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浙江省教育廳公布了一份名為《2017學年全省高校新生體質健康測試情況》的報告,其中新生引體向上的合格率僅為55.73%,也就是說有近一半大學新生(男)引體向上拉不到10個。它是目前中國大學生體質體能情況的一個現狀縮影。
那麼中國成年男性情況又如何?沒查到相關資料,從每天接觸的健身房會員以及周圍朋友的情況來看,連一個引體向上也做不了的男性也大有人在。再看健身房裡會員的訓練情況,很少看到有男生練習引體向上。可見,引體向上不僅對於缺乏運動或不運動的人是個大難題,對於有健身習慣的人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引體向上標準參考:從公開的資料來看,引體向上只針對男性測試。在政府組織的國民體質監測項目中,暫無引體向上的測試。《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規定,高三男生引體9次算及格,大學三、四年級男生則要達到11次方為及格。軍人的要求則更高,總參發布的軍人體能標準中規定,須達到12個才能及格。
做引體向上為什麼胳膊酸痛?
通過不同的握距、正反手方式、是否擺動身體,引體向上可以有許多種變式。以最普遍的正握引體向上來說,完成一次標準的引體,是背闊肌、大圓肌、菱形肌、斜方肌下束、肱二頭肌、肱橈肌等多個相關部位的肌肉協同發力,且力量足夠克服自身體重才能達成的。理論上,練習引體向上後,上述發力肌群的延遲性酸痛是正常的,但為什麼胳膊會酸呢(有些人甚至臀部也會酸)?很大的原因是動作不規範導致代償的發生,就是說該發力的部位發力不足或沒有發力,而動作的變形又導致不應發力(或少發力)的部位來發力。
新手在做引體向上時,最常見的代償動作包括了扭動身體向上、前後擺動借力、反覆蹬腿等,這些動作都試圖減輕背部肌群的發力負擔,而更多的利用慣性或手臂的力量。儘管引體向上時,會涉及到二頭的發力,但背部肌群才是更主要的發力肌群,新手往往誤以為臂力才是主要發力部位。事實上,由於背部肌群力量的不足,導致新手只能通過更努力地依靠上肢力量(也就是胳膊)來試圖完成引體,這就更加劇了這種錯誤的認知。怎麼辦呢?
美國《海軍陸戰隊時報》的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共有超過1萬名女兵參加了引體向上的測試,其中有765位女兵完成了11個引體向上,超過了最高標準(10個)。
如何將引體向上做得更好?
如果嘗試過引體向上,基本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引體向上是最無法投機取巧的力量訓練動作之一。例如做伏地挺身,可以通過抬臀、塌腰、手肘支撐住等辦法暫時休息或減輕發力,但引體向上沒有可能,特別是平時不運動的人,許多人甚至連懸垂掛在單槓上都無法做到。那麼怎麼才能做好引體向上呢?
辦法1:動作質量高於數量。不要追求一次能拉起多少個引體,而是要追求每次的引體是否儘可能的規範。動作質量的上升,可以減少代償的發生,發力的肌肉部位訓練效果更好。動作質量到位,隨著訓練量的上升,假以時日,數量的增多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辦法2:循序漸進。視自身體能情況,逐步增加引體組數和總次數,而不是盲目一次性拉到自己拉不動。此外,不要只盯著引體一個動作練習,通過其他力量訓練動作提升背部肌群的力量,同樣也能提升引體的能力。此外,肥胖或超重人士還是從減肥開始,體重減輕後再慢慢嘗試引體。
辦法3:當自身背部肌群力量較弱時,可以利用輔助方法訓練引體:
(1)他人助力推動背部向上。可以請教練或健身搭檔站在你的身後,當你向上引體時,雙手推動你的背部幫助你完成引體。原則是,引體的發力以你為主,他人輔助發力在你力量衰減時慢慢增加。
(2)踩在槓鈴杆上做引體向上。如果沒有人輔助,可以在腳下架一根槓鈴杆或者是墊高的物體,踩在上面做引體。這時仍應以你背部肌群發力為主,腿部可以借力輔助,但儘可能減少腿部的借力。
(3)彈力帶(阻力帶)輔助引體向上。可以準備一根健身彈力帶掛在單槓上,雙腳或單腳踩在上面來做引體。不同粗細的彈力帶還能提供不同大小的輔助力量。
不運動人群,包括不注意力量訓練的人群,背部肌群普遍較弱,在進行引體向上訓練時除了要掌握好動作要領,還要注意培養發力部位肌肉的發力感(許多教練稱之為」肌肉的募集性「)。這種發力感的培養並非天生,需要通過反覆的訓練來獲得。引體向上的發力感較好時,當你完成數組引體向上的練習後,你會發現:咦,我的雙臂沒什麼感覺,不酸不累不痛,但背部肌群酸脹得厲害。哦,恭喜你,練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