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娜 本報通訊員 樓暨康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縣是貴州省十大重點林區縣,森林覆蓋率達72.72%,但生活在這裡的37萬侗族群眾卻長期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如何在「生態美」中實現「百姓富」?這是黎平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縣林技推廣站站長楊承榮從事林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楊承榮已在林技推廣基層一線工作了37年。「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進程中,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就是『美麗貧困』。林業科技就是解開『美麗貧困』的一把金鑰匙。」這是他在工作中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油茶是黎平縣傳統產業,種植面積在貴州省名列前茅,但由於品種良莠不齊、經營技術水平低,全縣油茶長期平均畝產量不足3公斤。進入21世紀,黎平縣委、縣政府開始大力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任縣林技推廣站站長僅兩年的楊承榮挑起油茶品種改良和技術提升的重任。2002年,在南京林業大學專家的指導下,楊承榮從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引進13個油茶良種共4萬餘株苗木,在黎平縣高屯鎮小裡村、絞便村和肇興鎮肇興村創建了貴州首個面積300畝的油茶良種試驗基地。經過6年探索,2008年畝產油量30多公斤,按當時市價計算,平均畝產值1500元,較傳統油茶產值增加10倍。
試驗成功了,如何推廣油茶良種,讓油茶產業成為黎平林農的「綠色提款機」?楊承榮堅信,發展油茶產業必需良種先行。2008年,楊承榮鼓勵時任小裡村村主任的歐安烈成立黎平縣首家生產經營優質油茶苗木的專業合作社,並請來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高級工程師趙學民為合作社的苗木培育提供技術支撐。如今,該合作社已培育1000餘萬株優良苗木,為300多戶貧困戶提供了育苗技術培訓,並通過苗圃勞務用工,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餘元。在歐安烈的示範帶動下,黎平縣相繼成立了3家油茶苗圃。截至2020年春季,全縣累計培育油茶良種苗木1億株,帶動苗圃周邊1200餘人實現脫貧致富。小裡村村民劉世忠在歐安烈帶動下種植了2.5畝油茶良種,2018年靠賣油茶果增收1.5萬餘元。目前,歐安烈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油茶老闆」,小裡村80%的村民都改種了油茶良種。
為將油茶新品種新技術送進千家萬戶,近10年來,楊承榮的足跡踏遍黎平縣26個鄉鎮(街道),舉辦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300餘期,培訓基層幹部、農戶、技術骨幹3萬餘人次,技術輻射帶動農戶5萬餘人,接受群眾諮詢2萬餘人次,發放牽頭編寫的技術資料3萬餘冊。此外,楊承榮還負責幾個貧困村的科技扶貧工作,他經常利用公休假日深入村裡指導產業發展,村民們也非常喜歡聽他講講油茶種植、低改等技術。
通過技術培訓和示範帶動,截至2020年底,黎平縣新建和改造油茶達35.7萬畝,種植油茶良種24餘萬畝,涉及26個鄉鎮街道403個村,實現年綜合產值4.8億元,帶動貧困戶3萬餘戶6.5萬餘人就業,油茶良種種植人均年收入達3000元,黎平油茶產業基本實現良種化。僅2020年春季,黎平縣就新增油茶種植4.5萬畝。
近年來,楊承榮將適宜黎平高山林區發展的錐慄產業作為推廣重點,目前已引種試驗成功並於今年開始掛果。2020年春季,全縣完成1000畝錐慄標準化示範建設,為當地林業產業發展探索了新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