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李看了後浪過後,很羨慕裡面的生活。想要努力工作,賺到錢去之後,去體驗一下這些不一樣的生活。
同事們同事們聽到他這麼說以後都紛紛搖頭,覺得這是不現實的想法。
小李卻說人生無常,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去體驗,生活要過得精彩才有意義。
996瘋狂加班賺的錢,好好存起來來,或者拿來提高自己的技能,難道不香嗎?
說實話,很多年輕人也嚮往這樣的生活,只是沒有是沒有這樣的經濟條件去支撐自己。不能做到的,何必強撐呢。
b站的《後浪》火了後,許多的年輕人開始羨慕裡面的生活。
比如說後浪裡面提到了要去玩無人機,我相信現在許多的年輕人包括我也從來沒有玩過。
還有就是說現在一定要學會外語,沒有一門外語就無法行走天下。
體驗VR設備,感受三地世界的感,感受平行世界的不一樣。
要去跳傘,去潛水,比如說在三亞潛一個小時水可能會花掉你5000塊錢以上。5000可能就是一個家庭2個月的生活費。
在前幾年還有人提出這樣一句話,說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那背後就是去旅遊,旅遊的前提之下,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經濟基礎,沒有一個好的經濟基礎的話,那只能是窮遊,窮遊的話也無法體驗旅行的樂趣。
尤其是女生,還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未知的危險。
視頻裡面熱血沸騰,很有感染力,讓大家都很想去體驗一番。
看起來非常美好,實則對於普通人並沒有參考意義。
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所宣導的所有的有意思的事情都指向一個地方————那就是消費。
也就是說只要你有錢有時間花精力,你就能夠享受到這樣的事物。
但我們如果說再來想一想,如果僅僅是靠花錢,然後來享受這樣的愉悅感。
那花重金享受過後,那帶給我們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可以把它當做給朋友講的談資。
還是能在我們的簡歷上畫上重重的一筆。
其實都不能,他不能幫助我們在未來的路上去克服困難,也不是加分的能力項。
你的價值觀由別人來定
其實本質上這就是消費主義。
現在所有的商家都在教我們要如何去消費,然後達到你只有這樣子去做的時候,你才能夠融入到這個社會,你才會有價值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
其實這背後,通通都是灌輸給我們的理念,那並不是我們真正的需求。
也就是說你是誰你穿什麼衣服,你住什麼房子,你開什麼車子,你用什麼化妝品讀什麼樣的書都是需要別人來定義,而不是由你自己。
從而你被劃分出來了不同的層次。這樣的層次就構成了不同的鄙視鏈。
使用的品牌拉開人與人之間距離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以什麼來劃分人與人的不同呢?
那就是品牌,我們都知道,品牌是高於它的成本很多很多的,也就是它的溢價。
其實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品牌,除了它的成本和必要的利潤之外,它的投入基本上是在廣告上。
用廣告來教會人們的生活方式。
比如說很多女性就覺得我到了30歲了,那我就應該用好的化妝品,那我就應該用更好的化妝品。他們真的因為價格更高而效果更好嗎?不見得。
我們拼命工作,卻只是去為了買那些根本不能為我們帶來多大內在價值的東西。其實真的沒有多大無意義。
比如說你花了三個月的工資去買了一一個高檔的手機,而你使用它的功能也僅僅是打遊戲通話等等。
嘗試不要去以消費的眼光去看它,而是用參與創造的眼光去看待。
也許你會打開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比如說玩遊戲,不僅僅的停留在玩這個階段,而是試著去接觸這個行業。去了解你能在這個行業當中去展示你的能力嗎?能去能在這個行業當中,去創造一些價值嗎?
其實這是一種更高級更有趣,提升自己的一個遊戲。
所以說在消費之前先搞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如果這一件東西別人都不認識,不能提高你的任何價值,你還願意買它嗎?