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柴胡類方,另一種方法學傷寒!

2021-02-07 張勝兵中醫

1、小柴胡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身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令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半升;去生薑,加乾薑二兩。

原文指徵: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飲,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虛,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食飲。臟腑相連,其痛必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傷寒,差後,復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脅下痛,不可轉側,脈浮弦而數者,此風邪幹肝也。小柴胡湯主之。

寒病,兩脅下痛,寒中行善掣節,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者,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湯主之。

本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脈沉弦者,不可吐、下,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痛,惡寒,發熱,心下滿,乾嘔,續自微汗出者,小柴胡湯主之。

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則必冒,冒則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令頭汗出也。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者,小柴胡湯主之。

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幹,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者,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與小柴胡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後與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者,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醫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此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陽明中風,脈弦而浮大,短氣,腹脹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幹不得涕,嗜臥,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解,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可與小柴胡湯。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太陽病,六七日,脈遲而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煩躁,此屬胃不和也,和之則愈。

傷寒與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也。柴胡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若以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者,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柴胡湯不中與也。

2、小柴胡加茯苓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茯苓四兩
右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小便痛閟,下如慄狀,少腹拘急,痛引臍中者,此名曰淋,此熱結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湯主之。

  

3、小柴胡加茯苓白朮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茯苓四兩    白朮三兩
右九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太陰病,吐逆,腹中時痛,雷鳴下利,脈沉緊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4、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9切)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三兩   牡丹皮四兩
右九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病春溫,其氣在上,頭痛,咽幹,發熱,目眩,甚則譫語,脈弦而急者,小柴胡加黃連牡丹湯主之。

  

5、大柴胡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酒洗)
右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一二沸,溫服二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醫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此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幹,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者,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主之。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大柴胡湯。

  

6、柴胡加芒硝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半夏二合半(洗)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切)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合

右八味,以水四升,先煮七味,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差,更作服。

原文指徵: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後與柴胡加芒消湯。

  

7、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龍骨一兩半   牡蠣一兩半(熬)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大黃二兩(酒洗)  鉛丹一兩半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先煮十一味,取四升,去滓,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原文指徵: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8、柴胡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芍藥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半(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擘)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風病,面目浮腫,脊痛不能正立,隱曲不利,甚則骨痿,脈沉而弦者,此風邪乘腎也。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9、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原文指徵: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瘧病,多寒,若但寒不熱者,此名牝瘧。蜀漆散主之;柴胡桂枝幹薑湯亦主之。

  

10、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半斤   芍藥三兩   枳實四枚(炙)  甘草三兩(炙)

右四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脅下痛,不可轉側,脈浮弦而數者,此風邪幹肝也,小柴胡湯主之。若流於腑,則口苦,嘔逆,腹脹,善太息,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湯主之。

  

11、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方

方劑組成:

柴胡四兩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二合(洗)  

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指徵:

寒病,兩脅下痛,寒中行善掣節,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者,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脅急痛,不能轉側,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甘草湯主之。


張勝兵本人第五個微信:18086461480

張勝兵私人助理電話微信同號:15377061103/15776454641

特別說明:張勝兵有五個微信,請大家只加其中一個可以看到朋友圈的微信即可,刪掉重複的微信號,以便給其他人留出可能救命的空間為感!

預約電話:027-65599960(武漢診所座機)

預約電話:18771118080(張勝兵武漢電話)

預約電話:15701481888(張勝兵北京電話)

張勝兵QQ:3448799057

張勝兵老師更多視頻講解請關注抖音號:ZYGGZ15701481888




武漢張勝兵簡介

張勝兵,男,漢族,號中醫鬼谷子,湖北省漢川人,本科畢業於湖北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專業,研究生畢業於安徽省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專業,臨床醫學碩士,武漢市東西湖區張勝兵中醫科診所主治醫師,北京勝永祥中醫診所特聘中醫專家,國醫大師李今庸教授弟子,國際中醫傳承機構「庸勝堂」創始人,俄羅斯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俄羅斯友誼大學東方醫學院客座教授,湖北中醫藥大學優秀校友,第十五屆國際中醫藥大會(義大利,羅馬)講課專家,第三屆「民間中醫節」被授予「2018年度最具影響力中醫」稱號,2019「一帶一路」中美俄國際中醫高端論壇(俄羅斯莫斯科)獲得「國際優秀中醫講師」「國際最具影響力中醫」稱號,2019年湖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張勝兵中醫獎」創辦人。


2016年拜國醫大師李今庸教授為師,李老為《醫門推敲》題寫書名,《醫門推敲》第一部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同年創辦國際中醫傳承機構「庸勝堂」,並在武漢舉辦張勝兵首屆收徒儀式。


2017年著成《醫門推敲》第二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武漢舉辦張勝兵第二屆收徒儀式。


2018年著成《醫門推敲》第三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武漢舉辦張勝兵第三屆收徒儀式;參加四川成都舉辦的第三屆「民間中醫節」並獲得「2018年度最具影響力中醫獎」;受邀參加在義大利羅馬舉辦的第十五屆國際中醫大會並講課,在德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傳播中醫藥知識。


2019年著成《醫門推敲》第四部、第五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北京舉辦張勝兵第四屆收徒儀式;攜庸勝堂弟子二十人參加2019「一帶一路」中美俄國際中醫高端論壇並講課,獲得「國際優秀講師」,「國際最具影響力中醫獎」;完成《攻癌救命錄》講座及書稿整理,並在網上連載完畢。


2020年1月23日武漢因疫封城,張勝兵留守武漢,為傳播中醫治療溫病經驗而著成《張勝兵解讀溫病條辨》,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同年7月,張勝兵總結十幾年治療腫瘤癌症經驗之佳作《攻癌救命錄》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相關焦點

  •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另一種方法學傷寒!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桂枝湯類方1、 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 黃煌類方
    柴胡類方3.1小柴胡湯(《傷寒論》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方,名柴陷湯,治療咳嗽痰黏,伴胸脅苦滿及心下壓痛者,多用於呼吸道感染伴消化道炎症者與半夏厚樸湯合方,名柴樸湯,治療胸悶脅痛、咽喉、食道異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苔白膩者,多用於支氣管炎、哮喘及神經官能症患者。
  • 孔伯華:對《傷寒雜病論》的認識
    2《傷寒雜病論》之博大 中醫之辨證論治,在漢代以前尚屬早期而不甚完備,對於證候認識,知病達藥,均較簡單,自張仲景集漢代以前之大成,著成《傷寒雜病論》,中醫學辨證論治之特點,方始更為明顯。所以說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不但是方法俱備之全書,而且法外有方,方外有法,統賅百病,是一切疾病辨證論治之總則,此乃仲景立法垂教之本旨也。
  • 《傷寒雜病論》:中醫藥學的源頭活水
    在《傷寒雜病論》序中,張仲景也提到族人「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在這種情況下,張仲景本著對生命的無限珍視和為醫者的強烈責任感,通過勤求博採的治學方法,有機整合了前人的思想理論、診治方法和用藥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完成了這本曠世著作。《傷寒雜病論》共16卷,分為兩部分,包括傷寒10卷,雜病6卷。
  • 方|柴胡桂枝幹薑湯
    今天蘆根君與大家分享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桂枝幹薑湯來自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我們先看看原文怎麼說的147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燒褌散 男病用女褌,女病用男褌,燒灰文源:醫品閣精彩文章回顧《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
  • 桂林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
    (2)存在類似後世醫家的治方:桂林古本卷十六「辨婦人各病脈證並治」篇「黃芪當歸湯方」類似金元四大家李杲的「當歸補血湯」,惟《桂林古本》黃芪:當歸為6:1,而李杲所用比例為5:1。(3)藥名差異:今版《傷寒論》或是《康平本傷寒論》,乃至楊紹伊先生根據《千金方》與《脈經》等書所考的《伊尹湯液經》這三個版本中的當歸四逆湯(在康平本為當歸回逆湯),皆是以通草為名;唯獨桂林古本以木通為名。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文源:醫品閣精彩文章回顧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
  • 【楊斌】零基礎三天樂學《傷寒論》醫藥寶典精修班
    《傷寒論》的重要價值 《傷寒論》作為學習中醫必讀書之一,全面展示了中醫基礎理論,科學地體現了中醫診斷的思維和邏輯,靈活地詮釋了方藥變化的技巧,到現在還沒有一本教材可以與之相媲美。它是經典中的經典,作為中醫人,入門學習掌握《傷寒論》辯證體系及理法方藥,是必須跨過的門檻。
  •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上部
    總結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簡介《傷寒雜病論》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張仲景(張機)所著。至今流傳有多種版本,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其中之一種。本書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書、桂林已故老中醫羅哲初手抄。
  • 【桂枝類方】桂枝類方的方義及應用
    《傷寒論》中的桂枝湯類方,僅只有19味藥,而演變為20餘方,可見仲景組方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 《傷寒雜病論》:張仲景用藥的絕妙之處,從古到今卓乎不群
    桂枝附子湯是張仲景治療陽虛痺證的經典方之一,此方出致《傷寒論·太陽病脈證治篇》,其條文是這樣說的:「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桂枝附子湯方: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中關於本方證的條文與此相同。「傷寒八九日」,這裡指外邪入侵人體已經有一段時間,但是後面提到的「不嘔,不渴」是指疾病沒有向體內的少陽和陽明傳。
  • 傷寒論第146條
    此段說明,傷寒六七天的時候,全是由表傳入半表半裡或裡,「發熱,微惡寒」,(是)表不解,支節煩痛也是太陽病。「微嘔,心下支結」,支是樹枝,是旁邊,不只是心下的部位,二側謂之「支」,心下二側,心下支結就是心下(胸脅)苦滿的另一種說法,(這是互詞)。微嘔,柴胡證喜嘔,微嘔,心下支結皆為柴胡證,上面是表未解,太陽病,故用二方合方。
  • 《傷寒論》中的常用藥對---龍骨牡蠣
    平素自己出診,龍骨牡蠣所用不少,特別是《傷寒論》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更是常用,效果良好。龍骨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言「主心腹,鬼注,精物老魅,咳逆,洩利,膿血,女子漏下,症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
  •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病位、病機、方義分析
    張國駿將柴胡桂枝幹薑湯證與柴胡桂枝湯證、大柴胡湯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柴胡加芒硝湯證共同列為少陽病兼證,肯定了該方證病位在少陽,證屬少陽樞機不運,兼太陰脾寒水停。郝萬山認為該方證是由於傷寒汗不得法,復用下法,汗下兩傷,津液受損,脾氣被傷,致邪傳少陽,三焦受阻,為少陽樞機不利,經腑不和,屬轉屬性少陽病之經腑同病兼津傷陽損證。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68
    他說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治過很多瘧疾,效果非常好,好使!所以這個給我們提供了依據。02《類證活人書》《類證活人書》說:「乾薑柴胡湯,就是柴胡桂枝幹薑湯,去掉黃芩,主治婦人傷寒,月經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者。」
  • 《傷寒論》112方證(收藏版)
    29.湯證:葛根湯(31)病機:太陽表實證,津液不能上潤,筋脈失養。脈症:發熱,惡寒,無汗,項背強几几,脈浮緊。治法:解表發汗,升津舒筋。處方:葛根9g 麻黃4.5g 桂枝4.5g 生薑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芍藥6g應用:本方用於傷寒表實而以項背強急為特點之證候,也可用於痢疾,麻疹初期,胃腸型感冒,肩背痛等。
  • 傷寒論29: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湯.
    條辨一六一: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桂枝湯方柴胡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劈,生薑一兩半切。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 《傷寒雜病論》:此方劑應用範圍之廣,可解患者危難之急
    小柴胡湯為治傷寒少陽病的主方,因兼陽明腑實,故去補益胃氣的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以治療陽明熱結之證。其原方組成為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芍藥三兩,枳實(灸)四枚,大黃二兩,生薑(切)五兩,大棗(孽)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 桂林本傷寒論與宋本的區別
    其中以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原名白雲閣藏本)為最佳。該書論述詳盡,內容豐富,說理真實,用之有效。既可補宋本文獻之缺失,又能藉以訂正不少條文因錯簡訛脫所致之謬誤。不僅文字內容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還保存了近百首漢代佚方.這對於加深了解中古時期的醫藥成就,更顯得十分重要。現從古本所載方藥部分,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