時,他們並沒有防備。第二顆子彈擦過利絲貝的背部,而後兇手從一段狹窄的樓梯逃離了現場。

在謀殺案發生後的幾十年裡,關於誰是兇手眾說紛紜。例如,警方曾逮捕一名酗酒及吸毒的嫌犯克裡斯德·彼得森(Christer Pettersson),他在1989年被判謀殺罪,但由於沒有證據能證明他的動機,後來被上訴法院釋放。

還有一種稱作「南非連結」(the South African connection)的理論,認為這樁槍殺案是為了報復帕爾梅對種族隔離政權的批評,而導致1997年庫德工人黨(PKK)的12名成員遭審問,但並沒有任何人被捕。另一條線索則將調查人員導向恩斯特倫,他因自己任職的保險公司而被稱作「斯堪迪亞人」(the Skandia man),也是一名早期證人,於2000年過世。

然而,直到託馬斯·彼得森協助提供了有關恩斯特倫的關鍵信息,並針對為何在1986年那個寒冷的夜晚,恩斯特倫是那名槍手發表自己的見解後,警方才真正開始警方才開始認真追查恩斯特倫這條線索。

彼得森自己對這起謀殺案的調查始於2006年,但他花了一年才將焦點放在恩斯特倫身上。「當時沒有其他人在追蹤這條線」,彼得森說,「恩斯特倫在警方的調查或其他記者的報導中都不顯眼,所以我不擔心有人比我搶先做出這篇有潛力的報導。」

事實上,彼得森將花12年時間一邊追蹤這條線索,一邊做其他有支薪的自由撰稿人工作。「總的來說,我每年大約花一個月的時間在這上面,而我的工作基本上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通過閱讀官方調查、書籍和新聞報導來了解案件的概況。在第二階段,我決定專注於犯罪現場本身,這也是我開始關注恩斯特倫的時候,他在我看來很醒目,因為他對媒體和警方的陳述與其他證人的陳述相矛盾,也不符合謀殺當晚已知事件的發生過程。

「當我進入第三階段的時候,我猜想這起謀殺不是場一人行動,於是開始尋找各種可疑組織的參與蹤跡。但到了第四階段,我真的很想了解恩斯特倫,並站在他的角度設想整個事件。雖然他已經去世了,但藉由與他的同事、朋友及鄰居交談,我開始了解他是誰以及他的潛在動機是什麼。在這一階段,我發現了他的一個鄰居持有武器,這是一個關鍵的發現,幫助我相信恩斯特羅姆有專門知識和能力獨自完成那場命案。」

「至於第五階段,我們可以說它仍在進行中,因為我現在正試圖更深入地研究恩斯特倫的人格,並去理解為什麼他在犯案後,為了誤導警方,做出我認為是錯誤的陳述。」

彼得森說,在做這個報導的12年裡,其他記者和一群「調查愛好者」慷慨地與他分享各種知識和見解。他還接觸了兩個大型的州委員會,提供了他的研究的基本框架。

「豐富的可用材料當然是一種資產,但有時也是一個問題」,彼得森說,「一部分是因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篩選,另一部分是因為我必須『自我盤問』,以免被材料所誤導。」

讓不同的消息來源對彼得森敞開心門,包括恩斯特倫的前妻、老鄰居和同事,是推進這個報導的關鍵。那麼彼得森是如何讓他們願意開口的呢?

「建立信任非常重要,因為他們都知道我認為恩斯特倫可能是兇手。對我有利的一點是,他的前妻態度非常開放,她和其他幾個關鍵消息來源並不厭倦與記者或警察交談,因為根本沒人找過他們。」

「有一個缺點是,我住在哥德堡,不能經常與這些在斯德哥爾摩的消息來源們見面(距離近300英裡)。通過電話建立信任要困難得多,但我確實設法經營了這些關係。有一件事要記住,把最難的問題留到最後,這樣就不會有使消息來源不高興和失去他們信任的風險。」

搜羅大量資料

彼得森在調查這個事件時提到了另外兩個關鍵的轉捩點。一個是當他可以在網絡上獲取大量檔案時。「起初,我只能從哥德堡跑到斯德哥爾摩警察總部,在一名吸菸警官的監視下讀文件。如今,線上獲取這些信息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第二個轉捩點出現在2012年,當時彼得森聯繫上出版社 Filter 的主編馬蒂亞斯·葛蘭森(Mattias Gransson)。該出版社最後在2018年出版了彼得森的報導。

「當託馬斯找上我時,已有無數名記者和業餘調查人員已經對帕爾梅遇刺案生產了一大堆報導」,葛蘭森說,「但託馬斯的實證調查方法使他特別出眾。」

葛蘭森繼續說道:「託馬斯在2012年給我看的,事實上與檢察官克裡斯特·彼得森(Krister Petersson)在八年後的記者會上呈現的內容相似:那是重返犯罪現場、專注於當晚誰在那所做出的根本觀察,而不是陷入那些實際上根本無法立足於犯罪現場的複雜陰謀論中。」

「我也認同託馬斯假定警方沒法得出調查結果不是因為案件太複雜,而是因為調查打從一開始就受到那些無能的人所幹涉」,葛蘭森解釋。「我參與過80年代發生的其他重大事件,共通特點都顯示當局的無能。這並沒有讓我感到驚訝。」

儘管如此,Filter 還是花了六年時間才出版彼得森的報導。「我們列了一份清單,並都同意在報導出版前必須要解出並確認清單上待定的事項」,葛蘭森說。「比如,找出恩斯特倫知道用槍而且能取得槍的證據。我們直到2018年的春天才將清單上的項目全部確認完畢。在那之前,我向湯瑪斯提供一些經濟上的資助及資源,但直到我們決定出版報導,我們才能保證他能獲得報酬。」

報導發表後,彼得森和 Filter 面臨一波批評,葛蘭森早有預期,為此他們還對於如何應對媒體攻擊訂了一個計劃。

「例如,我們在網絡上公布了所有資料,讓一切都清楚透明」,葛蘭森表示。「當然,調查報導比的不是受歡迎程度。如果你的工作沒有讓某地方的某人感到不安,那麼你可能沒有做好你的工作!儘管如此,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是很辛苦的。身為他的編輯,我能夠跟他一起面對媒體。」

這份耗時又辛苦的工作終於在2019年有了豐碩的成果。彼得森榮獲瑞典最具聲望的新聞獎項「金鏟獎」(the Guldspaden),由瑞典的調查記者協會 Graveande Journalister 所頒發。

至於警方的官方調查則在2020年6月10日正式結束。於2017年接手調查的主任檢察官克裡斯特·彼得森表示:「在我看來,斯蒂格·恩斯特倫毫無疑問地是兇手。」

「由於此人已經死亡,我無法對他提出任何告訴,但我已決定終止調查」,他說。「我的評估是,在經過34年後,我們很難相信任何進一步的調查會有任何進展。我相信我們已經達到原先預期的程度。」

彼得森獲得金鏟獎。圖片來源:瑞典調查記者協會

瑞典調查記者協會主席福爾德·尤塞菲(Fouad Youcefi)表示,他相信「每一個閱讀了報導、然後聽了帕爾梅遇刺案調查記者會的調查記者都被激勵了。信任一個人的報導是很重要的,有一個願意相信並給予支持的編輯也是。」

尤塞菲補充,在瑞典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從事大型的調查工作會面臨很龐大的挑戰。「任何嘗試過的人都知道,光是報一個可行的題目就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所以我們需要勇敢的編輯,願意跟撰稿人一起發展選題。」

儘管如此,彼得森本人認為自己也受益於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如果我有正職工作,就很難抽出時間來寫這麼耗時的故事。作為一名自由撰稿人意味著我很彈性,我從一開始就知道我會長期從事這項工作。」

作者簡介

Nathalie Rothschild 是斯德哥爾摩的一名自由文字及電臺記者。她的報導曾在英國廣播公司和瑞典國家電臺播出,文章可見於《華爾街日報》、《外交政策》、《大西洋》、《衛報》、《國土報》和《時尚》。她的作品集詳見:https://nathalierothschild.com

全球深度報導網

cn.gijn.org

工具 | 數據 | 調查 | 深度 | 可持續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這名瑞典自由撰稿人,如何破解了30多年前首相遇刺懸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商場導購員轉行自由撰稿人,我都經歷了什麼?
    我努力打破膽量,學習如何抓住用戶痛點,站在用戶角度考慮需求,用自己的熱情和舒服的話語,順利售出產品。好像這也為我轉行自由撰稿人後的第一個月寫出爆文打下了牢固基礎。足足寫了三個月的導購文章之後我才辭去導購員一職,開始全職做自由撰稿人。而真正月入萬元應該是從第二月的時候就實現了。(很想有圖有真相,但是時間有點久,聯盟也只能保存最近一年的收入記錄。)
  • 這樁七十多年前的懸案,又被搬上熒幕了
    這是1947年發生在加州的案子,兇手殘忍的將一位22歲的女性被殺害並肢解,警方一直沒有找到兇手。這起離奇的案子也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斯嘉麗·詹森參演過2006年的那版。如今,黑色大麗花案件又被搬上熒幕了,這次是電視劇。
  • 歷史上的今天:1960年7月14日,安倍的外祖父遇刺
    說出來也都知道,就是岸信介,日本第56任、57任首相(1957年2月25日—1960年7月19日)。通俗一點說,安倍首相是岸信介的外孫子,岸信介是安倍首相的姥爺。上圖是1960年7月14日,岸信介遇刺現場的圖片。下圖是安倍首相小的時候,抱在岸信介懷裡的圖片。
  • 瑞典首相承認疫情應對失策 國王也發聲:我們失敗了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首相承認疫情應對失策,瑞典國王發聲:我們失敗了(觀察者網訊)防疫措施不走心、寄希望靠「群體免疫」來應對冬季疫情的瑞典政府,終於嘗到了苦果:近期,瑞典醫療系統瀕臨被擊穿,死亡人數創紀錄,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達到最低點。
  • 自由撰稿人的書房!巴掌大的空間打造居心地,養心又養神!
    自由撰稿人的書房!巴掌大的空間打造居心地,養心又養神! 作為一名小編,特別羨慕的就是那些可以在家自由自在工作的自由撰稿人!不過這個職業看似自由,實際上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條件也很苛刻,至少你應該是一個雜學家,什麼都會一些,什麼都懂一點。
  • 瑞典首相、專家都在「甩鍋」
    (觀察者網訊)面對冬季洶湧的疫情,「佛系」抗疫的瑞典終於扛不住了。國家元首承認「敗給疫情」,首相呼籲戴起口罩,民眾卻持續對政府與衛生機構失去信心。就在此時,瑞典人開始琢磨誰該應該為失敗負責。英國《衛報》12月20日報導,瑞典政府抗疫策略的失敗顯而易見,但從首相、衛生部長到首席醫學專家,都擺出一副不願意承擔責任的架勢。
  • 首相承認疫情應對失策,瑞典國王發聲:我們失敗了
    (觀察者網訊)防疫措施不走心、寄希望靠「群體免疫」來應對冬季疫情的瑞典政府,終於嘗到了苦果:近期,瑞典醫療系統瀕臨被擊穿,死亡人數創紀錄,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達到最低點。繼首相剛剛宣布對抗疫政策失誤負責後,瑞典國王也出面「補刀」,承認「我們失敗了」。
  • 終於承認,瑞典首相表態:對疫情的策略錯誤,政府負責
    導語:終於承認,瑞典首相表態:對疫情的策略錯誤,政府負責12月15日,彭博社消息,瑞典面臨第二次疫情衝擊,不僅醫護人員大批辭職,重症監護室人滿為患,死亡的人數也屢創新高。面對這種情況,瑞典政府終於承認,對待疫情執行了錯誤的策略,負有最終責任。瑞典首相認為,不是瑞典沒有準備好防疫,而且沒有預想到疫情會如此兇猛,公共衛生專家們,並未經歷過這種嚴峻的局勢,只是討論了不同的感染群體。這就導致,疫情利用意想不到的方式進行了傳播。
  • 瑞典首相勒文發表全國電視講話
    2020年3月,瑞典首相勒文就新冠疫情發表全國電視講話。 今晚,我想說幾句話,希望我們在進入冬天時要謹記在心。 今年,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在春季初,我們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巨大的挑戰。
  • ...瑞典從11月24日起將公開聚會的人數限制在8人內。瑞典首相勒文...
    【瑞典推出「前所未有」嚴厲措施】據俄羅斯衛星社日前報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將瑞典列為歐洲抗擊新冠疫情最糟糕的國家,新增新冠重症監護患者有增無減。瑞典從11月24日起將公開聚會的人數限制在8人內。瑞典首相勒文稱,對聚會人數的限制措施是瑞典現代史上「前所未有的」。
  • 關注2014瑞典大選,關注基民黨華人候選人-劉芳
    今年瑞典大選, 就有我瑞典華人精英劉芳女士(Lydia Liu)成為斯德哥爾摩Nacka選區的基民黨候選人。在此,還請瑞典華人華僑團結一致, 支持我們的華人代表參政。9月14日既是瑞典大選日,你對瑞典的政黨知道多少呢?一切權力源於人民, 這是瑞典議會民主制的基礎。人人擁有發表言論的同等權利和機會; 人人擁有審查政治家和公共機關如何行使職權的自由。
  • 甘迺迪遇刺身亡,18名證人離奇死亡,遇刺前英國記者接到神秘電話
    1963年11月22日下午,時任美國總統甘迺迪在達拉斯迪利廣場遇刺身亡,時年46歲。由於甘迺迪是乘坐敞篷汽車經過鬧市區,結果被躲在暗處的槍手擊斃。槍手當時向甘迺迪連開三槍,甘迺迪中了兩槍,脖子和頭部,其中頭部是致命傷,當時媒體以「一槍爆頭」來形容甘迺迪遇刺。
  • 世界上至今無人能破解的三大魔術:自由女神的消失,印度通天繩!
    那麼今天就來看看世界上至今無人破解的三大魔術:自由女神的消失,印度通天繩! 1、印度通天繩 這更讓通天繩這一超自然現象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2、巴格拉斯效果
  • 12年前的無名女屍懸案:手臂現3個神秘漢字,至今無人能破解
    文 | 歷史九點半當有限的證據無法再支撐案件往下調查,兇案步入死胡同時,懸案也就誕生了。各國都有很多懸而未決的案件,中國同樣也有很多,比如南大碎屍案,再比如12年前的無名女屍懸案。死者上身穿著印有蘋果圖案的背心,下身穿藍色運動短褲,內穿淺色內褲,年齡約17歲至30歲,身高150公分左右,長發,扎著紅色頭繩。經法醫鑑證,被害者死於刀傷。案發現場,沒有能證明被害人身份的證件。一般對於此類案件,首要就是查清楚死者身份,進而根據身份調查死者的社會關係,從而找出可能的嫌疑人。
  • 「低犯罪率」的瑞典,這回失控了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北歐國家瑞典的「群體免疫」屢遭詬病,這一策略不僅未能控制疫情,還嚴重拖累了經濟。現在看來,問題遠遠不止這些。9月下旬,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Stefan Lofven)承認,「我們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
  • 疫情下,瑞典放任自由,卻活成了世界警示故事
    自從冠狀病毒在歐洲出現以來,瑞典一直在進行一項非傳統的露天實驗,引起了國際關注。當政府允許人們在不受阻礙地生活時,它使世界能夠研究大流行病的發生。 這就是發生的事情:不僅死者比實行封鎖的鄰國多了數千人,而且瑞典的經濟狀況也沒有好轉。
  • 瑞典全民免疫政策闖大禍,疫情遠比周邊國家嚴重,首相:我們錯了
    疫情今天不單在美國傳播的特別快,在整個歐洲大陸蔓延的也非常快,以至於默克爾總理前兩天已經聲淚俱下了,德國已經開始了近乎於全國的封城了,而有一個國家的首相就在這兩天出來道歉了。瑞典當今年三四月份疫情開始在歐洲蔓延的時候,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應對策略,有的國家像瑞典這樣,人家既然提出了一個群體免疫的策略,他們說這個病毒是防不住的,也沒有必要防。
  • 瑞典首相承認:應對第二波疫情策略錯誤,政府負有最終責任
    (觀察者網 訊)重症監護病房緊缺、醫護人員辭職、死亡人數創紀錄......冬天來臨,瑞典的第二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當地時間12月1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政府「誤判了」第二波疫情的應對措施。
  • 建國244年曆經45任總統九人遇刺四人死亡,動亂是否會再引發遇刺
    (遇刺事件發生在安德魯·傑克遜否決當時的銀行家的經營權延期提案不久。)(註:當時美國的銀行是資本家私人開設的)。從此以後,精神病就成為各種謀殺兇手最合適的藉口了。 1835年1月8日,傑克遜總統還清了最後一筆對銀行家的國債,1月30日就發生了刺殺事件。
  • 60年前的懸案,背後罪惡駭人聽聞
    這是一樁真實的歷史懸案。1961年9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的座機在非洲墜毀,機上人員全部遇難。很多證據和證言,都指向一種可能:哈馬舍爾德是被謀殺的!▲ 飛機失事現場雖然聯合國一直在大國之間艱難周旋,處境有些尷尬,但聯合國秘書長畢竟地位超然、身份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