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我樓下的曉燁過了這個暑假,就讀初二了,成績一般,父母很著急,剛放暑假,就趕緊把他送到了補習班,希望利用這個暑假彎道超車,把落下的功課補上來。
父母想得很好,可孩子不爭氣,一堂課下來就要百來塊錢,可孩子根本不好好學,輔導老師多次跟曉燁的媽媽告狀,說孩子在課堂上不是打瞌睡,就是望著窗外發呆,很難專注地學習。曉燁的父母急壞了,再過兩年,孩子就要考中考了,若考不上重點高中,以後想考個好大學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了。
不少家長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後,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補課,希望通過補課來提高學習成績,卻常常事與願違,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自己沒有動力,不好好努力,父母花再多的錢,費再大的力氣,都是白費。
你聽說過心理學中的凱迪拉克效應嗎?話說在美國的一個州,有一個印第安老人,他無意間發現了石油,一夜之間他從窮人變成了富翁,老人立刻買了一輛豪華的凱迪拉克旅遊車,然後用兩匹馬拉著這輛好車去鎮上兜風。
一個機械師看到後還以為是車子出了問題,機械師檢查車子後,發現這輛車子的馬力相當於100匹馬的力量,車子沒有任何問題,可車主卻用兩匹馬拉著它到處兜風,實在是可笑之極。
回過頭來想一想,父母是不是就像兩匹馬,而車子就如同孩子呢?如何孩子自身有動力,卻不發力,光靠父母使勁,又有何用呢?所以,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光靠父母花錢給孩子報班是沒有用的,這相當於「兩匹馬」的作用,關鍵是讓「車子」發動起來,讓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才最關鍵。
01首先,讓孩子學習有目標,才會有動力
提及學習,很多孩子並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他們只聽父母說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好大學,就如《銀河補習班》裡的馬飛,他不知道長大之後想幹什麼,只聽媽媽反覆地在他面前嘮叨要上清華北大,至於為什麼要上清華北大,他自己喜歡清華北大嗎?他自己也不知道,學習對他來說,只是在實現母親的希望,所以學習沒有動力。
很多歷經殘酷的高考之後,升入大學的學生,會突然一下子迷茫了,沒有了高三緊張的學習生活,沒有老師、父母的催促,他們茫然不知措辭,開始逃課,泡網吧,渾渾噩噩地度日,這就是學習、生活沒有目標所致,人沒有目標,就如水中的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孩子學習沒有動力,很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而學,在學習過程中也體會不到成就感,我們不妨給孩子制定一個小小的目標,比如記住幾個單詞,學會一道數學題,學會一篇古文等,不要給孩子制定提高的目標,這樣會讓孩子有畏難的心理,讓孩子一步步找到成就感和價值感,孩子學習才會有動力,一旦孩子學習有了動力,父母就不用操心了。
02其次,激發孩子的興趣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找到孩子感興趣的點,然後以點帶面,讓孩子實現突破。孩子往往需要學習幾門功課,有的功課學得好,有的功課學得差一點,我們不妨先從學得好的功課入手,讓孩子把這門功課學得更好,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待孩子有信心後,再引導他把其他功課趕上來。
實際上,不少家長往往抓住孩子「瘸腿」的一科,要孩子在短時間內補上來,因為孩子沒有信心,對學不好的科目恐懼,所以效果不佳。其實很多科目的學習都是觸類旁通的,掌握了學習方法和其中的精髓,學習就會變得很容易。有些孩子在小學,甚至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都一般,到了高中卻突然開竅了,學習成績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就是因為掌握了學習技巧。
但是,不管怎樣的學習技巧,前提是孩子先對學習感興趣,其次是對自己有信心,有勇氣攻克難關,才會一步步進步。
03最後,逼孩子一把,不能讓孩子待在舒適區裡太久
人類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有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我們可以用三個圓來表示。
核心圈是舒適區,追求舒適是人的本性。但長期待在這個區域的人,容易變得頹廢,不思進取。舒適區之外是學習區,處在這個圈層的人,心理適度焦慮,大腦開放,因學習成長而對未來充滿期待。恐慌區位於最外層,身處這個區域的人,思維、情緒和行為都比較混亂,壓力已超過心理承受範圍,對身心健康不利。
由此可見,人待在學習區是最好的認知狀態,最不宜長期待在舒適區裡,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孩子的學習狀態,當孩子學習比較輕鬆時,常常處於吃不飽的狀態,不妨給孩子增加一些學習難度,讓孩子有那麼一點焦慮和壓力,才能有利於孩子成長。所以,適當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心狠,逼孩子一把。
希臘有一句諺語:在痛苦中學習,意思是說,學習知識必然是痛苦的,因為只有在痛苦的實踐中才能學到知識。
總之,在孩子學習成績不如人意時,該努力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如何調動孩子的動力才是關鍵,家長花錢使勁,都是外因,起不到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