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匯參》第四章 柴胡湯類
第四節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現症錯雜,藥亦隨症施治,真神化無方者也。
用量
柴胡四兩 龍骨一兩半 黃芩一兩半 生薑一兩半切 鉛丹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蒸 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徐徊溪:此煎藥成而後內大黃也。大黃只煮一二沸,取其生而流利也。
定義
此妄下後,正氣虛耗入裡,而復外擾三陽。為制和解鎮固,攻補兼施之雜療方也。
藥解
是證也,本陰陽錯雜之邪。是方也,亦攻補錯雜之藥。柴、桂解未盡之表邪,大黃攻已陷之裡熱,人參、姜、棗補虛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龍骨、牡蠣、鉛丹之澀重、鎮驚、收心而安神明。此以錯雜之藥,而治錯雜之病也。《別錄》鉛丹即黃丹。生於鉛,出蜀郡平澤,氣味辛,微寒無毒。主治驚癇癲疾,除熱下氣,久服通神明。附錄發明如下:
1. 成無己曰:仲景龍骨牡蠣湯中用鉛丹,乃收斂神氣以鎮驚也。
2. 王好古曰:澀可去脫而固氣。
3. 李時珍曰:鉛丹體重而性沉,味兼鹽礬,走血分,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癇癲狂吐逆反胃有奇功。能消積殺蟲,故治疳疾下利有實績。能解熱拔毒,長肉去瘀,故治惡瘡腫毒,及入膏藥,為外科比用之物也。
附:多煎少煎之法
大抵發散之藥及芳香之藥,不宜多煎,取其生而疏蕩;補益滋膩之藥,宜多煎,取其熟而停蓄,此其總訣也。
本湯攻補同用之意義
本湯大黃與人參同用。大黃自能逐去堅積,決不反傷正氣。人參自能充益正氣,決不反補邪氣。蓋古人制方之法,分經別藏,有神明之道焉。
本證身重不能轉側與風溼證身疼不能轉側辨
身重不能轉側者,下後血虛,津液不榮於外也。身疼不能轉側者,風溼相搏於經,而裡無邪也。經曰: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又曰: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二者身體皆系不能轉側,頗相類似,但有差殊耳。
本湯熱溼身重與真武桂附二湯寒溼身重辨
寒溼身重,用真武湯、桂枝附子湯,以不渴裡不熱也。而熱溼身重,用白虎湯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譫語胃有熱也。其風溫風溼身重,亦不外兼寒兼熱,故本湯用芩、半、大黃為佐也。
本湯下後胸滿煩驚與各湯下後現象治法辨
下後心煩腹滿,治以梔樸,為邪入腹也。下後胸滿煩驚,治以龍牡,為邪入心也。因火結而致煩驚,治以桂枝、龍、牡,挽心陽之外越也。因下而致煩驚,治以柴胡、龍骨、牡蠣,解心陽之內塞也。大小陷胸,以高、下、緩、急別之。諸瀉心湯,以寒、熱、虛、實辨之。半、苓治痰,芩、連降逆,梔、豉湧虛煩,參、附回陽虛,下後大法,於斯備矣。
本湯兼治驚痰癲癇
徐徊溪云: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痰,以之治癲癇必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