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類方及附子類方(二)
一、四逆湯類方
1、大回陽飲
方源:吳氏經驗方
組成:附子、乾薑、肉桂、甘草。
功效:回陽救逆,大補元氣。
主治:陽虛重症。
2、潛陽封髓丹
方源:鄭欽安創立,雲南吳氏發揮
組成:附子、肉桂、炙龜板、黃柏、砂仁、龍骨、牡蠣、紫石英、骨碎補、細辛、炒白朮、甘草。
功效:扶陽潛陽、鎮納收斂。
主治:陽虛,慢性虛火證。
3、吳萸四逆湯
方源:雲南吳氏經驗方
組成:附子、乾薑、甘草、吳茱萸、炒小茴香、香附子、炒花椒、烏藥。
功效:回陽救逆,溫肝順氣。
主治:陽虛肝寒證(水寒土溼木鬱),脾腎陽虛證加肝氣鬱結證。
4、急救回陽湯
方源:《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附子24克(大片)黨參24克乾薑12克 白朮12克 甘草9克 桃仁6克(研)紅花6克
功效:回陽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治霍亂,上吐下瀉,轉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5、椒附白通湯
組成:生附子(炒黑)3錢,川椒(炒黑)2錢,淡乾薑2錢,蔥白3莖,豬膽汁半燒酒杯(去渣後調入)。
(此用仲景白通湯,與許學士椒附湯,合而裁製者也。)
功效:齊通三焦之陽,急驅濁陰。
主治:主治足太陰寒溼,舌白滑,甚則灰,脈遲,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濁陰凝聚,陽傷腹痛,痛甚則肢逆。
摘錄:
要點:腹痛、胃脘痛、大便窒塞、舌白滑,甚則灰滑。
葉天士論腎厥:腎厥,由背脊而升。凡衝氣攻痛,從背而上者,系督脈主病,治在少陰。從腹而上者,治在厥陰。系衝任主病,或填補陽明。
腎厥湯:附子、乾薑、花椒、葫蘆巴、半夏、茯苓、薑汁。
椒附苓桂術遠湯:花椒、附子、茯苓、桂枝、白朮、遠志。
以上兩方治衝氣攻痛,從背而上者。
椒附烏梅大半夏湯:花椒、附子、烏梅、半夏、乾薑、人參、陳皮、薑汁。(椒附:治腎氣上衝;半夏、乾薑、人參、陳皮、薑汁:通補陽明;烏梅、花椒、人參、乾薑、附子:烏梅丸法,治療厥陰。)——此方治衝氣攻痛,從腹而上者。
6、茵陳四逆湯
方源:《傷寒微旨論》卷下。
組成:甘草2兩,茵陳蒿2兩,乾薑1兩半,附子1個(破8片)。
功效:溫陽除溼退黃。
主治:陰黃。病人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出。陰黃。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皮膚冷,心下硬,按之痛,身體重,背惡寒,目不欲開,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脈緊細而發黃。
7、實脾散(實脾飲)
方源:《醫方類聚》卷一二八引《濟生》。
組成:厚樸(去皮,姜制炒)1兩,白朮1兩,木瓜(去瓤)1兩,木香(不見火)1兩,草果仁1兩,大腹子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皮)1兩,乾薑(炮)1兩,甘草(炙)半兩。
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陰水。陽虛水腫,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脈沉遲者。
方義:《醫方考》:用白朮、茯苓、甘草之甘溫者補其虛,用乾薑、附子之辛者溫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溫者行其滯,用厚樸、腹子之下氣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溫者抑其所不勝。
《金鑑》:脾胃虛,則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腫,用白朮、甘草、生薑、大棗以實脾胃之虛也。脾胃寒,則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腸胃,故懶食不渴,二便不實,用姜、附、草果以溫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樸、木香、木瓜者以導水利氣。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
8、附子理中丸
方源:《局方》卷五。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3兩,人參(去蘆)3兩,乾薑(炮)3兩,甘草(炙)3兩,白朮3兩。
功效:溫脾散寒,止瀉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食少滿悶,腹痛吐利,脈微肢厥,霍亂轉筋,或感寒頭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二、附子類方
1、補坎益離丹
方源:《醫法圓通》
組成:附子 桂心 蛤粉 甘草 生薑
功效:溫陽養心。
主治:心悸,唇口紫紺、肢冷。
2、茵陳術附湯
方源:《醫學心悟》卷二。
組成:附子、茵陳、白朮、 乾薑、甘草(炙)、 肉桂(去皮)。
功效:溫陽利溼退黃。
組成:陰黃身冷,脈沉細,身如燻黃,小便自利者。
3、溫心通方
方源:吳榮祖科研方
組成:附子、肉桂、三七
功效:溫陽強心、活血通脈。
主治:陽虛心悸、心痛。
4、洗心湯
方源:《辨證錄》卷四。
組成:附子3克人參30克 茯神30克 半夏15克 陳皮9克 神曲9克 甘草3克 附子3克 菖蒲3克 生棗仁30克
功效:通陽扶正,化痰開竅。
主治:陽虛陰盛,肝鬱氣滯,痰濁壅積,致患呆病,終日不言不語,不思飲食,忽歌忽笑,潔穢不分,親疏不辨者。
5、參附湯
方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附子、人參
功效:回陽,益氣,救脫。
主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汗出粘冷,四肢不溫,呼吸微弱,或上氣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現用於心力衰竭見有上述症狀者。
方義:參附湯為峻補陽氣以救暴脫之劑。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虛極欲脫,產後或月經暴崩,或癰瘍久潰,血脫亡陽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見陽氣來復,病情穩定,便當辨證調治,不可多服,免純陽之品過劑,反致助火傷陰耗血。
6、參附龍牡湯
組成:附子、人參、龍骨、牡蠣、炙甘草。
功效:溫補心陽,救逆固脫。(潛陽、斂汗,扶正固脫。)
主治:心陽虛衰,突然面色蒼白而青,口唇發紫,呼吸淺促,額汗不溫,四肢厥冷,虛煩不安,右脅下並可出現瘀塊,舌苔薄白,質暗紫,脈象微弱疾數。
7、沉香散
方源:《聖惠》卷七。
組成:沉香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檳榔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1兩半(炮裂,去皮臍),茴香子半兩。
主治:腎臟積冷,氣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飲食。
方法:上為細散。
用法:每服1錢,不拘時候,以熱酒調下。
8、小續命湯
方源:《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
組成:麻黃、桂枝、防風、防己、杏仁、黃芩、人參、甘草、大棗、川芎、白芍、大附子、生薑
功效::扶正祛風。
主治:正氣內虛,風邪外襲。中風卒起,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牙關緊閉,厥冷;或頑痺不仁,風溼腰痛。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反張,失音,厥冷。八風五痺,痿厥。產後中風。風溼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1)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邪,語言謇澀。
(2)風溼腰痛,痰火併多。
(3)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方義:《千金方衍義》:小續命湯雖本古方,而麻黃、桂枝兩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虛,必加人參駕馭麻、桂,發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陰,搜逐在裡之邪,不使外內交攻,正氣立斷,續命之名,信乎不虛。其餘川芎、黃芩、防風、防己,不過為麻黃之使,以祛標熱耳。方治卒中風欲死,病死於暴,故用麻黃必兼杏仁開發肺氣之逆滿,殊不可缺。
《醫方考》: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中風。中風而有頭疼、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
9、三烏湯
方源:吳榮祖老師經驗方
組成:附子、草烏、川烏、細辛、桂枝、麻黃、甘草。
功效:溫陽散寒、除溼通絡、蠲痺止痛。
主治:重症痺證。關節頑痛麻木、腫脹變形、四肢逆冷。
10、右歸飲
方源:《景嶽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熟地2-3錢或加至1-2兩,山藥(炒)2錢,山茱萸1錢,枸杞2錢,甘草(炙)1-2錢,杜仲(姜制)2錢,肉桂1-2錢,制附子1至3錢。
功效:溫腎填精。
主治:腎陽不足,腰膝痠痛,氣怯神疲,大便溏薄,小便頻多,手足不溫,及陽萎遺精,舌苔淡薄,脈象沉細者;陽虛咳嗽;產婦虛火不歸元而發熱者;腎虛火衰,暈墜而痛;或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
11、地黃飲子
組成:幹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麥門冬、石菖蒲、遠志、生薑、大棗、薄荷
功效: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主治: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舌苔浮膩,脈沈遲細弱之喑痱證。
方義:本方主治喑痱證。「喑」指舌強不能言;「痱」指足廢不能用。其證由下元虛衰,虛火上炎,痰濁上泛,堵塞竅道所致,故劉河間選用滋補腎陰的幹地黃為主。王晉三曰:「飲,清水也。方名飲子者,言其煎有法也」。陳修園曰:「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於陽分以散風,重濁走於陰分以降逆。」方中以幹地黃為主,用清水微煎為飲服,取其輕清之氣,易為升降,迅達經絡,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陰陽,故名「地黃飲子」。
12、全真一氣湯
方源:《馮氏錦囊·藥按》卷二十。
組成:制附子、熟地、麥門冬、白朮、牛膝、五味子、人參。
方歌:全真方意本歸藏,術附人參配地黃,妙入麥冬牛膝味,相生相勝濟坤陽。
功效:滋陰救火。
主治:陰分焦燥,上實下虛,上熱下寒,陰竭於內,陽越於外,斑疹熱極煩躁,上喘下瀉。中風大病陰虛發熱,吐血喘咳,一切虛勞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