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113方速查

2021-02-06 艾御享堂

太陽上篇 計一十四方

       桂枝湯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薑 大棗

       五苓散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朮 肉桂

       桂枝加附子湯 於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湯 於桂枝湯內加桂二兩

       桂枝人參湯 桂枝 人參 甘草 白朮 乾薑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 黃連 黃芩 甘草

       桂枝去芍藥湯 於桂枝湯去白芍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於桂枝湯內去白芍加附子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於桂枝湯內加厚樸杏仁

       桃仁承氣湯 桃仁 桂枝 大黃 芒硝 甘草

       抵當湯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附:代抵當湯 桃仁 歸尾 生地 肉桂 大黃 玄明粉 穿山甲

       十棗湯 芫花 大戟 甘遂 大棗

       大陷胸湯 大黃 芒硝 甘遂

       大陷胸丸 大黃 芒硝 甘遂 葶藶 杏仁 白蜜

       

太陽中篇 計三十五方

       麻黃湯 麻黃 杏仁 桂枝 甘草

       小建中湯 即桂枝湯加飴糖

       茯苓甘草湯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薑

       芍藥甘草附子湯 三味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一兩新加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味

       桂枝甘草湯 二味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四味

       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五味

       生薑瀉心湯 生薑 甘草 人參 黃連 黃芩 乾薑〔半夏〕〔大棗〕

       甘草瀉心湯 甘草 黃連 乾薑 大棗〔黃芩〕〔半夏〕

       大黃黃連瀉心湯 二味

       附子瀉心湯 附子 大黃 黃連 黃芩

       半夏瀉心湯 半夏 黃芩 人參 乾薑 黃連 甘草 大棗

       赤石脂禹餘糧湯 二味

       大柴胡湯 柴胡 黃芩 半夏 生薑 大黃 大棗 枳實 白芍

       旋復代赭石湯 旋復花 人參 半夏 甘草 大棗 代赭石 生薑

       小陷胸湯 黃連 半夏 栝蔞實

       柴胡桂枝湯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生薑 桂枝 白芍 甘

草 大棗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 龍骨 半夏 人參 大黃 鉛丹 桂枝 牡蠣 茯苓 生薑 大棗

       炙甘草湯 甘草 阿膠 麻仁 桂枝 人參 生地 麥冬 大棗 生薑 清酒

       四逆湯 生附子 乾薑 甘草

       梔子乾薑湯 二味

       梔子生薑豉湯 三味

       梔子厚樸湯 梔子 厚樸 枳實

       梔子豉湯 二味

       梔子甘草豉湯 三味

       乾薑附子湯 二味

       抵當丸 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 共杵為丸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四味

       桂枝附子湯 桂枝 附子 甘草 生薑 大棗

       (白朮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 附子 甘草 生薑 大棗

       甘草附子湯 甘草 附子 白朮 桂枝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 杏仁 生薑 連軺 赤小豆 甘草大棗 梓白皮

       梔子柏皮湯 梔子 黃柏 甘草    

 太陽下篇 計一十四方

       大青龍湯 麻黃 甘草 生薑 大棗 桂枝 杏仁 石膏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於桂枝湯內加麻黃石膏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於桂枝湯內去桂加茯苓白朮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 甘草 生薑 大棗 蜀漆 龍骨 牡蠣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四味

       甘草乾薑湯 二味

       芍藥甘草湯 二味

       茯苓四逆湯 茯苓 人參 附子 甘草 乾薑

       黃連湯 黃連 人參 半夏 乾薑 桂枝 甘草 大棗

       小青龍湯 麻黃 芍藥 半夏 五味子 桂枝 甘草 乾薑 細辛

       白虎加人參湯 於白虎湯內加人參

       白虎湯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陽明上篇 計四方

       小承氣湯 大黃 枳實 厚樸

       調胃承氣湯 大黃 芒硝 甘草

       豬苓湯 〔豬苓〕 茯苓 澤瀉〔阿膠〕 滑石

       茵陳蒿湯 茵陳 梔子 大黃

       

陽明中篇 計四方

       蜜煎導法 一味豬膽導法 一味

       大承氣湯 大黃 芒硝 厚樸 枳實

       脾約丸 麻仁 杏仁 芍藥 大黃 枳實 厚樸

       

少陽篇 計二方

       小柴胡湯 柴胡 人參 半夏 甘草 黃芩 生薑 大棗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 乾薑 桂枝 黃芩 甘草 牡蠣 栝蔞根

       

合病篇 計五方

       桂枝加葛根湯 於桂枝湯內加葛根

       葛根湯 葛根 麻黃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薑 大棗

       葛根加半夏湯 於葛根湯內加半夏

       黃芩湯 黃芩 芍藥 甘草 大棗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於黃芩湯內加半夏生薑

痰病篇

       瓜(帶)〔蒂〕散 甜瓜(帶)〔蒂〕 赤小豆

       

太陰篇 計二方

       桂枝加芍藥湯 於桂枝湯內倍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 於桂枝湯內倍加大黃

       

少陰前篇 計八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 三味

       附子湯 附子 茯苓 人參 白朮 白芍

       麻黃附子甘草湯 三味

       吳茱萸湯 吳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白通湯 蔥白 乾薑 附子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於白通湯內加人尿豬膽汁

       真武湯 茯苓 白朮 芍藥 生薑 附子

       通脈四逆湯 附子 甘草 乾薑 蔥白

       

少陰後篇 計八方

       黃連阿膠湯 黃連 阿膠 黃芩 雞子黃 白芍

       桃花湯 赤石脂 乾薑 粳米

       豬膚湯 一味

       甘草湯 一味

       桔梗湯 桔梗 甘草

       半夏散及湯 半夏 桂枝 甘草

       苦酒湯 半夏 雞子

       四逆散 甘草 枳實 白芍 柴胡

       

厥陰上篇 計三方

       烏梅丸 烏梅 細辛 乾薑 黃連 人參 桂枝 附子 黃柏 當歸 〔川椒〕

       當歸四逆湯 當歸 細辛 甘草 通草 白芍 桂枝 大棗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於前方內加吳萸、生薑

       

厥陰中篇 計二方

       麻黃升麻湯 麻黃 升麻 當歸 知母 黃芩 天冬 葳蕤 石膏 白朮 乾薑 白芍 茯苓 甘草 桂枝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四味

       

厥陰下篇 計一方

       白頭翁湯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

       

過經不解 計一方

       柴胡加芒硝湯 於小柴胡湯內加芒硝

       

差後勞復食復 計四方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 梔子 豉

       牡蠣澤瀉散 牡蠣 澤瀉 蜀漆 葶藶子 商陸根 海藻 栝蔞根

       理中丸 人參 乾薑 甘草 白朮

       竹葉石膏湯 竹葉 石膏 半夏 人參 甘草 麥門冬 粳米

       

陰陽易病 計一方

       燒褌散 男病用女褌,女病用男褌,燒灰

相關焦點

  • 速查版:傷寒論113方(內含圖片速查版)
    傷寒論的源頭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傷寒論》方證匯總大全集必保存收藏:傷寒論圖解捷悟(附真正的傷寒六經提綱)《傷寒雜病論》用戶說明書(讀傷寒前必看的說明書)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傷寒六經治病的核心醫林高人的傷寒經方語錄溼熱治法:經方 VS 時方經方合方思維,給你10個案例自己舉一反三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傷寒論》方證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錄如下:1.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 傷寒論113方,你會用多少?
    64、小承氣湯: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 枳實三枚 65、大承氣湯:大黃四兩 厚樸半斤 枳實五枚 芒硝三合66、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 大黃一斤 厚樸一尺 杏仁一升 67、蜜煎方:枳實梔子豉湯: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個 香豉一升 105、牡蠣澤瀉散:牡蠣、澤瀉、蜀漆、葶藶子、商陸根、海藻、栝蔞根各等分106、竹葉石膏湯: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麥門冬一升 人參二兩 炙甘草二兩 粳米半升107、文蛤散:文蛤五兩(《傷寒
  • 傷寒百家系列17—陳修園與《傷寒論淺注》
    修園治之,大劑而起,聲名大震,求治者日盈其門。又次年,除授河北威縣知縣,赴任後於公務之暇,仍為人治病。在恆山、保陽、高陽救災,災後溫瘧流行,誤死於庸醫者甚多,念祖乃精選一百零八首,編為《時方歇括》,廣布於世。陳為官廉明,縣誌記有政聲。嘉慶二十四年(1819)六十三歲,以老病乞歸,講醫學於長樂嵩山井上草堂,徒甚眾。
  • 《傷寒論》中棗與姜
    也談《傷寒論》中生薑及大棗的應用《傷寒論》中對生薑大棗的應用較多,生薑與大棗同用的方劑有33首,只用大棗不用生薑的方劑7首,用生薑但不用大棗的方劑
  • 他山之石:從桂枝湯變方看《傷寒論》的組方邏輯
    楊兆林老師診療預約電話:15514535873,(請提前兩天預約)桂枝湯被稱為「經方之首」,在我看來,是因為《傷寒論
  • 宋以前傷寒論考(4)
    像這樣的表達形式,和《宋版傷寒論》有論有方的條文敘述相比較,更加接近古代的面貌。在《仲景方十八卷》(森立之採輯本)中,條文、處方和處方內容被進行了一體化的處理,《宋版傷寒論》六經和《金匱要略》雜病保存了分離之前的樣子。《太平聖惠方》各篇的開頭,收載了《諸病源候論》的病態生理,也記載了具體的條文、處方群。
  • 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太陽病,項背強几几[1],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 《傷寒論》中的常用藥對---龍骨牡蠣
    《傷寒論》中的常用藥對---龍骨牡蠣賴海標經方醫學工作室 曾建峰
  • 傷寒論-桂枝加桂湯
    《金匱要略》《傷寒論》【原文用法與原方用量】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1
  • 自學傷寒:7言訣速學傷寒論!
    太陽本證三分鼎,中風傷寒表鬱輕。中風表虛桂枝湯,自汗用之也恰當。桂枝三禁記妥貼,表實裡熱及溼熱。若兼太陽經不舒,桂加葛根湯為主。喘時患者實難忍,桂加厚樸與杏仁。陽虛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須斂。胸陽不振因誤下,桂枝去芍可克伐。誤下若是傷胸陽,桂去芍加附子湯。
  • 傷寒論--傷寒例全文原文翻譯
    【原文】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①,困乃告醫②,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症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注釋】①日數久淹:病期拖延的時間太長。②困乃告醫:病勢危重時,才請醫生診治。
  • 傷寒論——新加湯
    (傷寒論:62)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功效配伍】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簡稱桂枝新加湯,功能解肌祛風,益氣和營。本方即桂枝湯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組成。
  • 劉渡舟先生總結的113首《傷寒論》方歌,帶你參透傷寒論!
    本文是劉渡舟先生自己分類總結的《傷寒論》113首方歌,語言平實,意趣深遠,反覆朗誦,奧妙無窮。
  • 張宗祥:傷寒論經緯書後
    (大麻徐偉所撰寫的《傷寒論經緯淺釋》一書,由著名書畫家、學者陸維釗題寫書名。)此徐松懋先生偉(註:徐偉,字松懋,故稱徐松懋先生偉)所著書也,對於校、釋、注、分類、引證、考異,均極詳細,又益以周岐隱(註:周,浙江鄞縣人,傷寒名家)先生引用湘古本,及桂林羅哲初(註:近代著名醫家,與周岐隱交,曾藏有張仲景後裔所傳秘本)氏之白雲閣古本二《傷寒論》,參證其文句之不同,於是昭然可讀,與世間通行之本,大有逕庭矣。
  • 桂林本傷寒論與宋本的區別
    其中以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原名白雲閣藏本)為最佳。該書論述詳盡,內容豐富,說理真實,用之有效。既可補宋本文獻之缺失,又能藉以訂正不少條文因錯簡訛脫所致之謬誤。不僅文字內容較通行本多三分之一,尤其是還保存了近百首漢代佚方.這對於加深了解中古時期的醫藥成就,更顯得十分重要。現從古本所載方藥部分,與宋本《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比較分析。
  • 論《傷寒論》之「痞」(上)
    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備化之紀……其病痞。」《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陽 之復,厥氣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 滿。」《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天地所閉 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 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鴌,故灸鴌者,亦從北 方來。」
  • 傷寒論——大青龍湯
    (傷寒論:38)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2](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3]粉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注釋:[1] 筋惕肉潤:指筋肉跳動。
  • 錢超塵:王叔和未竄亂《傷寒論》
    吳儀洛言:「自叔和而後,《傷寒論》一書沉淪於羊腸鳥道中者幾千餘年,有明方有執出,著《傷寒論條辨》,澄幾研理,卓識超於前人。」錯簡派的觀點影響到日本。成無己《註解傷寒論》將林億校語盡刪之,叔和按語亦時加刪剟,章太炎以日本堀川濟《翻刻宋版傷寒論》為依據,將叔和按語逐條尋出,寫有如下考證,確證叔和絕未改竄經文。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考證文字,語語有據,絕無猶豫,見《論傷寒論原本及注家優劣》:明趙清常所刻《傷寒論》有二:一單《論》本,為林億等校定者;一為《論》注本,即成無己所注者。
  • 【楊斌】零基礎三天樂學《傷寒論》醫藥寶典精修班
    《傷寒論》為中醫臨床著作,較系統全面地總結了漢代以前對急性熱病診治的豐富經驗,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由於作者「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注重理、法、方、藥的契合,選錄的方劑又多實用有效,故本書不僅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並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宋代以後注釋或研究《傷寒論》的著作很多,有助於對原著的學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